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54章 诸葛出征,遍地开花

舍弟诸葛亮 第754章 诸葛出征,遍地开花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视线且回溯到建安十六年十一月初的幽州。

也就是夏侯惇从河北撤军之前大约二十天。

在辽东憋了很久的赵云,终于悄悄回到了渔阳郡,并且低调地带了数百骑兵,到雍奴县海边的码头,等着迎接走海路而来的援军。

当时毕竟才农历十一月初,所以渤海还没有彻底封冻,海船还是可以航行的。海面上略微有些小片的浮冰碎冰,也不影响安全。

之前一个半月,随着扶余和高句丽的零星战事完全平息,赵云其实早就闲下来了。

辽东那边也没什么军务非得他亲自操心,刘备回信给高句丽国主册封侯爵、并且承诺世官的事儿,也不需要赵云当面盯着。

但赵云就是勤勤恳恳地亲力亲为,严格按照主公回信里的要求,亲自在辽东多滞留了那么久。怕的就是自己回到蓟县,万一保密工作做不好,在蓟县街头露面、被敌军细作发现,之前的骄兵之计就彻底穿帮了。

为了演得更真实,赵云只能是连自己人也一起骗。让己方阵营的中层文武也都觉得“扶余和高句丽那边至今为止一直在闹腾,赵将军抽不出手来”。

只有到了糜竺,或者至少田畴这个级别的文官,才知道全部真相。

不过,保密工作做得再好,到了十一月初,赵云也必须回广阳郡了,否则他来不及亲自操持临战前的战备动员工作。

而且按照约定好的日期,诸葛瑾和他从南边带来的援军,也会在十一月间抵达,赵云必须提前几天回来,才好尽地主之谊,迎接诸葛瑾。

最终,赵云本人是在十一月初一抵达的渔阳郡雍奴县,然后在那儿休整准备了三天。初四这天,就迎来了运送诸葛瑾及其援军的船队。

“末将见过司徒,司徒远来不易,此番定能率领我军,平定冀州。”

诸葛瑾的船刚刚靠上码头,赵云就亲自上前,在诸葛瑾沿着搭板走下船时,赵云便伸手扶了一把,礼节非常周全。

诸葛瑾本来还想劝赵云不用见外,大家都十五六年的交情了。不过看赵云这么郑重,而且还有外人,他也就顺水推舟接受了。

而跟在诸葛瑾身后上岸的马超,看赵云对司徒都如此谦卑,他也连忙收起了谈笑之色,变得一板一眼。

本来么,诸葛瑾此番调了马超来河北战场一展所长,因为一路上同行,马超也跟诸葛瑾稍稍混熟了,知道司徒宽以待人,渐渐也就没一开始那么怕他。

谁知道一上岸,就见到赵云这种官阶比他高得多的高级将领,都这么谦恭有礼,马超哪里还敢托大?这一张一弛的用人之道,也就被拿捏得非常完美。

赵云接了诸葛瑾后,亲自为他引路,一行将士都先去雍奴县城歇脚。

赵云还仔细问了诸葛瑾、征途是否劳累,要不要坐车。诸葛瑾随意地摆摆手,示意大伙儿都骑马就行了。

车子的颠簸程度也不亚于骑马,他这些年经常锻炼,骑术已经很不错,还是骑马舒坦。

赵云就落后诸葛瑾半匹马的身位,一路同行,这样既方便引路和攀谈,也保证了礼数。

“司徒此番远来,定是海上颠簸久了,故而不耐坐车,骑骑马散散心也好。这个季节,渤海上风浪可大,一路北上迎了不少顶头风吧。”

赵云随口说道,共情了一下诸葛瑾的旅途不易。

诸葛瑾淡然笑着,随口解释:“这个时节,西北风确实盛行,不过好在我们也没坐多远的船。这些我都早有规划了,从徐淮一路到青州,都是走的陆路,骑马而行。

到了北海郡,才上船,穿过半个渤海,至此登陆。要不是渤海郡沿岸,都被高览的兵马渗透了,我怕暴露行踪,全程沿着海岸骑马北上都行。”

赵云顺着诸葛瑾说的路线回忆了一下,这才恍然,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

冬季坐海船北上,确实是违背了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属于没苦硬吃。

诸葛瑾这么懂天文地理,哪里会犯低级错误,他最后稍稍坐一段船,只是为了保密。

在他的计划里,渤海郡大部分无险可守的地盘,本来就有可能先被作为诱饵、遭到张郃高览的暂时侵占。要避开敌人耳目,就不得不谨慎。

一行人很快进入雍奴县城,赵云也提前让人备好了接风酒肉,便请诸葛瑾先上座,又请马超等援军将领也一并入席。

诸葛瑾让大家不必拘束,先敞开了吃喝,缓解舟车劳顿。

酒过三巡,野味也吃了不少,赵云才问起后续的具体作战计划,看看是否有需要微调的地方。

诸葛瑾便放下酒盏,让赵云先说说他自己的初步计划。

赵云便根据他对幽州战区现状的了解,大致提了一个方案:

“我与张郃对峙数年,对张郃的用兵禀赋、习性也有些了解。此番他围困公瑾在南皮,已有月余,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

他本部的兵马,都是从渤海以西紧邻的河间郡出击的。高览的部队,则多是从清河郡调来,还有少量平原郡之兵。至于夏侯惇的主力,则是从魏郡、赵郡等冀州后方郡县抽调而来。

所以我想一旦开战,就从涿郡东南部的易京出击,先南渡易水,沿着易水南岸的支流泒水一路南下,约行百余里,途经武垣、中水二县,再往南走一段陆路,便可抵达河间郡治乐成。全程不过一百五十里。

乐成不但是张郃本部的巢穴,更兼其位置在南皮正西六七十里,我军围攻乐成,不但可以让张郃无巢穴可归,动摇其军心,也能掐断其往正西方的归途。

到时候张郃想要撤军,就只能沿着漳水逆流往上游回撤,走东光、修县一路回清河郡。

这时,如果子义那边能够按照战前的计划,以青州之兵北渡黄河,进攻平原郡。到时候我们南北夹击,是很有可能在渤海与清河交界的修县,截断张郃归途的。

这样既能解了公瑾的渤海之围,彻底恢复渤海各县,也能把张郃的生力军包围歼灭——不知司徒可还另有高见?”

赵云筹划进攻路线时,对于易京这个进攻点始终是念念不忘。这个位置,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保定雄县,而他要进攻的乐平,则相当于后世河间市的献县。

一方面是因为易京这地方确实是幽冀之间的咽喉要地,交通枢纽。否则当年公孙瓒死前,也不至于在这个地方修“易京楼”,觉得守住了这里就能卡住袁绍北上的脖子。

另一方面,赵云当初也在公孙瓒手下干过几年,对于公孙瓒的覆灭教训还是有点执念的。他就潜意识想证明这个战术路线本身没错,只是当年公孙瓒气数已尽才没法用好。

而诸葛瑾琢磨着赵云的既定方案,下意识就啪地打开折扇,想要摇几下。被冷风袭得略一哆嗦,才想起如今是大冬天,只好再把折扇合上,用扇骨有节律地敲击着桌案。

敲了几下之后,诸葛瑾中肯地点评道:“正所谓求上而得中,求中而得下,子龙用兵实在是谨慎呐。

就这么中规中矩地用兵,只奔着歼敌、解围而去。最后一旦稍有变故,说不定两者只能实现其一。多半就是解了围,但没能围歼张郃。”

赵云本就谦虚谨慎,听大舅子这样给他指出问题,他也毫无情绪波动,只是平静谦虚地请诸葛瑾另外想个计划。

诸葛瑾指节有节律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又琢磨了一会儿,然后分情况推演道:“要我说,既然我军兵强马壮,而且做好了打算等敌军南线吃紧、夏侯惇抽走后军再动手,那就索性堵大一点。

让主公和云长益德在南线黏住曹军主力,算是一次围魏救赵的尝试。而我们在河北地界上,为何不能再来一次围魏救赵?要划包围圈,就再划大一点,曹军打曹军的,我们打我们的。

幽州和冀州接壤的州界那么漫长,整条易水何处不能渡河?青州和冀州之间也是,整条黄河,何处不能渡河?你刚才设想的路线,就作为保底方案好了。

如果形势合适,我们就更激进一点,从比易京更上游得多的涿郡范阳县和中山郡北平县之间渡河。从北平进入冀州中山后,可经蒲阴直扑郡治卢奴县,也可沿恒水顺流至安喜。

反正我军在北线,名将如云,完全可以分兵,到时候子龙你和孟起一人分一路都行,一个从涿郡入中山,一个从涿郡入河间。

我们就奔着拓地去,别管什么围歼不围歼。只要张郃后院四处起火,他自然要回救,到时候我军随机应变,能在哪里围歼他就在哪里围歼。

他的兵马有相当一部分步军,不可能行军太快的,而我军只要纯骑兵部队的规模够大,把敌军拉扯运动起来,哪里都可以歼敌。

如此一来,我军一开始就奔着解围、拓地这两个主目标去,而且这两个主目标是肯定可以实现的。歼敌不过是捎带的,也很有可能实现。哪怕实现不了,至少第一阶段偷袭的时候,拓地能拓得更多,怎么看都是赚的。”

赵云顺着诸葛瑾画的饼想象了一下,却没敢像诸葛瑾那么乐观。

“我军虽精,兵力也多,但若是分兵渗透,要想全速圈地穿凿数百里,怕是还有些托大,可别给了敌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诸葛瑾不由笑了,提醒道:“子龙,打仗虽然要谨慎,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你也过于小看自己,小看我军那些战场之外的额外优势了。

依我这条计策,如果你和孟起真的兵分两路,那么走河间那一路,肯定需要大量的兵力,需要占用北线的主力。

而从涿郡去中山那一路,人数可以少得多,那一路的目的只是造大声势,让敌军误以为易水沿线数百里处处开花、全线崩溃,从而手忙脚乱。真正参加围歼张郃任务的主力,说到底还是南下河间那一路。

但是,主公在涿郡、中山一带颇有遗泽,你试想,主公出身涿郡涿县,本乡本土,我军收复幽州又有六七年了,在当地知根知底,易水对岸的百姓也知道主公的仁德,有念着主公的好的。

主公当初讨黄巾立功入仕,算来也有二十八年了,从二十八年前,到二十五年前,他在中山郡治卢奴县旁边的安喜县当过三年县尉,跟中山民间士绅也多有结交,当地知他德望、念他仁义的人也不少。

子龙你率大军入境,岂会没有当地人自甘为内应?岂会没有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再退一步,拿下卢奴、安喜之后,再往南由无极南渡滹沱河,无论是由下曲阳去巨鹿,还是往常山郡治真定县,那些地方你还不够熟门熟路?当地没有乡党豪强迎你?

所以,这一路人马,用少量的兵力,就可以办大事,闹大声势,让敌军全局都愈发混乱,不知该救何处、又不知该如何救。”

到时候,夏侯惇也好,张郃也好,就算想救,看着这遍地开花烂到根子里的局面,也根本救不过来。

赵云听到这儿,终于彻底被诸葛瑾说服了,他内心追求稳扎稳打的谨慎用兵习惯,也被稍稍扭转了。

司徒之策,乍一看有点冒险,其实一点都不冒。中山郡是刘备本人做过几年官的地方,再南边的常山郡,是赵云自己的老家。赵云坐镇幽州这些年,对易水对岸也有过渗透、收买,当地一部分人心是可以争取的。

把这些因果都想明白之后,赵云心悦诚服,接受了诸葛瑾帮他修改后的进兵方案。

诸葛瑾见赵云终于想通了,也微笑点头。或许是解决了心病,心情愈发放松,思维也更发散了,诸葛瑾趁热打铁,又帮着赵云分析了两点推演:

“而且,我依常理推断,张郃高览久攻南皮、天津不下,如果真到了南线吃紧,夏侯惇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回防,那么张郃就更无力攻坚,只能改为围困了。

张郃也算用兵二十余年的宿将了,他必然会意识到,天寒地冻时节,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他兵力减少了那么多,还要继续保证彻底围死公瑾,那他就只能借助于把围城营垒修得更坚固,把甬道壕沟土墙都修得更加高深。

所以,如果我军直接从易京南渡易水、走泒水去乐成,断南皮敌军归路。那敌军还有可能高垒深沟,固守待援。反正张郃打算围一个冬天,夏侯惇一走,也会把粮食留给他,张郃一时也吃不完。

他们本土作战,士气也就很难崩溃。到时候,我军还得承担攻坚的不利,之前公瑾在南皮赢得的那点地利优势,就又被我们吐出来了。

可是,如果我们从整个北线遍地开花,从涿郡就兵分两路,既打河间,又打中山,声势浩大,张郃必然恐惧,担心冀州全境糜烂,他就得乖乖撤兵,从南皮的围城坚营里钻出来。

到时候无论他把围城工事修得多好,都已经用不上了,我军能确保尽快在河北平原上跟张郃野战,他还没法躲避。”

这个补充理由,赵云自然是更加没法反驳,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最后就决定完全照做。

此后多日,赵云就按照大家新头脑风暴出来的这个调整方案,慢慢悄咪咪地调整军队部署,进行出征前的最后秣马厉兵。

而一切也果然如诸葛瑾所料,不过十余日,夏侯惇准备退兵的情报,就传到了赵云那儿,赵云立刻就准备动手。

诸葛瑾却让他再稍微等几天,至少等夏侯惇走远了、行军到别的战区被黏住没法回头了。

赵云一想也对,猛然醒悟,就让部队再按捺几天。

而也就是在赵云打探出击机会的时候,他又从前线打探到一条军情:

司马懿带了曹操的钧命,让夏侯惇从河北撤军抽人去河南,而夏侯惇临走时,也不知道谁向他献了一条具体的守战策略,或许就是司马懿献的。按照这条策略,张郃派人打水浇灌,把南皮的围城营垒又加固了一次,变成了一圈冰墙和冰壕沟。

赵云得知这一点时,也是微微捏了把汗:张郃把围城工事修得那么坚固,要是按照自己之前的计划,只取河间乐平,然后断漳水截张郃后路,那张郃说不定就不急着走了。

反正冀州是曹操的本土,张郃是本土作战,他又不怕被围了没补给。本土作战,哪里都是补给,前线反而是屯粮点,不可能饿死的。

那样的话,赵云岂不是要去硬冲张郃的冰城?

但是现在按照诸葛瑾调整后的方略,数百里易水和黄河,处处都能遍地开花,只要把声势闹大,张郃就不得不从乌龟壳里钻出来,回救各处了。

而只要张郃被调动出来,一切就更好打了。

于是,最终在诸葛瑾和赵云收到夏侯惇退兵消息的第十五天——算算日子,估计夏侯惇都已经到雒阳了,至少也到陈留了。

诸葛瑾终于宣布,大军正式南征,从幽州的涿郡全线渡过易水,进入冀州。

北线东路军由马超统领,从易京南渡,沿泒水南下,直取乐平,渗透整个河间郡。

北线西路军由赵云统领,从范阳南渡,直取中山郡东部半壁。

南线从青州出发的太史慈,也会在差不多的日子,从黄河南岸的高唐县,渡河直取平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