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531章 难民转运行动(上)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531章 难民转运行动(上)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42:08 来源:蚂蚁文学

为了能立刻引起难民注意,亦是不让他们受惊,米罗什尼科派出的部队可是扛着一些红旗故意招摇。

旗杆就是砍的细树枝,旗帜就是红布。他们举起了二十面旗帜,夕阳下,其映像还算显著。

他们沿着河畔一口气向北走了近四公里,终于和护送难民的来自“红色十月”游击大队的游击队员接触。

红旗即是友军的证明,乌龙事件没有发生,当互相看见彼此时,大家遂用俄语喊话,便高兴的拥在一起,并汇报各自身份。

“同志!我们终于等到你们了!你们是红色十月的人?难民有多少人?”

“有整整三千人!谢天谢地,真想不到你们居然出城迎接我们。真是太好了,大家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搜有人都累的快要虚脱。”

游击队员自身的情况也有些糟糕,他们也被许诺,即到了列奇察就有充分补给,因而他们的随身口粮只有一天的量。

为首的游击队小队长问道:“据说,你们已经在城里支起大锅熬面粥了?”

不过,烤面的独特焦香,立刻引起小队长的注意。他注意到友军战士们背着的麻袋,好奇的问:“那些口袋里,该不会都是面包吧?”

“不。”游击旅一营长高兴的说,“但都是些可以立即食用的干粮。”他一声令下,一名士兵拉开口袋,将“锅盔”展示给游击队员们。

“我们不可能瞬间烤制大量面包,就以这种烙饼凑合吧。我要立刻看看难民们,我的部下有三百人,他们携带了一批粮食,我奉命立刻将其分给难民。”

“真是太好了。”游击小队长甚至有些喜极而涕,他鼻子酸酸地指着后方,“他们都在那里,距离我们有一公里远。您很快就能看到。”

“很好!”一营长一甩袖子,“同志们,我们加速前进!”

游击旅携带的粮食看似很多,分到每个人手里也就是一点点。

那一对艰难前进的母女,也都分到了一些“锅盔”。母亲知道这是面粉做的,外层有些烧焦的痕迹,但面粉的焦香太诱人了。然而吃这东西有些考验咬合力,到了小女孩这里,她只好用细小的牙齿,一点点的嗑成小块咀嚼吃掉。

这一批粮食对难民群至关重要,他们垫了肚子再次启程,整体的行军速度突然加快,到了快七点时,难民三千人,他们赶着马车载着大量生活用品,以及少量的绵羊家禽,进入了饱经战火摧残的列奇察城。

迎接他们的,是兵力破万的苏联红军战士,他们建立了一些规模很大的野战防御体系,因此城内仅仅驻扎了两个团的部队。

两支独立团继续驻扎,介于大部分可用之物已经被搬到户外统一摆放,等待运往沼泽地。士兵们的工作就变成了临时照顾远道而来的难民。

独立团的战士们,大部分就是来自被德军蹂躏过的村庄,所以面对这些难民,难民们遭受的苦难,他们再熟悉不过。

但战士们惊异的发现,难民群中居然以妇孺居多,大部分还都是颇为年轻的农妇。她们憔悴的脸庞激发起战士们本能的保护欲,再者,独立团的战士有都是男人,既然是奉命帮助难民,那么发生一些越界的帮助,也就在所难免。

总体而言,部队的纪律还是不错,士兵和女难民亲密接触一下基本没有更进一步。反倒是那些难民,或是见到了祖国的军人,竟豪放的扑了过去,抱着士兵的脸一顿狂亲,又痛哭失声。

基层政委和“难民转运委员会”立刻着手与秩序控制,难民刚进城引发的小小混乱当即结束。

拉夫连季等一票军官,对士兵们的举动不甚关心,反正有基层政委们关着。

拉夫连季最关心的正是难民问题,当广大难民抓紧时间吃饭,以及在“委员会”管理下划定今晚营地时,他专门令护送难民的“红色十月”大队的小队长,交到自己的指挥所里。

现在的拉夫连季可真是神采奕奕,犹豫城里发现了汽油发电机,指挥所里也就由几盏电灯照明。

他穿着苏军制式军装,只是发放这身衣服时,根本没发放合适的领章肩章。他穿着的实际是士兵制服,胸前挂着的四枚意义各异的勋章,证明了他的军功。

整个苏军指挥室内的军官,清一色的制式军装,所以当穿着打着补丁便服,散发着浓厚汗臭味的游击小队长见到众人,吃惊就写在脸上。

拉夫连季首先敬礼:“同志,你们是红色十月游击大队的同志,是吧?”

“是的长官!”小队长因紧张,他瞪着双眼立刻敬礼:“我是红色十月第一大队第一小队长,我叫伊万·谢苗维奇·格里申诺夫,雅罗斯拉夫尔人。”

“我是第63集团军近卫284步兵师第二团团长,亦是列奇察守军的总指挥拉夫连季·拉夫连季诺维奇。”

小队长一听,又立刻敬礼:“您好!拉夫连季同志!”

“您不必举例,我们不废话。现在请您告诉我和我的战友们,您所属的游击大队,现在有何战略意图,攻击目标是哪里,部队分布在哪里。您护送的难民群有多少人,后续还有多少难民抵达……”

列奇察的紧急军事会议,就在七月二十一日晚突击召开。

原来,红色十月游击大队愣是组织了五支难民群,他们将从多个方向涌向列奇察。列奇察成为通向南方沼泽地的必经之路,他们必须在此补充给养,才有能力继续南下。

五支难民群,每一支的人员数量差异交到,傍晚时分首先抵达的,算是规模中规中矩的。

小队长声称,有一支人数高达八千人的难民群,会从列奇察的西北方向赶来,而那个防线,也是游击大队目前的西部控制区的边缘。

在战争时期,和敌人争夺人口,实乃最终胜利的必要手段之一。红十月大队的计划非常明确,必须竭尽所能的将目前打下来的控制区内,所有的难民收拢后,向安全的沼泽地转运。这不仅仅是最高上级波诺马连科的命令,亦是该游击大队指挥官的计划。

“要抢救每一个人,让法西斯无法再奴役人。”这便是游击大队当前的战略。

这些情况由前线整理一番,待到晚上八点,大量电报开始向沼泽地发送。

与此同时,杨明志和众多人员,继续坚守在指挥部内,大量难民在向沼泽地移动,任何人不可怠慢。

为了迎接多大两万人的难民群,游击共和国三大集体农庄已经行动起来。留守人员本不多,随着普里佩特河左岸战斗完全结束,大量参战士兵,以及新加入的第21游击旅,全体官兵突击承担起了一项大工程——盖房子。

所谓难民们不会抱怨住所的简陋,只要它能遮风挡雨即可。危难时期已经不所谓舒适,能抱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盖房子的材料的确到处都是,遵循于以往的建筑习惯,新盖的木屋必须要有树林的掩护。士兵们砍伐大树,先是修好框架,再铺设木墙与天花板,由农民组成的民兵部队,对盖木屋子经验丰富。

除了盖房子,莫过于准备大量的土豆,新挖掘的土豆要尽快送到霍姆尼奇,以保证难民在把霍姆尼奇储存的粮食吃完后还有的吃。

林林总总的工作加在一起,突然变成了大工程。固然是萨林奇金拍着胸脯向所有人保证,他会将此事完全处理好,杨明志还是有些担心。

到了晚上八点,列奇察突然传来大量的电报。

游击共和国指挥部已经知晓第一批难民于晚上六点平安抵达,时隔两个的新电报,就是对难民群体的系统报告。

翻译后的电文铺在大办公室的桌案上,其内容意义重大。

“呵呵,红色十月的这群人,他们的手段颇有我们五月份的风采。”耶夫洛夫心情还不错,“第一批有三千人,难民还赶着一些马车,还携带了不少生活物资。别列科夫同志,您猜测的很对,他们并非一无所有。”

“就是口粮几乎没有啊!”杨明志看了电报,已经完全明白友军的意图。“可能是上级向友军说明了我们的情况,所谓游击共和国的粮食非常充裕,事实倒也确实如此。友军把难民的口粮精打细算,到了列奇察,难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完全由我们负责。”

“这并没有问题,毕竟我们缴获了城里的德军粮食仓库。再说了,要让难民撤回来,也就是几天的事,我们这里的土豆可是能吃到明年的。”

“他们平安抵达就好”萨林奇金搀和说,“接下来的转运工作,我可要参与了。当然,二位将军的决策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您,别列科夫将军。关于如何转运难民,我希望听听您的见解。”

杨明志也并非是刚刚看了电报,就能突然相处绝佳应对策略的绝对天才。

他顿了一下,“此事,就是我们今晚必须讨论的最大问题。我们必须短时间内拿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原来,五支难民队伍,最晚的一支预计会在二十二日中午抵达列奇察,至此,红色十月大队的重担就全部甩给游击共和国了。除了他们,茨冈人大队还有五千多人,他们也会在二十二日全部抵达列奇察。

然茨冈人大队的问题令人头疼,该大队控制区在日洛宾到戈梅利的中间地域,控制的村庄居民全部进行搬迁,他们要到列奇察,也是抵达城市的左岸。

铁路桥还是公路桥,都被苏军炸毁,甚至炸的颇为粉碎,使得德军想要修复都是一桩大工程。

当然,在集思广益的研讨中,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一套初步的应对方案,在杨明志批准后,由指挥部于晚上十点,向列奇察发送。

于是乎,一场规模浩大的难民转运行动,就在七月二十一日晚十点,正式开始了!

所有开会的军人官员算是长出一口气,见得大家已经在讨论难民抵达后,游击共和国的光明前景,杨明志倍感欣慰。

当然,杨明志根据地图,亲自用尺规简要规划处一条合理的难民转运线路,可是令萨林奇金非常满意。

萨林奇金突然开口:“别列科夫同志,也许,这就是我们的长征吧。”

“长征?”杨明志一惊,他听到的是一个特别的俄语名词

的确,发生在中国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场军事奇迹,它震撼了整个世界,主要国家对此都有专属名词。

或许用长征来形容过于牵强了。

杨明志摇摇头:“去年,德军的进攻过于突然,我军败的太快,以至于均对此撤走,甚至被大规模歼灭投降,本该被军队护送到大后方的人民,被纳粹铁蹄控制。如今我们护送人民到安全区域,本就是我军的职责。毕竟红军战士是来源于人民的,我们必须保护人民。

如果说这是一场长征,也是人民的长征。但是它路途并不遥远,我只希望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岔子,行军路上断不可伤亡一人。”

萨林奇金点点头,“你的这番话体现了你崇高的思想觉悟。你是个中国人,中国人完成了上万公里军事远征的壮举,乃人类数千年历史的第一次,比古代的亚历山大远征蒙古院长,要困难上千上万倍。也许,这种事也只有中国人能做到。”

“您的褒奖有些过分了。”杨明志多了一个心眼,莫非这是斯大林专员的试探?他马上表示:“我既已加入苏联国籍,便是苏联人。”

萨林奇金瞪着杨明志:“然而,您的灵魂不还是中国的么?”说罢,他就放肆的乐了。

“是啊。所以,这一次就用中国式的指挥艺术,从德军的围剿中,把两万平民接过来。以后这样的行动最好多一些,如果我们能控制整个白俄罗斯的农村,即控制了白俄罗斯的绝大部分人口。而他们,无论男人女人,还是小孩子,都能成为民兵。”

杨明志的话有些慷慨激昂了,但这些并非口号与乐观展望。杨明志是知晓历史的,原本的历史,白俄罗斯死了三百多万人,又有近百万人被掳到德国做苦役。剩下的四百余万人,愣是被发展出了四十万游击队,而其中的十八万人,当白俄罗斯解放后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甚至还有许多人打到了柏林城里。

虽然并没有人提出一个有正式名称的大战略,然广大的游击队,已经开始在战争中摸索出了合适的战略——农村包围城市。

红色十月和茨冈人,两支游击大队,他们的兵力已经扩展成两个步兵师的规模,白俄罗斯东南部的农村,大部分为他们所控制,德军暂时真的只能以城市为依托坚守。战役到此仅仅在白俄罗斯东南部,原本应发生在1943年夏季的事实,已经被提前了整整一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