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

舍弟诸葛亮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安十三年,腊月二十四,宛城。

樊城失守后的第七天、同时也是襄阳“失守”后第三天。

一副灰头土脸窘迫样的曹仁,带着数百从骑,风尘仆仆神情委顿地从新野策马赶回了宛城。

新野到宛城,直线距离也是一百多里。但沿着白河行进,需要绕一点路的话,全程大约一百四五十里。

曹仁一行是骑马赶路,某些路段可以截弯取直,所以只是跑了一整个白天,当天清晨从新野出发,天黑后就抵达了宛城。

如今是战时,宛城的防务很严密,正常情况下天黑了就绝不开城门。

但曹仁身份贵重,非同一般,又是有军情汇报,所以在黑暗中反复确认其身份,守门官请示之后,才开了城门,放所有护送骑兵一并入城。

不过,也因为曹仁的夤夜回归、需要向上请示,所以刚要睡下的曹操就得到了通报,说是子孝兵败而归,前来请罪。

曹操此前虽不是非常清楚前线的最新情况,但也大致猜到襄、樊的局势又恶化了。

只不过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明知战局不利也没法做任何改变。之前鱼梁洲大败、曹军主力折损过多,只能死守硬拖待变,这是曹操亲自点头过的战略安排。

部下严格执行了这个安排,依然打不过的话,那也罪不在他们,下面的人也很绝望的。

此刻听说曹仁来请罪,曹操也就没觉得太意外,冬夜里披着袍子就起身,随和地接见了曹仁。

曹仁脸色灰败地走进曹操的卧室,一进门就跪伏于地,沉痛哭诉:“丞相!末将无能,樊城被关羽、陆议用计断了水路后援,我只能分兵突围,试图重新打通后援。

我本以为留下奉孝守樊城,以奉孝之谨慎多谋,更兼吃粮的士卒少了,能多撑一阵子,再守两个月肯定没问题。

谁知关羽竟如此果决,发现我突围后,当天便趁着奉孝尚不及稳定军心,便全力抢攻,一日之内便破了樊城西门……

我本该立刻上报败绩,但因为没有收到奉孝后续军报,不知奉孝生死,故而拖延多等了三四日。最后确认奉孝已经身死,这才亲自赶来,详实汇报。

谁知……就在等待确认奉孝死讯那几天里,南边敌军又传来噩耗。说是诸葛瑾假意派使者劝降,说樊城已丢,让于文则归顺刘备。

文则一开始还试图稳住军心,说樊城已丢是假消息,让诸将不要胡乱采信。但诸葛瑾此贼竟让使者拿了郭奉孝首级,作为礼物送给文则等诸将。

文则一时不防,当众打开了礼盒,城中诸将因此都得知了奉孝已死,便信了樊城已被攻破。当天夜里,黄忠又率众偷袭。城内几名原刘表帐下降将,竟然投敌内应,打开城门,帮黄忠破了襄阳!

三日之内,我军连丢樊城、襄阳,皆我之罪也!请丞相责罚!”

曹仁没敢仅仅只报败绩,他也怕把曹操气得三长两短,也怕自己的罪责被从重处置。

所以他言辞略显絮絮叨叨,语速急促地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在报败绩之前,先穿插铺垫着把理由也都详尽说了,显得“虽然败是败了,但实在情有可原”。

所以曹操虽然听得头疼,却也没立刻暴怒而起。从这番叙事结构中,曹操也能感受到曹仁对同僚的关心和痛惜。

之所以没有立刻上报,都是因为不知道奉孝的详尽下落啊!谁知最后还是没能等来奇迹,反而还被歹毒的诸葛瑾连锁利用了一番。

曹操呆滞了很久,颓然坐回榻上。

他往后倒的时候,本能地想扶着凭几,但手臂却一软,根本没撑住。

“奉孝!文则!奉孝!文则!”曹操痛惜地以手臂捶打着凭几,手面都拍得通红。

最后还是小巧轻薄的木板撑不住重击,被曹操拍折了一块,这才停手。

曹操喘着粗气,发泄了一会儿,才接受了这些现实。

郭嘉的身体情况,他也是知道的,本来就重病时日无多了。郭嘉南下樊城帮着守城时,也跟他诀别过,所以想通之后,还是容易接受的。

得知郭嘉临死还用计,把关羽和高顺打得重伤,曹操也觉得奉孝总算是死得壮烈。

他估摸着,以关羽和高顺的伤势,刘备不太可能很快继续北上追击的。

刘备有太多烂摊子需要收拾,又是天寒地冻大过年的,他肯定会让心腹大将先趁机养伤。

郭嘉虽死,却能为曹操争取几个月时间。

想到当年与奉孝结交时的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曹操想着想着,眼眶就红了,一时老泪纵横。

痛惜完郭嘉后,曹操自然又想到了同样跟随了他二十年的于禁。

“文则虽然在当阳和鱼梁洲之战中,连番轻敌大败。本当戴罪立功死守襄阳、耗敌待变。但他最终因为如此变故,襄阳猝然失守、以身殉国,也算是忠义楷模了。

值此国难之际,忠臣良将难得,孤要亲自祭奠他们,还要请天子追赠官职爵位。”

曹操缓过心情后,忍不住叹息吩咐,把郭嘉和于禁的身后事都安排了。

曹仁在一旁,听一句答应一句,丝毫没有任何质疑。他也觉得给郭嘉和于禁任何身后哀荣,都是应该的。

否则形势如此艰难,谁还肯舍生为朝廷出死力?

曹操定下了处理意见的基调后,很快又想起些细节。

他素来多疑,在脑中复盘着曹仁刚才的话,揪住一个疑点追问:“对了,襄阳城被破之前的情况,你刚才说得有如亲见,这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襄阳内外隔绝,最后城破时,必然全军覆灭了,没战死的应该也都投降被俘了。如何能连文则怎么中的诸葛瑾使者攻心之计、这么详尽的消息都传得出来?当时看到那一幕的,不是死了便是降了吧?”

曹仁被曹操一问,顿时有些羞赧,这个疑点他之前居然一直没注意到。

可能是他也不关心这些细节吧,他只希望在汇报时,显得“我军上下都已经尽力了”。

曹仁回忆了一下,连忙补充解释:“这些细节,我确实不可能亲见。但是有一些从襄阳趁乱突围出来的逃兵,渐渐归队,从敌营带回了这些消息。

襄阳城最终被黄忠得手时,总还有两三万战兵。加上黄忠是趁乱偷袭夺城,而非强攻破城,北门有些许士卒以小船偷偷北上突围。敌军的水军,虽然在汉水上往复巡逻拦截,也不免有漏网。

我已经核验过了,这些逃归士卒确实是我军中的将士,而且都是北方人,连刘表麾下旧部都几乎没有。”

曹仁一五一十把细节都说清楚。曹操麾下的北方士兵,怀念老家,所以哪怕打了败仗还要往北逃,想要回乡,这都是正常的。

至于荆州兵降军,人家本来就是本地人,谁占据荆州他们跟谁干,这也很合理。

曹操并不会直接曹仁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所以他又交代了一句:让曹仁把那些逃回来报信的士兵都重新编好、撤回宛城,朝廷要赏赐这些忠义之士。

实际上么,曹操只是想再派心腹仔细核查一下,确认这些人提供的消息真假。

……

襄阳前线零星“突围”回来的士兵的口供,肯定是要重新细细盘问的。

不过这也不妨碍曹操立刻就开始着手筹备郭嘉和于禁的表彰事宜。

郭嘉和于禁都是英勇殉国的,值此朝廷大军连败的时候,最需要这种突出忠义属性的案例,来激励人心。

就好比后世崇祯在松山之战、十三万明军全没的情况下,还要为“壮烈殉国”的洪承畴举办祭奠七坛,并且亲临哭祭。

洪承畴打的是何等败仗?有功劳可言么?但只要他死了,他就有苦劳可言。

皇帝就要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坚贞不屈上。让天下人看看陛下对忠臣义士有多好,激励其他人在逆境中也去做忠臣义士。

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倒是与之颇为相似了。只是曹操聪明得多,他也看出了曹仁的汇报可能有不实之处。

但只要这些不实不是太离谱,曹操也不想去戳穿那些细节出入,何必呢。

现在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忠义典型先给树好了,其他次要问题都能暂时靠边站。

另外,随着樊城和襄阳先后失守,曹军在荆北战场,可谓是又丢掉了大约四万人的军队。这样的实力损失,已经让曹操无力再守。

而且郭嘉的死讯对曹操的精神冲击很大,当天刚听到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立刻犯头风,好歹把情绪强压住了。

但此后几天,他还是免不了一想到郭嘉就坐卧不安。

头风病人一旦失眠,那绝对是非常痛苦的。曹操为了养病,不得不亲自返回许都,并把宛城的防务全权交给了曹仁。

临走之时,他也暗示曹仁,如果打不过,而敌人又确实步步紧逼的话,可以逐次撤退,放弃一部分南阳郡的土地。

襄、樊易手后,南阳郡大部分地盘确实无险可守了,只要白河水系延伸得到的地方,都会受到刘备军的威胁。

曹操阵营下一道决定性的地理防线,已经退到了司、荆边界的伏牛山,和豫、荆边界的桐柏山。这两道山脉以南的土地,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再下达“坚定守住、不许后退”的命令,他只希望保住更多有生力量,允许适度地以空间换时间,避免再出现襄阳、樊城那种己方大军被敌人长期包围的情况。

……

曹操回到许都后,仅仅又过了几天,祭奠郭嘉和于禁的典礼就筹备好了。

曹操便拖着病体,亲自参加了祭拜。还让郗虑这个白手套出面,请皇帝刘协也出面,褒奖了一下这些“殉国”的文武忠臣。

刘协当然不想出席,但是没办法,他现在完全身不由己,郗虑拨一拨,他就得动一动。

整个典礼上,每说一句台词,刘协内心都觉得恶心,偏偏还只能忍着。

只有回到后宫的时候,刘协确认左右无人,才能稍稍放松一下神经,跟自己最心腹的后妃悄悄埋怨几句。

内容也无非是“连郭嘉、于禁这些老贼的心腹都战死了,看来宗伯这次讨逆,希望很大”。

皇后伏寿听了夫君的抱怨,也只能暗暗劝他在外面别乱说话。刘协听后,只是长吁短叹,流露出了比往日更多的不甘,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纪念郭嘉和于禁的祭典很快就结束了。许都城内,确实有一些忠于曹氏的文武,因为曹操对殉国文武的厚待作秀,而变得更加卖力。

但是同样的,因为郭嘉和于禁之死,那些对曹操阵营失去希望、或是原本就忠于汉室、只是因为曹操控制了汉室而不得不来给曹操做事的汉臣,也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此前曹操仗着新收刘琮的功德,自封魏公,着实诛除了一批异己,增强了许都朝廷的集权,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

而这次的郭、于之死,也意味着曹操过去半年里、对前线形势的粉饰和宣传,彻底被捅破了。

不管曹操之前吹嘘他和刘备的战事,有取得多么大的歼敌战果。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知道襄阳和樊城丢了,刘表留下的地盘,基本被刘备接收了,曹操赖以封公爵的武功前提,也几乎不存在了。

许都城内,一股新的暗流开始涌动。

一开始大家也不敢说得太露骨,只是各种暗示“既然当初魏公以降服刘琮为功德、得以封公。如今刘表所遗土地兵马钱粮,尽数归了刘备,那魏公究竟何以继续为公”?

这些话,大多传得很隐秘。一旦被许都城内的校事密探体系查到,绝对是会受到严惩的。为此曹操也确实通过酷吏满宠,杀了几个人。

杀人之后,曹操还是不安心。他知道过完年后,刘备很可能有新的举动。

到时候如果许都内部还潜伏有那么多立场狐疑之人,恐怕整个天下大势都要糟。

于是新年期间,曹操也没敢多休沐放松。

仅仅过完年初五,他就召集了在许都的主要幕僚文臣,讨论一件大事。

被召的文官包括了荀彧、钟繇、毛玠、司马朗和司马懿。

人到齐后,曹操也不跟自己人玩虚的,也不怕打击人心士气,直截了当抛出了自己的顾虑:

“子孝新败,奉孝、文则殉国,襄阳、樊城皆失守。春耕之后,刘备恐怕很快便会北犯宛城。届时刘备之兵,与许都只隔一桐柏山。

朝廷虽然还能集结起二十万兵马于河南地,但恐许都人心不稳,内有萧墙之祸,难以久守。孤欲迁都以避其锋芒,并借机整肃朝廷,诸位以为如何?”

以荀彧为首的心腹文官们,听了曹操的这个想法,都微微有些吃惊,但很快也觉得可以理解。

原本历史上,曹操在面对关羽进攻襄、樊时,关羽还没攻破樊城,只是水淹七军抓了于禁,曹操就考虑过迁都问题以避其锋芒。

《三国志》原话就明明白白写的“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如今这一世,关羽可是实打实攻破了襄阳、樊城。刘备的兵力还比历史同期更强,而且拥有整个南方,天下已成二分之势,再无其他诸侯搅局。

以刘备阵营目前的军事进展,曹操担心内部不稳,考虑迁离许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再说,曹操提到的迁都,并不是要放弃许都。他只是想把皇帝和那些吉祥物朝臣先弄走,他自己可以带着精锐嫡系部队在许都继续死守。

这样的话,后续作战时的掣肘也少一些,内部隐患也能先挪开,避免里应外合。

所以不管是荀彧还是司马懿,这两类文官在略一琢磨之后,都觉得迁都之议并不草率。

问题的分歧,只是在于具体怎么迁、时间有多紧迫、往哪里迁、用什么借口。

对于这些细节,荀彧和司马懿很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