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舍弟诸葛亮 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子瑜别来无恙!云长也辛苦了。”

建安十七年除夕的前一天,梁郡治所睢阳城外。

大汉太尉、兼车骑将军、武昌侯刘备,亲自出城,迎接了自北而来的诸葛瑾、关羽等人。

还没走到面前,刘备就意气风发地伸手做出拉扯邀请的动作。诸葛瑾和关羽自然也是老远就赶紧下马,把缰绳交给身边的侍从,然后碎步趋行。不过他俩行礼的动作都还没做完,就被刘备一左一右抓住了袖子,拉着并排而行。

算算日子,刘备和诸葛瑾也有一年多没见了。

此番北伐,始于建安十六年的秋天,而如今已经是建安十七年的腊月底了。加上诸葛瑾在正式开战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提前去了幽州预做准备,所以他辞别刘备北上,已经有整整一年半了。

刘备和诸葛瑾、关羽简单叙礼了别来之情后。才轮到诸葛亮、张飞也上前,分别跟诸葛瑾、关羽见礼。

“见过兄长/二哥。”

这些繁文缛节也无需赘述,很快,一行人便回到睢阳城内,在原本的梁王府邸内设宴接风。

此后几日,刘备一行也会暂驻此地,商讨政务。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奇怪,睢阳城内怎么还会有废弃的王府?

事实上,梁郡这地方,在东汉一度郡/国交替存在,早在汉章帝的时候,封其诸弟为王,其七弟刘畅被封为梁王,王府就在睢阳,后来经过刘坚、刘成、刘元、刘弥四代,传至今日。刘畅的时代当地是设国相的,后来被罚县褫权,才改设太守。

如今理论上的梁王刘弥是灵帝光和年间继承的爵位,也就是黄巾之乱前四年。历史上拥有梁王爵位四十年,直到曹丕篡汉降为崇德侯。

不过实际上么,梁地作为战乱频发之地,刘弥早就离开当地几十年了,曾经的王府早已年久失修,被挪作他用,战乱年代也没人管这种小事。

这事儿绝不是刘备率先挪用的,甚至都不是曹操率先挪用的,一团乱账已经算不清了。

睢阳刚刚被攻下没几天,大部分地方都还没修缮,入城时还能看到远处有尚在冒烟的余烬。

刘备等人驻扎的府邸倒是稍稍修了一下,至少打扫得很干净。但接风宴的物产就不是很丰富了,并无多少新鲜野味和鱼鲜,只能吃些随军运来的肉食。

好在诸葛瑾和关羽也不讲究这些。

酒过三巡、叙完别来之情后,刘备就问起正事:

“子瑜,前些日子,孔明劝孤趁着此番平定兖、冀二州,顺便推进一些前些年时考虑过、但当时时机尚不成熟的吏治、选官变法。

孤也深觉此提议颇有道理,如若天下平定了,不再动刀兵了,再想大刀阔斧改革,恐怕阻力会更难消除。现在趁着五六十万大军在手,谁敢冒头反对,必然会勾结曹操,那正好以雷霆手段一并歼灭!你以为如何?”

刘备敢说这话,自然是因为此时此刻、这屋里的人都是绝对心腹。

除了刘关张和诸葛兄弟,就只有庞统、鲁肃、周瑜,一共八个人在场。

连之前负责攻下睢阳的魏延都没有赴宴——当然刘备并不是说魏延不够资格,而是他在攻睢阳的时候中了弩箭,如今正要养伤,刚好也就用这个理由支开了。

所谓大事开小会,只有八个人的场合,有些相对直白一点的话,就可以光明正大说出来,没必要遮遮掩掩。

诸葛瑾听了之后,先下意识看了一眼二弟,诸葛亮也对他以眼神示意,微微点了点头。

诸葛瑾眉头一皱,反问道:“前几年刚入蜀时,我倒是和主公、舍弟一起商量过,当时异想天开,想过一个法子,欲革除自先汉以来,察举选官的弊端。

避免地方上太守与豪强世家勾结,所选之官不但才干不足,还容易造成地方尾大不掉。但当时舍弟也反对了这个建议,认为过于操切。而且战时选官,庸贤与否很容易看出来,倒也没必要靠考核……

后来我也想通了,考核之法,还是要到承平年代,官员、属吏的政绩不容易甄别,难以提拔筛选时,才会迫切需要另想办法考核。

不过,真到了承平之时,再想动这些‘祖宗之法’,肯定也会被很多腐儒反对,确实不如现在变法来得轻松。

因此,我觉得此事不是不可以推进,而是要找个合理的借口,不能让天下人觉得生硬,不能让天下人看出主公就是想趁着曹贼未灭这个节骨眼、搂草打兔子。”

刘备一边听,一边缓缓地咪了几口酒水,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也连忙表示了赞同,承认眼下推进这种事情,要想缓解反抗,最关键还是把过渡用的借口编得圆滑一些。

否则的话,“借兵威变法”的吃相就显得有些难看了。

刘备又顺势笑着追问:“那孔明可有想到良策?”

诸葛亮也不是神,连忙表示:“这正是此番群策群力,需要探讨的,在下也并无万全之法。”

刘备倒也不觉得意外,如果诸葛亮立刻拿出万全之法,今天这个会就不用开了。

不过没关系,现在诸葛兄弟再次会晤,有的是机会思想碰撞,何况还有鲁肃庞统周瑜一起帮着想办法。

头脑风暴总能风暴出点干货的,刘备很笃定。

诸葛瑾摸清现状后,就知道今天这个会,肯定还是得自己带头,先想个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大家往那个方向努力动脑。

这种节奏,过去十几年里,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最大的长处就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而在完善细节、解决具体问题方面,肯定是不如二弟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诸葛瑾穿越至今十七年在这方面没什么长进,恰恰相反他已经长进了很多了,尤其经常跟二弟切磋,他的脑子也是越用越好使。

只是再怎么长进,在处理细节推演方面,他也只是天下第二,这一点二弟确实比自己强,只能说是人各有所长。

诸葛瑾按照后世学到的那么多博弈论和逻辑学方面的模型,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一个个往上套,很快就想到一个朦胧的努力方向。

他心中暗忖:“要想说服人变法,首先肯定要有利益交换,如果一味用强,容易吃相难看,还有伤主公多年积累的仁德之名,容易激起反抗。

我们要做,肯定要做得漂亮一点,如果担心出让太多利益,大不了把甜头设得小一点,但绝对不能完全不给。

而在给了一点甜头的基础上,想要对方让出大利益,估计就得用那招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先叫嚣要掀屋顶,等对方激烈反对时,我们表示可以妥协,只开扇窗。这时候反对派的人为了不掀屋顶,多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开窗的方案……”

诸葛瑾一番梳理,很快确定了两个基本要点:

首先,不能一味要利益,要有舍有得,给点小甜头。其次,甜头不够大的情况下,就靠漫天要价的讨价还价模式,先声夺人吓住对方。

不管最后具体细节如何,这两个努力方向是错不了的。

然后,诸葛瑾就隐晦地把这个思考方向,跟众人大致说了一下,算是此番会议的指导思想。

刘备立刻认可了这个指导思想。

而诸葛亮也马上心领神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思维方向了,所以完全不会觉得意外。反而觉得立刻就能顺着思路往下想细节,兄弟俩非常有默契。

其余众人,鲁肃是最能跟诸葛瑾思维契合的,庞统、周瑜段位就稍微低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人智力和经验不如鲁肃,只是鲁肃比他俩更有大局观,视野站位也更高远。

众人就顺着这个思路,互相启发地聊了一会儿,模模糊糊有了些努力的方向,但总觉得还是挺空中楼阁的,难以落地。

诸葛亮想了想,建议道:“大哥,不如说说,你心目中那个选官之法变革之后,究竟要实现怎样一个效果,然后我们才好讨论究竟要出让多少利益、如何妥协。”

诸葛瑾一想也对,既然要谈条件,肯定要把理想状态的开价先说清楚。

这方面他就在行了,因为后世有那么多科举制改革的现成条件可以拿来借鉴,他稍加修饰、使之符合汉朝的政治基础环境就好了。

诸葛瑾略一梳理,立刻说道:“我理想中的选官之法,自然是要确保地方州郡选拔上来的人才,将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考核,才学不过关的,就重新黜落发回地方,不得重用。

而为了实现考核,在最初选人时,候选的人数就要增加数倍,这样才能挑挑拣拣。原本每个郡每二十万户人口,才出一个孝廉,未来可以比如五万户就出一个候选的人才,到了朝廷之后,再按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录取比,刷掉多余才学不合格的。

甚至,我们可以考虑,把最常用的孝廉和茂才两科结合,允许地方上依然以品行察举候选的人才,在地方上只要有德行,依然可以选上,但到了朝廷考核的时候,如果才学不行,就还是会被黜落。

到时候,德行就成了敲门砖,只是最初的门槛,才学才是最终决定是否授官重用的关键。但我们也不会彻底改掉大汉自古以来重德重孝的倡导,这样可以给天下人更多的缓冲时间。

甚至,我们可以给那些举了孝廉、送到朝廷参加考试后,学问不过关的,依然发一份微薄的禄米,比如每年百石,作为过渡阶段安抚人心的手段,未来十年之后,甚至更久之后,徐徐减少,最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定年限之后,再有孝廉学问不过关,复试被黜落的,就不再给保底禄米,或是至少减少其数额。”

诸葛瑾还是很谨慎的,他绝没有想过一上来就搞宋、明式的科举,那样肯定会被激烈反对,甚至有可能延误刘备的重新统一大业。

所以先一步步走,搞隋唐式那种“半举荐半科举”的过渡模式,才是最稳的。隋唐时候也有科举,但谁能参加考试,还是非常受地方上官员的推荐干预的,基层缺乏后世宋明的院试、府试、乡试一级级基层考试。

汉朝一贯是地方上举荐的人才就能直接做官,诸葛瑾不可能一下子把地方的这块人事权彻底剥夺,只能是渐进式设想一种“地方上仍然有权推荐,但推荐上来的人,中央要考试择优录取”的混合模式。

而且他巧妙地结合了汉朝最主流的茂才和孝廉两科,将其合而为一,地方上可以选“德”,到了中央再从所有已经有“德”的人里选出“贤”。这也算是一个过渡期最稳,最容易被地方接受的模式了。

他这个思路,肯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不过没关系,二弟诸葛亮会帮他慢慢完善的。

有些细节,过于激进超前了,那就先缓一缓。还有些地方步子可以迈大一点的,大家也都可以提出来,一起参详。

一番讨论后,刘备初步表态:“子瑜说的这个法子,确实可以革除我大汉数百年来的选官弊端。百余年来,地方上的郡守,哪个不是被当地豪强、世家钳制?

但凡所举之人,不合世家心意,世家便不跟太守利益交换。而若是不给当地豪强让渡孝廉名额,豪强便会为害地方,扰乱治理,让太守的政绩不堪入目,以此威胁。世家、豪强一个利诱,一个威逼,才导致朝廷的察举之法越来越糜烂!是时候下狠手改一改了,哪怕将来天下太平了,也不能再重走老路。”

刘备发了话,这个努力的方向就算是暂时定下了,变法要争取的筹码,也渐渐清晰。

剩下的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制造一个“掀屋顶”的预案,先去漫天要价,然后等地方上反对,再渐渐降价回“开窗户”。

其次,就是如何给一点小甜头,作为变法后萝卜加大棒的那个“萝卜”。

而且这个“萝卜”不能乱找,你得结合眼下的实际情况,给一个巧妙地契机,去引出这个萝卜,不能是凭空想的。

最好的情况,就是这个“萝卜”原本是曹操的暴政夺走的,然后现在刘备回来了,要“矫枉过正”,把曹操夺走的东西还回来,最好能更进一步,比大汉朝之前做的都更好、更宽容、对官员和人民的束缚都比以往更少。

综合这两点考虑,这个“萝卜”可绝对不好找,需要兼顾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