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95章 “好日子”走远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95章 “好日子”走远

作者:剑从天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0: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考成法?”

首先接过书册的是荀攸。

他满脸的狐疑,不明白苏曜何时,又是从哪里搞来了这么部崭新且精美的书册。

据他所知,之前活字印刷几乎被董卓摧毁,在苏曜返京后虽然又安排工坊重制,但因为时间和成本问题,新的那个印刷坊似乎是采用雕版工艺,优先制作那些“考试资料”的经史子集等书,就这还没完成。

而眼前这本书册,不但装订精美,纸张更是洁白细腻,触手温润,一看便知是用上等材料制成,绝非寻常书籍可比。

虽然还没有看内容,但只看这工艺,就是真真切切的价值连城啊。

如此宝物,大将军从何而得?

总不能是他自己写的吧?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荀攸怀揣着满心疑惑与震惊,缓缓翻开《考成法》,目光刚一触及书页上的文字,整个人便如被定住一般,再也无法移开视线。

起初,他的眉头还微微皱起,似乎在思索书中内容的深意,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就变得的凝重至极,尤其是当他指尖在“月有定考,岁有稽成“八字篆刻上划过时,他的手指更是不住的颤抖起来。

而当他翻到一个名为“三本簿”的条目时,瞳孔骤然紧缩:

“什么?!”

“这是要将司徒府总揽的上计大权也一分为三啊!”

听到荀攸尖锐的惊呼,本就在一旁心痒难耐的司马朗赶紧上前查看。

他凑近荀攸,伸着脑袋念道:

“诸衙署立三簿:一本送科道备案,一本呈内阁核验,一本存部院自查。”

说话间,司马朗的声音也突然拔高:

“凡六部题复、行勘等事,以道里远近、事体缓急立定程限,置立文簿存照!“

“嘶——”

司马朗话音一落,书房内抽气声此起彼伏。

他们为何如此震惊?

一切都要说道大汉的上计制度来。

所谓上计,就是年终考绩制度,它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

没错,大汉朝自然也是有审计的,不过嘛,还比较原始。

“大将军!”荀攸急促道,“自高祖设上计制度四百年来,从来都是岁末由郡国呈报户口垦田之数,丞相府勾校虚实便算完结。”

“而眼前这薄薄的书册,竟要求从诏令签发就开始记录:某日收到某令,某日派员督办,某日完成初核每个环节都要经手人画押留档?”

“这如何使得?”

“这是要把三公九卿都架在火炉上烤啊!”

紧接着,卫觊也跑上前来,看着那“六科监督”条款喃喃自语。

按这考成法所说,除了都察院的监察审计官员外,过去只是作为加官的给事中也将成为常设,根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其中吏科给事中要带着原始档案到兵部查核军械账目,户科给事中则要实地丈量太仓存粮——这等于让六百石的小官拿着尚方宝剑督查二千石大员!

而且,他还是二次审核,在审计司之后再审一次!

在这层层审核之下,一旦事发,那会是多少人的脑袋落地?

荀攸的指尖微微发抖。

他意识到了,最致命的革新就藏在“层层考成“四字里:

县令的政绩要府尹作保,府尹的考语要刺史具结,刺史的评核要尚书台联署。

倘若某县谎报垦田,不仅县令要问斩,连带作保的府尹、刺史都要追责——这分明是商君“连坐法“借尸还魂啊!

“大将军,您可知这'考成簿'要断多少人的命根?”

荀攸声音发涩,手脚冰凉。

弘农杨氏之所以能四世三公,靠的就是把控州郡上计时的“酌情处置”。

如今这层层画押的文书制度,简直是要把世家经营多年的关系网连根拔起。

就在荀攸和司马朗看的心惊胆战的时候,郭嘉却抚掌大笑:

“妙极啊妙极!”

“昔年黄巾之乱刚平,冀州谎报流民返乡五万户,结果刺史府核验时连个鬼影都没有。”

“若按此法,从经手小吏到州刺史都要在簿册留名,谁敢拿九族性命替人作假?”

“大将军这考成法,真乃拨乱反正、革新吏治的不二良方啊!”

郭嘉的赞叹让荀攸和司马朗的脸色更加难看。

他们深知,这《考成法》一旦推行,将会对现有的官僚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些依靠关系网和人情往来维持地位的世家大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荀攸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缓缓开口:

“大将军,此法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阻力重重。”

“这三本簿制,倘若推行,不知要断多少人生路啊.”

荀攸话未说完,只听苏曜敲了敲案几,众人立即噤声:

“汉室何以衰微?地方失控乃是重中之重!”

“之前我查阅司隶校尉的档案,发现白波之乱前,河东大旱,朝廷拨粟百万斛,前任太守竟敢勾结豪强倒卖官粮——就因为上计时一句'仓储损耗'便糊弄过去。”

“如此之事,绝非河东一地个例,若不堵塞漏洞,我等大业岂不是处处漏风,都便宜了那些蛀虫?”

见苏曜态度坚决,荀攸叹了口气:

“大将军明鉴!”

“此法本意虽好,但各州郡文书浩如烟海,若真按'月有定考'执行,恐怕.“

话未说完,苏曜便将之前他们讨论的,写有统计司的竹简推到他面前:

“所以需要统计司与都察院联动。”

苏曜手指划过新绘制的《考成流程》:

“统计司按行业制定标准文簿,都察院训练算学吏员核查。”

“譬如河工验收,须同时呈递物料清单、民夫名册、钱粮流水三套文簿。”

说道这里苏曜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向荀攸:

“上个月,你叔叔荀文若就在京中宅邸内新修祠堂,连每根椽木的来处都记得清清楚楚不是吗?这事儿就真有那么难吗?”

荀攸顿时汗透重衣。

一时间他颇为有些惶恐,搞不懂自家宅中之事就被大将军摸了个清清楚楚。

见荀攸被苏曜一句话堵住了嘴,司马朗不得不再次站了出来。

没办法,这个时候了,他硬着头皮也必须要上啊。

倘若按苏曜考成法,把所有政务都要留下可追溯的文书,那世代把持地方信息的世家大族就失去了最大的筹码,这这太可怕了。

“大将军三思啊。”

司马朗再次劝道:

“且不说此法牵扯甚广,具体细则难以落实一事。”

“就说如今在位司徒的杨文先(杨彪),那是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有功于朝廷,倘若贸然处之”

“等会——你刚刚是跟我说杨文先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是个清白世家?”

紧接着,苏曜就抽出锦衣卫密报的档案扔在桌上:

“那就来看看你口中这位海内所瞻之人的勾当:弘农杨氏在雒阳有粮仓十二座,在董卓入京时可以说是大力支持,方才有他平步青云以太中大夫职接替董卓为司空后又进司徒,这就是他有大功于朝廷的表现吗?”

苏曜的话说的众人沉默不语。

没错,杨彪一开始其实与董卓是一伙的,后来才翻的脸。

朝堂之上,人所共知,但是其实不算什么。

毕竟一开始董卓是袁家请进来的,而董卓初期也投桃报李,给世家大族们很多好处。

这些事情,只能说一码归一码吧。

当然了,心里这样想着,但这会儿让他们出来驳斥苏曜,那也没人来自找没趣。

甚至,以几人的聪明大脑,见苏曜如此快的拿出事涉杨彪的这些档案时,心中就已经生起了一丝警惕。

继苏曜在洛阳杀种拂,废司空后,这会不会他又加快了废三公的步伐,准备要对司徒杨彪下手了?

那事情的性质可就又不一样了啊。

一念及此,众人的神色都变得凝重起来,思虑该如何应对。

眼下外部战火未消,内部革新之火也熊熊燃烧。

大将军如此行事如此急迫,实在难言好坏。

诸事叠加,司马朗更加坚定要力劝的决心。

谁知,就这时:

“杨彪如此,其他人又如何呢?”

只见苏曜突然又拿出一份档案,递给司马朗:

“河内司马氏——据报也曾有多人在孟津渡目击其私运禁军制式甲兵到河内的坞堡,这岂不是司马防当洛阳令时的顺手牵羊?”

“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