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舍弟诸葛亮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或许有人会觉得,赵云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勾引出来的高句丽军主力彻底打垮、成建制地歼灭、迫降,似乎有点过于轻松了。

但事实上,在东汉后期这个历史节点上,高句丽人的战斗力,就是这么不经打的。

这跟后来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实力档次。

汉末的高句丽,就是一群生活在长白山区的渔猎山民,除了弓箭技术确实过硬、一辈子都靠弓箭吃饭以外。其余方面的战力,都比后世隋唐时全盛的那个高句丽要弱得多。

技战术水平,武器装备,文明开化程度,人口和国力规模,都弱得多,可以说是就指望一招鲜吃遍天了。

对于这样一个弱国而言,一两万人的青壮生力军被歼灭,那就是灭国级别的伤筋动骨了,就算赵云不一鼓作气彻底干掉对方,他们至少也要一代人的时间缓不过来。

这个时代,扶余这样的东北地区性大国,也就十几万不到二十万户的在编人口,扶余国还是松嫩平原上的国家,比高句丽这种山区国家生产力要强不少。

高句丽的编户总人口,从来就没超过十万户,甚至常年在六七万户徘徊。

放到大汉的尺度上,扶余国也就是一个中等郡的规模,而高句丽只能算小郡。

而随着高句丽主力被歼灭,赵云对东北各方势力的战略决战,基本上也算是尘埃落定了。

不过,后续要想平定诸国,圈地占领,恢复秩序,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不会少。

甚至有可能在刘备阵营再次和曹操全面开战之际,这儿的工作都未必能完全扫尾。

赵云此番用兵,从三月开始早期筹划、四月开始调兵集结,五月行军北上,六月份才抵达预设阵地、随后勾引相持,最终决战打完,也已经是七月过半了。

决战结束后,赵云先花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跑马圈地围追堵截。先把扶余国残余的国土,尤其是位于松嫩平原上那些无险可守的诸县,全部都包了饺子。

有些县城还有千百人的守军驻守,哪怕当地没有坚固的城墙,只有一丈多高的土围子,赵云也不急着攻破,只是先圈起来防止敌人突围逃跑。

然后快速分兵略定四野,宣扬大汉的统治,顺便就地收割粮食补给军需,因粮于敌以为长久之计。

包围网拉好之后,才是慢慢蚕食、实际占领。

毕竟扶余国面积广大,光是松嫩平原地带的肥饶之地,就相当于后世小半个吉林省、加上辽北一两个地级市的范围。

赵云八月初完成包围圈,到了八月下旬,才大圈套小圈地彻底合围尉仇台镇守的扶余国都殷台县,然后向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尉仇台派出使者,送去劝降书信。

殷台县这个地名,还是东汉中前期的时候定下的,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吉林市——注意是吉林“市”,而不是后世吉林的省城长春。

长春那地方,发展其实很晚,因为没有沿着大江大河,要到铁路时代才崛起。而吉林市是靠着松花江的,古代吉林地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就是松花江沿岸。

东汉早期时,就在当地设了殷台县,属于玄菟郡治下。

但后来东汉晚期朝廷衰微,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玄菟郡实际上能管的地盘基本上都崩了,扶余人就控制了汉朝人设置的殷台县,作为自己的国都。

连这里的城墙,都是汉朝统治者设县时造的、一直遗留下来。

而扶余国境内其他所有的县,凡是扶余人自己建的,全都没有这种正规的城墙。

不过到了这时候,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了。

尉仇台数万大军在苇岭战役中被打残,就算逃散了一小半回来,逃回来的士兵也未必会再次归队给国主卖命,指望以武力守住殷台县是不可能的。

赵云只给了尉仇台五天时间答复,五天之后,赵云就要用他赶造的轻型云梯攻城了。

反正这里的城墙高度只有一丈六尺都不到,轻型云梯已经足够用。葛公车则是完全没必要造,属性都溢出了。

赵云造工程器械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遮遮掩掩,就直接把随军的工匠营摆在最前面的第一线,当着殷台县守军的面造。

一切都在他们的瞭望视野之内,但弓弩又射不到。

这样坦荡的姿态,反而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迫感。

最终,尉仇台只犹豫了三天,中间还派出使者跟赵云稍微谈了谈条件。主要是确认投降后的待遇,希望赵云做出保证、不要清算。

赵云也非常大度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出了承诺,尉仇台信了赵云的名声担保,也不想再白白死伤几万人,终于开城投了。

这天已是八月二十七,尉仇台还让人抬了棺材,装模作样反绑了自己的双手,没穿外衣、背后绑手的麻绳绳结上插一根荆条,然后打开了城门,缓步而出。

赵云在马上,等尉仇台走到近前,这才下马,亲去其缚,把荆条抽出来丢在棺材里,又让人当众把空棺材烧了,以示既往不咎。

这些仪式都有自古的成例,没什么可赘述的。

然后赵云又派出士卒控制了殷台县各城门、城楼。随后亲率数百骑兵直入中枢,控制府库,在扶余国原本的宫室内摆酒大犒将士,顺便也是安慰尉仇台。

赵云进城时,还好奇观望了一下,发现所谓的扶余国王宫,实际上的规模形制,也不比中原大郡的太守府大多少。

此后数日无话。有了尉仇台亲自投降,接收扶余国其余领土的工作,也就快了不少,整个过程也更加顺利,汉军再没有遇到抵抗。

各县在一两个月之内,陆续都被汉军占住。

赵云本人没时间留在这儿亲自处置这些扫尾工作,仅仅在殷台县驻扎到九月初,就匆匆回返了。

走的时候,他也不忘带走尉仇台以及其嫡长子作为人质,带回辽东郡治襄平县,作为一个富家翁先看守起来。

这一系列的处置方式,也是赵云对尉仇台承诺过的待遇。他不会直接把尉仇台送去刘备那儿,而是先留在襄平,然后上表一封,请刘备示下具体如何处置。

不过在表文里,赵云会尽量建议刘备宽大,并且把自己之前战时许下的一些承诺也说清楚——当然刘备也可以不答应、不追认赵云的战时处置措施,这是刘备的权威。只不过刘备事实上不会让自己的心腹弟兄难做就是了。

带走尉仇台后,赵云只在当地留下了尉仇台的次子,临时给了对方一个差遣,帮忙安抚地方。

还让随军谋士辛毗留下,暂时担任扶余郡丞,辅佐尉仇台的次子处理当地的具体政务。并且暗中向辛毗承诺:

只要干好今年的过渡期,等明后年当地局势稳定、汉人移民开始在当地屯垦站稳脚跟,到时候就让辛毗担任扶余郡守。

如此一来,辛毗也终于从一个袁谭那里投过来的杂牌谋士,正式走上地方郡守级别的位置,有了独力主政一方的资历,将来自然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辛毗对于左将军的重用,自然是感激涕零,一开始还假意谦虚了一下,说田畴田子泰跟随主公的资历,远超自己,田子泰此番谋划建树也不小。

不过这种客套,立刻就被赵云驳回了,示意他不必多想。

田畴前些年因为年轻、资历不够,刚到渔阳郡任职时,并没有捞到太守的职位。只是以郡丞身份,兼管渔阳的边市榷场的。

但这些年干下来,渔阳的边贸发展非常好,也为幽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源,还有无数的草原牛羊腌肉供给。田畴这次回去,就地转正渔阳郡的太守,继续兼管边市,那前途不比来扶余郡这儿屯田开荒、归化东夷更爽?

所以,新拿下来的扶余郡,根本就没人抢。这地方偏远,也就那些当初袁谭手下来投的文官才会看重。

给辛毗一个上升通道,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让其他袁谭治下的文官都有个奔头,将来也好好干。

毕竟郭图、王修这些人,原先在袁谭手下时地位已经比较高了,甚至有的在袁绍手下时就身居高位。这些人是看不上地方上一个实权郡守的位置的,只能是给他们更多的封户爵位、清贵虚衔,好好养在那儿。

也就辛毗辛评兄弟这个级别,或是崔琰这种原先在袁绍那儿混得不得志的,才能看得上小郡太守的位置,至少是稍升了半级。

而且,诸葛兄弟用人,也不希望给郭图那种人以高位,哪怕他已经投向了己方阵营。

尤其诸葛瑾,他是知道历史的,他对郭图这种人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一想到袁绍的下场,袁绍手下那些派系林立的坑货他就不想尝试重用,宁可从中低层选拔人才。

诸葛瑾的那些不好公开说的用人倾向,自然是一直保密的,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容易影响团结,他连主公刘备都没说。

不过赵云和周瑜都是诸葛瑾的妹夫,算是自己家里人,加上诸葛瑾前些年亲自坐镇北疆、慑服三郡乌桓并吞并辽东时,赵云、周瑜也都在他手下做事。大家一起相处数年,才隐约知道司徒对于袁青州旧部的用人标准。

赵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大舅子司徒为什么要这么想,但他坚信大舅子的看法肯定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自己不理解也要坚决贯彻执行,反正肯定对兴复大汉的大业有益无害。

最终辛毗听了赵云私下里推心置腹的勉励,也是大喜过望,一再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干,为大汉处理好最东北边陲的归化工作。

将来说不定也能给其他同为袁大公子旧部的文官做个榜样,让其他旧同僚也看到发光发热的机会。

最后,赵云还给辛毗留下了五千骑兵的驻军,帮助辛毗维持当地秩序。

又从辽东郡腹地,调来五千步兵、一万户汉人军屯,作为第一批掺沙子的移民,也都交给辛毗管理,并且留下了作为武将的张著负责具体的带兵和军事指挥工作。

做完这一切后,赵云把之前俘虏、受降的扶余军老兵,筛选一番,挑出战前刚刚被临时征募入伍的民壮,直接遣归种田——当然,这些士兵在被放回去之前,早就被收缴了武器,所以放回去也是无武装状态。

至于扶余军中的全职老兵,以及后来抓到的一部分高句丽军俘虏,赵云全部先带回辽东郡襄平县,再慢慢处置。

对于那些高句丽战俘,赵云也是初步筛选了一番的,把那些射术精湛的神射手留下,继续从军,慢慢改造。

而那些临时征募、箭术相对差些的,或是年纪超过四十岁的,都留在扶余郡当地,给移民来扶余的汉人军屯当苦役,负责开荒。

当然,如果将来高句丽国肯完全臣服大汉,接受大汉的统辖调遣,那么也可以把这些高句丽俘虏放回去,恢复自由民的身份。

如果高句丽继续冥顽不灵,这两万青壮他们就一个也别想要了。

……

处置完安置尉仇台、和在扶余郡设官的事儿后,赵云回到襄平,先稍稍驻扎了一些时日,

然后又派遣使去高句丽国交涉,要求对方的国主向大汉正式称臣、自去王号,并且接受大汉的官职。否则,她就别想要回自己的嫡子,以及那些俘虏了。

作为底线,赵云授权使者向高句丽国主承诺,可以允许高句丽国主的家族,将来继续在高句丽那片土地上世官。

这个处置方略,倒也不是赵云此番出兵后临时起意的,而是早几年他在处置东北夷狄问题时,就向诸葛瑾请教过、然后诸葛瑾给他支的招。

只不过,因为没有合适的条件,这招始终没有实操落地过,如今才逮住机会。

诸葛瑾设想的这个方式,有点类似于后世唐宋时对西南夷的羁縻统治,也就是设置“羁縻州”,如今的大汉则应该叫“羁縻郡”。

这是一种从外邦称臣状态、向正式改土归流状态过渡的中间状态。

外邦称臣的藩属,其国主还是可以保留王号的,算是遵奉汉人天子的蛮夷君主。而后世明清“改土归流”后,则是把当地统治者都变成了流官,没有世袭,没法一代代保持统治。

介于这两者中间状态的羁縻,至少是要求当地统治者去掉王号,也不能有国名,名义上算是中央朝廷的州或者郡,当地的统治者身份也要改成“太守/县令”这些,名份上算是正常的汉臣。

只不过跟内地汉臣相比,羁縻州郡的长官是可以世袭的,老一代的郡守去世前,要上表表奏自己的某个儿子接替太守之职。

皇帝一般情况都会批准,但如果发现他那个儿子确实有问题,抓到了真凭实据,那也可以干涉驳回,要求地方上的实权土皇帝换另外一个儿子接班,甚至让他的弟弟接班。

总之就是朝廷有权在当地统治家族内部、挑一个相对最亲善朝廷的人来接班。

如今扶余国被赵云用武力灭了,尉仇台及其子孙,自然无法得到正式的羁縻世袭承诺,或许两三代人之后,就会变成流官了。

但高句丽的情况不一样,赵云并没有时间立刻深入长白山去攻杀那些渔猎民族,成本付不起,也没有足够的收益。

让大汉朝廷为了夺肥沃的松嫩大平原打一场决战,这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长白山区而战,就有些勉强了,穷山恶水的太亏本。

赵云只是歼灭了一支出山的高句丽军主力,但没精力占领高句丽全境,他也就不好拿对付尉仇台的条件去对付高句丽国主,总要再比扶余国的案例稍微多让点利。

不过实际上,赵云心里也清楚,等将来天下太平,这些问题都不会一直遗留下去的,最多两三代人之后,朝廷还是会渐渐渗透,把当地的统治模式逐步汉化,彻底变成流官统治的模式。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些蛮夷国主,第一代第二代或许还谨慎守法,三代以后,迟早会被抓住罪名把柄。

当初刘邦建汉时,那些所谓的封国,理论上不也是永远世袭罔替的?但经过惠帝、文帝,到了景帝的时候,就已经七国之乱了,到了武帝的时候,已经推恩令了。

这么算下来,基本上到了第五个皇帝,之前遗留的世袭同姓王国都能推恩令推掉,何况这些外邦?以蛮夷的骄横,都不用拿“酎金失爵”之类的罪名找麻烦,他们肯定会自己把罪名送上来的。

总而言之,赵云提出的条件,目前来看还算宽容。

高句丽国主看到赵云使者送去的威胁言语后,权衡再三。

考虑到本国最精锐的青壮都被赵云一网打尽了、甚至被罚为开荒的苦役奴隶,自己的嫡子也被俘虏了。

高句丽国主最后还是选择了名义上的彻底服软,愿意去掉国号,改称大汉的高句丽郡,但他的家族要世袭高句丽郡太守,其他实际统治一律不变。

赵云当然不好直接答复他,就派人把高句丽国主的回复直接送去南方,送去襄阳,由太尉刘备亲自定夺。

相信刘备和诸葛瑾看到高句丽国主的上表后,自会正式册封其为高句丽郡太守的。

虽然没有拿到实际的利益,但先拿到绝对的名分也好。

如果对方下次还敢妄动,大汉也有了正式平叛的宣称。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

PS:赵云、周瑜这边,这两年种田期的建设和扩张剧情,总算也写完了。诸葛瑾自己,其实这段时间没什么事迹好写,所以显得有点流水账,抱歉。

不过明天开始,终于回到筹划正式北伐的部分了,这也是统一前的最后一个大副本,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政治层面的名分争斗。

(大家对于本书曹氏家族如何变本加厉欺压、严控刘协,刘协是否会反抗,也可以发表看法,因为曹操比历史同期更弱了,他想靠正常的功绩称魏王,甚至称帝,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我主体会按自己的设计写,但大家建议的细节部分可以吸取的,我也会吸取)

最后有些内政变法建设的戏,可能会留到统一之后、再以番外形式写。

这样不爱看内政建设的书友可以看完统一就不追,也算是方便大家。

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