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28章 这两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诸葛亮平定建宁郡、分兵跑马圈地,至各县宣示统治。

这项工作,最终在建安十六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才全部完成。

至于彻底圈定交趾郡各县,更是拖到了这一年的夏天。

而考虑到交趾盛夏的酷暑,这项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还不得不中断了一阵子,让大部分不耐炎热的驻军,至少回撤到滇池盆地渡过夏天,入秋凉快后再南下一次——

毕竟滇池盆地周边,已经算是整个南中地区气候最宜人、最适合北方汉人生存的宝地了。

后世昆明号称“春城”,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那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诸葛亮本人在安抚诸部夷帅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滇池县短暂驻扎了一阵子,随后就感慨当地的气候环境之好,果断拍板,把建宁郡的治所从味县正式迁移到滇池县。

(注:味县就是后世的曲靖,建宁郡之前的郡治在那里,但是雍闿起兵反叛时,并没有以味县作为自己的统治核心)

这也是诸葛亮本人,这辈子抵达的最南方的郡县了。从此以后,诸葛亮一路北返,再也没有如此深入过南疆。

离开之前,诸葛亮还下达了一条原本历史上他也不曾下达过的命令,那就是允许在滇池县周边,常年驻扎五千至一万人的汉人军队。

这些军队也不用保持长期军事训练,而是可以半军半农,以屯田兵的姿态维持——而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在平定南中、把当地夷帅彻底打服后,可是完全将当地的自治和驻军权交还给蛮王夷帅们的,一点都没留军队驻守。

出现这种蝴蝶效应偏差,显然也是因为原本历史上,诸葛亮打到滇池盆地附近时,季节已经是深秋初冬了(五月渡泸,十月就打到了味县和滇池盆地),所以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滇池盆地周边春夏季节的气候,不敢造次。

毕竟没有人可以凭空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以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靠空想就意识到“以昆明盆地的夏季气候,其实汉人也能在此全年生活下去”。

而这一世,因为多打了一个交趾士燮,最后圈地扫尾的阶段多耽搁了些日子。诸葛亮才切身感受到了初夏时分昆明盆地的凉快依然,这才做出了比历史同期更为正确的决定。

多了这五千到一万人的长期驻军,显然可以在后世云南腹地中心开花、更快向当地南蛮传授汉人的耕作渔猎技术,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汉化,自然也客观上加速了“改土归流”的进程。

或许整个过程,会比原本历史上控制南中多花些成本,但长期收益却是非常明显。诸葛亮也足以凭借此功,在后世被作为“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彻底汉化西南夷”的最大功臣而载入史册。

后世不仅成都等地要立武侯祠,连昆明也逃不到,也得有武侯祠。

而在滇池县保持长期驻军后,这些士兵还可以每年冬天南下交趾,加快融合汉化交趾郡的土蛮,遇到天热就沿着红河河谷撤回来。

汉人武装不在交趾的那几个月,就先临时依靠交趾本地的小官属吏自行治理。

诸葛亮走之前,也从当地基层官吏里,快速挑选出了一批相对可靠、对朝廷比较忠诚、原本和士燮家族关系不是太密切的,由他们暂时维持推行朝廷的政令。

如此数年之内,交趾也必然可以彻底融入刘备阵营,成为一个汉人主导的正常郡级行政区划。

诸葛亮在平南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只动用了两万人左右的军队,只在建安十五年的十月到次年二月这五个月里,动用了三万人。

建安十六年三月以后,动用的维持兵力又缩减到一万人,完全可以靠当地的粮食产能自给自足,自行发展生产力,不用再靠益州北部地区供给。

整个平南的成本,完全不至于拖累益州北部各郡的北伐备战。

益州的巴郡、汉中郡、广汉郡产出的绝大部分财政盈余,以及蜀郡的一小部分财政盈余,依然可以通过长江和汉水的水系,东运出川,去荆州主战场支持北伐。

只有蜀郡南部数县,以及犍为郡全境的财政收入,被用到了平南大业中,而且是分摊到两三年内陆续开支的。开支曲线非常平稳,完全没耽误正事儿,也没有导致当地百姓的负担出现过山车式的压力。

其实对于东汉时期的百姓而言,官府就算徭役、税赋重一点,但只要保证稳定,绝大多数人就会觉得这已经算是仁政了。

百姓最怕的是统治者想一出是一出,某一年看似轻徭薄赋,下一年又突然加重好几倍负担。这时抗风险能力差的、没有积蓄的百姓之家,可能就会在这突然压力加大的一年里抗压性绷断,闹出事来。

而诸葛亮显然是古往至今所有治理者中,最擅长这方面精打细算、让政府支出曲线尽量平滑的。

在他的治理下,当两年半的休战之期结束时,蜀地不但没有被任何额外的开支拖累、导致民怨。

还能往外输出大量的军需物资和钱粮,把刘璋时期遗留下的至少八万多人原本毫无战斗力的降军,变成实打实的可战之兵。

也从南中地区和交趾郡至少抽取了四万人的投降战俘,并且在经过大约为期半年多的军纪整训后,这些原本在武艺、体能、越野能力等方面就足够出众的士兵,立刻便能成为士气稳定的骁勇敢战之士。

整个算下来,诸葛亮通过两年半的治蜀,让刘备阵营比当初休战前的时候,额外多出了十二万人的战斗部队。

仅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算,这个效率已经是非常夸张了。

当初建安十四年、荆北战役结束转入休战时,曹刘双方的剩余可战之兵规模对比,大约是曹军四十一二万人、刘备有四十六七万人。

当时刘备军总战兵已经反超了曹军一成多,绝对差额大约是五万人。

现在诸葛亮又帮刘备变出了十二万战兵,如果不考虑其他地区的战争潜力变化,那就是四十二万对战六十万人了,刘备军总兵力的人数优势,已经从一成扩大到了三分之一,这个优势足以发起全面北伐了。

当然,实际上曹操在这两年半里也不可能完全闲着,曹操也会想方设法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恢复壮大自己的战力。

而刘备阵营除了益州以外的地区,也一样不会闲着。

诸葛瑾、关羽、赵云等文武,同样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盘,从数量和质量等方方面面提升己方阵营的战争潜力。

……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诸葛亮在蜀中闷头消化刘璋遗产、深挖战争潜力的同时。

从建安十四年春到建安十六年夏秋之交,这两年半里,曹操阵营的主要精力,一方面集中在恢复中原地区的战争创伤、休养生息扩大屯田上。

中原腹地的人口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但之前多年的战乱,还是导致不少流民没有被齐民编户,处在逃亡隐匿的状态。

随着战争暂时转入休战,两大阵营的边界拉锯结束,势力范围转入稳定,之前被战乱害得流离失所的百姓,也被曹操重新努力清查了出来。

这种清查不可能事无巨细,但确保半数以上的流民重新编户,抓大放小,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还有一部分百姓,是之前南阳郡陷落,还有汝南郡临淮数县易手,被曹军裹挟着强行往后方迁移的。这些百姓到了新的居住地后,自然也要被曹操组织起来,重新投入屯田,尽量军事化管理。

整整两年半,清出数十万隐户和迁移户,还是做得到的。而且这些隐户和迁移户,主要都补充在关中地区和河洛盆地,也属于题中应有之义了。

曹操治下的地盘,原本最乱、恢复秩序最晚的,就是长安和雒阳这两座大汉故都所在的地理单元。

雒阳是因为被董卓破坏后,多年不曾得到系统性重建,长安也是被李傕郭汜祸害多年,后来又有关中诸将混战,当地百姓一度减少到只有十几万户。

但事实上,人口也不可能死得那么快那么彻底,还有更多的百姓并不是直接死亡,而是失去了官府的控制,曹操休战之后,重点彻查和恢复生产的,也是这两块地盘。

加上南阳盆地失守时,曹操从南阳迁走的人口,也都是往雒阳和长安迁为主。

再考虑到当初休战前,曹操已经把天子重新迁回雒阳了,许都这个曾经的“临时驻地”也重新降级为豫州州治(之前皇帝在许都时,豫州另有州治。但现在蝴蝶效应皇帝回雒阳,就把许县调为州治)

所以,关中和河洛两大平原,算是曹操治下这两年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地。

这两地原本人口基数很少,现在都差不多翻倍了。而关中和河洛以外的地方,倒是没什么人口发展可言,增长点基本上被曾经的两京吸干了。

这也是曹操考虑到他跟刘备的对峙形势做出的明智抉择,关中和河洛已经成了他最后的大后方,有山川险阻可以依托。所以能种田能开发的资源,都优先可着这两块地儿吸。

最多再加上一个并州和河东,也能稍微分润到一点点建设资源,因为这块地方未来好歹也还有太行山可以依托。

就好比后世很多战略纵深广大的国家,在遇到外部有强敌时,都需要在大后方搞军事潜能建设,提升容错率。

这种事儿大家都是一样的,不仅露西亚人搞过乌拉尔山工业区,我国历史上也曾搞过三线建设。

而虎牢关以东的土地,对曹操而言,未来基本上就是大兵团决战的所在,这些州郡都位于华北平原上,防守一方毫无地形优势可言。

当然,内政整顿和清查隐户、安置迁民、扩大屯田,这些活儿并不可能占用曹操阵营全部的行政精力。

曹操毕竟还养着四十万大军呢,哪怕和平年代,这些军队大部分可以转为军屯,自己种田养活自己,甚至还能为未来重新开战攒军粮。

但哪怕从这四十万人里,稍微抽出一小部分,进行一些军事上的利益性投机,也能捞取一定的好处,而且成本也完全可控——这种军事行动,性质上其实跟诸葛亮在南中的征伐一样,都是小成本投入、收割四夷以战养战。

而刘备阵营如今已经占据了大汉的西南、东南和东北三个角落。曹操阵营要想对四夷下手掠夺人口和战马牲畜,也就只能在西北方向动手。

最终,曹操实际上选择了重点拿回河套地区,顺便稍稍兼顾并州以北的雁门、阴山地区。

至于西凉的羌人,暂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时间不够,总共也就两年半休战期,饭要一口一口吃。

河套地区,在东汉初期,就一度落入南匈奴之手,南匈奴被打服之后,鲜卑和羌人也各自占据了一部分。

原本历史上,曹魏要大量征服五胡人口为己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耗费的成本也不低。

但是这一世,因为曹刘军备竞赛升级带来的蝴蝶效应,曹操在夺回河套方面,倒是顺利了不少,也没付出多少人员伤亡。

荆北战役结束后,经过南方血战洗礼的老兵拉回关中,略作休整再向北进攻,很快就把河套羌人和鲜卑打得落花流水——

这倒不是给曹操开挂,而是因为曹刘在对抗过程中,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技术,而同时期的鲜卑人和羌人,却完全没有这些骑兵武器。

原本历史上,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都要在南北朝时,东晋末期到刘宋初期才被发明出来。

胡人的技术当时是落后于汉人的,汉人在发明出新装备后,一度利用喝到第一口水的优势,占据了将近一代人的军事主动。

所以宋武帝刘裕开国之前,以及开国之初,刘宋对北魏的军事优势才那么大。北魏空有多得多的骑兵,面对刘裕北伐的却月阵破骑,依然被打得脑子都打出来了。

但是任何军事技术都是会扩散的,哪怕以南北朝初期的信息流通速度,北魏人吃亏最多也就吃一代人,到了刘裕死后、他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上位时,刘宋再想北伐,北魏的胡骑在技术上已经彻底跟刘宋拉平了。

而北魏的养马地多骑兵多,规模上的碾压,也就重新把刘宋压到了瓜州渡。

所以,当刘备和曹操在中原卷军备竞赛,双方互相学习,疯狂升级军事技术后。等他俩再短暂休战、拿着这种互卷出来的科技去碾压四夷,立刻就把四夷揍得彻底趴下了。

河套鲜卑和河套羌人的情况,其实跟孟获的南蛮还有士燮的交趾兵是一样一样的。他们也都是掉线太久了,重新连回地狱难度,失去了新手村保护后,立刻就愕然于敌人的强大。

如今东汉的信息传播和扩散速度,只会比历史上北魏和刘宋对峙时更慢。而且鲜卑和羌人的文化程度也比北魏人更低,学习速度也更慢。

汉人诸侯和汉人诸侯之间,大家同文同种,都有文化知识,学东西刺探科技是会相对快一些的。机械结构类的创新,只要战场上看到过了,也有缴获,两三年就能仿出来。工艺和配方、材料类的创新,可能要十年八年甚至更久。

但以胡人的文化水平,模仿一个肉眼见过的机械结构,可能都要十年。历史上刘宋都能把军事科技优势的时间差拉到将近一代人,曹操当然也能保持对胡人至少一代人的科技领先。

然后轲比能、扶罗韩、步度根这些鲜卑/羌人蛮王,就愕然发现:草原上的曹操的骑兵,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猛了?

短短两年之内,这几个蛮王,也都被曹操打散的打散,或者就是俘虏投降整编。

而曹操考虑到曹家老一辈将领凋零,宗室内只剩下曹仁曹洪还在苦苦支撑,急需培养年轻一辈。

所以在这两年刷河套胡人这个低难度副本时,主要让一贯镇守关中的曹休刷战功,刷经验。

还把之前汝南战役时、在张飞手上吃了大亏的曹真也派去,曹休曹真轮战,都一起积攒下功绩。

曹休和曹真只要稍微立点功劳,比如收复原本上郡、北地乃至五原郡的某个县,曹操就给他们请功加封或者升官。

如果能最终收复某个郡全境,那就更是直接封到县侯。

如此算来,当河套彻底恢复,曹家至少能再刷出四个县侯,因为上郡、北地、五原都能出一个侯,还有后世肥沃的银川盆地,宁夏地区,曹操也可以重新屯垦出来,为曹家贡献一个侯。

另外,在黄河这段几字形区域的东岸,也就是靠近并州的位置,平阳郡也有一些县之前是南匈奴控制的。曹家如果能彻底控制,理论上也能再出一个侯,雒阳朝廷也没人能反对。

最终,在两年半的历练刷经验后,曹操基本恢复了整个河套,一路推进到五原和阴山。

收服了几个鲜卑和羌人蛮王,诸如轲比能、扶罗韩、步度根,夺取了他们的战马,调度了他们的牛羊牲畜资源,或是逼迫他们成为仆从军。

曹休和曹真,也都顺利封到了县侯,并且升级到了四镇将军的高位。

至于原本就有四征将军高位的曹仁曹洪夏侯惇那辈人,经过这两年半,自然要再升至少一级,如今都到了前后左右将军那一级。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曹仁哪怕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的襄樊之战时,他也才升到征南将军。而夏侯惇也要到那时候升到前将军。

而如今才建安十六年,也就是说这些人普遍都加速了七八年升到前后左右将军一级,甚至是达到了他们原本在东汉一朝未曾达到过的高位。

曹操要想强行封官,雒阳的朝廷肯定没人能阻止他,只要刘备不进攻,那些雒阳的文官拿握着刀把子的曹操是没办法的。

曹操这么做,也是因为越来越担心曹家的统治难以为继,有人会搞事情,所以要变本加厉在军事上重用自家人。

这种倒行逆施暂时没有被引爆,却也在不断积累对曹操的暗中怨恨。比如原本历史上耿纪、韦晃、吉平等人对曹操的敌视,也要发展到建安二十三年前后,才最终以“许都兵变”的形式爆发。

而现在,这些人对曹操的敌视,已经因为之前伏皇后之父伏完的案子,对曹操强行迁都非常不满了。这两年半里曹操又变本加厉培植亲信,韦晃等人的敌意,也已经积蓄到了临爆点,足足比历史同期提早了五六年之多。

他们只恨手上没有兵权,不能反曹。但只要刘备打过来,这些人绝对会在曹操背后搞事情。可以说曹操培植亲信、帮曹休曹真捞军功,这本就是一把双刃剑。

看似账面上收获了不少好处,实际上也埋下了对等的隐患。

最后,还得稍稍顺带提一句。曹操的那几个亲儿子,曹丕是没有军略的,曹植也没有军略,而且曹植年纪也太小,哪怕到了建安十六年,也才十九周岁,根本没法上战场。

不过,曹操的第三子曹彰,建安十四年休战时,已经二十周岁了,及冠了。到建安十六年时,更是有二十二三岁了。

历史上曹彰早年一直没捞到军事上的表现机会,直到汉中之战前后才大放异彩,当时都三十岁了。

而这一世,汉中之战提前了十二年开打,曹彰压根儿不可能赶上。但好歹这次收复河套,曹彰可以跟着混混功劳。

二十周岁那年,他就跟着堂兄曹休出兵,当时曹操只让他担任了一个骑兵曲长,以示公允。

曹彰也算争气,一个骑兵曲就配了八百最精锐的铁甲虎豹骑,还都配有双侧金属马镫和高桥马鞍,规模简直跟当年霍去病初战匈奴时兵一样多了。

在收复北地郡的时候,曹彰就跟着曹休杀了羌人一个部族酋长,因为是曹操的亲儿子,这点军功就直接升为军司马。后来又有小功劳,就直接升都尉。

曹休回去驻防、换曹真来当主帅时,曹彰也跟着一起继续打。

反正这两年半里,哪里有对付胡人的立军功机会,曹彰就会精准地出现在那里镀金。

第一年从曲长升到军司马升到都尉,第二年年初升到中郎将,年底已经是偏将军了,第三年初正式变成杂号将军。

短短两年半,从一个纯新军官,升到将军,堪称东汉第一神速的军职升迁。

曹操的宣传机器也是火力全开,把二十三岁的曹彰宣传成了卫、霍、窦一样的人物,宣传成了威震草原的胡人终结者。

没办法,谁让丞相就这么一个儿子能打呢,不栽培他栽培谁?难道继续全力栽培女婿孙权么?

……

一言以蔽之,这两年半里,曹操靠着安顿迁民、查清隐户和征服河套,着实回了一大口血。

对河套和五原、阴山的用兵收益,严格来说,比诸葛亮南征南蛮还大一些。但如果算上诸葛亮治理蜀地其他各郡、消化吸收刘璋留下的降军遗产和地盘,那肯定还是诸葛亮治蜀的总收益更大。

简单来说,诸葛亮平南蛮,可以为刘备增加四万左右的有效战力,曹操解决整个河套,可以解放出五六万人的战力。

但诸葛亮治理整个蜀地的战力收益,大约在十二万人,还是比曹操拿下整个河套的收益高一倍以上。

曹操借着军备竞赛卷出来的科技优势欺负蛮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刘备不可能阻止,只可能跟曹操进行同样欺负其他蛮夷的“竞速赛”。

你欺负我也欺负,看谁欺负得更快,捞到的好处更多。

曹操的总收益,也就在这五六万人了。

而刘备的总收益,可远远不止诸葛亮那十二万。

诸葛瑾和关羽赵云在关东,对大汉东北角和东南角的“蛮夷”的欺负收益,加起来也绝对不少。

东南方向,山越部族的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刘备控制扬州已经好多年了,该消化的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会稽郡和丹阳郡的山越早就归化得差不多了,也就剩豫章郡最南部山区、靠近南海郡的五岭还有些蛮夷,以及整个闽中郡地区有些蛮夷。至于闽中郡对岸的夷洲,现在暂时没有移民屯垦的经济价值,只有些物种交换发现的探索价值。

可是东北方向,赵云可是大有可为。之前刘备阵营一直没有对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赶尽杀绝,公孙康逃到了他姐夫扶余王尉仇台那儿,也带去了一些人才和技术。

经过数年汉化发展,如今扶余国也渐渐被汉化,农业生产力也壮大了,比原先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先进了不少。

赵云把敌人养到够肥,自然也要开宰了。就算后勤和征服后的治理方面有些困难,也还有诸葛瑾会想办法帮赵云解决的。

赵云只需要操心动刀子的事情,其他自有诸葛瑾铺垫、包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