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二道金牌

仙侠版水浒 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二道金牌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俊、刘光世、杨沂中、赵密、田师中、张子盖、虞允文……

看到江鸿飞索要的这些人才的名单,赵构很肉疼!

当初,梁扬祖率领张俊、苗傅等将领前来大元帅府报到。

对于雪中送炭的梁扬祖,赵构极为信任。

而且当时赵构急缺心腹将领。

赵构便问梁扬祖:“谁最得力?”

梁杨祖便向赵构推荐了张俊:“大元军数次至我城下,张俊出战,无不取胜。”

赵构于是召见张俊,见张俊英伟,甚爱之,遂提拔他为大元帅府后军统制。

自那以后,赵构就将张俊当成亲信来培养。

后来,赵构想要南下。

当时,赵构手上的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跟随大元帅府的各色人等,他们大多来自东京附近,他们挂念家人,不愿意向南走;二是来自北方诸郡的勤王兵,他们惧怕南去与大元军战斗,所以也不愿南下。

这些不想南下的宋军将士,闻听大元帅府想要南下,趁天色未亮,偷偷在城北门与府衙前两处放火,想要制造混乱,然后趁机而逃。

张俊得报后,果断出兵,将叛军全都捉了,并将刚刚点燃的大火给扑灭,企图在军中制造混乱的奸谋,最终没有得逞。

赵构等人也因为张俊的努力而没受到干扰,按计划出发,最终顺利南下。

张俊从一名小兵,开始其军旅生涯。从军队最基层,一步步拼搏上来。他的洞察力与魄力,都远胜其他军官。

这样的人才,老实说,赵构真不想放手。

再说刘光世。

刘光世出身将门世家保安军刘氏,是宋夏边境著名的蕃官家族。

党项族在唐代时已内迁至黄土高原地带。仁宗朝以来,宋夏关系吃紧,蕃官数量骤然增多,保安刘氏也在这个时期内附,成为宋朝的熟户。

保安刘氏的起家人是刘怀忠。刘姓及怀忠当为汉姓汉名,按宋制应是内附赐官时所赐。

发展到第四代,保安刘氏的代表是刘延庆,童贯现在的副手。

第五代人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刘光世。

刘光世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

宣和三年,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凭借战功升领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

这些年,刘光世一直积极为赵宋王朝奔走、战斗。

赵构将行宫迁到扬州后,刘光世不顾父亲刘延庆及所有人的阻拦,毅然决然地率领本部人马北上来投赵构,因此受赵构所倚仗。

杨沂中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杨宗闵是永兴军路总管,父亲杨震知麟州建宁寨,两人都是西军中的高级将领,而且都是坚定的抵抗派,甚至于,在大元军打入陕西时,他们二人还在抵抗,后来也是在抵抗的过程中被大元军给捉了。

不过杨沂中却不是靠父祖庇护而崛起的——他是张俊的部将,作战勇猛,且颇知兵法,很快就在张俊的部将中脱颖而出。

当时适逢张俊担任赵构的护卫,杨沂中的所作所为给赵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杨沂中都有不错的表现,几乎每战都是冲锋在前,终于被赵构看中,执掌了宿卫亲兵。

而杨沂中执掌宿卫亲兵后,不仅能出色的完成保卫工作,还经常协助其他将领与大元军作战。

而且,杨沂中的战略偏于保守,比较注重防守,很少轻敌冒进,但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表现十分勇猛,这极为符合赵构对大将的期待。

关键,杨沂中协调能力强,善于处理与朝廷中官员的关系,以至于,朝中不管是投降派,还是主战派,都很推崇杨沂中。

赵构也有重用杨沂中的意思。

还有赵密等将,全都是赵构比较看好的。

可这些人,江鸿飞全都要“借”去,而且还让他们必须将家人全都带上。

这哪是借,分明就是要嘛!

不给?

赵构现在都已经自身难保了,哪还能顾得上手下人?

对赵构来说,真正难的不是下这个决心,而是用心腹爱将和大臣去求和这种事它好说不好听,搞不好会让赵构众叛亲离。

至于江鸿飞要南宋小朝廷跟金国、西夏、楚国结盟相互勾结的证据,这对赵构来说真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条件。

别说,死道友不死贫道了,赵构自身都难保了,哪里还能顾得上这些心怀鬼胎的盟友?退一步说,就算赵构能顾得上这些盟友,他也希望江鸿飞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盟友身上,而不是他的南宋小朝廷身上。毕竟,只有后者,他才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再者来说,要是这些盟友给力,南宋小朝廷也不能让大元帝国给逼到角落里,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

关键,赵构十分清楚,金国、西夏、楚国来找他结盟,目的根本就不是帮他,而是因为它们都畏惧大元帝国,而且想要瓜分赵宋王朝的疆土,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好鸟,全都是狼子野心,利用他而已。

关键的关键,赵构还可以,先答应下来,等南宋小朝廷渡过这个难关了以后,再撕毁和约,继续跟金国、西夏、楚国结盟。

别忘了,赵构也是出身皇家,哪能不明白,和约签了就是用来撕毁的这個简单的道理?

真正让赵构感到为难的还是江鸿飞让赵构改跟自己姓这件事,要是赵构变成江构,他可就失去了当赵宋王朝皇帝的基础了。

见赵构犹豫不决,柴进淡淡地说:“大王若觉得为难,你我两家亦可继续打嘛,毕竟,战场之事,哪有定数,说不准你家这残兵败将,能打败我大元百战精锐也不一定?”

柴进的话点醒了赵构。

赵构赶紧赔罪:“大使原谅则个,滋事体大,小王哪能不与臣僚商量一下?还望大使通融。”

听赵构这么说,柴进的语气才转好一点,苦口婆心地说:“你莫要以为今日之机易得,若非韦贤妃诞下龙子,若非邢贵妃她们……”

说到这里,柴进故意“唉”的一叹,留给赵构君臣无限的遐想。

深吸了一口气,柴进边摇头、边说:“总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希望康王莫要辜负你至亲之人的努力罢。”

赵构没有接柴进这个话茬,而是感谢道:“小王识好歹,待大使回去时,必有厚礼奉上!”

柴进和萧容下去了之后,赵构君臣关起门来,商量了很久。

赵构手下也不乏聪明人,哪能看不出来,江鸿飞、柴进君臣根本就没安好心,分明是想破坏赵构本就不多的统治基础?

可知道又能如何?

大元帝国如今比南宋小朝廷强大太多太多不说。

南宋小朝廷自身又问题重重。

关键,赵构他们已经无路可逃,大元军再打下去,他们只能是瓮中之鳖。

赵构君臣商量了一宿,仍旧是左右为难。

最后,还是想得过且过的赵构,拍板道:“事已至此,当成大事不拘小节。”

别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听赵构的。

老实说,赵构也没有得选。

大元帝国已经吞并了赵宋王朝一半的疆土,关键剩下的那一半疆土,其中大部分也不在赵构的手上。

赵宋王朝的人才、资源、兵马,也大部分被江鸿飞所得,小部分分散在王庆、童贯的手上。

你让赵构拿什么跟江鸿飞拼?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江鸿飞君臣定下先灭楚国的战略战策,暂时放了南宋小朝廷一马,赵构君臣只怕难逃此劫,除非他们能尽快拿下童贯,夺下童贯手上那五六十万平南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赵构君臣之所以答应江鸿飞的苛刻条件,也是因为他们想争取到解决童贯的时间。

为此,赵构愿意付出一些代价。

目前唯一的麻烦就是,江鸿飞要的张俊等人还在前线统军。

还有,赵构君臣只想将张俊等人给江鸿飞,不想将他们手上的军队给江鸿飞。

赵构君臣如此这般商量了一番。

这天,钦差带着赵构的圣旨到了张俊的军中。

张俊把钦差接进来,钦差打开圣旨:“张俊听旨。”

“臣在!”张俊应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跟大元议和成功,敕命张俊见诏,领兵班师回朝!加封官职。”

张俊磕头已毕,送走钦差,呆呆发愣:“跟大元议和了,叫我和众将回朝?恐怕议和是假,投降是真。我该不该回去呢?不回去罢,为抗旨不遵;回去罢,朝中已经有人告诉我了,大元皇帝点名道姓要我,此去福祸不知啊。我该如何是好?”

张俊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有军兵来报:“报大帅,钦差大人到!”

张俊一惊,刚要出去迎接。

钦差迈步进来了,拿出一块金字牌:“张元帅,万岁的金牌,催你火速回京。”

说完,高举金牌,叫张俊观看。

这金牌,乃纯金打造,上刻二龙戏珠,写有“钦命”二字,光华夺目!

这金牌比圣旨还厉害,是赵宋王朝的皇帝亲调大将用的,好比皇帝亲自来了,见到金牌如见皇帝,如果违抗,有杀头之罪。

张俊看完金牌,脑袋“嗡”的一声,完了,皇帝用金牌调我回京,不走不行了!

张俊急忙说道:“臣遵旨。”

这位钦差刚走,军兵又报:“张元帅,第二道金牌到。”

“第三道金牌又到!”

一连串来了十二道金牌催张俊回朝。

张俊心似油烹:“陛下这么急着催我走,怕是凶多吉少啊。”

这时候,众将全知道了此事,有人道:“大帅,千万千万不能回京。大元皇帝指名道姓要恁,怕恁进京容易,出京难哪!”

张俊看看众将,满脸苦笑说:“陛下命我进京,怎敢抗旨不遵?”

赵密沉着脸说:“怕甚!皆言大元皇帝英谟睿略,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乐为用。数年之间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底定大业。他要我等过去,多半不是因为我等卖力交战,想要报复我等,应是看中我等才能,想教我等为其所用。若真是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张俊部将中,论战力,要属杨存中、赵密等人,但说到关系亲密,就数田师中了。

此人原是内侍梁方平部将,靖康初参与勤王,后划归张俊属下。

张俊儿子早死,张俊就把寡媳嫁给了田师中,自此田师中也管张俊叫“爹”,算是半个儿子。

有了这层关系,田师中的升迁自然十分顺利。

老实说,论打仗的能力,田师中只能说不差,并没有多强。

田师中真正的能力是搞屯田,搞内政,出谋划策。

历史上,岳家军最后就落到了他的手上,他后来全须全尾地从军界“荣誉”退休,其晚年拿着国家的养老金在临安安享晚年,结局也不错。

从这方面来看,就不难看出,他确实有点东西。

与赵密公开嚷嚷要投大元帝国不同,他别管心里是怎样想的,表面上则是唉声叹气地提醒张俊:“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

张俊心中一动。

张子盖是张俊的侄子,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他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相比田师中之流完全靠拍马屁往上爬的家伙,他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历史上,张子盖先是跟随韩世忠,曾参与讨伐苗傅叛军,因功升到武功郎。

后来,完颜亮破盟,张子盖迎来了给自己正名的机会,他受命援救海州,在城外与金兵大战,两败金兵,将数千金兵赶入水中淹死,终于解海州之围。虽然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魏胜的建议,趁胜追击,而是以“受诏解围,不知其他。”的理由退回了泗州,但考虑到此时他已年界五十,其他南渡将领如成闵、赵密、王权等到了这个年龄多已变得胆小怕事,张子盖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兵,殊为不易。

张子盖也对赵构说:“叔公,陛下既已有命令,我等身为臣子,又如何能不从之?”

有田师中和张子盖给张俊出主意,张俊长长一叹:“唉!撤军!”

旋即,张俊便带着本部人马返回了行营。

不过,外人所不知道的是,张俊临带着赵密、田师中、张子盖等将去面见赵构之前,将他的心腹全都聚集起来秘密召开了一个会议……

张俊等人回到行宫后,就见刘光世、杨沂中、虞允文等人已经到了。

见所有人都到齐了,赵构亲自接见了他们。

未说话,赵构先潸然泪下,他哭着说:“众位爱卿,朕对你等不起,还望你等理解朕及大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