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719章 旅途的终点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719章 旅途的终点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一列庞然大物伴随着大量的蒸汽,停靠在新西伯利亚,经历了漫长旅途,杨明志终于抵达了终点城市。

最后的六百公里军列一直在狂奔,最终它在下午两点平安抵达。

“会有谁来迎接我呢?还是直奔科学院?”

此刻,车站月聚满了人,他们一个个戴着有头灯钢盔,证明了他们铁路工人的身份。

这些人甚至还把叉车和卡车开到铁道路基上,一看便知他们的任务是卸货。

来的人可是不少,杨明志睁大眼睛,努力找寻熟悉的身影。

他的眼神很锐利,只见一个男人穿着呢子大衣,头戴园丁礼帽。“是波波夫,居然是这个家伙来了。”

说实话杨明志有些遗憾,如果来者是里顾施科夫就好了。

他携妻子下了车,踏在新西伯利亚坚实的土地。

空气中有着燃煤的焦糊气味,虽然太阳当头挂,整个世界还是笼罩一层薄雾。

“这里也有些空气污染,幸亏不那么严重。”

杨明志招呼身后的卫兵们:“格里申科,把我是行李小心的搬到月台,然后原地待命。”

交代了任务,杨明志很快见到了波波夫,两只大手握在一起。

“已经两周不见,我觉得仿佛阔别多年!”

“没有那么长久,波波夫,看起来你在新西伯利亚过得不错,脸胖了一些。”

“是吗?倒是您的妻子,的确胖了不少。”

“她是孕妇,自然要多吃一些。现在我很想知道你的近况,还有里顾施科夫他们的情况!”

“啊!”波波夫顿时激动起来:“国家给予他们重任,他们不再平凡。”

“是科学院委派的工作么?”

“差不多,尤其是里顾施科夫,还有我们送来的那些技术图纸。您绝对想不到,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即将开始量产飞鱼火箭!”

“真的?”杨明志为之一振。

“当然是真的。您下了车,一会儿我们直奔科学院的院社。我现在必须告诉您另一件好消息,咱们的武器研究所就被安置在院社内,如果您乐意,我们能立刻开始工作。”

听了这么多杨明志真是太激动了,他耸耸肩:“也许我不在场你们也该坚持工作。”

“哦,非常抱歉。我们……我们没有一个人有您这样的智慧。”

“您太谦虚了。看得出您还有大量的话要说,我们还是去科学院聊聊。”

“好的,您和夫人赶紧上车。”

“上车?不,我的行李很多,非常多。”说着,杨明志还特别指着一下。

波波夫顺着看去,他根本想不到,那些大大小小的箱子居然全是将军的行李?

“您……我记得您几乎是两手空空去了莫斯科,怎么到了新西伯利亚……”

“当然是花钱买的。虽然是战争时期,莫斯科并不萧条,我买了很多。”

“看来准备的轿车不够了,我们需要一些卡车。”

“当然!”杨明志友指了指,“他们是我的卫兵,格里申科,他是我的新警卫营长。另外两位是莫斯科内务部总部的同志,他们也要在新西伯利亚多停留些时间。”

波波夫犯了难,他是来接应将军的,因情报有误,准备的车辆实在太少了!

一行人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在车站耽搁一段时间。

新西伯利亚可谓整个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它人口一百五十万,还在缓慢增员。

如此多的人口,在缺乏高层建筑建造术的苏联,城市不得不扩大城区面积。

波波夫和其他接应人员不得不临时多叫三辆卡车。

趁此机会,杨明志坐在火车站候车室的长椅上,得以听听波波夫的介绍,以及另一位姓巴甫洛夫斯基的科学院工作人员的详细安排。

杨明志本来对抵达火车站充满期待,也许当地会在车站组织一个欢迎仪式,使得自己在军乐声中走下火车。

原来欢迎式变成欢迎会,地点就在科学院的宴会厅中,通过一次自助参会迎接远道而来的别列科夫中将。

是谁决定举办这次宴会?杨明志万万没想到,居然是李森科。

那个秃顶的巴甫洛夫斯基特别强调了一下李森科。

“李森科?他是苏联科学院院长?”

“将军同志看来您孤陋寡闻了。也对,您一直在军中服役,可能对科学院的人事调动不甚关心。”

“的确如此。”

杨明志的回答非常谨慎,他对李森科这个人了解很少。倒是有一点,李森科的“春化处理”法被苏联奉若圭臬,甚至新中国也引进过这套技术。

但科学就是科学,“春化处理”并不是帮助庄稼抗击霜冻的灵丹妙药,也不能保证增产。

李森科在后世的科学界流下恶名,因为西方科学界认为基因是存在的,且决定了物种的演化与物质遗传。

他因意识形态原因坚决反对,并指责苏联国内的基因论支持者。

奈何,无论他怎样坚持,二战结束没几年,基因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都被证实。

他终究跌落神坛,并在晚年见证了基因科学的黎明。到了二十一世纪,怕是李森林都想不到,基因工程已经在撬动一次全新的工业革命。人类甚至拥有修改基因的技术,在哲学层面上,开始挑战造物主的权威。

那时候的中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贡献巨大,中美两国从中获益巨大。

苏联是绝不相信有上帝的,从来都没有造物主,能创造未来的只有人类自己。

杨明志不喜欢李森科,根据其人的照片,那人的长相着实有些怪异,想想其不择手段的作为,仿佛李森科就是个可憎的家伙。

“难道今晚要与那个家伙喝酒?真是糟糕,可是我必须面对他。”

杨明志先入为主的担忧其李森科不是好人,他斗胆问问波波夫和巴甫洛夫斯基关于李森科的详细情况。

和自己脑补的大相径庭,这两位对李森科的评价,居然是: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个热爱科研的专家。

他们不吝褒奖之词,杨明志顿时糊涂了。

……

大家在火车站磨蹭了许久,五辆卡车才晃晃悠悠的开来。

时间已是下午,本该是全天最温暖的时间,新西伯利亚的寒冷已经露出爪牙。也许再过两三个星期就会下大雪,很快整个世界银光素裹,那个时候再不需要什么卡车,马拉雪橇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也许,这里会像是我记忆中的那些东北城市,外面下着大雪,钢铁厂还在短少钢锭,真是冰与火的歌。”

他令自己的卫兵把所有的行李,一件一件的小心搬到卡车上。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木箱,则始终由自己带着,一直带上了轿车。

他握紧妻子的手,询问坐在副驾驶的波波夫:“现在,我们直奔科学院?”

“是的,这需要一些时间,请您见谅。”

“没关系,以后我将在这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趁此机会我还能了解一下,新西伯利亚是否能落实我的计划。”

波波夫为之一振:“哦?将军,您还有哪些计划呢?上级已经给里固施科夫安排了工作,给我也是如此。我们都在从事远程火箭炮的研发工作,我想着,您到来后能为研发提供巨大动力。看起来,您还有许多新计划。”

“当然,我们可要继承在游击共和国的光荣传统。咱们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应该成立分局,我们要设计重型武器,也要设计轻型装备。我将成为一切的总设计师,我将给苏联带来一场军械技术的变革,这就是我对斯大林的承诺。我想,我们应该从今晚开始。”

“唉!司令,您不必这么着急。”

“呵呵,不要叫我司令!”杨明志尴尬的摇摇头;“我现在只保留第63集团军司令员职位和待遇,暂时没有兵权。你现在叫我局长,我是很高兴的。”

“好吧,局长同志。”波波夫笑了笑,“您坐了许久的火车,一会儿还有一个欢迎会。您这几天真是太疲惫了,难道不该修养几日么?毕竟武器研发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何必这么累呢?”

“唉,敌人是不会睡觉的!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战士牺牲,如果部队拥有新型武器,各个像咱们的老部队那样,我们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伤亡就能迅速打到国境线。”

“局长同志,您的觉悟真高。”

“不!我是务实的人,我也需要尽快落实对领袖的承诺。”说着,杨明志把手伸进自己的大衣里,拿出那本曾被偷走的笔记本,直接翻到记录的最后三页,直接递给副驾驶。“您看看把,这是我的军列上的工作结晶,也是咱们设计局未来的工作。”

话说波波夫,此人从事武器研发足有一年了。游击共和国的确穷苦,潦倒可是谈不上。那里有着最基本的工业基础,以及一颗最强大脑。

工业基础是薄弱的,所以设计局的一大工作,就是指导部队修善现有枪械,或进行有限的改装。

例如杨明志用莫辛纳甘的pu瞄准镜和反坦克枪组合在一起,又安装更为高效的枪口制退器,造出一款反器材狙击步枪。该枪械的设计图纸也一并打包,随着迁移的设计局抵达了新西伯利亚。改图纸伴随着其他一些脑洞大开的设计,安静的塞进木箱,暂且摆在一个仓库内。

波波夫很清楚,局长一直有意搞些新型轻武器,在沼泽地时碍于条件所限,想法只能是想法。

他瞬间就看明白了,将军是在设计一系列的新型枪械。他看不懂简体的汉字,通过草图和少量的俄语单词,三张图看过后,他得出令人震惊的决定。车子是颠簸的,波波夫整个人却在剧烈的颤抖,他陷入精神亢奋中,只因脑袋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刺激。

他猛地扭过身子,身子吓了司机一跳!

“局长!局长同志!我……我都明白了!您……您的想法真是太大胆了。您居然要把冲锋枪、步枪还有机枪,融为一体?”

杨明志很理解波波夫现在的感受,也只有内行的人才能看出这份草图的精彩。

“没错,就像斯拉夫民族分成好几个支脉,一款枪械也可以分成多个种类。我已完成了草图,一旦开始工作,我将用很短时间内,将精细图纸勾勒下来。波波夫,你来新西伯利亚已经有段时间了,你明确的告诉我,这座城市能否生产轻武器?能否生产子弹?”

“能!城里有枪械制造厂。”

“很好,这样我就放心了。其实你说的也很对,这些事真的不该操之过急。我就是做完了图纸,那些工厂是否愿意生产也是个大问题。我首先要解决住宿问题,其次的工作环境的问题。”

“您放心,这些都不是问题。”

杨明志点点头:“那个李森科应该会解决我的这些问题,但愿那个家伙能提供帮助,而不是找麻烦。”

波波夫有些不解,将军似乎对李森科院长有些成见。仔细想想大概也不难理解,他们都是科学工作者,所以对科研存在一些分歧也是合情理的。

虽仅有几面之缘,波波夫觉得李森科其人还不错。

他继续说:“局长,也许巴甫洛夫斯基能告诉您更多详情。我与李森科见过几次面,我觉得那个男人是心系国家的实干家。院长是农业专家,您也知道,现在国家非常需要粮食,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我获悉自科学院总部搬到新西伯利亚后,城市周边的农田作业,即开始接受李森科院士的指导。您知道春化处理么?”

“春化处理?略有耳闻。”

“将麦种稍微冻一下,再在春季播种,麦子的生长周期会变短,很快新西伯利亚也要开始麦收了。”

杨明志点点头:“一路之上途径的一些城市,我都看到了麦田或是马铃薯田。但愿,李森科同志的技术,能为新西伯利亚到来大丰收。”

“谢谢您的祝福。很快就是麦收了,希望今年的麦收,全联盟都能大丰收。”

九月份正是苏联传统的春小麦收获季,碍于苏联高纬度的环境,一旦麦子生长慢了,抽穗时期滞后,一次寒流南下,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它毫不亚于中国的冬小麦收获季遭遇大雨袭击。

今年的麦收情况如何?李森科的技术能否给饥饿中的苏联红军带来更多的粮食。一切都要等到下旬了。

但农业不是自己的事业,对于李森科,杨明志也不想和他扯上关系。原因也非常朴素:没有谁会喜欢偏执的家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