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874章 巴尔岑的新编第324师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874章 巴尔岑的新编第324师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奥切尔,一座毗邻铁路动脉的小城。她因通向乌拉尔山的固有道路而建,也因铁路的建成开始繁荣。

和许多的沿铁路城市一样,奥切尔市并没有特别出彩之处。

她本就是一小型定居点,如今的城市居民也才一万人出头,即便如此按照苏联的标准,她就是一座城市。

巴尔岑和他的两位亲密战友,他们抵达安全的图拉后,仅仅两天的时间,就收到前往乌拉尔地区担任新组建部队的师长的命令。

突如其来的重任激发了大家的野心,在巴尔岑看来,或许战争唯一的好处就是给了他这样的曾经的下级军官,有了迅速攀升的机会。

成功担任师长?首先,必须经历过残酷战争的考验,若没有必要又凶险的战斗经验,上级如何放心的下?

步兵324师,这就是巴尔岑率领的部队番号。

时间到了九月中旬,新兵的征集工作已经完毕,这一步兵师也达到了九千多人的庞大阵容。

这九千人就是步兵师的核心力量,部队还会继续增加人手,只不过增加的多半就是非战斗人员,以及珍贵的诸如通信员、炮瞄员等技术兵种。

甚至,还有超过二百名由女兵组成的卫生员加入其中。

巴尔岑,他对自己部队的人员构成丝毫不会挑肥拣瘦。

长达一整年于炼狱般的可怕战场战斗,让他明白了一件事。

严苛的训练,必然能把一群乌合之众训成嗷嗷叫的精锐,哪怕队伍里有不少女兵。

他和拉夫连季、叶甫根尼两个老战友接手的都是崭新的部队。

它有多么崭新?

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团,以及一支特种反坦克营,暂时组成了部队的作战核心。

一直到了九月二十日,九千多名新兵才全部领齐了最基本的轻武器,即六千多支莫辛纳甘,两千多支冲锋枪,和六百挺各类机枪。

他获得的装备根本没有多少出彩之处,他也获悉,如今新组建的步兵师,大抵就是这样的装备。

如果真有什么出彩的,莫过于部队接收的二百多支反坦克枪,和一百余支官方版本的RPG,至于弹头数量那真是相当不错的。

第324师,目前就是最普通的那种野战部队。

它是仓促建成步兵师,部分军官是其他部队的老兵,士兵多是招募的彼尔姆州集体农庄庄员,以及部分城市居民。

直到九月底,巴尔岑部队里可以拿的出手的硬性装备,就是二十门45毫米战防炮,三十门76毫米野战炮,和十门122毫米榴弹炮。

这一情况的确是非常不正常的,故而实在是让巴尔岑难以接受。

自己好歹也是成了真正的师长,手头居然就这点兵?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最初服役时的那个步兵师,总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他更是知晓建成伊始的284师,总兵力更是多达一万七千人。

曾经的一个师,够当下的两个师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状?巴尔岑并不了解也没有多想。

其实就在战争爆发前,苏军制定了一套新的部队编制方式。

一个标准的步兵师应该由三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团构成作战核心,再加上上防空营、防化营、工兵营、特种反坦克营、直属侦查营、通信营、后勤保障团、指挥部警卫营和卫生部队,总兵力当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曾经的284师,它是战争爆发前最后一批组建的部队,因此它直接按照新的标准建立。

原则上,苏军当然希望所有的师级单位都启动新编制,战争来的太快了。

但是,战争是检验和平时期的军队的唯一标准。

一年以来的战争证明了,巨型编制的步兵师至少对于苏军是不适用的。其中的重大原因正是苏军的通信系统比较糟糕,一个指挥部要指挥多个团级单位,奈何苏军的无线电落实情况极度糟糕。

指挥部不能有效的指挥如此多人数的部队,使得步兵师总是无法取得如预期那般的战斗力。

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他们都看到了大兵团编制的弊端,故而修改后的新编制标准就落实到大量新组建的部队,以及针对撤下来打残的旧部队。

现在,一个指挥部只要指挥最多四个团级单位,很多时候才指挥三个。这就好似一个胖子,他减肥成功后变得颇为灵活。

但巴尔岑还是渴望统领更多的部队,现在的他总觉得自己怀揣师长的证件,旅行的简直是加强旅的责任。

他同样也清楚意识到最关键的事。

这个师长不好当啊!上级最多给予两个月的时间,一群普通公民就必须变成可以作战的部队,无论大家是否准备好,都必须带上武器前往战场。

战场是什么?巴尔岑真是再清楚不过了。

无数的战友牺牲了,哪怕是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兵,死亡也是突如其来的。对于他个人,他完全不怕死,只希望若是战死了,能够死得足够英勇。

巴尔岑早已忘记了什么叫做害怕,他也没有对战场的恐惧,然而面对自己麾下的一群新兵蛋子,这些人的眼眸里充满了对战场的种种揣测,有畏惧、有怀疑、有抗拒,还有跃跃欲试。

不管他们是什么态度,而今接受了国家和人民的召唤,打击侵略者甚至为之献出生命,那是大家的责任义务。

要把一群普通人短时间内训成优秀部队,何为优秀部队?在巴尔岑看来,自己的老上司别列科夫将军,由他亲自指导重建的近卫284师,就是教科书般的“优秀部队”。

“这一次我也做了师长,我就是要训出一支强军,在下一次作战中立个大功!”

巴尔岑就是这般心态,往大了说他是在报效国家,往小了说,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反驳别列科夫将军对自己的异见。

不错,杨明志一直觉得巴尔岑之流也就做个营长,统领团级单位都忘了该怎么打仗了。

如今哪怕是战争伊始的营长,只要他在前线存活一年立下一些战功,突然提拔为师长也是合情理的。

如何统帅一个师?巴尔岑有一个绝佳的老师。

六月底展开军事行动的近卫284师,它就是最佳模板。

巴尔岑觉得别列科夫将军取得一些列成功,所需的就是三大法宝。第一,战前对士兵严苛的体能和技战术训练。第二,不同于一般部队的特殊武器装备。第三,优良的通信系统。

这三点中哪一个最重要?当然是严苛的体能训练!

在巴尔岑看来,装备自产的高性能RPG武器和鲶鱼火箭炮,是让部队有了极强的反坦克能力,但若是敌人都是一群纯粹的步兵,这些武器的使用效能就打折扣。

抛去这些,近卫284师和友军伞兵233旅,大家装备的武器里最好的也就是SVT40这种半自动步枪了,部队里还有大量缴获的德军MG34。至少的军械上,沼泽地的苏军和其他的苏军只是在步兵武器得到加强,至于重炮,也就那缴获的二十门缺乏弹药的75毫米野战炮罢了,炮弹迅速耗尽后它们就是一堆废铁。

真正让近卫284师屡立战功的,还是别列科夫对军队的“斯巴达式”的训练。

士兵要非常能负重奔跑,以此练就极强的机动性。每个士兵都要加强打靶训练,以求快速练就合格的枪法。

还有另一个关键点,按照沿用三年的1939版《步兵操典》,部队最小作战单位是步兵班,在巴尔岑这里,他果断予以调整。

最小战斗单位,应该是“作战小组”!一个步兵班要细分成三个小组,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三个小组构筑成三角形阵型,以一个“铁三角”共进退。

担任师长后的巴尔岑没什么怨言,他有的是极大的着急,尤其是《红星报》这一主要面对军队的报纸发放下来供战士们传阅,其中总是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与英雄人物们的伟大。

在报纸拔高未经任何战阵的新战士们的战斗热情的同时,巴尔岑得到了的是对前途的焦急。

故而在全师战士的第二次集结大会,巴尔岑借助扩音喇叭直言不讳的对大家讲:“未经过严苛的训练就上战场,你们就只是些拿起武器的民兵而已。为了在不远的将来最残酷的战斗中你们能够大量幸存,我必须以极端的方式训练你们。”

巴尔岑的核心意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也是杨明志教会他的核心训兵思想。

严苛的训练开始了!

巴尔岑担任师长后迅速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例如每天的跑操变成负重行军五公里,到了傍晚,还有一个五公里等着大家。

对于大部分的新兵,他们未被征召之前就从事着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部分人还是能够适应的,至于那些无法适应之人,巴尔岑想都不想就将他们刷下来。

不能胜任长途奔袭,那就是部队的拖油瓶。

这些不善奔跑的人倒是有个好去处,差遣给炮团,担任搬炮弹的苦差事。

巴尔岑的这番操作倒是给了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机会,他们故意在训练时显露不适应,被遣到炮团又显得生龙活虎,仿佛他们就是为炮兵而生。实际呢?这些家伙实在是聪明人,他们懂得当了炮兵,战场存活概率绝不低。

部队就这样经历了长达三周的高强度训练,不仅仅是巴尔岑的324师,他的老战友拉夫连季的322师和叶甫根尼的323师也是如出一辙。

这丝毫不奇怪,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就是进入沼泽后的近卫284师核心军官,甚至于他们两个任意一人都能代表近卫284师。

甚至于某种意义上,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就是接受了数以千计的新兵而已,只要按照老方法训练这些人,一段时间后,就有两支“近卫284师”在遥远和平的乌拉尔地区克隆成功。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岑愈发满意自己的训练成效。

这里唯一不满的,恐怕就是乌拉尔军区的一众高级军官们了。

毕竟乌拉尔军区目前正负责大量新部队的征召与训练工作,有三个新组建步兵师,他们的训练模式有多不同,而这种不同也是其师长主动为之。令军区司令惊讶的是,他们对部队的训练有着几乎一样的标准,而且看起来都是些利好的措施。

军区司令完全没有谁说三道四,只因那三个师长都是近卫284师的资深老战士,如今,他们三人的老长官已经是斯大林的座上宾。

时间终于进入十月份,整个彼尔姆州都在下雪,位于州边缘的奥切尔市也是一样。

藏匿于森林中的巨大新兵训练营,战士们无所谓降雪,他们依旧沉浸在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中训练。

到了现在,巴尔岑开始更激进的新式训练——模拟战场训练。

一切,真就如杨明志在沼泽地训练新兵那般,巴尔岑身为老战士,自己老上司怎么训新兵,他已经门儿清。纵使是照猫画虎,模仿将军的手段训兵,他估摸着再过一个月,部队也就训的差不多了。

一个月的安稳训练期?上级会真的会忍受自己再训兵一个月?如果是那样,新编的第324师还真的得到了斯大林的恩惠。

巴尔岑又不是不懂当前的状态,他通过各种途径获悉的情报都说明一件事,相当多的部队训练一个月就算完毕了,接着送入战场轮换掉残缺的老部队。为了此事巴尔岑还亲自给位于叶卡捷琳堡的军区指挥部打去电话,声称“短暂训练投入战斗是把新兵当炮灰来用”。

他话糙理不糙,军区司令本人没有多做回答,核心意思便是所谓:正常的军官都知道新兵至少训练六个月才合格,敌人的威胁迫使各地没有足够时间训练。

这是一个事实!

就是当前的德军,他们的军队训练时间虽说没有苏联的这种“量产型动员兵”,训练一个月就送上战场的情况。

战前德军的新兵是要经历十六周的训练,如今,德军将时间缩短到了十二周。

即便如此,德军新兵训练时间也比苏军的五周速成时间长,客观上也是当下德军伤亡情况比苏军要少的重大原因之一。

巴尔岑遂不再多问,他能够明白上级的考量,于情于理他并不满意。

他已经联想起可怕的画面,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一支步兵师发动勇敢的进攻。然而缺乏训练的战士们,他们就凭借着一腔热血向敌人阵地猛冲,他们有着极大的勇气,结果在反复进攻十多次后,终究落得一个机动兵力耗尽,不得不退下来休整。

作战前的一万大军,活着撤下来的恐怕还不到四千人。战争打得如同二十多年前的坦能堡。

若他们经过了严苛训练,情况必然大不相同。

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