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外人知道诸葛亮最后向刘备具体献了什么计策,不过此后两三天,刘备军的一切部署和动向,倒是非常符合一般人的常规揣测。
位于河内温县附近的刘备军,大张旗鼓往回撤,去怀县那儿南渡黄河,到成皋上岸后,再重新折返西行,扑向雒阳。
河洛盆地内的刘备军数量,也越聚越多,基本上以每天至少两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这个渡河速度已经很快了,因为渡船的数量不是无限的,而成皋附近原本也没有正经的港口码头,雒阳周边最大的渡口就在孟津和小平津。
实际作战不是打游戏,要考虑港口吞吐量,运能,黄河河面上的航行难度。前阵子周瑜和赵云强渡到成皋偷袭曹真后路时,第一天里周瑜和赵云加起来,也就上岸了两万人。
只不过他俩战斗力爆表,两万人上岸后爆曹真后路,直接就把曹真总计五六万人的军队干趴下了。
得知刘备果然开始换路渡河后,消息传到坐镇雒阳的曹仁耳朵里,他倒也很快做出了判断,估计刘备可能会剪除己方的外围羽翼,把雒阳其他各个关隘、渡口的守军穿插分割包围,以图各个击破。
所以曹仁也立刻给北边的李典和南边的徐晃都送去了指示,让他们注意一点,把斥候撒远一点,如果侦查到刘备军逼近,可以的话就寻沿途险峻之处阻击迟滞,但绝对不可恋战,如果有后路被抄的风险,那就立刻往雒阳回缩。
如果是位于雒阳更西边的守军,那就往河南县和谷城县收缩。
如前所述,这两个县是位于雒阳和函谷关之间的要道上,事关雒阳曹军将来一旦守不住、能不能安全撤退往函崤的关键。
不过,曹仁的指示里面,倒也没让李典和徐晃不顾一切直接全军放弃阵地后撤。
因为一来这二将在当地也守了相当一段时间了,营垒关隘坚固,原本也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的,囤积了相当多的物资。
如果撤得太决绝太快,很多物资军需来不及往后方转运,那就得烧了甚至资敌。
曹操现在已经没什么富庶的地盘了,这样放弃军需无序撤退他也扛不住。
二来么,曹仁也需要这两部人马多争取一些时间,便于加固城防、调整部署、稳固后路。
哪怕是兵败不得不后撤,也要有序撤退,有先来后到,不能所有方向上的外围阵地一下子都放弃,那样绝对会大乱的。
而且如果李典提前撤了,孟津渡这里完全没人,刘备也不用绕路回怀县再渡成皋了,他可以从温县直接来孟津,能为刘备省三天折返跑的时间,还能让刘备利用设施更完好吞吐量大得多的正规港口。
同理徐晃如果撤早了,也会导致黄忠立刻杀进伊阙关,那样雒阳的后路河南县和谷城县是很有可能被黄忠切断的,必须等河南和谷城二县做好充分防务部署,徐晃才能走。
曹仁的原则就是:如果刘备逼近到距离你不足一两天路程了,或者是发现有骑兵快速穿插,那么就一边分兵阻击迟滞,一边加速让大部队坚决撤离。
而物资则是在此之前能运走多少就运走多少,真到了不得不放弃的警戒线、红线,剩下来不及运的也只能烧毁或者发给百姓了。
徐晃和李典接到了曹仁的指示后,稍微揣摩了一下,也觉得没问题,可以完全遵照执行。
反正晋王殿下(前几天曹操封曹仁为王时,王号是晋王)又不是不允许他们撤,只是让他们警惕机灵点。
徐晃和李典自忖都可以把斥候撒出去百余里,时刻监测刘备军动向,发现刘备军逼近、外围县城或关隘不敌,自己再走也来得及。
……
于是乎,这三天的时间就这么一晃而过,转眼便是八月十七。
曹军也确实利用这三天,又往后撤退了不少物资,还转运了一些军民,加固了谷城县和河南县的防务。
刘备军那边,张飞和赵云用这三天攻破了巩县,逼近了偃师,距离雒阳城也又近了一个县。等过了偃师,前面就是雒阳的主城了,偃师已经是雒阳最后的门户。
三天打破一个县的速度,不算慢了,这些地方曹军也都有留军队认真把守的,不是白捡的。
而在张飞筹划强攻偃师的同时,赵云和马超终于开始了刘备军计划中的包抄行动。他们从南侧绕过偃师,率先扑向徐晃负责的三关之一的轘辕关。
雒南三关,从东到西分别是轘辕、太谷和伊阙,所以刘备军最先抵达的就是轘辕。
这是一条翻越嵩山的谷道,大约在后世的登封市境内,后世的少林寺就位于谷道旁的山上。
刘备军在逼近轘辕关的过程中,徐晃的一部分主力已经后撤了,但还是留下了少量擅长翻山的山地兵、轻装迟滞骚扰。这样刘备军要彻底拿下轘辕关,就得多花几天时间。
曹军当中的大部分士兵,还是不擅长走山路的,大路被切断就只能等着被围歼。但任何军队里,都有各种能人异士,曹操当年好歹也跟刘备打过汉中之战,在秦岭战区也搜刮了一些当地的山地部族战力。
如今到了关键时刻,为了给主力争取时间,用金钱喂饱这些山地兵,重赏其后方的家属,让他们执行一些危险的任务,他们倒也肯干。
而且就算最后来不及翻山逃走,他们大不了投降刘备就是了。反正在曹仁的计划里,这些士兵都算是随时会死的,就算回不去也不会被错役法罪及家人。
曹仁这是想尽办法坚壁清野消耗刘备,在他能做到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最好。他这也是想为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画上一个尽量壮烈的终结。
人都是有追求的,到了必死无疑的时候,很多豪杰之士,都希望死得更加轰轰烈烈,史书上多留点名。不管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好的还是坏的,曹仁都希望史书说他是个善战的名将,这就够了。
徐晃在轘辕关稍作迟滞,这座关卡才最终被赵云夺取。但也靠着轘辕关的拖延,赵云没敢太过孤军深入——也或许是赵云知道,就算自己冒险孤军深入,也没什么效果,徐晃还是能跑得掉,所以犯不着孤军深入增加损耗了。
徐晃最终就靠着这点时间差,顺利把太谷和伊阙的军队,先后撤走了。伊阙这边的曹军是最后走的,因为伊阙的路相对最好走,那是洛水的支流伊水穿过伏牛山的峡谷所在。
其他轘辕、太谷两关丢了刘备军最多也就赢得一条穿越山区的陆路,而伊阙关丢了,刘备军能直接打通伊水水路。
到时候刘备军顺伊水而下、再汇入洛水的话,就直接流淌到雒阳城的城墙外了,这一点太致命了。
伊阙如此重要,曹仁和徐晃也就都把精力重点放在‘让伊阙尽量晚点丢,同时又能确保伊阙的守军能撤走’这个问题上,希望尽量两全。
最后,他们似乎也真做到了,跟刘备打了几场阻击消耗战,徐晃还有序地全身而退了。
曹仁听说这个结果时,也是非常满意,觉得不管最终战局如何,就凭他这一手操作,后世史书应该会给他一个调度有方、掌握军队如臂使指的好评。
“就算对面有诸葛兄弟又如何,只要我军闻风而逃,配合小股迟滞骚扰,想有序全身而退、尽量消耗敌人,还是做得到的。反正徐晃机灵,不会给赵云穿插断他后路的机会的,赵云主力一有逼近的趋势,他得到消息就提前跑了,又不会提前太多。”
这就是曹仁内心的想法,也是他对徐晃的评价。
然而,就在曹仁为自己的微操沾沾自喜的时候,在他意想不到的方向,北边的李典,却出了事。
……
徐晃在轘辕至伊阙等地节节抵抗、有序撤退、不给刘备军包抄断后机会的同时,孟津渡和小平津渡这边的李典部,这几天按说是相对轻松一些的。
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曹仁的最新战况通报,刘备军应该也是意识到了“包抄南线的徐晃相对更容易成功,而包抄北线的李典则完全不可能成功”,所以把这几天的攻击重点放在了徐晃那边。
李典想想也觉得这很合理,因为北边是濒临黄河一马平川的地形,最多有点北邙山的山区阻碍。但总的来说,北边比南边开阔太多,部队快速推进也更藏不住。
只要刘备军越过了偃师一线,李典就能立刻撒丫子跑,这绝对是可以跑掉的。
同时他又不能太早跑,太早跑的话,刘备军就直接在孟津渡河了,那样会给刘备提供方便。
走之前,李典还把码头上的物资尽量后运,运空一片仓库邸店后,就把那片地方连同码头设施一起放一把火烧成白地,这也是曹仁给他的命令,
为的是将来刘备占领这里后,也没有现成的港口建筑设施可用,这样刘备在雒阳周边的水运运力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八月十八这天,李典把两座港口和小平县城里的物资、青壮都后运得差不多了。这天一早,他又打听到,刘备军似乎攻破了偃师县,然后就分兵往北、沿着北邙山和黄河岸边迂回穿插,要冲自己来了。
不过目前相距差不多还有近百里地,自己要跑肯定是来得及跑的。而对岸从昨天开始,李典也发现再也看不到刘备军沿河驻扎的旗号了,应该是刘备在温县的军队全部回撤到怀县,然后从怀县渡河了。
也就是说,曹军守卫孟津和小平津的意义,已经充分实现了,他们逼得刘备主力都去绕路渡河。现在敌人都绕完了,这两个码头也就没守的必要了。
“立刻放一把火,把这两座渡口剩下所有东西统统烧光,然后随我先撤回小平县,再酌情分兵,一部分按照将令去谷城县,一部分随我回雒阳助守。晋王已经下令让我亲自去雒阳陪他守城了。”
李典最后向守卫两渡的部将下达了一条军令,随后曹军就放起火来,准备撤退。
张飞离他还有至少七八十里呢,他有什么好怕的?
难道张飞名字里带个飞字,他还真能飞过来不成?
然而,就在李典准备撤军时,变故很快就发生了。
他的军队,刚刚在小平津渡口放完火,离开码头还没走了二里地,西北边的黄河南岸、一段原本没有渡口的河岸边,突然就有数千刘备军精兵强渡了黄河。
部队刚刚上岸站稳脚跟,也不及列阵,就急急忙忙以骑兵追着撤退的李典而去。
因为当时天色还早,李典走的时候也才是一大早,而刘备军提前迂回到上游渡河,这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在天还没完全亮的时候做的。
加上李典这几天心态已经放松了,觉得赵云主要盯着南边的徐晃,张飞离得又远,也就没太当回事。
刘备的主力都去怀县渡河到成皋了,这边的对岸温县还能有多少人马?刘备为什么还要再折腾,打这种强渡抢滩登陆的战斗呢?
这是李典万万没想到的作战方式。
因为正常情况下,在北岸的敌军已经在南岸取得了桥头堡、夺取到一个渡河上岸的滩头阵地后,它是很少会再冒险打一场登陆战的。
登陆战是有风险的,何况还是在距离敌人坚固防御阵地不太远的位置选择登陆。一旦被发现,敌军趁你立足未稳半渡而击,是很有可能把你推下黄河的。
就好比后世美军打完诺曼底登陆,就不可能再去瑟堡或者加莱再打一场登陆战,他们直接从诺曼底走陆路把加莱瑟堡这些港口城市攻下来,然后再直接用港口正常运输不好么?为什么非要费这个事儿、冒这个险呢?
可惜,李典想不通的事情还有很多。
就在他觉得不可能的时候,诸葛亮偏偏就是可能了,今天这个计划,就是诸葛亮当日对刘备“如此如此”谋划的内容。
“李典知道益德的主力逼近偃师,甚至突破偃师后,肯定会立刻撤退,绝不敢等到益德的主力逼近他。我们从陆上追李典,是肯定无法切断其后路的,他有充分的时间逃跑。毕竟陆地上的预警距离和预警时间太充足了。
但是,如果我军反其道而行之,在明明不需要再强行登陆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再打一场登陆战,就在李典的码头附近几里地的地方,突然上岸,还是用骑兵为先锋,追击包抄李典,则李典必然措手不及,反应时间绝对是不够的。
虽然仓促上岸的骑兵,规模不会太多,但李典部正在撤退的时候被追击,必然军心涣散,又不知追兵的虚实多寡,所以哪怕只用数千人,也有可能击溃小平津、孟津等地数万人。
而且,我军甚至都不需要指望这支骑兵彻底击溃李典,只要这支骑兵能穿插断其回雒阳或函谷关的归路,让他无法撤退,迟滞其行动,益德的主力再强行军加速赶到,必能全歼之!”
当时,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个出人意料、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计策后,顿时就惊为天人。
当然了,刘备对诸葛亮惊为天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就习惯了。
他立刻就批准了这个计划,这才有了今天的遵照执行。
没错,张飞本人确实还在偃师,而赵云如今刚刚打破轘辕,还在收复太谷、伊阙的过程中,看似刘备军主力都侧重南边,没多少余力浪费在北线的李典身上。
但是,此时此刻渡河的,却是擅长骑兵的马超,跟他打配合帮他渡河的,则依然是周瑜。
马超和周瑜的旗号,这几天也出现在了张飞那一路人马里,但他们其实一直没有在一线亲自露面过。
刘备倒是安排了一些替身,也放出了一些风声,促成曹军坚信马超周瑜也都在那儿,可实际上都是假消息。
此时此刻,当马超终于上岸,而且就距离李典几里地,毫无反应时间时,李典的军队终于乱了。
大家原本想的好好的,以为是一场跟郊游差不多轻松的撤退行军,怎么才走出两里地,背后就被骑兵冲了呢?
李典麾下那些曹军的心态,简直就跟淝水之战时,前秦那些“往后退一点,让出一块地给东晋军队渡过淝水与之决战”的将士差不多。
原本走得好好的,只是行个军,战术转移一下,突然就“我军败了!我军败了!”
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李典小儿,速速受死!马超率三万铁骑登陆在此!尔等休想逃回雒阳城!”
马超亲率数千骑兵冲锋,嘴里呐喊的内容也是吹牛吹得没边,就小平津这地方,敞开了让你渡河,一整天能登陆三万人就不错了,哪来的一个波次上岸三万人?
但架不住曹军的普通士兵都没文化啊,他们哪里知道马超说谎了。
他们只知道自己还在撤退时,背后被数不清的铁骑碾了。
“不要慌!立刻列阵!刘备不可能一次性登陆那么多人的!那只是小股部队来偷袭骚扰!”
李典倒是有脑子,也知道问题所在了,所以危急时刻还试图戳穿敌人的谎言,稳定军心。
可惜,还是跟曹真死前的情况一样,根本没人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