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752章 科举取士收民心,缇骑四出惩妖孽(合章6K)

洛阳,皇宫门外人山人海。

数以万计的青中年学子们齐聚于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

“抗议!抗议!抗议!”

“大将军苏曜,罔顾朝纲,肆意妄为,欲毁我大汉根基!”

“废三公除九卿,独揽朝政,与董贼何异?!”

学生们情绪激动,高喊着口号,情绪激动到了极点。

他们认为苏曜的改革方案触动了触动了世家子弟和士大夫群体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废除三公九卿制,无疑是要打破他们长久以来所依赖的权力结构,削弱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毕竟,对大汉这基于察举制的选任官体系来说,上官和老师的推荐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倘若他们的老师们被苏曜清洗,排除出权利中枢,那么他们的晋升之路显然就会无比晦暗。

而两者之间的这紧密的联系便是诸如昔日大长秋曹腾还有袁家等之所以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原因。

如今,这般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正是诸位公卿和世家们携手上演的戏码。

只见在滚滚人潮中,

董勇接过一看,脸色铁青,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学子们的诉求和抗议之词,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苏曜改革方案的不满和反对。

甚至,言语之间不乏对女主临朝的大不敬之意。

这让董勇怒火翻腾,一瞬间杀心四起,眼中凶光毕露。

而且,不但董勇如此,守卫宫门的禁军们也无不面露愤慨之色。

那宫城上持弓监视人群的兵士们此刻也都是议论纷纷:

“真该死!”

“这些不识相读书人!”

“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今天还能在这活蹦乱跳的闹事,那都是多亏了大将军和公主的功劳吗?!”

“真是吃饱了撑的!”

“就该把他们统统都下了大牢。”

“看看到时候他们嘴巴还有没有这么硬!”

兵士们群情激奋,不乏喊打喊杀,希望严惩闹事者之人。

董勇虽然也是想过干脆下令禁军出动,驱散人群,逮捕闹事者,狠狠打杀一下这些人嚣张的气焰。

然而,不但公主、刘协和卢植等人,再三申明,让他控制军队,不得发生冲突,就连他去请示苏曜也只是得了个让他稍安勿躁的命令。

故而,董勇心中再气再急,也只能咬牙忍耐,冷哼一声接过请愿代表的书信,然后狠狠一甩战袍,扭头就咔嚓咔嚓的回到了宫城之中,遵循惯例上呈公主手中。

董勇是已经气麻了。

这机械化的流程他都已经做了三天,眼瞅着那些游行的学子从一开始的千余人爆炸般的增长到如今万余之多。

尚书台的王允等人也都保持了令人烦躁的沉默。

这让董勇感到无比的焦躁与无奈。

这一幕还会持续多久?

董勇单膝下跪后便是长叹一口。

然而,这一次,他没有听到公主留中的命令,而是吩咐他护送已官升侍中的荀彧前去宫门宣读圣旨。

“圣旨?什么圣旨?”

“大将军这可是有对策了?”

走在前往宫门的路上,心急难耐的董勇终于忍不住张口问荀彧。

然而,荀彧却只是笑而不语,急的董勇如热锅上的蚂蚁。

董勇深知苏曜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但这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浪潮,他虽然知道苏曜近几日与荀彧和王凌等人频频会面,但却实在想不出苏曜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

揣着满肚子的心事,很快,两人便来到了宫门前。

此时,宫外的学生们依旧情绪激动,高呼着抗议的口号,声浪滔天。

荀彧站在宫门前,深吸一口气,高声宣读圣旨:“圣旨到!太学生们听旨!”

学生们闻言,纷纷停下呼喊,目光聚焦在荀彧身上,眼中带着深深的疑惑。

尤其是听到那圣旨开头,并未有什么申斥,反而在说他们关心国政,忧国忧民,其心可嘉云云,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老实说,在这桓灵两帝当朝的时候,他们组织过了数次声势浩大的运动,但从未抱过什么太大的期待。

毕竟,倘若只是抗议一下,就能让当权者倒台,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便是那些阉宦们,最多也就是迫于声势,适当收敛。

但是为此他们也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一次,面对苏曜颠覆性的改制,他们同样很多人也都是抱着舍身成仁的勇气而来。

如今,一听这圣旨的开头,都是心中一愣。

怎么?难道那大将军还真的要退让了不成?

然而,很快圣旨上的内容便是话锋一转,申斥他们受人挑拨,言行过激,聚众抗议,扰乱朝纲,明令他们即刻解散,各安其位,好生学习。

倘若明日再有聚众闹事之人,将统统予以记名在册,不准参加登基大典后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那是什么???”

听到了圣旨的内容,聚集在宫门前的学子们全都傻了眼。

只能模糊的猜测,大概又是那位特立独行的大将军搞得什么新奇玩意,但是却完全不知这和他们有何关系。

不过,荀彧来此自然不是卖关子让众人猜的,很快便在周围兵士们的一声声肃静后,大声解释起来:

“科举,乃开科制举是也。”

“大将军深知治国安邦,人才为基之道。”

“此次虽新帝登基在即,然天下大乱未定,正是急需贤才之时。”

“故而,大将军为选拔天下英才,特请皇命,于登基大典后即刻举办首届科举考试大会,其意在以才取士,故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士农工商,皆可报名参与,一试身手,展露才华。”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优中选优,依次晋级。”

“乡试由各郡太守主持,选拔本地才俊;会试则由朝廷派遣考官,于洛阳举行,汇聚天下英才;殿试则由皇帝陛下与大将军亲自主持,选拔出最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

“望诸位有意仕途,愿为社稷出力之人踊跃参加,共襄盛举,为我大汉之复兴贡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

“什么?!”

“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大将军和皇帝亲自主持,只要考过了就能出仕了吗?不需要再等那些大人的举荐和征辟了?!”

学子们纷纷议论起来,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震撼了。

一直以来,他们都被困在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桎梏之中,出身寒门的他们想要出人头地,简直难如登天。

即便他们才学出众,品性兼优,也往往因为没有世家大族的举荐和背景,而被埋没在人海之中,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现在竟然有人告诉他们,有一个全新的选拔制度即将推行,这个制度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只要考过了就能出仕为官!

这简直就是为他们这些寒门子弟量身定做的天赐良机啊!

“这……这难道是真的吗?”

难以置信!

有那学子颤抖着声音询问,眼中满是期待和激动。

他出身贫寒,自幼便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却因为出身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现在,这个科举考试的出现,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当然是真的!”

荀彧微笑着点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肯定:

“诸位应该都知道,自桓灵二帝后,我大汉缺官现象严重,先帝宠信宦官,卖官鬻爵,为官之路坎坷难行,天下学子饱受其苦,无法一展所长。”

“大将军对此事痛心疾首,故而方决定改革官制,以除旧疾。”

“未来的新的官制中,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进行治理。”

“故而,大将军已经决定,在公主登基大典之后,便立即推行科举考试。”

“其不问出身与门第,唯才是举,无论你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之后,只要才学出众,皆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而且,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大将军还特意设立了各级奖学金制度,对于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学子,尤其是寒门子弟们,将给予丰厚的奖励和优厚的待遇。”

“同时,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无力承担考试费用的学子,朝廷还将提供各种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参加考试,不负一生所学!”

荀彧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学子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没想到,这位大将军不仅提出了如此开明的科举制度,还考虑得如此周到,连他们这些贫寒学子的难处都想到了。

这是一介武夫能有的想法吗?

这怎么可能?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荀彧的发言后,皇宫门前一下子炸开了锅。

学子们兴奋地议论纷纷,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有那脑子活络之人已经挤到了前排,拼命的挥手询问具体的考试事宜。

对此,荀彧自然是求之不得,再次让禁军将士们高呼肃静后耐心的大声解释起来:

“科举在全国范围举行,三年一考,共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依次晋级,之前讲过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此次新帝登基,举办的首届乃是恩科是也。”

“恩科?这是什么意思?”

学子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纷纷看向荀彧,等待他的解释。

荀彧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所谓恩科,乃是大将军为庆祝新帝登基,特设的加试机会。”

“本次恩科,不局限于常规科举的时间限制,将提前举行,并且为了广纳贤才,考试难度也会相应降低一些。”

“同时,恩科还将设立更多的录取名额,确保更多的优秀学子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

“真的吗?”

“那真是太好了!”

“请问荀侍中,那这恩科具体何时举行?我们该如何报名呢?”

学子们迫不及待地纷纷询问,荀彧一见他们的注意已经完全转移,便抚须笑道,耐心解释:

“本届恩科的具体时间已经基本确定,将在公主登基大典后的三个月内举行。”

“至于报名之事,朝廷将通知天下各郡县,命当地官府自行设立报名点,学子们只需前往当地的官府或者学府,按照要求填写报名表,缴纳一定的报名费用即可。”

“其中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在各郡首府主持,择优录取,次年在京办会试,优中选优,一月后办殿试,金榜题名!”

“而此次恩科,对于诸位长久在京求学的太学学子们,也予以特别关照,诸位将无需返乡报名,而是直接获得晋级京师会试的资格,在考试之前,可安心在京备考。”

“荀某这里,由衷的祝愿各位届时都能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荀彧的话让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当即,就有一个学子好奇地举手问道:

“荀侍中,那既然是开科制举,那请问具体要考些什么内容呢?”

荀彧微微一笑,解释道:

“此次恩科,主考乃是明经、数学、法律与策论,次考工学、天文和诗赋等。”

“其中明经科目主要考察的是学子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的内容。”

“同时,也会考察学子们的文章写作以及他们对时事的见解和分析能力。”

“而法律科目则主要考察学子们对律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子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他们知道,这些经典和都是他们平日里刻苦钻研的内容,也是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重要途径。

“荀侍中,那其他科目呢?比如数学、工学都是考些什么?”另一个学子追问道。

荀彧微微一笑,继续解释道:

“数学科目主要考察学子们的算术和形学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工学和天文等科目,则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设定考试内容。”

荀彧的话让学生们听得是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科举考试竟然会如此全面和细致,不仅考察他们的经典知识和文学素养,还考察他们的算学和法律甚至天文和工学?

算学和法律他们姑且能够理解。

毕竟一个不识数的太守只会被手下郡吏们忽悠,不懂法那就自然也无法秉公断案。

但是天文和工学又有何用?

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些似乎与治理国家、出仕为官并无直接关联,为何会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呢?

荀彧似乎看出了学子们的疑惑,他顿了顿,脑中浮现出苏曜的身影,一笑而道:

“诸位学子有所不知,天文与工学,虽看似与治国无直接关联,实则不然。”

“天文者,观天象,知时令,明阴阳,辨吉凶。”

“自古以来,天文便是帝王之学,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

“一个懂得天文之人,能够预知天时,指导农耕,防灾减灾,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工学,则是治国之实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无论是修筑城池、制造兵器,还是改进农具、发展交通,都离不开工学的支持。”

“一个懂得工学之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荀彧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让学子们豁然开朗,同时也让他们心中不由紧张起来。

他们穷经皓首,毕生都在钻研经学,如今大将军开科取士,一下字要考这么多科目,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数学、工学、天文等科目,对他们来说更是闻所未闻,不知从何下手。

不过,苏曜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由于古时道路难行,想让天下考生都聚集于京师,那没个一年半载非常困难的。

所以,苏曜这次科举,为了笼络学子,也为了尽快填补缺官名额,还有给天下做个示范,实际上就是直接从快的特地开了一个给所有京师太学学子们的特科。

而且考试内容也是以他们一直钻研的明经科为主。

至于其他科目,如数学、法律、策论、工学和天文等科目,考试内容会比较简单,而且还有提前发布的备考文献,和在太学举办的学习会等,帮助学子们更好的备考等等。

荀彧的话语如同定心丸,让学子们心中的担忧烟消云散。

他们纷纷表示感激,对科举考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在荀彧的耐心解答下,学子们对科举考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能够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尤其是当得知本届恩科,将共取士录官近千人的名额后,所有人都沸腾了。

在这其中,有部分之前早已被锦衣卫发展的线人们此刻是第一时间站出身来,振臂高呼:

“大将军真是英明神武,此举必将造福天下学子!”

“科举考试,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倘若这真能做到,那这就是天下第一善政啊!”

“我们现在聚在这里闹事,反对这等善政,岂不是倔咱们自己的根基吗?!”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时间,可谓是应者如云。

如此切身利益前,大量脑子清醒的寒门学子们马上就搞明白了利害关系,知道自己是受人利用。

而人群中那些大世家出身的学子们,则是看的目瞪口呆,有人直呼这是礼崩乐坏。

不过,他们的声音在人潮中是那么的渺小。

很快,在荀彧等人的谆谆善诱下,聚集在宫门外的上万抗议学子们便纷纷散去。

人群仿佛潮水一般,他们汹汹而来,又滚滚而去。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这皇城宫门,而是一窝蜂的涌向了太学。

据荀彧所说,关于本次科举考试的具体事宜,已经印发给太学属官,将由他们进行详细讲解。

这一下,人群们哪里还能站的住。

结果,这一走,一下子就把之前挑事的那些人给晾在了原地。

他们有的人灰溜溜的逃走,跟着人潮一起涌向太学,紧张的观望最新的局势。

也有的人傻乎乎的站在原地,大呼小叫让同学们不要相信那逆贼苏曜的花言巧语。

然而,这一次,对于他们这些退潮后裸泳的“勇士”,苏曜没有任何姑息。

几乎是突然之间,街道上便是马蹄声起,一队队身着红衣的缇骑一涌而出,直奔这些反对者而来。

这一下可把他们吓傻了。

“你们是什么人?!”

“不要,离我远一点,我乃太学学子,尔等不能擅自抓人!”

那些被包围的反对者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惊恐万分。

然而,为首的王凌只是举起牌子,冷哼一声:

“锦衣卫办案!”

“尔等涉嫌煽动,颠覆政权,危害国家安全,随我回衙门走一趟吧。”

王凌一声令下,锦衣卫的缇骑们便动作利落地将那些反对者们一举成擒,统统押入大牢之中。

那些被擒的反对者们,有的还在拼命挣扎,大呼冤枉;有的则已面如死灰,知道大势已去。

周围有那不及撤离的围观学子们,见此情景,无不心惊胆战,同时也对苏曜的雷厉风行感到敬畏。

他们心中明白,这位大将军为了推行官制改革和科举制度,不惜如此在京师之中动兵捕人,足见其决心之大,手段之果断。

而那些原本还在犹豫观望的世家子弟,此刻也彻底打消了心中的侥幸,不敢再轻易妄动,纷纷一拥而散,逃回家中和太学,不敢再掺和这些是非。

正所谓雨露之后见雷霆,随着王凌所辖锦衣卫的首次出击,苏曜的反击也就此正式打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