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舍弟诸葛亮 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安十五年,六月二十。

也是成都城内那场庆功大宴后的第七天。

身在越巂郡筇都县的法正,终于收到了诸葛令君给他的回信。

与回信一起送来的,还有好几封其他蜀中文官给诸葛亮的上书,都是对越巂治理意见的指手画脚。

诸葛亮把这些东西也一并给法正送来,显然是效法魏文侯故事了。

“在后方有那么多人对你的做派指手画脚,觉得你不择手段,但我都压住了,你放心干你自己的。”

法正感受到了莫大的信任,愈发觉得浑身充满了动力。

令君如此推心置腹,显然是明牌为将来北伐时的人事安排铺路了。想必到时候,自己和张松这俩最早暗中带投的心腹,都能混到一州使君的高位。

主公如今已经部分改革了官制,在大部分州都拆分了三使。

只有极少数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州,因为之前册封的州牧过于位高权重、深受信任,所以能独当一面继续做州牧。

除了那几个个例,其他州都是要拆分布政使、防御使、刺史三使的。

而如今在刘备麾下,下放到地方上时能够有资格兼任州牧、独揽大权的,就只有三个人,分别是诸葛兄弟和关羽。

连张飞和赵云都稍微差一点,不够这个资格。

他俩最多也只是在担任防御使时,多兼一个州,也就是担任两州的防御使。但兼的那个州,基本上都是刘备阵营尚未完全收复的,所以实际上的实权并不重。

比如张飞跟着刘备驻扎在南阳,按说他现在的差事是荆州的防御使,但实际上他还能兼隔壁豫州的防御使。只不过豫州大部还在曹操手上,刘备只夺取了汝南郡那边一小块地方,那就让张飞顺便兼着。

赵云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他防御幽州的同时,刘备还占着冀州的渤海郡,就让赵云兼任冀州防御使,实际上只是多统筹一郡防务而已。而周瑜的职权是渤海太守,两者也并不冲突。

所以,法正按现在的情况推测,再有一两年,等诸葛令君出川,他自己担任益州的布政使主民政,张松为刺史主监察,再搭配一名大将为防御使主军事,岂不美哉?

“一定要尽快把越巂等地治理一新,把那些暗中反对令君方略的跳梁小丑都扫清。等冬季来临时,就能全力配合令君对建宁等地的平定了。”

法正放下书信,内心如是想着。

诸葛亮给他的信中,也暗示了“只要你能把越巂治理好,拿出短时间内肉眼可见的明显政绩,我就可以顺势把已经被迫立下赌约的杜、谯等腐儒世家挪掉”。

这对法正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也算是额外给他的任务添了一份彩头。

只要干好了,不但自己有功,还能扳倒几个平时说怪话不对付的同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所以收到诸葛亮信件的次日,法正就更有干劲地天天巡视地方。

抓恢复生产,抓笼络夷帅,抓整顿军纪,再调动战兵部队闲时搞点基础建设。

……

六月二十二,收到信后的两天,法正就不辞辛劳,从筇都再次南下,前往会无巡视。

顺便也是查访刚刚肃清的牦牛大道沿途各地,是否商旅畅通、道路易行。

一路上遇到什么问题,也都就地办公,尽快解决,给出方案。

刚出筇都县,法正一行来到孙水河畔,沿着河谷骑马南行。

一路就能看到河两岸的肥沃河谷平原上,无数新开辟不久的水田里,都种上了翠绿的秧苗。

水田里无数农夫在那里抢时间劳作,人头攒动,很是辛苦。

而在往年,这样的景象在这个季节的越巂郡境内,是几乎看不到的——因为往年这时候,当地人基本都处在农闲状态,以樵采渔猎维生,坐等秋收。

从着装上看,每块田里大约十之二三都是汉人装束,剩下十之七八都是当地南蛮。

汉人农夫无一例外都是精壮男子,看上去营养和体格都还不错。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放下武器的士兵,或原本就负责运粮后勤的辅兵,临时转为军屯,跟当地人杂处一起种田,顺便也能把先进的耕种技术传给当地人。

历史上,诸葛亮治下的季汉,对于搞这种军民杂居的长期屯田,就非常擅长。比如诸葛亮最后六出祁山时,在渭南和司马懿长期相持,他就能“让军民杂处屯田,军民相安,以为久计”。

这种事情看似平平无奇,但如果深入细究,就能够发现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让军队和当地农夫一起种田,种出来的收获怎么分配?田是当地百姓原有的,军队只是来提供额外劳力,最后如何确保当地人被征收走相当一部分收获后、依然心服口服?而且要能够活得下去。

这里面的管理学问大了去了。这跟诸葛亮本人逆天的行政和抚民才干有很大的关系,也跟诸葛亮本人公允公正、绝不徇私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能让百姓和士兵都信任他的分配方式。

史书上短短的“军民相安”四个字,深挖之后,其实有多少不易。

法正当然没这个手腕,他私德也不太行。但这次出征,他得了诸葛亮的千叮万嘱,教他打下越巂后,对当地百姓该如何治理、安抚。

法正这人急智还是不缺的,有人提点警示,他短时间内演一演,倒也能演个七八分像。这才能把这种汉蛮杂处屯田的工作,安安生生推动下去。

相比于汉人农夫全部是精壮的军屯,此刻田里那些新归附的南蛮,则是男女老少都有,当然老人的比例非常稀少。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的西南夷列传里,都有记载过汉朝时当地南蛮生存的悲惨处境。

当地的农业技术还不太发达,百姓多是播种之后就不管了,到收割的时候再来割一下,中间灌溉、施肥、驱虫之类的生产环节,几乎一律没有。

也多亏了南中地区降水勤快,一年四季没有严冬,所以不灌溉天然下雨就够用了。至于肥料,这个时代汉人施肥的频次也不高,而南中多雨,施了肥也会被冲走,所以干脆就当没这回事儿。

后世去云南旅游过的看官,应该都对云南的红土地不陌生。那就是因为雨水冲刷过多,把土壤里的腐殖质等养料冲刷没了,只剩下氧化铁沉淀比较多的土质,颜色就发红了。

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又太快,所以汉朝时,南中之地经常处于巨大的人口爆炸压力之下。

对于老人,尤其是劳动能力减退的老人,一旦到了饥荒之年,就会被南蛮各部之间的内战消耗掉。久而久之,当地的人口结构就非常年轻化。

也正是因为南中常年处在人口压力之下,才导致当地百姓对于杀戮几乎没什么排斥,早就习以为常了。反正就算不和汉人发生冲突,南蛮各部之间,自己都会为了抢地盘抢食物自相残杀,年年残杀。

汉人如果能给他们找一条出路,一边教他们好好种田,扩大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给予军饷和粮食,征募其中的勇士去从军,就能有无数人响应。

……

法正一行沿着孙水走了十几里,就看到旁边河面上路过了好几队竹排。

这些竹排,有的规模比较庞大,直接把数百根粗硬的筇竹捆扎连缀在一起,顺流汹涌而下,通往下游的会无县。

这些竹子到了当地,便会被用于修缮扩建码头、营造船厂,以备将来渡过金沙江,进入长江以南的南中腹地。

而在没有放排的技术之前,要把越巂深山里的竹木大批量低成本运到江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地由蛮夷自行统治时代,造船和运输等行业才如此落后。

除了这些大竹排之外,还有些过路竹排规模看起来稍小一些,只有百十根竹子构成,但四周围还扎了舷艢,上面堆着带土的秧苗,少数则装着粮食,显然是用于运货的竹筏。

法正看到这些货筏,内心也是颇感欣慰,这招也跟当初自己出征前、诸葛令君的教导有关。如今自己已经实打实用上了,没想到还真让越巂郡的民生快速得到了恢复。

按照正常的气候环境,推广林邑稻一年种双季,也必须在三月份就开始育秧晚稻的秧,然后五月份移栽到大田里。

而今年法正对越巂郡用兵,本就是过了春耕农忙时节才开始打的,打下来后,怎么着也快五月底了,再紧急种植晚稻,肯定是来不及的。

不过,越巂郡比较靠南,天气已经是亚热带了,接近热带的无冬环境,所以比北边的蜀郡稍微晚种个把月,到时候收获也晚个把月,问题并不大。

在蜀郡的话,水稻是不可能生长到十月份再收割的,气温太低了稻子会冻死。越巂这边,拖到十月再收获也能打下粮食。

但是,“在越巂就地育秧”的问题,今年是肯定不可能解决的。所以当初法正在出征前,也问过诸葛亮,有没有可能“今年打下越巂,今年就在越巂先试点晚稻”的办法。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理论上确实可能,那就是提前在南安县靠近牦牛县的地方小田育秧密植。等到要移栽大田的时候,连小田里的根系土一起挖了,带水保湿运送几百里,到筇都和会无等地种到大田里。

这样做,其实成本很高,因为当地运输粮食种子,本来只要运谷粒,但发育成幼秧后,再带着根系土一起运,体积了重量至少增长了数十倍,运输成本太浪费了。

不过,考虑到这东西可以先小范围试点,只为了快速传播和磨合技术,只要规模控制住了,就算亏点也亏不了多少。

这些秧苗移到当地的大田里之后,只要再长不到百日,也就是两三个月,就能收获了。比起最终成熟后收获的产量,当初运秧苗的成本,也就差不多了。

换言之,诸葛亮和法正,也没指望今年这一波运输就有赚,但大军要常驻越巂半年,本来就要源源不断运粮食过去,一直撑到入冬后南渡泸水再打建宁。

既然怎么都得运,那么试试看能不能运秧苗,一来可以验证一些技术,提供技术经验的积累。

二来也可以提前促成汉蛮杂处一起种田,提前一年手把手教当地百姓怎么育秧、插秧、抛秧,让当地人掌握相关农业技术,提前磨合起来。

最后,还可以给富余的士兵劳力找点事做,让他们提前习惯在越巂地界搞军屯。

总而言之,诸葛亮和法正,当初在决定落实部署这一招时,是非常谨慎的。如今部署的规模也不大,最多只够几万人种。

因为规模有限,这种“抢先体验种双季稻技术”的资格,还被法正作为一个“对合作态度好的夷帅部族的奖励”,将斡旋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谁对朝廷最忠心,最配合朝廷的行动,谁就可以比其他部落提前一年得到双季稻技术,从而在部族之间的竞争中赢得额外优势。

这样的氛围之下,提前体验双季稻技术这张牌,到了法正手里,就又凝聚了一波越巂郡的人心,筛选出了更加愿意汉化的仆从部族。

后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法正渐渐发现,这一手操作,所需的成本也没一开始预想的那么高。预期的亏损,也能再压一压——

这主要是因为,法正具体执政越巂后,发现当地的交通运输环境,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如此一来,运输成本就压低了。

如前所述,位于后世大凉山区的“牦牛大道”,其实并不是一条纯粹的陆路山谷。

在牦牛道中,虽然无法做到全程贯通水路,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里程,还是有河道可以凭借的。

泸水的一条支流,以及孙水,都会沿着牦牛大道谷地往南流淌,最终在会无县、后世的攀枝花汇入金沙江。

泸水的这条支流,就是后世的雅砻江。而孙水就是后世的安宁河,连接着后世的西昌到攀枝花。

从大度河边的牦牛县,到孙水源头的阐县,两地之间只有一百里的路是非走山谷不可的,剩下的都可以走水路。

只是越巂当地蛮夷,往年对水运的建设非常差。

一方面没有好用的船只,另一方面对于孙水中的险滩暗礁整治不力,或者说那些蛮夷从来就没有技术和人力去整治,导致孙水中的各处航道,还完全处于纯自然状态,没有任何基础建设。

法正来了之后,一边推进运粮、运带土的晚稻秧苗,试点推广晚稻插秧技术。

一边也想方设法整治航运。

因为来之前诸葛亮就教过他“放排”的技术,法正就在当地组织南蛮大量砍伐筇竹,然后扎成巨型的竹排往下游冲。

孙水中有浅滩沙洲,或是小的、根基不太坚实的暗礁,只要是底部没有跟河床山岩连成一体的,被千百根巨竹捆扎在一起的巨排一撞,基本上也就扫开了。

放排过后,再让小竹筏、小船顺流运货,安全系数立刻就能提升一截。就算有没扫干净的疑难杂症险阻,再派人重点施工,工程量至少也能减掉十之七八。

至于放排顺流而下时,那些筇竹撞在礁石上被撞断撞烂,那也无所谓。筇竹在越巂遍地都是,根本不值钱,想砍多少就能砍多少。

只要官府稍微出几个钱,甚至都不出钱只是管饭,就能找来无数饥饿的南蛮人愿意砍竹子扎竹筏打工。

当地的蛮人,可是和平时期为了粮食和土地不够,都会自相残杀以减少吃饭的嘴的,现在有人管饭,干嘛不做工?

所有这些工种里,危险程度最高的,应该还是放排了。

尤其是那些驾驭着千百根筇竹抱团捆扎出的大竹排、直接顺流而下运输竹子的。

哪怕到了20世纪,放排时一个不小心撞了岸或者触了礁,放排的人也有可能落水被卷走。

何况如今法正让人放排,还是带着探路和排障性质的。

法正自己也不知道这里的航道有多恶劣,没有绘成过图本,也没有任何水文资料,全靠探险者先行试出来。

如果大竹排撞上了暗礁,扫掉了暗礁,放排的船工死伤的概率,可就比后世放排更高得多了。

但这种放在后世人道时代颇为棘手的问题,放在3世纪初的南中,却压根不是事儿。

法正直接开出赏格,招募懂点水性的南蛮勇士,放五个月排,到今年入冬大军渡江时,如果还活着,那就直接收编为水军军官,可以从什长做起,如果有额外表现好的事迹,可以升队率、甚至屯长。

如果放排时有死伤,也会给抚恤。淹死了的给十枚镀银币,十匹蜀布,就算是买命钱了,而且家人可以优先接受汉人官府的培训,学习种植双季稻的技术。受伤的按伤势轻重折减。

这个时代的南中地区,人命根本不值钱。平时自己争抢山林果树、田园猎场,自相残杀都快打出脑花来了。汉人官府来了,给重赏卖命,有的是人卖,还抢着应募来学放排的手艺。

最后法正还不得不限额摊牌,要求每一户最多只能有一人从事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施政操作的精心安排,才有了越巂郡短时间内的明显发展。

原本人浮于事的民力,都找到干活宣泄的方向。

该学习种田技术的学习种田技术,该伐木砍竹的伐木砍竹,该政治航道、新建码头和船厂的,也都各有事做。

法正从筇都南下会无县,沿着孙水一路行了数百里,看到的都是田园俨然,一座座伐木场疯狂砍伐造田,同时把海量的竹木沿着孙水顺流运下。

等法正抵达会无县时,他已经看到孙水汇入泸水(金沙江)的河口处,已经有一座简易的过江渡口,初具雏形了。渡口的栈桥设施,全都是用筇竹临时搭建的。

粗硬多节的巨竹一根根楔入江水,夯进江边的浅滩泥沙之中,直至接触坚实的岩质地面。

竹桩顶上,再用一根根竹筒平铺搭建出桥面,最后铺上一层泥土夯实,再垫上防滑的干草,捆扎包裹住竹制桥身,避免脱落。

这样的施工方法,比起用大树切割木料、然后再营造,不知能省多少工时人力。

虽然竹子制造的码头耐久度差点儿,可能几年后就朽坏了。

但筇竹本就比其他普通竹子更多竹节,也更坚韧。

而诸葛亮现在要的,只是一座今年冬天解决建宁郡时能够好用的渡江码头。至于几年之后,这座码头会不会朽坏,根本毫无关系。

反正第一座码头造好之后,其他货物尤其是建材的往来运输就会变得便利,将来很容易就能再造一座更好的。

同理,此时此刻,在这座才略具雏形的竹子码头旁边不远处,法正还看到了一座同样处在规划之中、只有竹制结构的船厂。

一批刚刚从蜀郡调来的造船工匠,正在琢磨如何用竹子快速打造低成本的大船——并不是造竹筏,而是正儿八经的运输船。

当然,也不用造得太好,因为诸葛亮并没有打算跟南蛮人在金沙江上打水战,他只要确保船够大够稳,能把大军安全渡过江就好,未来还能为大军持续提供军粮和其他军需补给的运输。

至于船只的耐久度,是否能用很多年,同样不重要。等以后南中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更好了,有的是时间慢慢迭代。

……

法正就这样兢兢业业,在越巂郡一边试点传授双季稻技术,以此为诱饵让各部夷帅争相当大汉的狗。

一边募集蛮人大肆砍伐竹木、整治河道、兴建船厂和码头。

原本无所事事的南蛮百姓,都找到了事做,也不再以“粮食一不够吃就自相残杀”来缓解人口压力。

当然,原本南中百姓在农闲时节,多靠躺平休息来减少热量消耗,确保少吃一点也能活下去。

大汉官府来了之后,劳动强度提升了很多,越巂本地人也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活命。

这个根本矛盾是不可能回避的,必须有实打实的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办法来缓解,而且要见效足够快。

好在,法正亲自勘踏了一番后,发现这个问题同样有办法解决——就算今年种晚稻见效太慢,而且成本也高,只能作为试点而无法大规模量产,但诸葛令君那儿,还有另外一项让食物快速增产的技术手段。

那项手段,在汉人地界上已经不稀罕了,早在十四年前就首次出现了,十二年前还改良过一轮。

但是,在南中各郡,这种技术之前却从未得到过推广——那便是当年诸葛瑾在广陵郡发明的流刺网捕鱼技术。

也别觉得南中信息闭塞,居然外部世界十二年前就有的渔业生产科技,他们居然至今都还不知道。

谁让南中百姓,绝大多数一个字都不认识,九成九都没文化,甚至一辈子没出过县、没出过村。

法正来了之后,大兴土木大搞屯田,才搞了两个月,秋粮还没下来,就发现当地民间原本的存粮,已经因为百姓劳动强度普遍提升,出现了不够吃的趋势。

法正当时就让随军工匠教导越巂百姓制造竹制的刺网,直接在孙水和泸水中放刺网、拦截浅水区的河水捕鱼。

至于竹制刺网的生产工艺,点破了一点都不难,本地有那么多竹木匠人,那么多樵夫,稍微培训一下就行了。

固定式刺网不够用,那就再上麻纤维的渔网,加上配重和竹刺,然后用双船拖网作业。

当地造船技术非常简陋,原本都是用竹筏的,法正让人造了竹制的小船后,立刻配上简易的单桅杆,再加上机械结构不算复杂的原始绞盘。

双船配合,就可以实现当地人难以想象的高效率捕鱼。

七月底的一天,法正试产的第一组拖网渔船,正式在孙水中试点捕鱼。附近好几个部族的部民,都来两岸围观。

拖网作业持续了几个时辰,渔船在河水中往复逆流穿行了好久,最终看起来却是几乎在原地踏步——因为船逆水航行的速度,跟山区水流的速度,基本上抵消了。

这种表面上看波澜不惊的操作,也让无数没见识的南蛮百姓狐疑不已,甚至一些部族中的夷帅、贵族,都开始担心法府君会不会失算。

好在,法正也没让他们等待太久。两个时辰后,拖网渔船靠岸,当那几个夷帅和众多百姓看到船上倒腾下来满满十几石活鱼,种类繁多驳杂,人群顿时就沸腾了。

“早知道汉人抓鱼这么多,还愁什么粮米不够吃。以后都把粮米拿出来和汉人贸易,换鱼吃就是了。怎么着扛个一两年没问题。”

原本因为缺粮的趋势,一些夷帅和当地豪族都开始控制粮食的出售了,现在一看汉人官府的其他食物来源很充裕,他们也就不屯粮惜售了,反而过来上赶着和法正合作。

汉蛮互通有无,大家微调一下饮食结构,也就不存在粮荒了。各种工程却依然可以继续推进,也不怕劳动强度大导致百姓多吃。

而只有法正自己心里清楚,这么高的收货量,也就是现在这种捕鱼技术首次在孙水、泸水中出现,所以才能收到那么好的效果。

因为现在河里的鱼早就爆江了,多得成群结队。等狠狠捞几年,鱼群的密度自然会下降,自然红利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不过,那都是至少几年甚至更久之后的事儿了。自己这段时间帮着诸葛令君筹备进一步南征的军需,绝对是够用的。

在法正多管齐下的治理下,越巂各部的人心越来越归附。

大家都争当大汉的狗,变着法儿讨好朝廷。

于是乎,逃进西部十万大山里的高定,也就成了各部夷帅争抢邀功的香饽饽。

八月底的一天,高定的人头就被一部夷帅送到了法正这儿。

而献上高定人头的部族,也没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法府君能赏罚分明、去诸葛令君处,为本部夷帅请一个正式的官职。

然后把拖网渔船的制造技术授权教导给他们,让他们部族在孙水和泸水上独家捕捞一两年。其余双季稻种植技术等等,也要优先在他们部族推广。

对于这种要求,法正本着安抚人心的考量,当然可以答应一下。

“来人,把高定的人头给令君送去,顺便帮我修书一封,详诉此间政绩。就说越巂各部,如今都争着为朝廷效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