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20章 明明只是想喷一喷,怎么就闹大了呢

诸葛亮在庆功宴上帮着法正贴金,既宣扬了法正在越巂郡的武功,也强调了他早有筹划、对当地的战后治理也是井井有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考虑到法正这一世跟其他刘璋旧臣一样,都是以“降臣”的面目出现,而非“一早就变节投靠了刘备”。

所以其他刘璋旧臣们,多多少少也会对法正被如此重用,心怀一两分不甘。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诸葛令君这是在为他本人明年可能要出川去操持北伐、提前做人事铺垫了。

他这么捧法正,颂扬其功绩,显然是准备走之后让法正接手益州的内政治理工作。

于是庆功宴上,也就有一些不怎么有眼色的刘璋旧臣,跳出来摆出一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姿态提些建议,

希望诸葛亮能注意到法正的虚报功绩问题,以及他恢复越巂郡战后秩序时、一些手段上的鲁莽之处。

当然,也有一些人就是想要掣肘,防止法正这种“酷吏”的权力越来越大,导致蜀中世家豪强将来日子越来越难过,所以他们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一把。

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任何时候,既得利益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手上的利益被迫吐出来,或者原本可以作威作福的权力,被迫限缩。哪怕最终无法阻挡这种事情,但只要能多拖延一些时间,也是好的。

所以,不管诸葛亮有多铁腕,治蜀有多公允,阻力永远是不会缺的,无非明暗不同罢了。

而今天这种场合,首先跳出来的,却是一个以名誉清高著称的学术型官员、蜀儒四宗之一的大儒杜琼。

只听杜琼劝道:“请令君明鉴,法孝直虽于一个半月之内,连破牦牛、筇都、会无等县,但要说彻底平定越巂,实在还有些遥远。

越巂西部群山中,部族无数,绵延千里,其中潜藏西南夷部众不知凡几。而越巂夷帅高定本人未能被及时击杀,反而成了惊弓之鸟,远遁深山。

只怕将来数年,越巂都会因此而难有宁日,蜀身毒道贸易就算复通,这数百里凉山深谷,只怕也会处处被蛮夷威胁,令君不可不察啊!”

诸葛亮原本心情不错,闻言兴致微微转冷,轻轻放下酒盏看去。

那杜琼,不就是前年自己刚来治蜀、想要推广直五百钱的镀银币时,就带头跳出来反对的那家伙么?

当年诸葛亮就驳斥了对方的那番“认为发行镀银币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腐儒歪理,然后顺利强推了镀银币,但并没有进一步惩戒杜琼。只是稍稍敲打、轻轻放下。

那也是因为两年前诸葛亮刚来,根基不稳。加上这一世刘璋被刘备讨伐时投降得比较快,双方没怎么拉锯破坏蜀郡就完全易手了,留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比历史同期更大一些。

毕竟打烂了重建的地盘上,肯定不会剩什么既得利益者,都被扫掉了,就跟黄巢过境似的。

但和平接收的地盘,留下的遗老遗少肯定会多很多。

刘备和诸葛兄弟要得到“减少战争破坏”的利,就得同时承受后续治理时稍稍束手束脚的弊。这两者是无法割裂开来、只挑好处不要坏处的。

所以,两年前推行镀银币和代役钱时,诸葛亮需要优先对付刘璋留下的旧实权集团,如王商、陈实这些家族。

为了更好地统一战线、拉拢大多数打击一小撮。他对于杜琼、谯峅这些只有清誉和学术地位,但实权较弱的腐儒家族,就选择了暂时忍让。

没想到却让这些腐儒们觉得自己也成了团结对象,说话越来越离谱,还经常说一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诸葛亮务实之策的话语。

这一次诸葛亮已经彻底掌控了局面,王商、陈实那些地方实力派已经被搬掉,他当然不会再手软了。

当下,诸葛亮以一种平和但不如质疑的语气,为法正辩解,顺便也是敲打那些攻击法正的人:

“你们这般评价孝直,未免有些吹毛求疵了。越巂郡不比其他郡,这已是我大汉西南边界的极西之地,再往西,不知有几千里群山。要想彻底肃清,怎么可能做到?孝直能一个半月,控制住牦牛道沿线,已是毫无争议的大功!

至于高定暂时跑了,又有什么关系?孝直在筇都县时,将高定的主力围歼迫降了大半,此后在会无县再战,又歼敌迫降不少。高定主力已丧,仅以身免,还能有什么威胁?

你们觉得高定还能兴风作浪,莫非是觉得主公的德望和威名,不足以服远人么?区区高定,靠李求承和其他斯都耆帅,就能轻易殄灭!

原本我也不想跟你们多说孝直的计划,毕竟事关军机。但既然你们当中有人心怀顾虑,我就稍稍透露一些……”

说着,诸葛亮就把法正那套“给一部分蛮夷提供少量武器装备,尤其是租借给他们武器,换取这部分蛮夷效忠朝廷,帮朝廷咬其他不服的部族”的办法,稍稍言语美化了一番,简略概述了几句。

毕竟在座的都是要脸的,诸葛亮说得太直白,那就过于粗鄙了。

不过在他详细转述了法正的思路后,杜琼、谯峅等大儒名士,还是不禁微微吸了一口凉气。

这种以利诱挑唆蛮夷内讧杀戮的办法,在讲究“以德服人”的腐儒眼里,还是有点卑劣的,说好了用道德感化的呢?怎么成了阴谋诡计挑拨离间?

当然,杜琼之流未必就是道德真有那么高尚,但不妨碍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喷人啊。就算他们内心并没有真心觉得法正有多卑鄙,他们也能趁着这个机会,发表一番看法,压低别人的道德声望抬高自己。

反正他们又不用亲自做事,他们这种学者型官员只要喊口号就好了。

杜琼忍不住就感叹:“法孝直怎能指望如此手段、作为安定越巂的长久之计,这种伎俩,就算一时奏效,时间久了,蛮夷也会看出来的,到时候反而败坏了朝廷的名声……”

杜琼这番话,倒也不算完全错。因为汉人朝廷用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控制蛮夷,年代久了之后,蛮夷确实也会学奸学乖的,适应这套体系,从而在夹缝中找出新的生存空间。

远的不说,就说汉朝人自己知道的历史,西汉后期宣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依靠内附的南匈奴来制衡其他草原胡人了,东汉更是用了乌桓人。

但那些内附的胡人,也会渐渐学乖,知道了汉人的企图,然后壮大自己,有机会就作乱。

至于后世这样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后世明朝用狗咬狗的办法控制辽东,最后还是会有奴儿哈赤之流借机壮大的。

杜琼就是因为读书多,知道之前南匈奴内附后的种种因果史料,所以就引经据典,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一味唱高调,强调法正的招数有“抗药性”,卑鄙的事情做多了,一两代人之后就可能不灵了。

不过,诸葛亮是何等样人?他会不知道这些么?

诸葛亮很清楚,这些分化瓦解挑动蛮夷内斗的打法,只能用一时。

也就是现在讨逆灭曹的大业尚未完成,为了尽量低成本快速地解决蛮夷问题,才需要用用这些手段。

但他怎么可能指望一直靠这种斡旋类的计谋一招鲜吃遍天?天下太平后,诸葛亮很快会变招的,会用那些利于长治久安的法子来善后。

于是,诸葛亮当即就严厉斥责杜琼的胡言乱语:“杜琼!你自己不明政理,只会对孝直的归化蛮夷之策指手画脚,是何居心!

我焉能不知对蛮夷要以德服人,对于真心归顺朝廷、为朝廷打压其他不臣蛮夷的夷帅们,朝廷自然会给他们一个前程,有始有终。只要他们不生出异心,朝廷将来也不会对他们下手,又何来失信之说?”

诸葛亮知道对付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你不能直接驳斥,而是得站的比他们更高,先把调门拉起来。

你们不是抨击“朝廷迟早要对那些暂时利用的夷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么?那我们不搞那一套,让他们最终也能有善终不就好了!

诸葛亮此言一出,绝大多数赴宴的文武,都立刻觉得耳目一新,而且令君说得确实在理,当即纷纷表态拥护。

杜琼等人听了,却不由一脸懵逼:诸葛令君居然如此找补对策?那将来不是会有更多祸患么?如果真的给忠心的夷帅部族发武器,提升他们的装备实力水平,去对付其他部族。就算他们本人在世时,这个部族对朝廷足够忠心,但是等这个特定的夷帅老死之后呢?

等将来他们的儿孙接过权力之后,还能保证世世代代忠心么?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么?

但是这些质疑,杜琼却不太好直接说出口。

因为刚才他们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法正阴人呢,现在诸葛亮顺着他的话往下说,把人的道德都往高了评估。这时候他们再反过来质疑,那就成了杜琼等人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杜琼足足懵逼了好久,最后还是通过眼神交流,让自己的好友谯峅腆着脸开口、帮着圆回场子。

谯峅因为刚才并未亲口表态过对此事的政见,所以不用顾虑“前后立场一致性”的问题。

略一思忖后,谯峅组织好语言,就帮好友救场道:

“令君此论,确实宽宏大量,以德服人。但只恐那些蛮夷不识礼义,辜负了令君的信任。多年之后,被法府君今日的举措,养得尾大不掉……”

然而,谯峅刚说完,诸葛亮的神色就变得愈发冷厉:“谯峅!你这是在怀疑我用人的眼光,怀疑孝直治理地方的方略么?

那些在前线幡然悔悟、一心为朝廷出力的夷帅夷兵,要是听了你们这番猜忌言语,岂不寒心!”

眼看诸葛亮要发作,今日来赴宴的其他几个相对中立派系的,以及受诸葛亮重用的亲信,也都出来打圆场,不想破坏了氛围。

相对中立的黄权站出来道:“令君息怒!杜琼、谯峅所言,虽然多疑,传出去有可能让前线将士寒心,但好在在坐诸公,也都是守口如瓶之人,不会把令君宴乐时的对答外传。我观杜琼等人,倒是并无恶意,只是想查漏补缺,还请令君饶过他们这一次……”

黄权这番话,一方面是希望诸葛亮别立刻发作,毁了今日的庆功氛围,导致其他人人心惶惶。

但另一方面,也是给诸葛亮留了一个口子,如果这俩人将来再犯,或者还有什么不当言论,对施政产生了不良影响,那诸葛亮再严惩,也算是对“累犯”者的应有之意了。

同时,黄权这番劝解,也巧妙地设下了一个语言陷阱,他同时为杜琼和谯峅求情,就显得杜、谯两家是一个小集团。

本来他俩今天是各自独立发言的,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将来出了问题,都不好攀咬到另一个人头上,没法把他们说成是一个犯事集团。

但黄权这么一定调子,也算是把这些人捆绑起来了。

诸葛亮见状,哪里能看不出黄权的意思,当下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也确实不能因为人家说了几句怪话,就直接因言罪人。

这种事情,肯定要配合后续的实际施政,看成果得失,然后再来处断。

不过,诸葛亮也不希望背上一个“清查倒算”的印象,这并不是他惜名,而是不希望蜀中降臣们不安心。

所以,他心中闪过一念:这时候要是有人能帮他分忧,把杜、谯二人的质疑性质,再找根耻辱柱钉钉扎实、便于将来翻旧账,那就好了……

幸好诸葛亮很会用人,而眼下成都城内的文官,也确实有这两年跟着诸葛亮鞍前马后,很能领会诸葛亮意图的属官。

比如杨洪。

杨洪是提前知道法正给诸葛亮的汇报内容的,也知道法正后续打算如何收服当地的人心。

要解决蛮夷是否会“长远来看尾大不掉”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能否彻底汉化他们,让他们接受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果生产力上去了,当地人跟汉人一样全面农耕,偶尔渔猎作为补充,而不再需要靠天吃饭,那么其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

杨洪还不知道,诸葛亮和法正后续能做到哪一步,但他至少知道他们打算往哪个方向努力。

于是,杨洪便揣摩出了一套捧哏的说辞,看似是为杜琼等人说好话一般地劝道:

“令君,杜大夫和谯从事方才失言,虽有攻讦施政的嫌疑,但说到底,也只是因为他们不能领会令君和法府君的抚民方略之神妙。

何不暂时搁置争议,留观后效,看看法府君在越巂究竟如何施为、安抚蛮夷成果如何。

若是果然能让当地人汉化、如我汉人子民一般男耕女织、长治久安,到时候再问其失察妄言之过,也不迟。如果立刻因言罪人,难免不能服众。”

杨洪这番话,等于是劝诸葛亮给杜、谯等人一个“对赌”的机会。

你们不是出言攻击法正的举措、不能长治久安么。那就给你们一个观察期,让你们看看法正如何把越巂蛮人治理到心服口服,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全面被汉化同化。

这一点,也不用观察太久,慢的话到明年,快的话今年就能见效。只要法正到时候能实打实拿出汉化成绩数据,拿出在当地征兵或者收取特产抵充税赋的成绩,就能直接打脸反对者了。

到时候,诸葛亮再惩戒一下说怪话的人,也就愈发顺理成章了,也不至于让其他刘璋降臣寒心。

当然了,可以预料,这种程度的攻讦时政,背后说同僚策略的坏话,也不是多大的罪过。

事实上,还是他们那番言论“一旦泄露出去有可能导致越巂夷帅们寒心”这一点,更容易上升严重性。

不管怎么说,就算法正干得再好,诸葛亮也不可能给杜、谯之流定罪的,最多就是免职,打掉他们的官场地位。

不过这也足够杜琼等人难受了。他们只是一直以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说怪话,找找存在感,稍微掣肘一点小事捞点名望利益,被免职已经是很大的打击了。

直到杨洪说完、诸葛亮一唱一和地表示恩准,杜、谯二人还是一脸懵逼。

怎么诸葛令君和杨郡丞一唱一和,就把这个赌约给定了?

他俩作为当事人,可没打算跟法正对赌啊!这种破事儿有什么好赌的?他们只是想单方面喷一喷法正,怎么一下子就玩这么大了呢?

但此情此景,他们又怎么可能开口说不玩呢?这事儿根本轮不到他们开口,诸葛亮已经定了。

而诸葛亮内心也在期待:孝直,你在越巂可一定要给我争气呐。你要的支持,我可是全都给了,你要的战略节奏调整,我也都调整了,一定要干得更好一点!把蜀地的内外之敌同时清一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