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走进不科学 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作者:新手钓鱼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8: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

小树林里。

听到小杨说出的这番话。

陈省身的脸上忍不住又露出了些许惊容:

“不抓紧时间就回不去了?小杨,这话从何说起?”

小杨再次翻阅了几下面前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缓缓说道:

“省身,怎么说呢严格来讲,这应该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

“至少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发的有点急了。”

陈省身眉头一掀:

“有点急?”

“是啊。”

小杨在石椅上换了个更加舒服点的坐姿,接着说道:

“目前的国际形势大家想必都清楚,欧美国家每时每刻都在盯着东方的发展情况,极尽所能的在搞各种封锁。”

“国内则长期都保持着低调,看起来就跟顺毛驴似的,能不当显眼包就不当显眼包,出风头的事儿从来不做。”

“但这篇论文却和国内的发展方针截然是两个画风,一下子从内敛变成了张扬不,应该说是张狂。”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只有三种。”

说着。

小杨先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一,国内的所有人都疯了,人人坐忘道附体,分不清现实还是虚幻,所以才改变了性格。”

陈省身闻言笑了笑。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的那几只兔子可是出了名的有战略眼光,他们脑袋齐齐抽风的概率.开玩笑,与其信这个,还不如信如今国内有个未来的穿越者存在呢。

小杨自己显然也不信这个说法,于是很快竖起了第二根手指头:

“第二种可能,国际上有相同研究的团队计划公开相同成果,国内为了抢首发所以做出了这种举动。”

这一次。

陈省身思考的时间略微长了一点儿:

“小杨,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可要比第一种大多了。”

“嗯,但依旧有限。”

小杨朝陈省身笑了笑,解释道:

“如果是欧美科学界有团队在模型上取得了成果,我多多少少应该都会听到一些风声。”

“这里的风声不是指具体的科研成果,而是诸如某某团队会在多少多少时间里发表一篇期刊这样的消息,也算是业内典型的预告方式。”

“但很遗憾的是,截止到今天之前我都从未听说过类似的消息,所以我认为这点的概率同样不是很大。”

“而排除了以上这两点后,那么只剩下一个可能了”

说道这里。

小杨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郑重说道:

“国内发生了某些事情,以至于极其迫切的想用这篇论文召集起海外留学生,再晚就可能会出事。”

小杨这番话说完。

他对面的陈省身与李景均二人忍不住彼此对视了一眼。

集结号.

这篇并不算厚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背后还藏着这么一番含义?

过了片刻。

陈省身忽然想到了什么,飞快的朝周围又看了几眼,确定没人后压着声音说道:

“小杨,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国内的原子弹快爆了?”

早先提及过。

兔子们在搞原子弹的事儿并不是什么大秘密,就连在研究原子弹的关键人员也同样如此。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篇论文上的赵忠尧、王淦昌、陆光达几人都是传闻中兔子们核武器项目的负责人,所以静下心后,陈省身便立刻想到了原子弹的可能。

“原子弹啊.”

小杨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

“说实话,有这可能性,但概率同样不高。”

“原子弹这玩意儿虽然威慑力强,但它只是一款一代类型的核武器,即便国内真的试爆成功,也不太可能让欧美紧张到不允许留学生回国。”

“毕竟这种封锁的行为是要付出不小代价的,如果只是原子弹.我真认为还差那么点味儿。”

陈省身默然。

小杨所说的【代价】他或者说现场的几人都不陌生,毕竟当年海对面已经阻拦过一次留学生归国了。

在那次阻拦过程中,海对面在舆论上花了不小的成本,将国内的条件与前景形容的极其恶劣——而这些新闻的笔杆子就是要收钱的。

另外还有为了挽留一些顶尖人才,海对面还开出了很优渥的价码,不仅仅是口头拦阻而已。

所以说句直白点的话。

真正有心报国的留学生中的“大头”早在十年前就回国了,理论上来说这些留在海对面的学者并不需要海对面特别紧张才是。

哪怕原子弹试爆成功,有那么几位十几位留学生受此影响回国,对大盘也依旧不会有什么明显影响。

除非

想到这里。

唰——

陈省身、李景均和小杨三人同时想到了一种可能,齐齐面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除非国内接下来要拿出的东西,比原子弹的“量级”还要恐怖?

甚至

能够让海对面都感觉到恐惧?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三人就这样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杨方才继续说道:

“当然了,两位,以上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现在咱们应该讨论的还是.”

“到底要不要回国?”

回国。

听到小杨口中说出的这两个字。

现场的氛围再次肉眼可见的重重一凝。

过去这几天时间里三人一直都待在伯克利大学,不过彼此间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讨论这个话题——他们都在等今天的论文。

眼下论文已经发刊,那么话题就该重新回到原先的抉择上了。

过了十几秒钟,李景均才先舔了舔嘴角,对陈省身问道:

“省身兄,你的想法呢?”

“.”

陈省身修长的食指在桌面上敲击了几下,最终整个人深吸了一口气:

“景均,小杨,我准备回去。”

李景均闻言,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愕然。

他和陈省身相识也有接近二十年了,很清楚自己这位老朋友的性格——不同于数学上的才华出众,陈省身在生活中一直都是个选择困难症。

他很多时候连全麦面包和吐司都能犹豫半天,遑论回国这种关乎人生后半生发展的事儿了。

结果没想到。

三人之中陈省身居然这么早的就表了态,这可不想是他啊.

面对李景均的愕然,陈省身则轻轻笑了笑:

“景均兄,你为何这样看着我?”

“我如今也五十岁了,因奥本海默先生的邀请来到海对面,也过去了整整一轮。”

“海对面这边啥都好,科技发达、节奏现代化、建筑高大繁荣,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

说着说着,陈省身亦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十年前海外留学生归国,当时我面对家庭和政治背景的顾虑所以拒绝了邀请。”

“如今小璞(陈省身的女儿)已经十一岁了,身体已经负担的了归国的颠簸,政治方面的顾虑我也打消了。”

“眼下既然有这么个大家一起回国的机会我是觉得不能再错过了。”

“其实这样回国也好,我和老华那边还有些事儿要勾兑勾兑呢。”

或许是被小杨之前那番话刺激到的缘故。

陈省身这位后世谜团重重的数学大佬,少见的表露起了自己的情绪。

后世说起那些建国后留在海对面的学者的时候,经常会用【贪图海对面优渥生活】之类的句子去描述他们。

但实际上。

真正一心追求物质生活所以留在海对面的学者有是有,不过数量真没那么多。

根据海对面移民局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

1930-1945年在海对面留学的学者平均入籍时间足足长达11.3年,截止到1960年之前,毕业后三年内便入籍海对面的留学生人数只有17人。

所以大多数留美学者的轨迹其实带着很强的【迟疑性】,也就是各种因素的叠加下一点一点的朝海对面倾斜。

反倒是将来华夏强盛后,很多人钻着法子也要润到海对面。

而陈省身的经历,便是典型的前者:

物流毕业的履历让他在政治方面长期有着极深的顾虑,这导致在很多留学生回国的时候陈省身一直在怀疑与动摇。

同时众多留学生回国的那段时间恰逢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出生,陈省身担心女儿和刚生产完的妻子坐太久船会出事,便最终决定留在了海对面。

接着再往后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砝码叠加了,如果没有今天这么遭事儿,陈省身就将在一个多月后留在海对面。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

如今国内主要领导已经知道了李景均的情况,还共同署名给他来了封亲笔信,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况且李景均的亲朋关系也都在国内,据陈省身所知,自己这位好友对海对面的生活习惯、食物种类也并不是特别适应。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陈省身的预料,这是最好猜的一个答案。

紧接着。

李景均和陈省身同时转过头,将目光锁定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你呢?”

听到两位长辈的问题,小杨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一丝迟疑。

说实话。

别看现场三人中小杨是坚持最久才入籍海对面的华夏学者,但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没有他履历那么坚定。

例如在过去这些时间里,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曾经多次远渡重洋,想要将小杨给带回华夏: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小杨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不过可惜小杨的母亲罗孟华却每次都不赞同儿子回国,其中在杨武之介绍道国内可以制造飞机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于是小杨的回国之路就这样磨着磨着中断了。

当然了。

如果就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所谓的‘慈母’身上,那么对罗孟华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小杨本身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

至少在当时那段时间,小杨并不太愿意回国。

不过很微妙的是。

在小杨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动提出了想要回国做贡献,不过这个申请却被与徐云聊天的那位作家给劝解开了。

其中的心路历程,大概也只有小杨本人才懂吧

可惜后世看来,小杨.或许说老杨多半是准备将这段过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独自带进坟墓封闭了。

眼下这个时期随着某些变数的出现,小杨又一次面临了回国与否的选择。

而这一次.

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面对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的李景均和陈省身,小杨的脸色也渐渐开始变幻了起来。

虽然在原本历史中他最终入了海对面的国籍,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没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无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签字。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对面的砝码重过了本土,而这一次却是本土砝码逐渐占据了上风.

赵忠尧.

陆光达.

杨武之.

一位位朋友亲人的面容飞快的从小杨脑海中闪过,最终画面定格在了去年父亲杨武之送给他的那面国旗上。

尽管只是记忆,小杨却感觉到了国旗上传来的热度。

小半分钟后。

小杨缓缓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们回国,咱们.”

“同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