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62章 向着莫斯科前进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62章 向着莫斯科前进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车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驻扎旧校舍部队的长官前往食堂探明情况时,杨明志等人已经乘车离开了。

一行人并非独自离开,两辆装满烤熟面包的卡车就跟着他们后面,再进入城市的大陆后,卡车拐向一个专职生产迫击炮弹的兵工厂。

吃饱喝足的杨明志精神很不错,他以为经过了这一遭,接着车队直奔莫斯科最终停靠在克里姆林宫门口。

“拉林大尉,接下来我将直接面见斯大林同志,您说,我在见到他时该说怎样的问候语?”

“就像平常那样吧。再说了,我们并非直接去克里姆林宫。”

杨明志一愣,这家伙几个小时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不直接去?我们要拐弯?去哪里?”

“我们先去卢比扬卡,我要先回总部报道。你们刚从沼泽地回来,如果邋遢着去见领袖,那是对他的极度不尊重。何况在你们面见领袖前,一些必要的从程序必须走一遍。”

想想也是,这番直接面见苏联最高权力者,就是非正式会面,不过是上衣不打领带而已。杨明志低头看看自己的衣着,这间军装是四个多月前空投的,一百多天的战地生涯,身为中将必要时也必须亲赴前线,军装为此满是补丁。

“糟了,这就是我唯一一件正式的衣服!看看内务部会怎么安排。”

杨明志内心有些忐忑,他很清楚苏联内务部的职权之一,就是保卫斯大林本人,任何接见他的人,当然是要经历繁琐的检查。

九月二日,莫斯科的天气还不错,也是如此,城市面临着极大的空袭威胁。

也是这一天,斯大林格勒和周边地区依旧激战中,宏观上来看苏军处于一定的劣势,但德军也没有能力短时间内在宽达四百公里的战线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斯大林已经签署了一些命令,他将一些重要指挥官调到最危险的展现,指望这些战术大师指挥部队顶住敌人攻势。

他需要更多的优秀军事将领,而近日凌晨,三位被突击提拔的师长已经着陆图拉。

在他的工作日常上,九月二日最重要的工作,正是和未曾谋面的别列科夫中将见面。他需要一个时间梳洗打扮,要表现出领袖的威严,更要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一个钢铁般意志的男人,他一直待在许多苏联高官并不喜欢的克里姆林宫里,从去年战争爆发,他一直住在这里。斯大林丝毫不畏惧德军战机的轰炸,唯独担心遭遇暗算。

任何要见他的人都要先接收内务部的检查,要确认身份再解除武装。斯大林还给自己找了两个替身,在一些非正式活动就由替身代劳。

是斯大林点名要见心爱的别列科夫将军,只是这个将军的身份无比特殊,对其详细情况了解的也有限。

杨明志化名别列科夫,传世的照片目前也只有一张,除此外便是萨林奇金提供的大量情报。

他的确非常优秀,在见面问题上,斯大林本人有理由保持警惕。

自飞机着陆后,机场方面直接给克里姆林宫打了热线电话,拉林大尉则是一个电话打到了内务部。

计划是飞机着陆的同时,斯大林便知晓了这件事。

他顾不上瞌睡,连夜定下自己的安排。

会面时间被定在下午,他又给目前滞留在莫斯科的贝利亚打去电话交待任务:“仔细审查所有人,检查所有的衣服和行李。给中将准备一套干净的军装,给他们一顿丰盛的午餐,以保证会面不尴尬。”

他又给列宁共青团驻莫斯科支部打去电话:“你们派人去卢比扬卡的内务部总部办公室,你们必须见到斯佩洛斯金娜姐弟,以及别列科夫中将的妻子,以保证这些孩子不受惊。”

联盟的领袖必须有着钢铁的意志,如果松懈了,那么暗自摸到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敌人就会发难。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稳固,斯大林执意留在斯拉夫民族神圣永恒的首都莫斯科,即便这里依旧是战争前线。

从三十年代到现在,整整十年时间,他没有享受几天安稳的日子。刚解决完国内的政敌,落得一个屠夫的恶名不说,崛起的德意志已经露出血腥獠牙,最终一场决定苏联存亡的战争还是爆发了。

1941年六月二十二日,斯大林独自坐在自己的办公室。

他觉得自己是联盟的罪人,就是所谓自己的一厢情愿相信了德国人的鬼话,精锐部队没有趁早进入边境,国家也没有进行战时体系,边境部队很多还处于人枪分离的三级战备。最高苏维埃的秘密会议上,所有人都认为苏德战争不可避免,有很多情报指出德国会在夏至展开进攻,但他认为战争日期会是1942年。

得知德军全面进攻的消息,一时间斯大林头疼欲裂,当他冷静下来后就独自坐在办公室内。他就那么安静的坐着,等着最高苏维埃下达的逮捕命令。

然而贝利亚第一个走进他的办公室,心平气和的说:“领袖同志,战争已经爆发,只有您能组织所有的工作。”

因为这场猝不及防的战争,斯大林的权势反而得到巩固,他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他坚定不移的态度令人民想到了彼得大帝,也只有彼得大帝这样的领袖能再一次拯救俄罗斯,拯救苏联。

如今的斯大林在多次战役失败后清楚的意识到,作为联盟的领袖,不应该过于干涉将军们的战役谋划。自五月的惨败后,他只给各个方面军指挥员定下大概的指导方针,如何完成战役目标则是将军们分内之事。

事实证明,随着将军们有了极大的自主权,苏军的作战变得灵活了,胶着整整一年的勒热夫——瑟乔夫卡一线,苏军取得了一次成功的战役突破。

而被给予极大自主权的别列科夫,那个男人更是创造了一连串军事奇迹。

斯大林有太多的话要和杨明志说,他真是急不可待的想接见之,然该走的程序必须走。他就一直待在自己其貌不扬的办公室内,等候着桌案上直通内务部总部大楼的电话铃声。

……

如果告诉杨明志,你现在正被斯大林惦记着,他憋了一大堆话要问你,他恨不得和你彻夜长谈。

杨明志会信么?

他相信,他当然会相信!毕竟军衔达到中将,再往上是大将,最终是元帅。能达到中将军衔,在军队体系中已经屈指可数,何况自己还是被斯大林破格提拔。

想想看,一个1942年突击加入苏联国籍的外国人,加入国籍的同时被赋予中将军衔,如果拒绝入籍,即被解除一切军职。要么座上宾,要么阶下囚,如此严苛的命令即是“不能为我所用,即为废弃物”。

车队继续向着莫斯科开,一行人迅速通过波多利斯克后,走在了德军梦寐以求的大道上。

“将军同志,我们很快就到莫斯科了!请您在观看风景时不要被眼前的景象吓到。”

“大尉同志,我怎会吓到呢?即便面对斯大林同志,我也将镇定自若。”

“好吧!请您要下车窗注意一下蓝天,很快您会看到奇景。”

蓝天有什么好看的?莫非这里的天空还能出现彩虹?

杨明志睁大双眼,奈何轻度的近视也够他看不清远处的物件。

他摇下车床只为看得更清楚,冷风灌入车厢,本就蜷缩着的杨桃更是缩成一团。

“亲爱的,是不是太冷了?”

“嗯。”

“要不我把窗户关上?”

“不用了,大尉说天空有特别的东西,我也想看看。”

比起杨明志,杨桃对于莫斯科的好奇心极为凝重。她是苏联的中心,是非常巨大的城市,更是被冠以文明宏伟之类的曼妙头衔。在医院工作时期,所有人都在夸耀莫斯科的悠久历史,战争爆发前的美丽,以及保卫战时期的不屈。

车队继续前行,很快道路两边开始出现军事设施。

杨桃以毯子包住脑袋,一张小脸探出车床,无视着冷风的吹打。她的目光完全被那些高炮阵地所吸引,狭长的炮管对着天空,一个防空炮阵地就在公路外不远处,它们成矩阵排列,瞧那威武的阵势,德军飞机难道还能平安通过这里么?

“哥!那边高炮阵地唉!比咱们在沼泽地搞的防空营厉害多了,你瞧瞧,它们可比你搞的八联防空机枪好用。”

“那是当然的,它们可是防空炮!”杨明志以手指贴着妻子的笑脸,感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皮肤:“傻姑娘,我还是关闭玻璃,再这样下去你非得冻伤。”

“我不。”

杨明志也不废话,身为丈夫岂能由着老婆的任性。

玻璃被突击拉上,本打算介绍一些莫斯科郊区防空情况的拉林大尉马上换了一番口吻:“将军同志,也许您还是再把玻璃拉开吧。”

“不必了,您显然不知道别列科娃同志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她是第一次来莫斯科,我可不希望她的脸颊冻伤,或是着凉生病。”

“好吧。”拉林大尉耸耸肩,“这里是莫斯科郊区,目前有十多个防空团部署城市外围,数百门各种口径的高炮守护空中安全。现在您再看看我们的正前方!”

拉林大尉用手指了指,杨明志顺着看去,只见远方的天空出现了一片白云。

白云什么的有何特殊?多云的日子里,如棉花糖般的朵朵白云随风飘过,以至于形成各种奇特形状。

但是且慢,那些云朵非常特别。

杨明志只恨自己现在没有望远镜,他视觉即便有些模糊,也看得出那是一团定格的云朵,在太阳的照耀下居然反射亮丽的光。

那些东西,根本不是云。

如果不是云,又是什么东西呢?

杨明志捏着下巴想了下,顿时豁然开朗。

“拉林大尉,您所谓蓝天的奇景,该不会是气球吧。”

“哈哈!您猜对了!”

“原来如此,话说气球下面就是莫斯科市区咯?气球组成了巨大的防空阵,它好似一团巨大的白云,我真是佩服。”

“唉,您的佩服实际是我们的无奈。”拉林大尉苦笑一阵,趁着进城前的最后时间,给杨明志说明了一番八月下旬的空袭情况。

无论架设多少高炮和高机,还是升起多少防空气球,如果德军有意不惜代价的空袭,这些防空措施无法使城市免疫。不过,那些防空气球简直是遮天蔽日组成了一大团白云,恍若一副保护伞,戈林除非疯了才会再来空袭莫斯科。

再说了,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东线的德军战机不应该全部调往斯大林格勒么,莫斯科搞出这般极端状态的防空架势,简直是矫枉过甚。

终归严密的防空阵能换来市民的安心,如若是为了保卫斯大林,再大的阵势也无可厚非。

杨明志从拉林大尉嘴里获悉,时至今日城市里没有搬迁的工厂依旧在生产武器弹药,搬迁企业的旧厂房,也突击改造成了仓库,或是新的兵工厂。

和波多利斯克一样,莫斯科城里依旧滞留着超过六十万平民。市民踊跃参军、踊跃贡献自己的财物。他们坚决不愿加入东撤的大军,尤其是大量的年轻女市民,女人的丈夫许多牺牲在了前线,带着国仇家恨又哀于自己不能达到征兵资格,她们成为兵工厂的生产主力。

莫斯科市苏维埃宣传市民的爱国热情,不过实情并非如此。

我的家在这里,难道就因为德国人打来了,我就该背井离乡?敌人也没有攻陷莫斯科,我继续留在城市工作还是去后方,得到的都是等量的配给粮食。那么我留下来工作就是最优选,至于德军的空袭,人固有一死,我又能怎么办呢?

大部分留下来的平民其实是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那么高尚,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过是渺小的人在历史浪潮中的随波逐流。

不过莫斯科还是进一步分流平民,即便是兵工厂的工人们,相当一部分安排去了波多利斯克,以及一百公里外的图拉。

迫于战争压力,苏联女性承担了一半的武器产能,农业生产几乎成了女性的工作。

截止到1942年九月,苏联各个兵工厂在战时生产的各类炮弹多达五千万枚,其中超过两千万枚完全有女工制造,产能还在快速提升。如今,苏联不断放宽征兵标准,年龄下限一直在降低,四十岁的男人也开始进入征兵范围。面对越来越大的军工缺口,更多的女性将走向兵工厂。

当然,对于广大苏联女性,进入兵工厂工作不仅仅是支援国家打胜仗,它更有重大现实意义——兵工厂提供每天的工作餐。

莫斯科城内的兵工厂并不多,而且多是突击建立,所用厂房简陋不说,承担的也主要是小口径炮弹的总装工作,以及最基本的子弹的装填。例如制造子弹,弹壳、弹头和无烟火药都是后方兵工厂生产,它们产量很大,但总装需要劳动密集型车间。

滞留在莫斯科等地的工人们,他们被组织起来,从事着并不复杂相对安全的子弹总装等工作。

他们本身就是莫斯科市民,家就在城内,只需供应足够的粮食,即可保证稳定的物资产出。

而且莫斯科本身就是个大兵营,城内驻军超过十万,另有多达二十万伤员在城内治疗。城内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几乎瞬间就能供应给朱可夫的西方面军,其物资供应线还不到一百公里。

反观德国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该部所需要的所有物资,都需要从本土运来。那是一条必须穿越波兰和白俄罗斯的漫长补给线,事到如今,戈梅利战役期间被炸毁了列奇察铁路桥还没被修好,莫德尔所需物资的一半,暂时不得不依赖华沙——明斯克——莫吉廖夫这唯一的铁路运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