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仙侠版水浒 > 第二百七十六章 帮宋江两个小忙

仙侠版水浒 第二百七十六章 帮宋江两个小忙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1: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槐自尽,郓城的那些负隅反抗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在县丞张文远的率领下开门投降,郓城破。

江鸿飞严令梁山军各部不准进入民居和公室,并派文治人员沿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并大声宣读:城内之人,不论军民,若即拜降,不杀一人,如果反抗,格杀勿论。

郓城县的人明白,他们这梁山泊这里最后一块属于赵宋王朝的疆土也已经成为水泊梁山的了。

——事实上,郓城县的人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并不感到意外。

江鸿飞在前呼后拥下走入县衙,居中坐了。

张文远率领郓城县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全都前来伏罪投拜。

江鸿飞看着张文远说:“除你以外,郓城的其他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全部上公审台,接受本县民众的公审。”

张文远一听他是个例外,大喜过望!

但张文远还是将心中的喜悦压下假惺惺地给别人求情道:“还望寨主也能对其他人开恩!”

江鸿飞看着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学得一身风流俊俏、更兼品竹调丝无有不会的张文远,一呲牙:“张文远,你是不是误会了?”

张文远微微一怔,他心想:“误会?甚么误会?不是因为我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又带头投降,你动了招揽我的心思,才放我一马吗?”

也不怪张文远会这么想,要知道,因为有一副好皮囊,又能说会道,张文远做起事来比很多人都容易,甚至就连曾经的郓城一哥宋江都愿意与他结交,让他搏到了一个“小张三”的名号。

可以说,靠着长相好、谈吐不俗,张文远这些年混得是风生水起,甚至完成了宋江都没有完成的从吏到官的华丽转变。

这样靠着相貌和谈吐一帆风顺的张文远,难免会有一些迷之自信。

所以,真想不明白江鸿飞是什么意思的张文远,冲江鸿飞拜道:“还请寨主明示。”

江鸿飞说:“你任贴书后司时,宋江与你是同僚,诚心与你相交,请你去他家里吃酒。你却贪图美色与宋江外室阎婆惜勾搭成奸。后来,阎婆惜被宋江杀死,伱又唆使阎婆惜的母亲状告宋江。还作为宋江杀阎婆惜一案的证人。就你这种为人轻薄浮荡,喜拈花惹草,卖弄风流,违恩负义的小人,我岂能留你?!”

说到这里,江鸿飞直接了挡地一拍惊堂木,下令:“张文远不必上公审台,直接砍了,他家抄家,其家男人全部上公审台,接受公审;其家女人全部入罪妇籍,从新分配!”

张文远听了,大惊失色!

因为跟宋江有那段恩怨,张文远始终留意着宋江的动向。

后来,得知宋江上乃头山落草成了黑道大哥之后,张文远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有一天宋江会杀回郓城县找他报仇雪恨。

可慢慢的,张文远发现,宋江真是一个大肚之人,竟然完全不在意他绿了宋江,还想将宋江置之于死地,根本就没有找他报仇雪恨的意思。

再后来,张文远听说,宋江被江鸿飞火并了,全家都死在了梁山军的铁蹄下,张文远的心彻底放了下来——张文远觉得当初他偷阎婆惜害宋江丢了官身沦为囚徒甚至间接地害得宋江家破人亡一事彻底过去了。

不想,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末了,他张文远到底还是死在了这件事上。

张文远不服道:“寨主,那宋江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何要为他报仇雪恨?”

别说张文远马上就是一个死人,跟一個死人解释,自己杀他,纯属是看不惯他干了坏事还能逍遥快活,让他成了水浒里为数不多的漏网之鱼,纯属浪费时间。

就是张文远不死,江鸿飞也不会跟这个屁大的小人物解释什么。

只是在张文远被推下去砍了脑袋之后,江鸿飞才对左右说:“此辈忘恩负义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处死张文远,江鸿飞又派人去将两年前服完刑又回到郓城县的唐牛儿给找来。

这唐牛儿为郓城县街头的小帮闲,以卖糟腌为业,与宋江颇为要好,常常得宋江赍助他,但有些公事去告宋江,也落得几贯钱,宋江要用他时,死命向前。

宋江杀了阎婆惜,他看见阎婆、县衙上前扭住宋江,便过去赏了阎婆一个巴掌,逞一时之快。宋江脱身了,他却被阎婆扭进衙门。对于宋江杀阎婆惜,唐牛儿根本不知情,但是郓城县的人都有心要回护宋江,正好将这件杀人案结在了唐牛儿身上,以“故纵凶身在逃”的罪名,被时文彬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

杀人者宋江,上至知县,中至朱仝、雷横,下至百姓,人尽皆知,一律为宋江开脱,结果宋江拍拍屁股跑了。

打酱油的唐牛儿,却成了替罪羊,先是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三五十板,拘留,后是脊杖二十,刺面,流放五百里,成了囚犯。

而且,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视唐牛儿如无物。

知县时文彬明知道唐牛儿是冤枉的,却故意污蔑唐牛儿是从犯。

朱仝上下打点,打点张文远,打点州里的公人,甚至打点阎婆,一丁点儿都没想到唐牛儿。

宋江后来做了老大,似乎也忘记了这个曾经替他背锅的卑微生命。

做人做到唐牛儿这个份上,不得不说,也算是悲哀到了极致。

而在江鸿飞看来,唐牛儿人还不错,至少不坏,不,应该说,他还是有点义气的,宋江让他干什么,他都会尽力去干。

关键,处置了张文远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了之后,江鸿飞想树立一个讲义气的小人物,来作为水泊梁山的“企业文化”。

于是,江鸿飞便以唐牛儿主动扇了阎婆一巴掌为宋江争取到逃跑之机还替宋江受罚很讲义气为由,赏赐了唐牛儿一百亩灵田、五百缗灵钱,还让唐牛儿进入郓城县大队,成了个小头目。

唐牛儿对江鸿飞感恩戴德自不用多说。

只说,这也算江鸿飞帮宋江两个小忙了。

其实,这都只是小插曲。

大局是,打下了郓城县,水泊梁山立时就拥有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不过江鸿飞的野心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在拔掉郓城县这根钉子了之后,江鸿飞一边派刘慧娘率领背嵬军、踏白军、破敌军、游奕军以及铁浮屠左军和铁浮屠右军隔三差五地就去兴庆城去搦战,一边派陈希真率领马五军、马六军、马十四军以及步十一军和步十三军去将濮州也给攻下……

面对梁山军这么肆无忌惮地扩大战果,高俅选择的是死守兴庆府,闭门不出。

高俅之所以如此:

一来是因为这次大败,让高俅大伤元气,更让高俅的胆都被吓破了,使得高俅轻易不敢再派人出城跟梁山军交手。

二来是因为,经此一败,兴庆府的位置就更重要了,如果高俅丢了兴庆府,那么梁山军就可以进入河南,去直取东京汴梁城,这样一来,赵宋王朝可就有灭国的风险了。

……

高俅被梁山军击败的消息,在东京汴梁城里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王黼实在没想到,高俅竟如此不堪一击。

当初让高俅去剿水泊梁山,是王黼给赵佶出的主意。

现在出兵失利,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宰相这个宝座王黼可才刚坐热乎,千万别因此而翻船啊。

王黼很担心,他在都堂里来回踱步,冥思苦想着对策。

王黼觉得,这次出兵失利太不应该了。高俅是一个弄臣不假,可张叔夜有本事啊,还有十节度,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们怎么会被梁山贼寇给击败呢?

而且,高俅准备的过程,王黼一直看在眼里,可以说,高俅是把能带上的力量,全都带上了,应该万无一失才对。

这怎么还会输呢?

王黼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内侍张迪忽然跑来传旨说,赵佶让他速去崇政殿议事。

王黼急忙赶往崇政殿,一进殿门,便看见赵佶怒气冲冲地将一份奏章摔在地上,内侍梁师成正蹲在地上捡。

赵佶说:“十万大军一战便死伤殆尽!可耻!无能!亏得朕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便是这般报答朕的?!”

赵佶的脸色阴沉,说话声音似乎也变了调,不像平时那么柔和了。

王黼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扫了一眼梁师成手里的奏章,连忙说:“陛下息怒,不可能死伤殆尽罢?这是谁的奏章如此夸张?”

梁师成将奏章递给王黼,并向他使了一个眼色,意思是这奏章不可信。

王黼略一点头,表示会意。他低头一看奏章,原来是东明知府侯蒙写来的,他脸上立刻展开了笑容:“陛下,侯蒙这个人向来好卖弄文采,善用夸张,陛下不必信以为真。”

侯蒙原任亳州知州,是王黼将他提拔起来派往东明的,本想让他去东明好好打探一下水泊梁山的内部动静,为剿灭水泊梁山出力邀功,谁知他却屡次上奏呼吁应该招降水泊梁山,让水泊梁山去剿灭另外三大寇,与朝内反对剿灭水泊梁山之臣遥相呼应,引起主战的王黼的强烈反感,王黼早就想找个合适位置将他调离。

王黼说:“官家,臣估计,高太尉的奏章也应该快到了,且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王黼觉得,宋军虽然战事失利,但不可能像侯蒙所说的那样严重。

不一会儿,银台司果然将高俅的奏章呈送了过来,一连三篇都是弹劾之奏。一篇弹劾王焕,说王焕轻敌冒进,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不顾大局;第二篇弹劾徐槐,说徐槐见危不救,拥兵自保,被梁山军各个击破;第三篇弹劾侯蒙,不思破敌,只思招安贼心不死的梁山贼寇,助长贼焰,灭大宋威风。

王黼很快就领会了高俅的用意,他觉得让王焕和徐槐承担此次兵败的责任,是最好的结果。

同时,王黼不得不佩服高俅,姜的确是老的辣。

王黼说:“官家,高太尉在奏章中讲得很清楚,都是王焕与徐槐二人没把大军带好,才遭此失利的。如果他们能遵照高太尉制定的大计,认真防御,等待海鳅船造好,再与梁山贼寇决战,情况就绝不会至此。为正军法,臣建议重治他二人之罪。”

王黼知道,他必须与高俅保持一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他的宰相之位。

赵佶对王焕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听说过王焕的事迹。

四十多年前,王焕还是个年轻人,人称“风流王焕”,他与歌妓贺怜怜相爱,后王焕被贺母赶出,贺怜怜则被人强娶。但贺怜怜暗中帮助王焕到边地投军,王焕立下战功,被封为节度使,两人联手使强娶贺怜怜的恶人受到惩罚。夫妻团圆,功成名就,皆大欢喜。

赵佶想不通,那位风流王焕如今怎么这么无用了?

赵佶问:“王焕今年七十多了吧?”

梁师成抢着回答说:“已经七十一了。”

赵佶轻叹一声:“人生七十古来稀,他都七十一了,就不要重罚了,给他降职致仕罢。”

后来,传来徐槐以身殉国的消息,赵佶没有治徐槐的罪,相反还升徐槐为龙图阁直学士。

至于侯蒙,赵佶并没有处理,因为他也动了招安水泊梁山的心思,侯蒙说不准有用。

很快,赵宋朝廷的诏书就下达到兴庆府,责令将王焕押赴京师枢密院,接受处罚。

大家心里明白,王焕这是在替高俅背黑锅,是在给高俅当替罪羊。

好多人都说:“王节度乃宿将,从军几十年来,提兵所向,何战不克?何城不下?今日蒙羞,可惜可叹呀!”

也有人说:“总览大局者,太尉也。王节度率大军前去阻敌,力战不敌,险死还生,何罪之有?”

还有一些人对王焕很同情,他们对王焕说:“老将军戎马一生,也该歇歇了,从此退隐江湖享享清福罢。”

可王焕并不领情,他给赵佶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奏章,表示他可以接受降职的处分,但不愿意离开前线,他希望能够再上战场一雪前耻,而不是就此回去养老。

赵佶被王焕的坚持所打动,降王焕为定陶副团练使,仍旧在高俅军中听命行事……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