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是明知道自己城破时必死的,不可能有投降活命的选项。
所以哪怕城楼被夺、城门被破,刘备的大军已经从至少两处城门涌入后,曹仁清楚自己大势已去,但还是想带着亲卫队最后轰轰烈烈一把。
他已经什么都求不了了,只能求个身后名,还不是什么美名,仅仅是善守凶悍之名。
既然如此,就把可以求的那一丁点身后名求到极致。一个纯粹的、有点追求的人,大抵都是如此吧。
曹仁身着最精良的灌钢水锻铠甲,手持镔铁精淬的宝刀,亲自带着卫队退到皇宫门口,占着南墙宫门,以及宫门口两侧的两座高大魏阙,以麾下最精锐的弓弩手占据宫墙和魏阙,朝着下面长街上四面冲来的刘备军将士放箭。
雒阳城其实是有内外城的,至少北侧有宫城,但曹仁也知道,要守住整个内城太不容易了,兵荒马乱到这种地步,刘备军一进城,绝大部分曹军士兵的军心士气就彻底崩了。
随便哪一处内城门的守将都有可能随时投降,或是被自己人砍了之后献门。既然如此,还不如带着他自己绝对能掌控的数千心腹死士,就守着南宫门周边这一小片地方,防区都是自己目力可及之处。
至于那些他视野看不见的远方防区,爱投就投吧,曹仁已经管不住了。
刘备军很快就控制了雒阳城内几条主街,沿着大路纵横杀穿,把残余曹军分割在一片片越来越逼仄的区域内,然后层层缩小包围圈,逼着数以千计的残兵弃械投降。
曹仁守着宫门负隅顽抗的情况,当然也立刻被探明并且上报了。
有一些贪功的将士很想冲过来登楼斩杀曹仁赚个大功劳,但因为缺乏组织,宫门前的场地又开阔,被曹军居高临下交叉攒射,好几次进攻都被击退。
城内的街巷战,又不可能把城外作战的攻城武器那么快推进来,何况攻城塔也推不进城门,进攻方就只好找简易的梯子和撞木攻坚。
“先别管曹仁了,赶紧分兵攻打皇宫其余各门,包抄曹仁,免得他层层抵抗躲进内宫!”
最后,还是谨慎的赵云赶到了现场,做出了稳妥的安排,下面的普通兵将才没再各自为战混乱抢功。众人都乖乖听话,分工合作,该去找梯子的找梯子,该包抄的包抄。
赵云能来这里指挥,倒也不是他攻城时冲得最快,实际上张飞马超那些打起仗来势如疯虎的猛将,一个个都冲得比赵云快,如今的雒阳战场,刘备一方也完全不缺作风迅猛的大将。
不过刘备也怕乱兵在进攻时过度破坏了皇宫,在这一点上,刘备最信任赵云,因为赵云负责他的近卫工作最久,最谨慎。刘备听说曹仁守着宫门负隅顽抗后,立刻就想到了赵云,让他专管此事。
赵云很清楚主公为什么选他,也就要尽量不负所望,把皇宫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好在曹仁倒是没有在皇宫里放火的打算,这一点让赵云稍稍松了口气。
不过一个时辰之后,皇宫其他各门都被刘备军攻破,那些地方的守军战意并不坚定,稍稍被杀伤了百十人后,就纷纷或逃散,或投降。
入宫的各部都是赵云挑选过的,军纪也很严明,并没有进内宫,而是绕路过来,把南宫门的曹仁部彻底包围,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
而经过这一个时辰的肃清,雒阳城内其他地方的乱战也渐渐平息,至少几条最宽阔的纵横主街两侧,已经完全看不到乱兵。刘备确认安全后,也亲自带着卫队入城,直奔皇宫方向而来。
诸葛兄弟和关羽张飞,也陪着刘备一起进城。
刘备上一次来雒阳,还是很年轻的时候。少年时的刘备,曾经给苏双、张世平等幽州贩马豪商当过向导,卖马来雒阳,也见识过雒阳的繁华,他那些“好犬马、美衣服”的奢侈追求,也是那时候从雒阳学来的,可以说这也是一座刘备充满了回忆的城市。
可自从董卓之乱后,刘备就再也没进过雒阳城,一晃至少二十多年了。
刘备回想着自己二十多岁时的生活,又看看眼下年过五旬的自己,不由很是感慨。
“当年雒阳被董贼焚毁时,孤也不曾有机缘回来目睹其惨状,只是听世人传说其情形。如今虽还有些残破,比当年最凄惨时,终究是好多了。曹操虽然干了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但他重建雒阳城,也算是一件功劳。”
刘备坦然说出了这么一句评语,旁边的人都没有接话。
重建雒阳,当然也算功劳,虽然用的都是民脂民膏。也就到了刘备的地位,可以坦坦荡荡说出这句话,其他人是没有立场去说的。
这世上,没有其他人有资格替刘备去慷他人之慨、宽恕曹操哪怕一丁点,这话只有刘备亲自能说。
这是即将登顶者本人才能有的从容和豁达。
“曹贼重建雒阳,花的也是民脂民膏,曹仁据城死守,甚至还要退入宫城战至最后一刻,给雒阳造成了多少破坏,这份罪过,也是不能宽恕的。”
诸葛瑾等刘备说完后,才恰到好处地点评了一句。
刘备摸着下巴斟酌了几秒,想起关心一下:“子龙那边,攻破宫门了么?”
诸葛瑾不了解近况,这个问题自有前方回来的军校代为回答:“禀主公,赵将军已经破了其他数处宫门,把曹仁残部前后夹击,围困在南宫门外。曹仁并没能逃回内宫放火破坏。”
刘备点点头:“那也算是他最后一刻,给大汉稍稍留了一点体面,孤自然也会给他一个体面。走,亲自过去看看——放心,孤不会进入弩箭射程的,就远远看看。既然已经控制住局面了,子龙也不必追求速战速决、多伤人命了。”
刘备亲自吩咐后,最后的战斗也就稍稍放缓了一些。赵云那边,再没让人冒失强攻。
不过几盏茶的工夫,刘备亲自来到宫门外一里地,赵云也迎了上来,说明情况。
刘备拿着望远镜观望了一下,曹仁死守着宫门楼和左右的高塔,确实易守难攻,目标很小很集中,而重型攻城武器没推进城,赵云暂时筹集到的都是简易的飞梯。
刘备想了想:“既如此,把这两座高塔烧了吧,愿意跳下来求生的将士,就俘虏了,不愿意跳的,跟曹仁一起烧死,也算是壮烈豪勇之士。看在他们没有破坏内宫的份上,这事儿就算一个了断。”
一旁的张飞有点舍不得,嘟囔着随口劝了一句:“毕竟是皇宫,将来重修也要费不少力。”
最后还是诸葛亮帮着找到台阶下,中肯地点评:“这雒阳皇宫,只剩北宫有一部分是幸存自董卓之手,南宫当年已经烧为白地,完全是曹操重修的。
曹贼在此行篡逆之事,大为不吉,终究要扫除一些他的遗迹,就当是辞旧迎新了。主公烧宫门外两座塔,也不算什么。何况这宫门外的望楼又名魏阙,曹操篡逆时虽不曾以魏为伪号,但他篡逆之前,毕竟被先帝封为魏公,烧其魏阙,也算是象征清除魏之余孽。”
刘备听了这番话,内心愈发坚定,就让人找来大量柴草,还不吝弄来些油脂,让钢甲士兵顶着大盾扛着柴草捆上前。
曹仁让人放箭全都无果,眼看楼下堆满了引火物还浇上了油,守卫的曹兵们终于慌乱起来。
饶是这些人里多有死士,也不愿意最终被活活烧死,便有人想要冲下楼去,很快发生了混战。
曹仁亲手杀了几个乱兵,其余便有从楼上跳下来的,不多时刘备军丢过去无数火把,两座魏阙终于吞没在熊熊烈火中。
到了这一刻,曹仁也不管了,一些士兵冒烟突火想要冲出,有侥幸活命的,也有运气不好浑身被火焰吞噬的,冲出来时浑身都已带火,显然救不了了。
曹仁本人端坐楼顶,把宝刀插在身侧,还拿过一瓮酒,渐渐痛饮而尽。
火势已经蔓延到顶楼,曹仁扛了一会儿,实在受不得灼烧之苦,只好拔刀自我了断,免得受持续的零碎苦头。但下面的人并不知道情况,直到火焰完全烧完,魏阙坍塌成一堆废墟余烬,刘备军士兵才上前,在火堆里找到一些焦尸。
好在焚烧的时间还不太久,从甲胄兵刃和身材面目,也依稀可以看得出是曹仁,逃出来和投降的曹兵,也都可以作证,倒是不用担心曹仁生还逃脱的问题。
士兵们确认过后,才逐级向赵云、刘备上报。
刘备亲自上前验看,下令把曹仁尸体枭首悬于宫门,剩余的肉身倒也没必要再折腾,反正都烧焦了,不用再火化,直接跟其他战死士兵堆在一起埋了。
城内的零星搜捕,还持续了一整夜,次日天亮才安静下来。
刘备当晚倒也没搬进皇宫,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他现在还没正式称帝呢。
他只是吩咐人先打扫一下,并且把那些曹操称帝后才带进宫的宫女全部清退,只留下刘协在世时就用过的粗使宫女。
至于宦官,也让他们互相指正,凡是有跟曹操勾结的,之前明显帮着曹操监视过刘协的,也都驱逐罚为奴役。
借着这个机会,诸葛瑾本着后世人的人道考虑,谏言了几句:“桓灵之世,天下倾颓,皆因宦官酿祸。而桓灵重用宦官,又多因世家大族联合起来,逃避税赋徭役,朝廷无从开支。
如今百废待兴,多年积弊皆在战乱中被一扫而空,主公以兵威压服取巧偷漏之辈,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宦官来监督敛财,这些有劣迹的宦官逐除后,应该也用不到更多。
何况曹操篡逆不过数月,他也没来得及新增宦官,主公妻妾远不如曹操众多,也不如先帝众多,也用不到那么多人伺候……当俭省以示仁政,至少这方面要做得比曹贼好得多才行。”
刘备点了点头,诸葛瑾也不是让他废除宦官,只是让他暂时别制造新的更多的宦官,这一点还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是前面有曹操这个背景板作为衬托,曹操因为篡逆称帝不久,他确实没来得及制造新宦官,刘备既然比曹操仁德得多,肯定要做得比曹操更好,才对得起他的名声。
这份美名,有时候也潜移默化地约束着他的行为。
“孤妻妾都不超过十人,远少于曹贼,这点人够用了。天下百废待兴,确实该从孤做起,厉行节俭。”刘备这也算是正式表了态。
……
打扫雒阳,收拾皇宫着实花了两三天时间。
毕竟谁也不想在一座仍然冒着余烬残烟的城市里谈未来,搞典礼。
刘备强攻的那一天,就已经是九月三十了,所以收拾完这一切,时间也悄然来到十月初五。
一些被拖延了几个月的议题,终于到了不得不做决断的时候。
比如,从六月份开始,就拖延至今的称帝问题。
天下没有大汉皇帝,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当初刘备可是一再安抚手下人,打下雒阳城,再考虑称不称帝的问题。
现在雒阳已下,连战争破坏的废墟都清理干净了,这个问题肯定是拖不下去的。
诸葛瑾不是很擅长这种议题,但天下重臣,地位以他为尊,所以劝进的人都来找到诸葛瑾,问他该如何操办、又如何把主公称帝的由头给说得更充沛更正当。
大汉三公,刘备本人之前就是太尉,诸葛瑾是司徒,司空之位是空着的,曹操曾经当过司空,不吉利,刘备也没另外表过司空。
这事儿只能诸葛瑾操心。
好在,诸葛瑾还能私下里求助二弟,帮他把这些穿越者不擅长的工作分摊过去。
诸葛亮也会继续找外包,让人把之前从曹操那里逃散的一部分前辈吉祥物重新找回来,倒也不用给他们什么实权,只是让他们帮着筹划操办一下,给一些虚衔,还是不能继承的那种。
不过十日,各种劝进刘备的流程,就走得差不多了。
原本还有人建议刘备也筑坛用于典礼,规模还要比曹操的更大,但这个建议却被诸葛亮否决了。
诸葛亮认为,曹操行篡逆时,已经在铺张排场上做到了极致,主公要和曹贼不同,不能靠攀比。
刘备也深以为然。
最后的讨论结果,就是只在太庙外稍微立一坛,规模不用大,名义只是祭告大汉先代皇帝。等刘备亲自去太庙祭祀完列祖列宗、并且认汉顺帝为祖父后,再直接继位。
典礼的其他边边角角细节讲究,就直接沿用当年光武帝的好了。
这方面,刘备比曹操方便得多,他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当年是怎么小宗入大宗、恢复社稷的,如今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