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再次出兵以来。
短短四五个月之内,到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河东郡全境和并州全境,就都从曹操掌控之下,易手到了刘备治下。
夏侯惇以下的并州系文武大部分被歼灭、俘虏、降服,孙权一系的人才也全部凋零。曹军的剩余有生力量,也在这一轮的连续打击中,再次被消灭掉了一小半。
如果说当初刚刚退到只剩雍凉、河东和并州三地时,曹操还能拉起十五六万人马。
那么到了章武元年九月,哪怕算上曹操重新再拉壮丁、抓乡勇新扩充的部队,他的总兵力也只剩下堪堪将近十万人了。
而且这最后的近十万人里,老兵的比例也是经过了一轮轮稀释的。
曹操的地盘,也只剩下最后的雍凉。
不过,随着河东和并州战事的结束,刘备的这一波次进攻,也暂时告一段落,后续刘备又要花上半年左右的时间,按部就班筹备后勤、打造运输船只,然后才能给曹操最后一击。
这并不是刘备拖时间,而是战略和后勤的必须。
因为刘备军要指望从河东出兵,由湅水经蒲坂津入黄河、西渡关中。所以他们必须在河东郡境内,乃至并州的汾水流域,尽快新建船厂、大造运输船只。
确保将来能快速运走足以彻底歼灭曹操的大兵团,也要能保证大兵团进入关中作战时的后勤保障、粮草军需运输。
造船厂,造船,这些都需要时间。
刘备阵营原本的水运能力,因为弘农郡地界上的黄河三门峡阻隔,是开不到三门峡上游的。三门峡两侧的水运力量,是必须从头重建一套的,无法互通。
当然,理论上将来刘备也可以不指望最终之战时长期靠水运维持后勤。
理论上刘备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未来从蒲坂津渡河后,从背后夹击破了潼关。
一旦潼关被打开,刘备就能沿着函谷关、崤函道、潼关这六百里山谷陆路,用牛驴大车把军需物资运过去。
只不过,稍微懂行一点的人都知道,水运的成本一般只有陆运的二十分之一,何况崤函道这种山区又相对难走,成本就更高了。
既然多等半年几个月,就能有便宜的水运用,何不等等呢,反正又不急。
而且指望潼关道陆运,最多也就支撑到将来打下长安。如果曹操就死在长安,后续不用打了,一切还好说。
如果曹家人还要逃亡,刘备还要再往西追击,那么提前建设好水运运能就显得更重要了。
因为在湅水、汾水流域造的船,未来打进关中之后,还能再通过黄河转入渭水、泾水,利用这些大河的渗透,一路平定北地和陇西。
所以这个水运运能是必须花时间好好建设的,好饭不嫌晚。
除了造船之外,刘备军还有一件非干不可的事情,就是在河东郡和临汾当地,大量囤积军粮。
并州穷苦,河东也经历了战乱洗礼,曹军被打退的时候,并没有剩下什么存粮供刘备军缴获。
未来要一战而定关中,至少要做好动用十几万大军、打上一年的时间,这也是料敌从宽。
十几万人吃一年的粮草,不说完全战前准备好,至少要预先囤积一大半,并且运输到前沿。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点,刘备军在晋阳攻城战的最后阶段,其实已经提前把一部分轮换兵力撤回了后方,减少并州当地的军队规模。
在还没开打之前,在并州和河东多驻扎一个兵,那就是多一张吃饭的嘴。
既然准备工作需要大半年,这半年里当然要把只吃饭不干活的士兵尽量撤回后方就食。
只留下一部分作为运粮兵的,负责最后一程的陆路押运。
刘备军从河北等地,乃至淮扬,调集军粮走各条水道汇聚到黄河,水路先运到河内郡,再从河内由黄河转入沁水、丹水,一路逆流到沁水上游,最后走一程陆路,经过轵关陉山道翻越中条山,进入河东的湅水沿岸。
关羽也趁着这一年下半年最后几个月,在安邑、解县、蒲坂三地,大量修筑坚固的营垒和临时的粮仓,囤积后方运来的粮食,不断增加库存,每月向刘备报备进度。
仅仅翻越中条山的那段陆路,运输损耗就不小,光是负责护送的士兵,拉车的牲口,消耗掉的粮草,就能占最终运抵粮食的将近两成——
考虑到这段陆路并不算太远,总共也就二百多里陆路不到三百里,两成的消耗已经非常夸张了。
好在开始筹运粮食后,刘备这边也不是只让关羽自己蛮干,也会尽量上技术手段优化。
刘备麾下现在文武人才济济,运输损耗的问题,诸葛亮还亲自抽时间过问了。
听说翻越中条山的军粮,陆路运二百多里,就要被运输的士兵民夫和牲畜消耗掉两成,诸葛亮实地考察了一番,针对性又改良了一下用到的大车,结合之前在益州时用的“木牛流马”推车的一些结构特点,重点提升重型畜力车在山道上下坡时的刹车性能。
经过诸葛亮改良后的车,哪怕是运载数千斤的重型牛车,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坡度不太陡的半坡上停下,再次启动时也没那么累,为每支车队配备的人手和牲畜数量,也可以稍稍降低一些,间接降低了运输损耗。
这些技术应用层面的堵点都解决后,剩下的就是把一切交给时间,慢慢堆体力活了。
淮扬和冀州的富余粮草,以每个月十几万石的速度,往河东方向运输,逐渐堆满了一个个新建的大粮仓。
赵云的骑兵,早就撤回了幽州,避免在并州这边消耗过多粮食。
但赵云撤走之后,坐镇雒阳的诸葛瑾,也想到了一个额外帮助朝廷提升后勤准备的办法,就千里传信,指点赵云和糜竺具体经办——
赵云和糜竺,之前不是已经在幽州的渔阳郡,搞边市多年了么,在当地大量收购牛羊猪各种牲畜,卖出盐茶,搞腌肉和鞣革产业。
当时这么搞,是为了在幽州增加肉食储备,降低幽州对南方的粮食依赖,好让幽州多驻军,扛住当年还在曹操治下的冀州军的进攻。
但如今时过境迁,冀州已经完全落入刘备之手,连并州都易手了。所以幽州那边,也不再需要那么多驻军。
为了更好地统筹对曹操的最后一战,诸葛瑾和诸葛兄弟在九月份的一天,闲聊复盘时,偶然想到一个妙招,那就是让赵云今年减少幽州的驻军,往南边的青、冀就食。
同时鼓励幽州以北偏西的那些乌桓、鲜卑部族,再想卖牛羊猪等牲畜时,改为去并州的雁门郡卖。诸葛瑾还专门奏请刘备,在雁门郡也新设了一个大型的边市榷场。
至于榷场所需的人手,尤其是财务和商业管理类的人才,就直接从原本的幽州渔阳边市抽调熟手过去帮衬,具体由糜竺负责挑人。
这个设计,极大地利用了草原上游牧部族的灵活性,游牧部族本来就是到处迁徙的,去渔阳边市卖牛羊,也要驱赶着畜群赶很远的路。
如果现在刚好有一些部族,驻地离新的雁门边市更近,或者至少离两边差不多远,让他们去雁门,也就解决了汉人二次运输的成本问题。并州当地的肉食供给短时间内会大大增加。
不过,要想这么搞,还是有几个技术上的大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就是并州才刚刚被刘备收复,当地还没来得及搞任何建设,最多是休养生息,让民间自行恢复。所以眼下的并州还非常穷困,也没有任何先进的产业,拿不出什么胡人需要的物资可以贸易。
那么多鲜卑部族来卖牛羊,你也得有足够的货卖给他们,否则光靠给铜钱金银甚至蜀锦,也不方便,还容易造成钱币减少、当地略微通货紧缩,虽然影响的程度不会很大,但这种问题如果有可能避免,最好还是避免掉。
刘备在一开始听说决定设置雁门边市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觉得无所谓,既然解决不掉那就不解决了,可以忍受。
但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有丰富后世见识的诸葛瑾,诸葛瑾听说后,立刻又支了一个招。
“陛下,朝廷可以给去雁门边市卖牛羊的鲜卑部族发盐茶抄引,乃至其他抄引凭证。
许诺他们明年再去渔阳边市贸易的时候,可以凭借朝廷发给的契券领取更多等价的汉地紧俏货物,甚至还可以许诺给他们一部分利息。
甚至于一个部族有可能一年之内多次跟朝廷贸易,比如第一次是来雁门,卖完货后拿了契券抄引,几个月后又去渔阳贸易了,到时候也能直接拿着这些抄引在渔阳提货。”
刘备听了这个“金融创新”的法子之后,自然是惊为天人,再次感叹子瑜在这方面真是妙计百出。
没办法,后世之人见识到的这方面手段,实在是比古人多多了。诸葛瑾已经算很克制了,只是搞一券一样的防伪抄引,没搞大规模无差别的“交子/宝钞”之类的后世朝代纸币。
后世宋朝时,给那些为边关运粮的商人们发盐茶抄引,让他们可以得到一定分量的盐茶专卖权,这个现成答案,诸葛瑾不抄白不抄,稍微调整一下就能直接用了。
只要防伪做得好,而且告诉胡人,只要他们今年做两次贸易、一次来这儿一次去渔阳,就能直接提到货,不用担心压在手里,还能给点利息。
无论几个月还是一年都有利息,无非兑现快的利息低,兑现慢的利息高,那么胡人就很容易接受这一切了。
诸葛瑾此举,也算是促成了雁门地区的“晋商”提前出现——当然了,受控于诸葛瑾的晋商,肯定是爱国的晋商、帮助朝廷做事的,不是那种跟草原胡虏勾结吃里扒外的贱货。
这一番运作下来,这年深秋到冬天,趁着胡人大批卖掉牛羊过冬的契机,数目超过十万头的额外牛羊猪各种牲畜,都被卖到了雁门,
然后陆路驱赶到太原郡,在晋阳城外、汾水河畔造起无数临时的屠宰场、“肉联厂”,加工成肉干储备起来,用于来年大军征讨关中时、补充军粮。
与此同时,在河东郡的湅水流域,以及临汾等汾水下游,关羽在广造船厂、督造运输船的时候,也没忘捎带着发展一下当地渔业。
晋地本来水运和渔业都不是很发达,船也不多,现在大规模造了之后,多出来的船这半年里也是闲着,就再多弄些流刺网,以及其他南方已经普及了的新式渔具,在湅水、汾水和黄河里扩大捕捞,制成鱼干同样可以补贴来年大决战的军需。
短时间内的大量捕捞,也破坏不了什么生态。事实上在没有机械化捕捞之前,人类活动那点捕捞量都不算什么。
但是,为了尽量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关羽还是让部下的渔民尽量在黄河里多捞点,因为黄河是刘备和曹操共有的,己方装备升级多捞一些,对岸的敌人就少捞一些。
相比之下,湅水和汾水都已经是完全在刘备阵营控制之下的,在既有锅里又有碗里的情况下,当然要优先吃锅里的了。
因为鱼相比于牛羊肉干和主粮更不好保存,晒制鱼干更复杂,工作量也细碎。所以关羽就带头要求,牛羊肉尽量存起来,打仗的时候再吃。在开战之前,平时要吃肉就优先吃鱼。
驻扎河东的骄兵悍将们,对于这个冬天只能多吃鱼少吃肉,肯定是有点怨言的。毕竟如今天下一统的形势已经笃定了,大家都觉得没必要那么节俭。
为此,关羽自然要以身作则。所以这个冬天,他亲自驻扎在解县和安邑备战,天天都吃黄河鲤鱼,跟其他军官们一样。
山西又多面食,最终就发展成了天天鲤鱼焙面——只不过用的不是龙须面,而是更加粗粝一些的刀削粗面。
如此上下一心,经过深秋和一整个冬天的准备,河东的船只、粮草、肉食、鱼干储备都与日俱增。
到了章武二年春耕农忙季结束后,刘备军已经做好了给曹操最后一击的全部物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