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四百九十章 皇子归朝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九十章 皇子归朝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灭西夏的战争中,江修等皇子充分参与到了一场灭国之战当中。

同样的,在消灭金国的过程当中,江载等皇子也充分参与到了一场灭国之战当中。

曾几何时,江修、江载等皇族子嗣,皆以皇位为轻,自信满满,未曾将其视为重负。

然而,亲眼目睹金国与西夏覆灭的惨烈,他们的心境悄然生变,那昔日的不羁与轻视,已化为对皇权沉重的敬畏。

如今的他们,心中明镜高悬,深知皇位不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是责任与担当的枷锁。一旦失职,非但个人荣辱不保,更将国家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家族兴衰,皆系于此。

夜不能寐之时,他们常被噩梦缠绕,梦中大元帝国风雨飘摇,都城沦陷,皇族宗室沦为阶下囚,男丁或杀或囚,女眷更是受尽屈辱,尊严与生命皆悬于一线。

更有甚者,先皇江鸿飞与皇后的陵寝亦遭侵扰,陪葬珍宝被劫掠一空,尸骨难安。

此等景象,足以令任何一位皇子心生颤栗,惊醒之余,再无安眠。

他们逐渐意识到,那高高在上的龙椅,实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赋予无限权力,也压上了天下的重担。

作为江鸿飞的儿子,作为大元帝国的未来主人,这份使命,既无法逃避,亦不容推卸。

这么说吧,他们深知,自己与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唯有勤勉治国,方能不负天下苍生,不负他们自己,不负他们最亲近、最在乎的人。

幸运的是,他们的父皇江鸿飞,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健的体魄,为帝国掌舵引航。

正是这份坚实的后盾,让他们得以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准备、去磨砺,以期在未来能够接过这沉甸甸的权杖,引领大元帝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与江载等不少去东北军历练的皇子早就回到元大都了不同,江修等不少去西北军历练的皇子,刚刚才踏上返回元大都的路。

自西向东的归途上,江修等一众皇子不仅目睹了大元帝国山河的壮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江鸿飞治理下的大元帝国与新近收复的西夏地区之间那难以逾越的繁荣鸿沟。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昌盛之气,让两者之间的对比显得尤为鲜明,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随行的队伍中,有一位曾亲历伐燕之战的老将,他的话语如同历史的回响,让江修等人沉浸在了往昔的记忆之中。

老将缓缓道来,讲述着宋徽宗时期的辉煌与暗流。

那时,他们随大军北上,从繁华的关中踏入河北,所见之处却是一片荒芜,山峦秃裸,草木稀疏,满目凄凉。

而今,昔日荒凉之地已化作肥沃的田野,金黄色的庄稼随风摇曳,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百姓的满足笑容。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更彰显了治世与乱世之间的天壤之别。

老将还深情地回忆起了赵宋王朝末年的霸州惨状,那是一段不忍回首的历史。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性扭曲,道德沦丧,易子相食,病死饿死者比比皆是,尸体上插着纸标,公然在市集上售卖,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即便是身为牙兵的他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大多骨瘦如柴,饥饿难耐,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更为可悲的是,赵宋朝廷非但没有体恤民情,反而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强制要求河北、山东等地转运粮食支援前线,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民间经济雪上加霜。

加之连年灾荒。

百姓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于是,起义、造反之声此起彼伏,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令赵宋朝廷焦头烂额。

然而,面对这汹涌澎湃的民变浪潮,赵宋朝廷非但没有反思自身的过失,反而选择了更为残暴的镇压手段,导致国力空耗,兵力衰竭。

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赵佶的穷奢极欲与好大喜功。他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大兴土木,广征奇珍异宝,设立花石纲、造作局、应奉局等机构,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苦不堪言。花石船队所到之处,无不引发民愤,桥梁被拆,城郭被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反观如今的大元帝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这不禁让江修等皇子感慨万千,他们深知这一切的得来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为大元帝国效力的决心。

将士们则纷纷表示,正是因为有了江鸿飞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以及有他们这些优秀的皇子,他们才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守护这片繁荣的土地。

江修等皇子对军中此类言论早已司空见惯。

事实上,江修等皇子在军中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不过那时,大元将士说的全都是,为他们的父皇江鸿飞而战、为他们的父皇江鸿飞效死。

如今,这些大元将士把他们也加上,把大元帝国也加上,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曝光了。

历经数年征战,江修等皇子愈发深感他们的父皇江鸿飞的伟大,犹如高山仰止,难以企及。

他们暗自思量,若能及父皇之万一,便心满意足。

赶超?

那岂是凡人所能为?

如今,他们的父皇,在他们心中,已近乎于神!

他们拿什么跟神比?

……

自从一众外出历练的皇子归来,江鸿飞便以信任之名,将大元帝国的治理重任全然托付于他们和一众宰执的肩上,连对西夏的收尾工作,他也仅仅只是掌舵方向,放手让这群未及弱冠的青年皇子和一众宰执大臣全权处理细节与决策。

此举不仅铸就了皇子们试炼的熔炉,使他们能以前所未有的视角,亲历政治博弈、军事筹划、经济调控与外交斡旋,更让他们直面战争的无情与耗损,深谙和平之珍贵。

同时,江鸿飞也是让一众皇子与大元帝国的大臣们充分磨合。

谁都能看得出来,江鸿飞此举,意在精心雕琢未来的帝国接班人。

对此,谁都不能指手画脚,哪怕江鸿飞开始躲在后宫中,跟自己的妃嫔胡乱折腾,不理朝政。

要知道,对于一个像大元帝国这么大的王朝来说,接下来的发展,什么开疆拓土啊,什么文治武功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帝国的存续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前面可是有大秦帝国和大隋帝国两个强大帝国二世而亡的例子在前。

所以,现在江鸿飞摆明了,要大力培养继承人,谁敢指手画脚?

关键,谁敢在立储君这件事上乱发表意见?

关键的关键,只要不瞎,都能看得出来,江鸿飞这是在挑选最合适的储君,什么狗屁的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长的嫡长子继承制,江鸿飞根本就没准备遵守。

江鸿飞摆出来的架势,很明显就是在对自己的一众儿子说,想要朕的皇位吗?想要的话,就把你们能力和特点展示给朕看。

……

没了公务的江鸿飞,在自己的后宫中,玩得就更花花了。

很快,一个福音就传遍了江鸿飞的后宫。

因为江鸿飞立志,要玩遍自己后宫中的每一个女人。

这对于后宫中的女人来说,可是大好事。

对于江鸿飞如此胡来,大元帝国的一众大臣,是既看不惯,又管不了江鸿飞。

大元帝国的大臣之所以屡屡劝江鸿飞戒色,主要也是因为他们十分害怕江鸿飞会变成历史上的完颜亮那样差不多把他的亲属女性玩了个遍的皇帝。

当然,大元帝国的大臣并不知道完颜亮会成为这样的皇帝。

可完颜亮在历史上并不是孤例。

与晋武帝司马炎对峙的吴国末代君主孙皓,就是一个穷奢极欲的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吴国不仅国力日衰,更因他的荒淫无度而民不聊生。

后宫佳丽数千,仍不满足,更将贪婪之手伸向民间,禁止百姓嫁娶,只为挑选美女入宫。

宦官横行,连已婚妇人亦难逃厄运,美貌成为她们被掠夺的唯一理由。

孙皓的暴政,不仅掏空了吴国的国库,更消磨了民众对国家的最后一丝信任。

他的滥杀贤能,更是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最终,晋军南下,孙皓投降,吴国覆灭,司马炎成就了其大一统的霸业。

然而,司马炎的统治之路也并非坦途。

他虽在前期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治理军队贪腐、要求百官廉洁、推行仁政等,使得国家一度呈现出繁荣景象。

但随着功业的稳固,司马炎逐渐沉迷于享乐之中,后宫人数激增,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万人规模。

他独创的“羊车望幸”制度,更是将奢靡之风推向了极致。

上行下效之下,整个西晋王朝陷入了奢靡浪费的泥潭之中,各级官吏不理政事,竞相斗富,国家的根基开始动摇。

更为严重的是,司马炎晚年的政治决策也出现了问题。

他疏远贤臣,亲近小人,削减武备,重用藩王。

这些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了其死后不久爆发的“八王之乱”。

这场长达十六年的战乱,加上天灾人祸的侵袭,使得西晋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曾经的“太康繁荣”如过眼云烟,广大劳动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论及司马炎,其治绩尚属可圈可点,勉强跻身明君之列,两晋联袂,共筑一百五十载基业。

然而,大元帝国的朝臣心中隐忧,非司马炎可比,他们深恐江鸿飞会步朱温、高洋之后尘,沦为后世笑柄。

朱温,汴州起家,横扫六合,奠定后梁基业,初时励精图治,鼓励农耕,国势日盛。

然皇后张惠仙逝后,朱温心性大变,耽于酒色,后宫佳丽如云,更至荒唐境地,竟令儿媳侍寝,终致弑君之祸,后梁基业摇摇欲坠。

再观高洋,北齐开国之君,初登相位,迫东魏禅让,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一时无两。然自淮南大捷后,性情骤变,残暴不仁,诛杀宗亲,凌辱朝臣,淫逸无度,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竞相娶丑避祸,《北齐书》所载“朝夕荒淫”,便是其真实写照。

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代传奇。

前期勤政爱民,开创开元盛世,唐朝繁华至极。

然晚年迷失,后宫佳丽逾四万,更与儿媳杨玉环纠缠不清,荒废朝政,从明君跌落至昏君之列,令人唏嘘。

如今,江鸿飞后宫人数将及两万,大元帝国的重臣们怎能不忧心忡忡?

历史之鉴,历历在目,他们深恐江鸿飞重蹈覆辙,令大元帝国重蹈后梁、北齐之覆辙,基业毁于一旦。

然而,江鸿飞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与司马炎、孙皓、朱温、高洋、李隆基等历史上的昏君不同。

江鸿飞英谟睿略,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乐为用。十数年间,完成了大一统不说,还将赵宋王朝二百年都没能夺回的燕云地区收回来,将赵宋王朝丢了的西夏给收回来,又夺取了日本、高丽、东北,使大元帝国的疆土扩张到仅次于大唐帝国。数年间,江鸿飞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底定大业!!!

关键,江鸿飞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他年仅四十余岁,便已将一众皇子推向前台锻炼。

这些皇子不仅没有继承江鸿飞的好色之习,反而个个文武双全、勤政爱民。

他们的出色表现,让大元帝国的大臣们看到了希望。

此外,江鸿飞在处理后宫问题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智慧。

他的后宫中虽有众多佳丽,但绝大多数都是他在战争中从敌国抢来的战利品或是自愿入宫的女子。他从未强迫过任何民女或大臣妻妾入宫,更未动用国库一分钱来供养这些女子。相反,他用自己的财富来支撑整个后宫的开销,而这些财富大多来自于他的商业投资。

江鸿飞的商业眼光独到而敏锐。

他投资了诸多新兴行业如煤矿、石油、特殊金属矿等,这些在当时看来风险极大、没有人愿意投资的领域却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同时,他还是大元帝国钱庄的最大股东之一,通过金融手段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可以说,江鸿飞的财富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也就是说,江鸿飞非但自身无需大元帝国的财政支持,其子孙后代亦无需帝国负担,他早已为家族铺就了财富之路。

因此,江鸿飞对于美色的追求,对大元帝国而言,实为无碍之举。

更甚者,江鸿飞将征伐敌国、纳敌妃嫔之事全数承担,不让一丝负担落于后世子孙肩头,确保大元皇室清誉无损,此举实乃深谋远虑。

与历史上诸如朱温、高洋、李隆基之辈相比,江鸿飞更似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的雄才大略之主。

秦皇灭六国,建宫殿于咸阳,纳其美人为妃;汉武筑建章宫,绵延数十里,万室藏娇。

然而,帝王之爱色,并非评判其英明与否的唯一标尺。

历史上不乏不好女色却昏庸无能的君主。

总而言之,江鸿飞这个人虽然不是完美无瑕的,但至今为止,江鸿飞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充满智慧、明智至极的,而且江鸿飞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

这么说吧,如果江鸿飞再选出来一个优秀的继承人,然后突然死去,江鸿飞的历史评价绝不会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千古一帝差……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