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809章 刘备称帝

舍弟诸葛亮 第809章 刘备称帝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清晨时分,雒阳北郊,大汉太庙。

一座祭坛在雒阳太庙的南边刚刚筑好不久,土色尚新,外以石垣新砌包裹,台高不过六丈六尺,颇显俭朴。

距离刘备的大军进入雒阳城,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刘备的称帝大典,拖到现在才举办,倒也不是他不急、或是故意吊人胃口,而是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

雒阳城刚刚遭了兵火,总不能仅仅把火灾余烬扑灭了,就直接登基吧?该修缮的地方,至少要草草修缮一下。

而刘备大军打来时,随军的主要是武将,只有极少数懂军机的文官以及钱粮官会随行。那些吉祥物的礼法类文官,都在大后方各地。

刘备进城后,总要把那些文官都召到雒阳,才好推进后面的工作。

否则登基大典不但缺人观礼,不够热闹体面,甚至连干活的人都不够——皇帝以小宗入大宗,再次中兴大汉,这个仪式流程该怎么搞,诸葛兄弟懂么?其实不太懂。鲁肃庞统周瑜也不太懂。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时候就需要把陈琳、王粲、许靖这些人找来,再结合那些原本在雒阳朝廷、后来逃离曹操统治回乡隐居的礼法之臣(不是指荀彧),让他们出力周全。

而等待那些之前逃散的朝廷文官回来,也需要时间。刘备还派兵在雒阳周边各处增设驿站,提供酒食,负责接待,这一切折腾下来,个把月已经算是非常快了。

不管怎么说,眼下十一月初一,这一切的条件终于全部齐备了。

……

这天一大早,即将登基的大汉皇帝刘备,身着天子衮、冕,乘六轼金根车,由八匹白马拉着,缓缓来到城南祭坛,却没有直接登坛,而是先绕行而过,直奔太庙。

登基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告慰祖宗神灵,诉说乱世之不堪、自己的情非得已,这也是历来的老规矩了。

汉朝这一套规矩年代久远,记载稀缺,后世看官或许不太熟。但是只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都对朱棣进南京时、解缙拦马问他“殿下当先入宫耶?当谒陵耶?”的问题不陌生。

而解缙那番话,其实也就是抄抄古人的先例罢了。

小宗入大宗,都要先诚恳地向祖宗哭诉,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波折,遇到了哪些变故,自己才被逼得不得不如此。

刘备来到太庙门前,关张和诸葛兄弟也都一起跟在后面,其余人等则远远站在外围,由赵云带队看护,至少离开十丈以上。

太庙有数进宫墙,里面还分隔了好几个院落,足有七座殿宇型的建筑。

所谓“天子七庙”,历朝历代改朝换代当了皇帝的,都要立七座祖庙——不仅仅是供七代祖宗的神主,而是建筑上就要分成七座庙。

东汉初年,刘秀在雒阳建都时,就给太祖高皇帝刘邦单独立了庙,文帝、武帝也都有庙,但是西汉其他皇帝,当时没有独立的庙,在刘秀打下长安、“收长安祖庙诸神主东归”之后,把其他皇帝合放在一个庙里。

如此腾出来一些庙的指标后,刘秀就可以留给他自己的高祖父以下数代祖宗了。

再往后,东汉那么多年里,皇帝每次换人了,刘秀单独一个庙也是必须的,这个不能动,剩下最后三庙,就可以根据皇帝本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调整。有了新皇帝,就把原来皇帝的曾祖父那一代请到供奉了一堆牌位的“合庙”里。

和刘备同时代的蔡邕就曾写过专门的礼法考据文章,提到“孝明立世祖庙,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皆藏主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

而到了雒阳被董卓烧毁后、刘协被曹操控制的那些年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曹操迁都许县时,觉得在雒阳重建那么多宗庙太费事,就奏请说“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刘协的回复是“制曰:可“。

(注:史实,原本历史上的曹操也这么干了)

雒阳这边最新的宗庙,供奉的东汉皇帝本就很少,倒是更加方便刘备越过“冲质桓灵”那些人了。

所以刘备也不看那些后来的皇帝,就只管先祭告高祖、文、武、光武,禀明因果。

这一切,原本那个时空,刘备并没有机会去做,因为原本历史上他是在汉中称的汉中王、在成都称的帝,他只能遥祭祖宗,焚表以达上苍,不得不说也是一点遗憾。

但这一世,情况完全不同了,他可以本人亲自到太庙里,把话当面说清楚,这也无形中进一步增强了其继位的正统性。

刘备走到最里面的正殿门口时,诸葛瑾等人也不得不停步,那地方他也没资格进去,只能在门外遥遥听着。

而刘备则在进入正殿之前,脱下鞋履,解下腰间左右悬着的双股宝剑,分别交给诸葛瑾和诸葛亮一人一把,让他俩帮忙拿着,刘备这才转身空手进入正殿。

踏进正殿门的那一刻,刘备也像是想起了多年的辛酸不易,以及对百姓军民这些年遭遇的悲悯,不由悲从中来,确是发自肺腑。

略微悲戚了一会儿之后,刘备就从衮服的宽大袖子里,掏出一卷云锦材质的长卷,上面写有一篇以刘备口吻向历代先帝哭诉的赋文。

赋文是王粲写的——倒不是说陈琳的文笔不如王粲,而是王粲的专业比较对口这类文体。王粲当年跟着蔡邕仔细习学钻研过相关礼法,

比如前文所述那些“孝明立世祖庙,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背后的原理,都是蔡邕的研究成果,汉末其他人大多不懂。

而蔡邕的笔记真迹早已在当年的董卓、王允之乱中流失,尤其蔡邕被杀之后,王允怕他留下“谤书”,是专门清除过蔡邕的笔记的。蔡邕的学问,历史上也全靠蔡琰后来默写,以及顾雍、王粲等弟子转述。

顾雍不喜欢这种抬轿子的活儿,他这人比较低调,所以这方面就靠王粲了。

刘备声情并茂地念完王粲帮他写的赋,然后放在灵前焚化,又浇奠了酒水,然后让近侍分散祭品。

一切告庙的流程走完后,已经是辰时末刻。

刘备回到太庙门口、举行大典的高台上,开始走登基的流程。

流程中那些繁文缛节的礼法,自然不必赘述,大部分都跟原本历史上他称帝时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同之处。

毕竟原本历史上,刘备得说刘协已死,还要给他挂孝。而这一世,刘协是实打实死了,几个月前就祭奠过了。

诸葛瑾作为司徒,领班所有文臣,在台下奏请:先帝遇害,天下至今无主,宗伯讨逆驱逐曹贼、收复雒阳,为先帝报仇,正宜正位为君。

刘备还是必须象征性谦虚一下:“曹贼篡逆,几乎倾覆我大汉神器,然天意不绝炎汉,孤今日重夺雒阳,恢复旧都,自当复立天子,以安天下之心。

但天子之位,仍需自宗室中,择德行深厚长者居之,岂可因孤有军功,便妄窥神器。”

诸葛瑾等又奏:“宗伯功德巍巍,天下莫不仰望,又岂是以武功服人。”

一边又转过刘协的儿子山阳王刘熙,对刘备下拜诚恳请求:“先帝在时,每自叹德行不足,以至董卓、曹贼等逆乱连连,还说我等诸子,德行更远不及先帝。天下宗室,唯有大宗伯功、德皆为刘氏垂范,天下无人不服。”

后面还有一些啰嗦的废话,就不尽赘述了,总之就是换着各个角度论证此位再别无人选。

刘备看先帝的儿子都自称无德以至天下大乱,他也就不再推辞,登上高台的最高处,接过玺绶,置于面前案上,接受百官朝拜。

受礼毕,原本历史上,刘备这时候就该宣布改元。但是这一世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哪怕他依然暗定了章武的年号,但却不能马上拿来用——

原本历史上,曹丕在曹操死后那年的十一月篡汉自立,曹丕是改朝换代,建安二十五年的年号自然不用在乎,连延康元年都可以不用在乎,他直接就能改黄初。

而那一世的刘备,是翻过篇来隔年四月才称帝的,建安的年号早就没了,刘备直接用章武也就毫无问题。

但现在,从刘协死到刘备登基,总共不过四个多月,刘协死于建安十八年六月,现在是十一月初一。

既然都是汉朝皇帝,哪怕刘备是旁支入大宗,也不能直接把建安的年号挪掉,所以就继续用两个月,到明年正月初一再改。

好在已经入冬,刘备这两个月里也没什么事情可做,这个季节也不适合打仗,天寒地冻补给困难,雒阳周边又被战乱破坏得不行,所以刘备倒也不用顶着建安的年号折腾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等过完年再大刀阔斧务实。

处理完年号的问题后,下一步就是册封皇后、太子、诸王、群臣。

这一世,糜氏为刘备生下了长子刘封,而且孩子也安然长大了,加上糜氏至今还健在,她的娘家也比甘氏出身贵重一些,所以毫无疑问是皇后。

(注:历史上刘备在世时,也没给甘夫人追封过皇后,只是追谥“皇思夫人”的称号。是刘禅登基后再追封她为“昭烈皇后”的,所以甘氏本来就是母凭子贵,因为她儿子当了皇帝她才算先帝的皇后。)

刘备亲生的这个长子刘封,自然也是太子。

刘禅等人,照例封为诸王。

随后群臣加封,诸葛瑾、诸葛亮暂时封无可封,还是司徒、尚书令。

刘备倒是考虑过给诸葛瑾加封丞相,但诸葛瑾恳切表示,“恢复丞相”之议,本就是曹贼为了专权,妄自篡改大汉成法。陛下革故鼎新,不宜沿用曹贼逆举。

这一点确实说服力很强,因为这些年来,刘备阵营一直就是这么宣扬的,曹操设丞相,当年就是他‘实为汉贼’的一个重要佐证。

刘备也不想一上来就反复无常,只好搁置这个想法。

不过如此一来,司空这个位置,也有些敏感,因为曹操当丞相之前,挂的就是司空的职务。

而另一方面,刘备本人在当上皇帝之前,一直官居太尉,如果把刘备这个称帝前的最后官职随便赏给人臣,也难免让人惴惴不安。

就好比后世李世民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唐朝后来尚书省再需要主官,一律都以左仆射为最大,实际上管尚书令的事儿,而尚书令这个位置就一直虚悬着,谁也不愿意去触碰嫌疑。

因此,如果将来太尉、司空都不方便再用了,只用一个司徒,那也构不成三公了,实际上肯定得另外设置新的官职体系。

考虑到这一点,刘备暂时也就不折腾了,就让诸葛兄弟继续当司徒和尚书令,实际上掌握全部行政权力。等过两年他这个皇帝彻底坐稳了,曹操也被彻底灭了之后,再慢慢改革好了。

眼下,就先给诸葛兄弟等人加封侯爵食邑,安抚即可。

文官这边,最上面的人都调不了,下面群臣自然也只好微调。

鲁肃被提拔为侍中,庞统为太仆,顾雍为大鸿胪,刘巴为大司农,法正为廷尉……余者不可赘述。

相比之下,武将那边就方便不少。

刘备直接封关羽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赵云为卫将军。

糜竺为左将军,太史慈为右将军,甘宁为后将军,

马超、黄忠、张辽、高顺为四征将军,其余再依次降等。

一番升赏之后,刘备宣布赐宴群臣,欢庆三日。同时也宣布司隶百姓,尽免今、明两年税赋,以安民休养,恢复战争带来的创伤。

建安十八年的最后两个月,刘备也没打算再折腾什么事情,一切就以安稳过渡为主。

倒是皇帝要分科考试取仕的消息,第一时间就放了出去。刘备传诏各郡,让年底之前尽快把今年要察举的候选官员名单呈报上来,并且要通知那些被察举人,明年三月初一之前必须赶到雒阳,参加复试。

——

PS:明天出门,请假一天,也快完本了。后续打仗不会写太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