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701章 蔡瑁:我还没上车呢!

舍弟诸葛亮 第701章 蔡瑁:我还没上车呢!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诸葛瑾此番安排张飞渡淮沿着汝水北上,本意就只是威慑曹操,为南阳战场制造破绽。

刘备和诸葛兄弟都知道,如今还不是全面北伐的时候。双方的绝对实力差距还没有拉开,非要强行打消耗战、拉锯战,只会增加百姓的痛苦。

张飞这点人马,一旦遇到敌军全力回防,肯定是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的。

所以,当曹真、孙权、程普以数万援军,配合汝南郡当地的部队高垒深沟严防死守后,张飞也非常识时务地放弃了军事冒险。

双方在上蔡各自挖沟夯墙,虚张声势。随着防御工事越修越坚固,到时候想要组织进攻或反击的一方,也会越发吃亏。

对峙了几天后,张飞也渐渐摸清了对方的虚实、带兵将领,得知对方缺乏骑兵名将。于是张飞也就放开胆子,偶尔亲自带着骑兵,绕过上蔡县,往敌后搞些骚扰破坏。

年轻的孙权怎么可能有实力在野战中阻挡张飞?他也不擅长指挥骑兵作战。

所以只要张飞不来攻城,孙权就严防死守,当缩头乌龟怎么都不肯冒头,任由张飞在野外肆虐。

程普虽然懂点骑兵作战,但他作为曹营中如今水战最强的将领,还肩负别的重任,要确保掐断汝水航道。

分身乏术之下,程普自然也没法阻止张飞的骚扰。

最后只剩一个曹真倒是年轻气盛,不怎么信邪,也懂点骑兵作战的指挥基本功。

曹真一直觉得,自己的水平跟曹休应该在伯仲之间。而去年春天,曹休败于马超之手后,曹真甚至有一种错觉,觉得曹休可能还略微不如自己。

这次看到张飞敢带着区区两三千骑,就绕过上蔡北上甚至郾城搞破坏,曹真也难免忿忿不平。

五月初十前后,张飞又一次以纯骑兵孤军北上,绕后搞破坏。而且这一次,他居然破天荒地只带了一千余铁骑。

曹真打探清楚后,实在怒不可遏,不堪其辱,于是仓促组织了近十倍的兵力,出城试图拦截追击张飞。

结果双方在郾城东北的平原上,也就是郾城县和强县之间的半路上,发生了一场截击遭遇战。

由于过程实在是过于碾压,所以没什么可赘述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张飞狠狠地教了曹真一次如何做人。

曹真仗着近十倍的步骑兵总兵力,面对一千余铁骑的张飞,居然愣是没拦住,被张飞硬生生打了一把中央突破。

张飞虽然兵少,不可能歼灭曹真,也无力重创曹真。但他就是盯着曹真的中军旗阵狂攻猛冲,完全不顾及其余。

一千余灌钢胸甲的铁骑,在淮北平原上拧成一股铁拳往前决死冲锋,奋战不退,还有张飞这样的猛将首当其冲、身先士卒大呼酣战。

曹真的中军将士面对如此悍勇的敌人,刚刚接战不久后,就被张飞的气势压垮了,士卒如波开浪裂往两侧辟易,完全忘了“我军在全局层面总兵力是对方的十倍”。

十倍不十倍关普通士兵鸟事?

普通士兵只需要知道:挡在张飞这种凶名赫赫的杀神面前,立刻就得死。只有先保住性命,才有可能看到己方十倍兵力发挥战力的那一刻。

曹真眼看形势不对,倒也识时务,赶紧在中军被张飞杀穿之前,策马后撤。一路把显眼的头盔和蜀锦战袍都丢弃了,至于帅旗,就更是留在旗阵原地没带走。

张飞杀到中军旗阵,只看到一些护旗的敌军骑兵和军官、乱哄哄地就地死战不退,却怎么都没看到疑似曹真的高级将领。他也只好扫兴地一通乱杀,砍倒曹真的帅旗算是出了口气。

曹军左右两翼的兵马,眼见中军帅旗被砍倒,军心顿遭重挫,纷纷开始退却。张飞兵力虽少,却也趁势掩杀一阵,尽量溃敌扩大战果。

最后还是因为敌军越逃越散、而胸甲铁骑耐力不济。张飞估摸着麾下将士潜力将尽,唯恐翻车,才粗中有细地见好就收。

曹真逃回郾城后,终于彻底老实了,也不敢再乱出战,只是固守城池,并且控制住沿着汝水及其各条支流构成的交通线。

此战张飞最终的斩获并不算很多,因为是运动战追击战,很多杀敌战果根本没时间去割首级。一千多胸甲铁骑,斩获的敌人首级才七八百颗。

张飞估摸实际杀伤人数肯定能突破两千,还有更多的曹军士兵被打崩杀散。

不过此处战场毕竟是曹操控制区的腹地,士兵也都是曹军的嫡系老兵,所以哪怕被杀散了,估计绝大多数也会慢慢归队,算是美中不足。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这场拦截与反拦截的野战,张飞的威风是彻底打出来了。

数千曹真麾下的溃兵一时四散,至少要十天八天才能重新收拢。这么大的动静,绝对会震动周边郡县。

毕竟双方如今相持的上蔡前线,距离许都已经不算远了。

这地方后世也叫上蔡县,位于安城上游一百二三十里。过了上蔡之后,汝南郡境内就无险可守了。

再继续逆汝水而上,就只剩一座定颖县,但定颍的城池规模和防御力都远不如上蔡。再往上便是颍川境内的郾城。

而许都便在颍川郡境内。一旦过了郾城,再经强、临颍、颍阴,就是许都。

所以对曹军而言,眼下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

张飞哪怕乖乖在上蔡蹲着,他和许都之间,也就只隔了五个县。

当他渗透到郾城附近时,距离许都更是只剩三个县那么远了。更关键的是张飞已经摸到了颍川郡的边,哪怕是一沾即走的骚扰,对于许都朝廷的震动也非常明显了。

而且郾城还是南阳方向曹军翻越桐柏山退回颍川郡的交通枢纽。

只要张飞打下郾城,就意味着宛城的曹仁退回颍川的归途被掐断了。

到时候就算蔡瑁依然能守住博望,也完全无济于事——因为比博望更后方的交通枢纽都丢了,光守住博望还有鸟用?

当气管都被掐断了的时候,喉咙的吸气功能正常还有用吗?

到时候,曹仁就只剩沿正北方徐晃镇守的鲁阳、退往河南尹境内这一个选择了。

所以,当张飞的小股骚扰骑兵出现在郾城县周边的时候,就注定宛城的曹仁绝对坐不住了。

……

张飞出现在上蔡、郾城一带后仅仅两天。

南阳郡的曹仁和蔡瑁,就先后听说了这条噩耗。

许都派来的信使,几乎是不惜马力地狂奔告急。当天上午才到博望县,把噩耗告诉蔡瑁,随后又马不停蹄继续往前赶,傍晚时分,已经赶到宛城,警告曹仁。

“什么?张飞已经抵达上蔡,还分出骑兵袭扰郾城?若是郾城失守,位于叶县、昆阳以东的我军各部,岂不是要被切断回颍川的归途!”

曹仁听说这些噩耗时,立刻就跳了起来。

他原本还想在宛城再消耗挫折一些关羽的锐气,让刘备阵营北伐军的进攻势能衰竭一些。

但得知张飞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后路了,曹仁哪里还顾得上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目标?

尽可能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确保全身而退,这才是眼下新的重中之重。

“不知丞相可有钧令?是否允许我军立刻撤退?”

曹仁也不敢托大,立刻对曹操派来的信使追问道。

信使也不敢怠慢,连忙拿出了曹操给曹仁的指示,曹仁赶紧检查了一下印信,然后拆开细看。

军情急报归军情急报,丞相钧令归丞相钧令,虽然是同一个人送来的,但东西肯定得分开。

曹仁大致扫视了一眼,丞相在信中,果然允许他尽快酌情后撤,以免不虞。

但是,为了稳妥起见,丞相也吩咐他根据前线情况自行随机应变,务求撤得稳妥,尽量减少损失。避免因贸然退兵导致后军被关羽追击、出现溃败。

信的末尾,丞相还关照:如果不知道怎么撤兵,具体可以和贾诩商量。

贾诩此人,对于如何虚实结合、以精兵断后安然撤退,还是很有心得的。早在十一年前,贾诩就在曹军撤离宛城时,指挥张绣先败后胜,顺利追击了曹军。

如今,还是在同一片战场上,有贾诩在,图个安然撤走,难度应该也不大。

曹仁看到这儿,才算稍稍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自己有便宜行事的全权,哪怕放弃了一部分地盘,也不会受到责罚。

所以收好曹操的命令后,曹仁立刻找来贾诩,商讨应对之策。

……

“张飞已经兵临上蔡,并且能以骑兵威胁郾城。颍川各县均为之震动。为保许都不失,丞相命我分兵回援,宛城这边,不日便要放弃。

只是关羽逼迫甚紧,我军该当如何规划撤军,才能避免被关羽追击,把损失降到最小,还请文和不吝赐教。”

贾诩来到幕府后,曹仁也不废话,直接把曹操的命令丢到他面前,趁贾诩一边看,他也一边说清了自己的要求。

贾诩得知丞相都明说要撤退保家了,他也稍稍松了口气,很快设身处地推演起来:

“我军在南阳虽小有挫折,丢了新野、穰城,折了些兵力。但毕竟还有七八万之众,大部分都是步军,要想全身而退,肯定得分批撤军。

从宛城到博望、叶县,各县之间距离都不算远,让步兵先撤两三天,骑兵最后再撤,一定可以安然走脱。

只可惜,走得这么急,比原计划早了这么多日子,宛城这边还有些余粮肯定是来不及转运了,只能尽量让士卒随军多带些,实在带不走就胡乱发放给百姓,或者就地烧毁。

百姓当中的青壮,能逼迫随军迁走的,都尽量带走,不给关羽留人。老弱拖累,留给关羽倒也无妨了。”

贾诩先说了些老生常谈的建议,曹仁听了觉得并无新意,心里总有些不踏实,就忍不住追问:

“就这?难道就没有什么需要额外注意的么?关羽、诸葛瑾并非等闲之辈,他们不会设法拦截么?”

贾诩又想了想:“诸葛瑾当然不会放弃追击的战机。以我度之,前些日子我军刚刚经历穰城之乱,以诸葛瑾之能,他肯定会想着举一反三,利用南阳各县人心惶惶的机会,尽量诱使更多不甘被迁走的本地大族当他的内应。

所以在我军撤退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当务之急,就是一定要确保撤退途中的各县,不能出现任何乱子。在将军撤走宛城驻军之前,必须严令徐公明、蔡德珪封锁消息,不能让鲁阳、博望等县的士卒和百姓知道我军要撤的消息。

与此同时,我军从宛城后撤的部队,除非是半路遭到关羽追击,不得不入城暂驻以避敌。否则就应当绕过博望、鲁阳,直接强行军撤往后方,绝不多做停留,以避免各军之间噩耗流传,人心提前浮动。”

贾诩顺着这个总的思路,还絮絮叨叨关照了好几点,无非就是让曹仁注意管理人心,尽量拖延基层士兵和百姓得知噩耗的时间,让人心的稳定尽量拖到最后一刻。

当然除此之外,贾诩也没忘关照几点操作层面的小技巧。

比如让曹仁先把步兵主力往博望撤退,而让最后走的骑兵部队走鲁阳撤退。

因为步兵撤退,需要尽量结合水路运能,能够多搭一段船就尽量搭船。

而走博望、叶县、昆阳、郾城这条路,除了翻越桐柏山的那段垭口需要走陆路,其他路段都能尽量走水路。

相比之下,走鲁阳撤退的路线,陆路比例更高,要翻越伏牛山、嵩山。而骑兵本来就比步兵更适合走陆路,也不用带车重。

所以等关羽将来警觉过来、以主力去堵博望那一路时,曹仁就带着最后撤的断后部队虚晃一枪,改走鲁阳,一定能最大限度保存实力。

曹仁把这些细节都捋了一遍,觉得确实有道理,又自己斟酌损益一番,便吩咐下去照着执行。

当然,曹仁也料到了,他手下的那些将领,未必个个都有能力完美执行自己的部署,到时候多多少少会出纰漏,他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

曹仁做好部署之后,第二天夜里就开始从宛城撤军。

而且是让一支行动最迟缓的重步兵先走,还带了一部分车重物资,走白河水路先船运一段到博望。

到了博望之后,再往上游航行二三十里,就会进入桐柏山区,再无河道可用,只能下船翻山。

因为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撤军,加上离开宛城时尽量利用了水路。对面进攻一方的关羽,反应自然有一些迟缓。

等关羽得到汇报,并且简单评估了一下情况虚实时,距离曹仁的重步兵部队撤军,已经过去了至少三个时辰。

三个时辰说长不长,但是在敌人一心要走时,也足够拉开相当一段路程差了。

当初襄、樊之战时,曹仁从樊城趁着雪夜白河冰封突然突围,也就利用夜色掩护,赢得了两三个时辰的时间差。最后要不是因为张飞以纯骑兵追击、外加樊城和新野之间距离够远,足有一百多里,否则张飞是绝对来不及追上曹仁的。

而现在,宛城到博望之间,每个县相距最远不过五六十里,提前半夜偷跑,正常情况下无论如何是追不上的。

所以关羽在评估完情况后,下意识就觉得这次就算卖力猛追,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内心便有些懈怠。

关羽心中暗忖:要不这次就算了……但后续一定要时刻盯紧曹仁,反正宛城还有那么多兵马没撤完,下一批再有撤退,自己一定要第一时间咬上去。

之前自己是因为“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所以一时松懈疏忽了。但既然敌军第一批已经开撤了,后面几批肯定也就在这几天之内,不可能再拖的。

自己只要天天盯紧,下一次反应速度肯定能快不少。

关羽心中如是揣摩明白了,这才把自己的想法,跟一旁同样来听取汇报的诸葛瑾说了一下,想看看子瑜是否支持自己的想法。

然而,诸葛瑾却立刻否决了关羽的懈怠,并且提醒了他一句:

“我军与曹仁相持多日,将士们又不累,为什么要怕白跑一趟?肯定要追!立刻派人追,哪怕追不上也要追!”

关羽闻言不由很是诧异,一时没能理解其中逻辑。

“追不上也要追?这是为何?我打算这次不追,也不是怕将士劳累,而是担心追得太急,日行百里而趋利者,可厥上将军。

曹仁身边还有贾诩呢,贾诩可是出了名的擅长以伏兵断后、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子瑜你虽然智谋算计远超贾诩,但我军也没必要硬去试这个深浅,反正也追不上。”

面对关羽委婉的反对和不解,诸葛瑾却是丝毫不介意,依然笑得那么云淡风轻,缓摇折扇道:

“我既然说了追不上也要追,那就没必要让追击部队行军太快。只要我们走得慢,将士们就不会太过疲劳,贾诩就算设伏断后,我军又有何惧怕?”

关羽见诸葛瑾反复强调“追不是为了追上”,实在想不明白,索性也不动脑子了,就直截了当针对这个点虚心求教,希望诸葛瑾进一步解释清楚。

诸葛瑾也不卖关子,直接点破了自己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曹仁被迫撤得这么果断,连宛城这样的坚城,都没打算实打实地守一守耗一耗,那就说明曹操是真怕益德在汝南那边再取得什么突破。

而这样突然的撤军,很容易导致士气人心的崩溃,一个控制不好,撤退就会演变成溃退。所以曹仁必然要尽可能封锁消息,不让下面的普通将士知道情况究竟有多严峻。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军不追,曹仁在经过后方各县时,多半就可能绕城而不入,以延缓消息的扩散速度。

反正他现在提前撤退了,在宛城的余粮都还没吃完,他可以随军携带很多行粮,哪怕一口气撤到许都,他都不用考虑半路进城补给。

所以,我们只有奋力追击,咬住他,就算追不上也要追,这样才能促成以下几种情形出现:要么曹仁的撤军发现我军逼近了,虽然短时间内追不上,但他们也不得不就近躲进沿途的县城以避战。

另一种情况,就算曹仁的军队不用就近找县城躲避,但只要我们追得大张旗鼓,而且一路广为宣扬,那么沿途各小县的曹贼军民,也多半会知道曹仁撤了,而且撤得如此狼狈,是被我军撵着追杀,完全不敢回头那种。

如此一来,沿途各县的辅兵、百姓,恼怒于曹贼的强行迁民,说不定会愈发倒向我军,进而再催生出几个穰城卫开那样的义士。

曹仁现在就像是坐在火药桶上,他自己都根本不知道,身下何处有隐患会爆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贼这样强行迁民,越到最后关头越容易引爆反噬,我们不该放过任何一个促成这种反噬的机会。”

诸葛瑾剖析得非常细致,从对人心的揣摩和推演,一直聊到眼下的局面,终于让关羽彻底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那确实要追!还是子瑜看事透彻,我意已决,这就让汉升带骑兵去追,无论追不追得上,反正肯定是有好处的。”

关羽当即拍板,随后就开始调遣部队。

黄忠前阵子刚刚攻破穰城和南阳西部各县,如今已经回到宛城战场,他得令后也毫不含糊,欣然领命而去。

……

黄忠带着数千骑兵,尾随曹仁突围的部队,一路往博望而去。

一切也果然如诸葛瑾和贾诩预料的那样,黄忠并没有能够在突围的曹军抵达博望前,就追上对方。

贾诩曾经做出过一些备用的部署,专门针对“如果关羽派轻装疾行的小股部队不惜体力狂追,到时候该如何设伏反制追兵”这一情况。

当然,贾诩也知道,这一预案只是用来预防万一的,真正实打实用上的机会不大。

而诸葛瑾关照黄忠别冒进,自然也就让贾诩这步棋成了闲棋。

双方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任何智谋的交锋,但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对抗了一个回合。

黄忠没能追上,但也成功把宛城后方的几个县城,提前闹腾得人心惶惶。

曹仁原本打算尽量封锁拖延,不让后方各县第一时间知道他要全军撤退、抛弃南阳了。

但黄忠大张旗鼓地耀武扬威,各种散播“曹仁的撤退之兵被自己追得慌不择路”,促使敌军慌乱。

这一招效果非常好,因为当天晚上,驻守博望县、负责为曹仁照看后路的蔡瑁,就觉察到城内人心似乎愈发不稳了。

一些辅兵军官闹了起来,跑到蔡瑁的将军府,希望蔡瑁宽限些时日,让他们多携带族人和财货,不要撤得太急。

这些军官多是荆州本地人,甚至是南阳郡本地人,曹军突然提速撤退,肯定会对他们形成额外的伤害。

不少来不及带走的财物说不定就会被烧毁、以免资敌。族中一些身体不好的族人,也有可能死在路上。

毕竟在东汉时,每一次跨郡迁徙,多多少少都有百姓暴毙于途的,被驱赶得越急,死伤就越惨重,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蔡瑁唯恐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乱象,当即只能是高压严防,一方面禁止军中再传说这个问题,包括被征调的民夫和辅兵也都不许谈。

另一方面,蔡瑁也不敢放话放宽撤退时限。一来曹仁没有给他这个权限,二来如果允许公开就这个话题讨价还价,那前面的第一项禁令也就没法实施了。

蔡瑁如此高压,终于逼得博望县城内,一批不堪忍受的辅兵军官和本地豪族,决定铤而走险。

当天夜里,就有几个本地豪族出身的辅兵军官,派族中壮士潜出城去,找到城外的黄忠,表示他们愿意为内应之心。

此情此景,竟与多日前,穰城那边有卫开叛变迎敌时,如此之相似。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天意不眷顾曹仁和蔡瑁,也不能说是诸葛瑾、关羽运气好。

而是南阳郡境内,曹军的形势本就危怠到了这步田地。

蔡瑁越是逼得紧,外面关羽和黄忠给的压力越大,他就越容易在最薄弱的点崩断。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水压足够高时,本就千疮百孔的堤坝,自然而然会在隐患最薄弱的点崩坏。

而黄忠对这一切,已经很熟悉了,毕竟半个月之内,他已经是第二次操盘这种事情,手感还热得很。

有了丰富的甄别经验,黄忠很快就判断出,这次来约降的那个名叫侯音的本地军官,确实是真心归降。

而且博望小县,比穰城还要简陋,不但同样没有瓮城。连穰城有的千斤闸,博望都没有。

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人用博望县这简陋的城防设施、玩那种“骗敌军先锋进城,然后关门/放闸围歼”的把戏。

博望这种地方,只要城门开了,就能放心冲进去。

当天半夜,黄忠就突然兵临博望县,而且是果断地直逼城墙根下,丝毫不顾城头守军的对射。

就在守城曹军人心惶惶、惊愕不定之际,博望县的其中一座城楼,突然就开始起火,随后城门也被里应外合打开了。

黄忠果断带兵冲杀入城,跟蔡瑁的军队战作一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