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93章 照相馆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93章 照相馆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生活仿佛恢复了和平,九月五日,杨明志只接到一通来自卢比扬卡由拉林大尉打来电话。他以为上级会有针对自己的重大安排,真是万万

没想到,大尉打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问好。

一个忙碌的人不得不安静下来,它恍若真正的假期,而那通“早安”为目的的电话,更是宣布了今日就是难得的假日。

“呵呵,明明是星期六。”

看了一下桌案上摆放着的粗纸印刷的简陋日历,纸被撕到了九月五日这一天。

苏联目前施行一周六天的工作制,即便是战争原因,大部分工厂职工的休息日被免除,如今依旧有许多人,就要迎来周日的休假。

根据上级的命令,给予杨明志最终安排将在下周二给予答复。

下周二就是九月八日,休假至少还有三天!

这是一个没有电脑,电视也是稀罕物的时代。苏联的国家电视台在1938年诞生在莫斯科的电视中心,他们定期录制节目,奈何节目也只

能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能够接受。电视节目是有了,电视机呢?当战争爆发前,全联盟电视机数量还不到一万台。苏联刚刚从美国那里学到

先进电视机制造技术,战争就爆发了。

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战后重建速度非常快,电视台重新录制节目,电视机的大规模生产也提上日程。尤其是随着人类步入太空时代,苏

联疯狂的向近地轨道发射各类卫星,大量电视卫星上天,更刺激了全联盟电视产业发展。

待到六十年代中期,苏联家庭的电视机保有量已经突破一千万台,并以每天一万台的数量高速生产。

按理说杨明志居住的这个宅子,内务部该给他配一台电视机的。

这其实是非常不现实的,原因无他,战争爆发后,莫斯科电视台跟着全体搬迁,而电视台中的相当多精通无线传输技术者,统统换上军

装,成了通讯部队一员。

没有电视台,倒是有广播台。莫斯科的广播还是想全市和周边地区播放消息,至少宅子里有一台需要安装锰电池的收音机,因每天播放

时间很短,想要打发无聊,杨明志估摸着,自己还是抓紧时间睡懒觉吧。

他就这么在家里呆了一整天,也是浑浑噩噩了一整天。唯独傍晚时分,他催促妻子一起去厨房,操持菜刀激情澎湃的切土豆丝,方觉得

一整天没有白过。

自九月四日上午买了一堆土豆,餐桌之上终于开始出现正儿八经的中餐。

炖菜汤的大锅立在烧柴土灶台上,杨明志用它来炒菜,如此烹饪着实令女佣安妮眼前一亮。

安妮很愿意精进自己的厨师能力,自接触到杨明志后,她才发现,比起将军,自己的烹饪技术是在太逊了。

做饭消耗了更多时间,宅子里的所有人,吃饭也变了花样。

“真是无聊。明天我还是去城里转转好了!”扔下筷子,杨明志抱紧自己的脑袋,又不禁打了个哈欠。

“还去买东西吗?”杨桃问,“还是去那个市场?”

“不,随便逛逛吧。我是个军人,现在的生活是安稳,真是如同软禁一般。”

“不是挺好的吗?不用打仗,我们就安心的享受和平。”

杨明志摇摇头:“亲爱的,你变了,自从怀了孕又去医院工作,你变得沉稳了。我倒是挺喜欢以前的你,像个小老虎,喜欢在户外闲逛

“你……”

“走吧,我们兜里还有些钱。我们也不开车,叫上两卫兵我们徒步游览一下莫斯科。再去路过的商店看看,或许还能买到糖呢。”

拗不过丈夫她只好答应,当然,如果能买到糖块那是坠吼的。

谁会不喜欢零食呢?

九月六日,天气晴朗,显然今日也是和平的一天!

那些放空气球随风摇曳,地面的人们来来往往。因为是星期天,一周仅此一日的休息日,街道上的人们明显多了许多。

大部分的国营商店是照常营业的,而那些留守的机关单位人员,以及部分休息的工人,得此良机当然要上街采购一番。

既然全联盟的物资都比较匮乏,抱怨也都无所谓了。终归买东西大家都要老实排队,等轮到自己,商店里有什么,只要带的的钱够就直

接买下,保不齐以后会用到。

杨明志倒是另有打算。粮食买了不少,衣服也有多件,甚至还有备用鞋子。

自己的宅子面积很大,大部分房间壁纸非常华丽,房间内却空落落的。尤其是自己的卧室,总是缺少一些东西。

是啊,我和她还没照过婚纱!这个时代在苏联搞个婚纱照可能不切实际,至少也得有个大幅合影吧。

于是乎,原本的“休息日闲逛”变成有目的的行动。

为此,杨明志好生洗漱一番,又穿上全套的军装,所有的勋章也佩戴整齐,整个人恍若要去参加正式的军事会议。

“不过是去照个大幅相片,你穿的也太正式了。不是说好的么?在城里不要太暴露。”吃饭的杨桃抱怨说。

“此事非同小可,亲爱的,等照片洗出来我可要将其装裱,然后挂在咱们的卧室里。”

“哎呀!那样是不是太……”

“你害羞了?早早接受吧,以后我们还得拍很多照片。这样等半个世纪后,你还能知道你年轻时的模样。”

一席话中,杨桃听出了一丝沧桑感。五十年可是所谓的金婚!丈夫说的很有道理,趁着年轻多拍些照片,以免老了留下遗憾。

只是她还是有些受不了,自己的大幅照片放在明显的位置,真是太羞了……

她照例吃掉了四个鸡蛋,连同昨日内务部提供的牛肉吃剩下的部分。“如果我一直这样吃饭,我会变得很肥。为了孩子,我忍了。”

杨桃心里有数,天天四个鸡蛋还有半斤牛肉,面包和土豆能吃到撑,比起以往,这样的伙食标准可谓沼泽地病号饭的好几倍。

“幸福的生活一直维系下去,真是美妙。不行!绝对不行!我要是吃成了肥猪,他还会爱我么?”

想到这儿,咬了半截的煎牛肉被放在盘子里。杨桃放下了松木做的简陋筷子,“我吃饱了。”

“呵呵,你这个妮子可不能浪费粮食,剩下的肉给我吃了。”

“不要。”

“给我吃!”杨明志故作怒气,换来的是杨桃的坚决抵制。

“我知道你脾气犟,你想想,肉是从军粮中挤出来,你不吃就是浪费。我们怎能浪费粮食呢?”

“我已经饱了,大不了留到中午,或者给安妮吃。哥啊,我还是你老婆吗?这几天你是抽了哪门子风,非要逼我多吃饭。已经够了,我

又不怎么运动,吃的多就是浪费。”

“那就不吃了。走,你也该运动运动了。说实话我是不情愿你这个孕妇徒步乱走的,你性子倔。走吧,走吧。”

杨明志给安妮打了个招呼,令其清理剩饭,留着以后吃。

他又召集全体为名,挑选格里申科少尉为贴身护卫,有选择名为利亚申和伊格纳特的战士做随从。

腰里别着一支手枪,穿着一件大衣裹住满是勋章的军装,头顶前进帽,小眼镜挂鼻梁,衣兜里又揣着近三千卢布,这就是杨明志的新打

扮,乍一看去酷似毛国大叔。

杨桃亦是乔装打扮一番,她的辫子盘在脑后,一条红头巾套住脑袋,又顶上一只高加索风格羊绒圆顶帽。

身为内务部人员的卫兵们,打扮的也和普通人一样。

他们一行五人走出家门,杨明志攥着妻子的手,不一会儿就拐入大路,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普通的莫斯科市民已经别无二致,唯

有脱去外衣,才能彰显杨明志身为将军的荣耀。

大家走在共青团大街进入闹市,奈何所谓的闹市一副肃杀景象。莫斯科国立马戏团搬迁了,儿童剧院也搬迁了,莫斯科少年宫更是搬迁

了。

“美丽的城市,如果没有战争,一切都会祥和,今天也是个和善的周末吧。”杨明志不禁摇头感慨。

他接着问到妻子:“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了,你没问题吗?”

“我没事,以前我可以带着武器徒步奔袭三十公里,那种负重可比我挺着肚子还要沉重呢!”

杨明志点点头:“很快我们就过了莫斯科河。格里申科,前面是哪里了?”

“是列宁山(俄联邦的麻雀山),过了那里就很繁华了。如果您愿意,我们能一直走到红场。”

“走吧,走吧。你说的著名的照相馆就在前方?”

“千真万确!”

杨桃挺着肚子,她知道自己已经开始了第五个月的孕育。听女佣安妮说,孕妇到了这个时期肚子会快速变大,很快的,连许多家务活都

变得吃力了。

想到这儿她真的有些惶恐,今日挽着丈夫的胳膊,很好的弥补了走路的摇晃。怕是到了苏联的国庆日,自己这个大肚婆可真的要卧床养

胎了!

珍惜逛街的机会吧!

……

自战争爆发后,苏军累计征兵已经超过一千万人,除却一线部队,还有大量新兵在后方的一个个训练营,接受可能只有一个月的训练,就

整编成新部队投送战场。

大部分年轻人对参加军队保家卫国有着最朴素的责任感,那么参军之前,当然要去照相馆里,把自己入伍时的荣光永远的保存下来。因

为,那即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亦是假若自己牺牲了,还以照片的形式留给家人念想。

“你知道哪里有好的照相馆吗?”杨明志问到少尉。

“我知道,您跟我走即可。”

配属给杨明志的十个卫兵,对莫斯科四通八达的道路相当清楚,即便城市做了一番大规模伪装。

少尉领着自己的长官走了三公里路,只为找到一个名为“老战士”的国营照相馆。

只是杨明志来的有些不凑巧,他进了照相馆,不得不和许多年轻人和一群上年纪的人一起等候。

“人有些多呢!”

看看等候者的模样,年轻的男孩怕是刚刚二十岁,那些带着粗布头巾的老女人,恐怕就是年轻人的母亲。

“将军,您看……”

“这种场合,你叫我别列科夫!”杨明志再重申一番,继续问:“这里是什么情况?”

“母亲送儿上战场前,再拍摄一张照。”

“唉,可歌可涕。我有些惋惜啊。”

“您惋惜什么呢?”

有些话杨明志真是不吐不快,他故意凑到格里申科少尉耳畔,悄悄说:“他们还不知道战争的恐怖,我敢肯定,今年征召的新兵,几乎

都死在战场上。”

“真的?!”少尉瞪大双眼,接着,他看着其他待拍摄照片的同龄人,心情完全变了。

杨明志没有回答,低沉着脸不再说话。

他是想不说话,却有人实在无聊了,想找人聊天解闷。得益于一张少见的东方面孔,杨明志又成了被搭讪的对象。

静候的长椅之上,有人凑过来顶了杨明志一下:“嘿,同志,您是巴什基尔人?”

“什么?”

“您,是从高加索那边来的?”

又是巴什基尔人,怎么老毛子都觉得我是巴什基尔人,只因为黑头发黄皮肤?

看着面前的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一副乐天的模样真是喜感。可一想到他若是当兵,1942年的新兵只有3%的概率活到胜利日,又不禁悲从中来。

杨明志索性将错就错:“是的,以前我在格鲁吉亚住,后来搬到莫斯科。”

“哦!难怪您有些口音。我是尼古拉·伊里奇·列奇卡诺夫,我二十三岁,以前在食品加工厂工作,很快,我将成为光荣的苏联工农红军

的一员!我将和其他同志一起努力,把侵略者赶出去。”

这样的年轻人杨明志真是见得太多了,他们嘴上慷慨陈词,往往到了战场,还真是一点都不怂。只是就因为过于勇敢,往往牺牲在第一

场战斗。再怎样讴歌只能构筑一种悲壮,并促使其他人化悲痛为力量。对于他们,死了,一切都结束了。

杨明志随便编了一个伊万的身份,因为身经百战见得太多,而今只有三十岁的他,城府简直有四十岁。

他的沉稳和中国人天生的那种谦虚内敛,在这个年轻的准新兵列奇卡诺夫看来,就是一种木讷的表现。

列奇卡诺夫注意到,这位内向的同志竟挽着一位年轻的女同志,看起来女同志也已经怀孕了。此情此景,着实触痛了他这个单纯的年轻

人。

杨明志才不是内向沉闷的,既然摊上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多聊一些也是可以的。他始终没有暴露身份,也通过眼神,命令时刻保持

警惕的三个卫兵不用过于警惕。

所有等候的人坐在等候室的长椅上,大家实际也是在排队,因而每个人的位置正不断移动,直到移动到照相室门口。

“哈哈!伊万,和您聊天我很高兴。祝愿我们上了战场,能为伟大祖国建功立业吧!”

说罢,年轻的列奇卡诺夫拉开照相室的门帘,过了这个帘子,就恍若迎接了新的人生,年轻的工人变成了年轻的战士。

通过短暂攀谈杨明志知道,这个年轻人有些心怡的姑娘,待拿到冲洗后的照片了,就像心怡姑娘传达爱意,并以自己的黑白照片作为定情信物。

“还真是浪漫的人呢!但愿你是幸运的。”

等了一会儿,那个年轻人笑呵呵的出来了,接着,轮到了杨明志,拉着自己的妻子进了摄影室。

这是一间不大的房间,灯光打的很足,光线尽量集中在一块硕大的红布上。

距离红布四米的地方,则是一台老式的照相机。瞧其模样,杨明志简直觉得它就是沙俄时代的剩余物资。

“同志,还有那位女同志,你们是夫妻关系?”摄像师问。

“是的。”杨明志干脆的回答。

“好吧,今天来拍照的全是即将入伍的新兵,想必您也是。我很敬佩你们,看面相,你们两位都是从东方来的,是西伯利亚,可能更晚。

“呵呵,就当我们是巴什基尔人吧。”

“无所谓。”摄像师耸耸肩,“我们是莫斯科最优秀的照相馆,无论您从哪里来,我们会提供各类道具服装,我们将拍出您最英俊的军容

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