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20章 李森科与科学院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20章 李森科与科学院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只要他不对我的事业指手画脚,他是怎样的人,或是得罪了多少人,跟我都毫无关系。”

杨明志定了精神,就是以这样的态度等待着见到李森科本人。

今日的天气还算不错,空气有些雾霾,给予杨明志的感觉,一切的烟尘都来自于那些高耸的烟囱。这里不可能遭遇敌人的破坏,所有的工厂都能肆无忌惮的生产,排出废气亦是肆无忌惮。

烟尘会对庄稼造成什么影响么?例如减少了光照,使得本就温暖期较短的新西伯利亚,种植的小麦产量无法达到预期。

或许李森科的技术手段,能为之带来增产。

车队直奔科学院所在地址而去,杨明志绕到城市的西北角,据波波夫所言,目视所及的这些成片的木屋,就是“苏联科学院”!

“局长同志,这里虽然有些寒酸,我听他们说,科学院的行政工作在去年刚搬来时就开始了,到现在,大部分的学术工作已经恢复。”

杨明志点点头:“军事方面的工作呢?我和关心,搬迁到这里的科学院的诸多人员,他们有多少直接从事武器生产。我很想知道,我有多少同行?”

“这……其实没有多少人。”

波波夫的回答非常简练,的确,苏联科学家被一场世界大战折腾,所有的工作都在艰难维持着。全联盟的经费都很紧张,为了得到大量紧俏的战略物质,联盟不得不接受美国提出的《租借法案》。所谓先使用盟友的援助,待战争结束后,再慢慢还钱。

科学院对所有院士、项目组的科研项目分了三六九等,凡是与军事国防有关系的项目继续拨款,于此无关的,项目无限期暂停。

许多苏联院士跟着单位搬迁,其中一部分搬到了新西伯利亚。他们的科研经费暂停供应,所有项目成员领着配给粮,继续聚在一起,自发的继续自费进行自己的项目,这样的科研进度之慢可想而知。

不过农业与遗传学相关的研究依旧在进行着,只因李森科本人就是科学院院长,他拥有着科研方面的特权。

有道是同行才是最纯粹的仇恨,李森科一生都在专注于农业研究,扶持亲信打击竞争者,军事武器的研究他不关心也不紧张。

“科学院里有两个军械项目部,我想您会感兴趣的。”

“快讲!”杨明志焦急催促。

“有一个科研小组,他们在研究子弹的材料与弹头的空气动力学。另一个小组,想要研发出更大威力的炸药。还有其他一些小组。”

“子弹?炸药?我想我们可以在未来进行合作。”

“当然!我已经和那些两位项目负责人有所接洽,他们是愿意合作的。”

波波夫顺便又向杨明志介绍了一番该城军械制造的境况:“目前,城里有十家兵工厂。有的专职造子弹,拖拉机厂负责生产坦克地盘,有的工厂生产特种胶合板制造机翼,还有的专职生产多种型号火炮。”

轿车引领整个车队进入科学院院区,整个院区是根据一所小学的校舍进行的大规模扩建。一年的时间,大量的俄式传统木刻楞建造完成,它们大多是工作者的宿舍。至于办公的地方,新西伯利亚市苏维埃,斥巨资兴建了一批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或是科学院行政机关所在地,或是大量档案资料存放地。

依旧从事研发工作的人们,大家的工作环境多半就是在一栋栋木刻楞里。

杨明志还不清楚这里的办公状况,他估摸着,日子比不过莫斯科,总是远远强于在沼泽地。

现在,他也没有想着工作环境,他只想着,在与李森科见面后,马上去会会那两个项目组的人员,以商谈合作的事。

……

科学院的存在,就仿佛在新西伯利亚师西北角建立了一座卫星城。本来,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间扩大。

苏俄持续二十年的经营,城市的老城区已经全面了钢筋混凝土建筑,城市边缘还有大量的传统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坚信,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里依旧要存在着大量的木质建筑。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住独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挤在混凝土构筑的“鸽子笼”里舒服。

“鸽子笼”是狭窄了,它只有一个好,房屋实现了集体供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栋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炉系统,想要屋里暖和,外出捡柴火即可。

科学院院区不同于城区,大量的木刻楞是统一建筑的,它们呈矩阵排列。

坐在车上,杨明志已经感受不到车子的震动,只因院区不但铺设了水泥路,主干道更是铺了柏油。

大路两侧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们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无比整齐。定睛一看,只见每一栋木屋的木墙上,都有油漆标注的编号。

显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数字编号认清家门。

整齐的房屋不足为奇,苏联就是喜欢这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最令杨明志惊喜的,莫过于那些暖气管道。

他可以断定那些裹着帆布的金属管就是暖气管道,瞧瞧连接处滋滋喷出的蒸汽,它们证明了一切。

“嘿嘿?!难道整个院区真的实现了集体供暖。我还以为他们夸大其词了呢?”

“局长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实不相瞒,属于咱们设计局的工作区,室内温度可是恒定在十五摄氏度呢!”

“呵!这么暖和?!看来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波波夫轻轻摇了摇头,“其实院长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办公室合适恒定二十度呢!”

“是嘛?难道温度是根据职务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杨明志在莫斯科的时候,没有去过科学院的老院区,现在到了新院区,他仔细审视一番周遭,渐渐的,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来的中国了。很多中国的老机关单位,乃至国营企业的家属院、工作厂房,都是这种氛围。

不!这一方面,是中国学习了苏联。

“等到人民的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大批的科学工作者,也会在这样的木屋,或是中国特色的砖瓦房里,开始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一定会是这样。现在,我却是在苏联。”

杨明志看到了道路两边整齐排列的路灯,看到了耐寒的行道松,又看到了整齐划一的龙柏。

他拉开一半车床,迎面吹来的风也有别样的气味。

整个城市陷入工厂的轰鸣,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学院院区,却是颇为安静。

院区仿佛是卫星城,轿车拐了多少个弯杨明志已经记不得了。一路之上他见到了许多身着大檐帽的人,那些人都很年轻,或许都是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也许只是行政人员。

科学院不是有着大量的院士吗?他们是不是也住在院区?

杨明志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觉得新西伯利亚城区,才是迁移而来的院士们的栖身之所,院区不过是工作地点罢了。

这里的道路是颇为宽敞的,两侧还有一些古典造型的轿车存在。在一些木屋旁,还安静摆放着自行车。

“波波夫,我们快到了吗?为什么我觉得院长同志不在这里呢?我们还要绕路?”

“局长同志,我们快要到了。还请您见谅,这个院区是很大的,我们进入院区的线路本身不理想,很快您就将见到大量的砖石建筑,那里就是李森科同志的办公室。”

“是嘛?宝贝总是藏在最厚实的保险箱里,李森科这位院长还挺会藏得。”

波波夫笑了笑:“您真会说笑话。我们来的时机还不错,等到下午五点,很多人到时间下班,您现在所见的空旷道路会变得热闹起来。”

“是吗?有多热闹?难道还会堵车?”

“堵车是不会的,只是有一些拥挤。一些工作人员步行回宿舍,还有一些进入城里。”

“那么李森科同志下班后回去哪里?去城市中心?”

“当然!他可是院长,他一直住在市苏维埃招待所里,每天的工作车接车送。当然今天肯定有所不同,结束了今晚的晚宴,他才会乘车离开。”

“哈哈,看来我要干扰他的工作了?”

“不!您是苏联英雄,是领袖同志特别关注的人,武器设计局的同志们都是您的部下,我也因此沾光呢!李森科同志很欢迎您的到来,就是不知道这次晚宴会有怎样的餐饮。”

“无所谓,只要有足够的面包,再来一些红菜汤就好了。”

杨明志本来对晚宴还有些兴趣的,在得知科学院还有自己的有合作潜力的同行,内心里顿时有些长草。再说了,有哪个民族的烹饪技能可以赶上中国的?!

李森科一定准备不了什么丰盛晚餐,最多是搞些奢侈的黑鱼子酱,弄点奶油蛋糕罢了。

……

很快的,一幢四层大楼横亘在杨明志面前。它就是整个院区最高的建筑,亦是科学院部分机关的办公地,李森科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对于李森科来说,迎接别列科夫将军是自己这几天的重要任务。那是领袖亲自下达的任务,一切不容有失。

可他更热衷于科研与学术,绝非是交际天才。这一点上他很有自知之明,所谓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总会得罪一批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斯大林给李森科交待了一通任务,使得这个人已经非常清楚别列科夫将军,千里迢迢而来的工作,不过是制造新型武器罢了。

别列科夫为联盟立下大功,也必将另立新功。李森科只从内务部提供的部分资料,以及一张证件照,对将军有了最初的了解。

初次见面的感觉往往能左右很多事。

“也许,这是个沉稳的军人,也是个沉稳的发明家,仅此而已。”

身为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真的满意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不!科学院的战略大迁移是正确的,可凭什么自己也要跟着搬迁?明明可以将乌拉尔分院变成总院,现在,总院搬迁了数千公里,就在新西伯利亚落户了。

更有甚者,待战争胜利,科学院还是要在新西伯利亚设立分院,以作为庞大西伯利亚地区科研的中枢。

他并不反对这项举措,只是自己到了新西伯利亚,就仿佛是被贬黜到偏远地方似的。大量机关单位搬到了古比雪夫,科学院却在更遥远的东方,难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院一劳永逸的杜绝遭遇敌人的袭击?

的确,搬迁到这里,新西伯利亚完全置身战争之外。联盟在欧洲的部分,无数城市、乡村在战火中化作废墟,已经有数百万人死亡,数千万人进行了战略大迁移。

有许多人干脆沿着铁路一路东迁,新西伯利亚这座大城市正是主要迁移目的地之一。

在这里,李森科听闻了许多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战争惨状,顿时,一股爱国热情驱使他必须为联盟做出突出贡献,以挽救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李森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指导本地农民种地,他觉得,自己即将获得新的成功。

麦收一定会是一场丰收的盛会,为此是要召开宴会的。在丰收喜宴之前还有一场小型宴会,只为迎接别列科夫将军。

终于,将军经历了漫长的旅途,而今已经抵达办公楼前的小广场。

当车队进入院区时,李森科的办公室电话喧闹不已。他旋即着急科学院的主要领导,纷纷换好西装,佩戴好各自的荣誉勋章,齐聚在大门口。

这些人,他们是科学院多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不是相关科研的领军人物。

真正的科学院是废寝忘食的泡在实验室和研究所的,而这些人都是行政人员,除了李森科。

只有李森科,他胸前佩戴有多枚意义非凡的荣誉勋章,以证明自己对苏联科学的贡献。他亦是这样最高级的行政官员,统筹整个科学院总院在新西伯利亚的运作,也与乌拉尔分院、远东分院保持联络,与科研方面的长久合作。

浩荡的车队终于出现在李森科等人面前,他大为吃惊,竟不知别列科夫将军居然带来了一支“浩荡大军”!明明将军的另一些部下一周前就带着大量资料抵达,那支队伍也是相当庞大。

李森科还未见到将军本人,瞧瞧这阵势,他不得不感慨:“到底是一个集团军司令,连更换工作场地也特别注重排场?难道那些资料有谬误,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男人?”

一丝厌恶感油然而生,并化作李森科没有表情的老脸。

他摆出认真模样时候,整个脸颊都会向内塌陷,他知道,自己这样的面孔会给一些人以冷酷的感觉,他却觉得此乃干练务实的表现。

事情进展的有些滑稽,素未谋面的两人针对彼此都萌生一丝忌惮。

透过车窗,杨明志一眼就看出李森科其人,不错,那个男人的面孔确实很犀利,故而在人群里脱颖而出!

而李森科也认出了杨明志,毕竟,那可是有着一副亚洲人面孔的男人,相貌亦是非常独特。

就隔着一层玻璃,两人发生了第一次对视。

“李森科,你究竟是什么人?是骗子?还是科学家?今天我可要会会你!”杨明志定了定神,待车停稳后拉开车门,接着摆出一副商业性的微笑,径直的向着李森科本人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