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四百二十二章 休养生息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二十二章 休养生息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江鸿飞之所以决定休养生息三年,主要是接受了陈公辅的建议。

陈公辅于政和三年,于“三舍”选拔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其才情之卓越,堪比进士科之状元,一时风头无两。

若非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权臣排挤,他本应早已身居高位,而非在宦海浮沉十余载,方至正七品右台谏之位。

陈公辅步入官场,秉持气节,忠言直谏,不畏强权。

在平江府教授任上,面对朱勔权势滔天,百官趋炎附势之景,他坚守原则,拒不与朱勔同流合污,甚至在其兄丧事之际,不仅自身避之不及,更严令门生不得前往吊唁。

李邦彦复职之事,震惊朝野,众人敢怒不敢言,唯陈公辅挺身而出,连夜上疏,揭露其卖国求荣之恶行,终致其及其党羽被黜。

历史上金人南侵之后,朝堂纷争不断,吴敏与李纲失和,而陈公辅却能秉持公正,不为私情所动,一心为国。

其正直与忠诚,深得赵构赞赏,特赐三品朝服,并命尚书省绘其肖像以表彰。

时移世易,陈公辅由宋入元,身为降臣,本应谨言慎行,以免招致非议,以求自保。

但他却勇于直言,对朝政中的不公不义之事,绝不姑息。

早在江鸿飞南下伐王庆之前,陈公辅就力陈休养生息之策,主张应体恤民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以安民心,固国本,以图长远。

当时,王庆、南宋和方腊全都展示出来了其虚弱的一面,正是大元帝国完成大一统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就在这时,陈公辅公然上书,请江鸿飞停止战争,让中原地区乃至让整个大元帝国的民众休养生息三年。

要知道,当时,江鸿飞可是要去伐陈公辅的故国。

这很难让人不怀疑,陈公辅是在为保全赵宋王朝,才给江鸿飞上的奏折。

事实上,当时,听到陈公辅的主张,很多人都以为陈公辅疯了,甚至还有人认为陈公辅是南宋小朝廷的奸细请江鸿飞诛杀陈公辅。

可江鸿飞却知道陈公辅是一心为公,而不是为了只会跑的赵构和负隅顽抗的南宋小朝廷。

当时,虽然江鸿飞一直用心经营自己得到的每一块地盘,又到处去抢掠,可到头来,所得的钱粮也就勉强够自己的地盘发展壮大用的。

而那还只是江鸿飞得到中原地区以前的事。

得到中原地区这块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的地盘了之后,江鸿飞再经营起来就不禁有些费劲了。

当时,大元帝国没钱没粮,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关键,江鸿飞要是打下王庆的地盘,还得多好几千万张嘴,要是将南宋小朝廷和方腊也给剿灭了,大元帝国的压力立时就得增加一倍不止。

而且,江鸿飞当时就制定了黄河的治理计划、大运河计划、工业革命计划、大航海计划、大驿站系统计划。

这些哪一样,花费都不小。

另外,当时江鸿飞还一直在剿招中原地区、河北地区、河东地区、陕西地区的溃兵、寇匪、义军,安置这些人,也需要大量的钱粮。

毫不夸张地说,江鸿飞当时剿王庆,真的很勉强。

幸亏,江鸿飞派李俊、乐和等率军偷袭了高丽,后来又派阮氏三雄等攻占了日本,得到了高丽王朝数百年的积累和日本王朝上千年的积累,才获得了大一统所需的钱粮,进而消灭了王庆、南宋以及方腊,完成了大一统。

后来,江鸿飞仔细看了陈公辅给自己上的奏折。

陈公辅在奏折中,将当时大元帝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详详细细的罗列出来,警告江鸿飞,若是江鸿飞一意孤行,有可能让大元帝国好不容易才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土崩瓦解。

当时,江鸿飞其实就被陈公辅给说动了。

不过,之所以江鸿飞是君,陈公辅是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鸿飞懂得变通想办法,陈公辅只能看到眼前的困难。

江鸿飞意识到民力已乏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钱跟物资不够,尤其是没有粮食。

而且,饱经战火洗礼的民众实在是太累了,是得让他们好好休养生息一下了。

所以陈公辅提醒得没有错,也很及时。

但机会难得,江鸿飞还是决定出兵完成大一统,并从高丽王朝和日本王朝那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话又说回来,江鸿飞是靠着抢掠高丽王朝和日本王朝暂时压下了大元帝国的问题。

可这不意味着,大元帝国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如今,江鸿飞已经完成了大一统。

是时候解决这些问题了。

所以,江鸿飞从南京回到元大都不久,就将陈公辅召到宫中,跟陈公辅推心置腹的谈了一次。

江鸿飞与陈公辅深入剖析了大元帝国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回,江鸿飞主动提出,是时候让百姓休养生息了,同时将大元帝国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全部处理掉。

陈公辅趁机坦露心迹,他言道:“身为谏臣,臣职在警醒君王,防范国难。陛下顺应时势,英明决策,不仅化解了危机,更引领大元步入一统之途。陛下的智慧与胆识,令臣等望尘莫及。”

这番话,既是陈公辅对江鸿飞的赞美,也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

令人钦佩的是,江鸿飞即便已证明自己英明,仍能虚心纳谏,听取陈公辅那些或许刺耳却真挚的建议。

此举不仅彰显了江鸿飞作为君王的胸襟,也让陈公辅深感自己未曾错看这位君主。

尽管江鸿飞性格中不乏好色与贪婪之瑕,但在治国理政的大局上,他的才能、远见与决心,无疑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风范,足以担当结束乱世的重任。

为表彰陈公辅的忠诚与智慧,江鸿飞任命陈公辅为新设的谏议大夫一职,此职位列正三品,比陈公辅之前的正七品御史足足高了八级,可谓一步登天。

同时,江鸿飞还强化了御史台的权力,使其成为中央行政监察与司法的重要支柱,与刑部、大理寺共同构成三法司体系,确保司法公正与政令畅通。

这一任命,不仅让朝野震惊,也让众多政治敏感者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它无疑是对陈公辅能力与忠诚的极高肯定,也预示着江鸿飞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坚定执行。

一时间,关于江鸿飞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赞誉之声四起,同时,也有人开始揣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布局与长远考量。

随着江鸿飞的一声令下,三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正式拉开序幕,大元帝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金使和夏使也听说了,江鸿飞准备休养生息三年。

当然,在大元帝国的界面上,尤其是在大元帝国的国都,金使和夏使能知道,江鸿飞准备休养生息三年,肯定是江鸿飞想让他们知道的。

实际上,江鸿飞即将与金使、夏使会面之际,朝堂之上,众臣纷纷献计。

一派大臣力主接纳金、夏两国的和议条件,他们中包括王伦、柴进等重臣,他们认为这些条件不仅优厚,且对大元帝国的发展大有裨益,唯恐错失良机。

而另一派,以李纲、陈遘为首,则持谨慎态度,他们并非全然反对和议,而是主张在谈判中应展现大元帝国的威严与智慧,不可轻易让步。

江鸿飞深谙朝堂之道,他细心分辨着两派的声音,试图从中洞察出真正的国家利益所在。

同时,江鸿飞深知,和议虽好,但亦需权衡利弊,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又要确保长远发展。

在赞成者看来,金、夏两国的条件实乃天赐良机,可借此缓解边疆压力,促进国内稳定。

而反对者则担忧,若轻易应允,恐被视为软弱可欺,未来或将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他们主张,谈判桌上应灵活应变,既要展现诚意,亦要保留底线,以争取更多利益。

当然,也有一些大臣,比如刘彦宗、萧庆,希望江鸿飞能一举灭掉金国,为他们辽人报仇。

为了说服江鸿飞,刘彦宗、萧庆等人还找了不少理由,比如,女真人贪婪、狡诈、肯定不是真心议和,大元帝国应该趁着兵锋正锐,一举荡平金国云云。

江鸿飞觉得,那些反对自己答应金使和夏使代表金、夏两国提出来的议和条件的大臣,说得更有道理。

当然,刘彦宗、萧庆等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辽人除外。

后来,江鸿飞采纳了部分反对派的意见,并在见过金使和夏使,说出自己的条件了之后,就让他们去宰相王伦那里去商量细节。

得了江鸿飞的指示了之后,王伦便带着金使和夏使去他府中。

王伦面向金国的使者,沉稳地言道:“我虽持议和之见,然斡鲁补、阇母等人之恶行,实乃罄竹难书。若将此等罪人归还贵国,我朝原辽遗民必将心生不满,恐对我朝稳定不利。望贵国能体谅我朝难处。再者,金妃等女已为我朝皇帝陛下诞下皇子皇女,骨肉分离之苦,陛下实难承受,此事便请贵国勿再提及。况且,金妃等人在,我两家便是亲上加亲,对议和之事大有裨益。至于岁币之事,它非长久和平之根本,宋辽之鉴犹在眼前。若贵国真心欲与大元和议,当立即撤军,岁币之议,自当摒弃。”

金使闻言,心中暗忖,王伦之言,恐难有转机,此事成败,还需看完颜吴乞买等决策者的态度。

随后,王伦又将目光转向了夏使,缓缓说道:“我朝皇帝陛下,虽皇女众多,然其性情刚烈,断不肯以公主和亲之途换取和平。吾意,你我两国可另辟蹊径,贵国若愿,可将一二皇室女子嫁至我朝,以结秦晋之好。我闻贵国大粱太后与梁乙埋幼弟之私生女,乃一对孪生姐妹,姿色出众,与大粱太后年轻时颇为相似,甚至与小粱太后亦有几分神似。若能以此二女和亲,定能加深两国情谊,共谋长远发展。”

西夏虽历史不长,仅百余载,却诞生了大小梁太后两位传奇女性。她们不仅是西夏政坛的重要人物,更是与赵宋王朝长期对峙的关键角色。

大梁太后在位时,与兄梁乙埋联手,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梁氏家族子弟和亲信遍布朝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党势力。他们对外发动战争,对内打压异己,使得西夏与赵宋之间的战火连绵不断。

大梁太后去世后,小梁太后接掌大权,继续推行强硬政策,与梁乙埋之子梁乙逋共谋国事。

然而,这对兄妹之间却因权力斗争而渐行渐远。

最终小梁太后痛下杀手,铲除了梁氏家族,却也使得西夏陷入了更加动荡的境地。

在李干顺亲政后,他着力整顿吏治,强化君主集权,结束了外戚贵族的专政时代。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等级制的官阶封号、减轻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等,使得西夏国势逐渐复苏。

然而,西夏毕竟地域狭小,国力有限,难以与强大的大元帝国抗衡。

因此,李干顺选择了和亲这一策略,希望能暂时稳住江鸿飞,为西夏争取发展的时间。

可江鸿飞却不愿意嫁女儿,而是要求西夏嫁出公主,且必须是李干顺的长辈。

夏使对此也颇感为难。

王伦提及的那对孪生姐妹虽然美艳无双,但她们的身份却难以证实为李干顺的表姨。

即便身份无误,作为与西夏有深仇大恨的女子,她们是否能真心为西夏斡旋也是一个未知数。

夏使心想,只能将此事上报给李干顺定夺。

在随后的会谈中,双方还就边界榷场设立等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谈结束后,金使和夏使均表示需回国向各自皇帝请示后再做定夺。

随后,金使和夏使前来向江鸿飞辞行,江鸿飞很大方的按照固有的外交礼仪赏赐了金使和夏使,然后派使臣赵良嗣和马扩分别送金使和夏使离开大元,并同金使和夏使一块前往金、夏两国,商议议和一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