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舍弟诸葛亮 > 第675章 于禁约三事

舍弟诸葛亮 第675章 于禁约三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59: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邓芝在城外等了很久,他身边的护卫一个个都有些不耐烦了。于禁才完成他那一系列又当又立的作秀操作,放邓芝入城。

邓芝本人倒是始终表情平稳,虽说在城门口站了起码有小半个时辰,却始终能保持站有站相。而且一点都不急躁的样子,也不像那些文弱书生般站久了便东倒西歪。

守军放下吊篮时,邓芝身边的护卫军官想要先上去探探路,却被城头守军大喝制止了:“只许让使者入城!携带兵刃的一律不得入城!”

那护卫军官看了一眼邓芝,邓芝只是微笑下令:“无妨,既入了敌城,多几个人少几个人又有何差别?我自去便了,你们且回复黄将军吧。”

然后他就施施然跨进吊篮,淡定上城。

于禁派了一个部将来给邓芝引路,那部将见了邓芝的表现,也暗暗敬他有点勇气。

进了城后,那部将便分给邓芝一匹马,让他一起骑着去原镇南将军府——也就是刘表留下的那座幕府。

骑在马背上,闲着无聊,那部将也出言试探邓芝:“先生处变不惊,在诸侯身边,应该也是极为得用的吧。若是折在我襄阳,岂不是能断诸侯一臂?”

邓芝闻言,居然“噗嗤”笑出声来,笑得不说轻蔑吧,但至少也是极为云淡风轻。

“诸侯身边的幕僚掾属,如徐元直、刘子初等贤哲之士,都能以十数。

至于我这等鞍前马后使唤之人,无谋无略,只占一个勤勉细谨,不得多到车载斗量——不然诸侯怎么想都不想,就舍得派我进城。”

那于禁部将本就不是擅长口舌之人,不由被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当即也不跟邓芝一般见识,只是心中暗忖:

“哼,不过是徒逞口舌之人,且看一会儿见了剑戟油锅,你又当如何应对!”

不一会儿,一行人便来到镇南将军幕府。门口果然排了两列长戟兵,兵刃都打磨得明晃晃的。

长戟队列的尽头,还架起了一口大油锅,滚油咕嘟咕嘟冒着泡。

邓芝潇洒翻身下马,也不牵缰绳,只是随手往边上一丢,便大步走向戟兵队。

反正马又不是他的,他只管骑。

“锵锵!”几声兵刃相交的脆响,邓芝刚刚走过几名长戟兵身侧,背后那些长戟兵便把戟交叉落下,堵了他的退路。

看来于禁倒也没想侮辱他,只是想装模作样吓吓他。所以并不是提前把戟架好、让邓芝从底下钻过去。

现在这样,邓芝可以昂首挺胸一路走完,不用弯腰,但对他的心理考验也更明显。

因为长戟是等人走过后才忽然落下的,不是一直固定地举在那儿。

这种动作和声音的催促效果,会逼着胆小的人加快脚步、鼠窜而入,不由自主担心“走慢了戟会不会直接落在头上”,而如果使者真这么做了,气势上也就怂了。

于禁这么折腾,也足以堵住悠悠众口。

不过,邓芝却不慌不忙,步态步速始终没变,就跟背后的“锵锵”交击声并不存在似的。

他就这么波澜不惊地通过院门,一直来到正堂,见到了于禁,然后不卑不亢作了个时揖。

“司徒府曹掾邓芝,见过于将军。”

于禁上下打量邓芝一番,只是冷笑:“诸葛瑾让黄忠围而不攻,却让关羽、张飞舍我而奔汉北,指望以劝降夺取襄阳,实在是痴心妄想!

我随魏公二十载,忠义之心日月可鉴!岂是言辞可动!你今日若敢辱我忠义之志,便要请你先尝剑戟、再下鼎镬了!”

说完,于禁戟指朝着门外的油锅一点,算是警告过邓芝了。

他身边一些对曹操死忠的部将,也纷纷露出愤然之色,只等邓芝真敢无礼,就要对他下手。

邓芝扫视了一眼全场,也回想了一下来之前诸葛瑾那番提纲挈领的交代,深呼吸了一口,这才淡定地说出了几句明显会激怒对方的言语:

“于将军的警告,在下岂敢不信。可惜在下身负使命,有些话却不得不说。

因为我要说的都是事实,无论我个人生死如何,司徒都是注定会那么干的。司徒没打算跟于将军商量,只是让我来通知于将军一声罢了。”

邓芝的语气非常冷静,毫无感情,偏偏内容又非常有压迫性,还带着一份“自然法则的运行,无法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冷酷。

如果有一个现代人在场,听了这番话,一定会感慨“37度的嘴,怎么能说出这么没人味儿的话来”。

于禁等人也不由被邓芝勾起了兴趣。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当然想知道,诸葛瑾打算怎么做,哪怕能刺探一下敌情也好。

于禁便眉毛一挑,自然而然地追问:“哦?我倒想知道,如果我誓死不屈、还把你杀了,诸葛瑾打算怎么办。”

邓芝:“于将军应该也知道,襄阳城如今已经被团团围困,内外消息彻底隔绝。加上曹仁已经用沉船堵死了白河河口,樊城的水军也不可能再派船来襄阳联络了。

所以,无论于将军是否投降,襄阳最终被我军拿下,那都是注定无疑的。

司徒如今还有耐心,让黄老将军缓攻,无非是因为好生之德。不希望两军都再多死数万将士,也不希望襄阳城内被围困的二十万百姓一并被连累。

而如果于将军坚持死战到底,将来破城之后,司徒也有把握确保你们的坚守之志、所作所为,不会被外界所知。

恰恰相反,司徒还会在快速攻破襄阳后,巧妙散播消息,说于将军在听说曹仁放弃尔等后,便心生怨怼,以至军心离散,最终不战而溃。

于将军,就算你能为曹贼送命,你能保证你死之后,你麾下将士都临难不惧么?你们真会抵抗到最后一人?

如果不能,到时候就是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转述死者生前做了什么。到时候,司徒有的是办法让曹贼相信你还没死。

只是为了防止家眷被牵连、所以将军在成为我军的俘虏后,才没有公开露面,只求假死留个美名。

我们还会暗中流言,说将军跟我们约定,等我军顺势拿下宛城、许都,救出降将家属们之后,你们自然会再露面的。

只要曹贼信了这些流言,到时候襄阳将士的家眷,一样不会有好下场。你们死了,他们也会当你们降了,根本无法鉴别——死人是没法为自己辩解的。”

邓芝还没把话全部说完,于禁旁边几个死忠曹操的部将便暴跳如雷了。

敌人这是打算利用能绝对封锁内外消息的优势,往忠义者头上泼脏水,让他们哪怕死了、家人都不得好报啊!太歹毒了!

其中两个脾气暴的,直接抽出刀来,就要往邓芝脖子上架。

邓芝并没有闪躲,于禁却吓了一跳,连忙喝止:“住手!你们这是嫌家人死得慢么?那就下手好了!”

被于禁当头棒喝,那俩冲动的老粗也不得不暂时忍下来。于禁也趁机借坡下驴:“且让邓先生说完,再从长计议不迟!我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家眷!”

于禁最后一句话,是对自己人说的,也算是扯了块遮羞布。

“先生倒是说说,诸葛瑾要如何才肯放弃那个陷害我军家眷的歹毒企图?”

邓芝等曹将普遍冷静下来后,才一拱手:“于将军不愧是忠义之人,我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还能矢志不渝。只可惜这忠义用错了地方,不是对陛下,对大汉,而是对曹操。

既然于将军想知道,我也不妨直说了。其实,只要于将军肯放弃突围,不再与我军为敌;而且保证后续占据襄阳期间,不残害百姓、城破之日也不破坏不放火。那司徒自然肯保证,在你们死后也不往你们尸体上泼脏水。

甚至,为了表现我军的诚意,司徒还愿意先给你们一点好处,让你们可以向证明曹操自己的忠义,将来让你们的家眷好过一些……”

邓芝这番话,已经把恩威并施用到了极致。

一方面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对于禁的要求,只是将来不许残害百姓搞破坏。

这些话于禁就算答应了,也不算背叛曹操,又能良心上过得去,他身边哪怕有死硬的部将也没法阻止。

另一方面,邓芝适时地伸出橄榄枝,表示给他们一个机会、去解决他们最担心的事情。

这种条件一提出来,于禁一方不可能不动心的。

于禁果然动容,连忙正色追问:“哦?司徒还能给我们机会、向丞相证明我们的忠义?这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吧,这种事情,如何证明?”

邓芝见对方终于上钩,这才微微一笑,然后头也不抬地遥遥朝着府库的方向一指。

他对襄阳城内的情况很熟悉,毕竟战前他就曾在刘表治下干过,所以看都不用看,就知道襄阳城的粮仓在哪。

一边指,邓芝一边用智珠在握的语气说:“自从将军中了司徒的攻心计,军心动摇以来,看似五六日内,贵军的守城意志仍然坚决,但城内的炊烟却变多了、炊烟持续的时长也变久了。

司徒早已看出,于将军这是在班门弄斧,模仿他当年唱酬量沙、多给军食的伎俩,想稳住士卒的怨怼之心。

可惜,这招便如饮鸩止渴,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贵军军粮消耗加速,原本能撑到春荒的粮食,如今能撑过正月么?

如果贵军最后粮尽而提前崩溃,消息传到曹仁耳中,岂不是会以为,你们是尚未陷入绝境,就提前不战而降?到时候你们的家眷,又会是如何下场?

但是!司徒仁慈,他也敬重矢志不渝的志士,所以愿意给于将军一个机会,派遣求援使者去汉北,找曹仁求援一次!

把于将军在襄阳期间,殚精竭虑维持士气的种种努力、面临的新困难,都通过书信传达给曹仁、徐晃,让他们知道将军守襄阳的不容易!

如此,就算曹仁不可能派来援军,他也能理解将军的苦衷。就算将来将军不敌,曹操也会知道将军尽力了,对你们家眷的残害,也就能轻一些。

若非司徒敬重义士,我军原本是不可能给你这个机会的!所以,千万别错过了。如果将军今日派出求援哨船,司徒可以命令我军战船、不在汉水河面上将其截杀!但机会仅此一次!”

邓芝转述的诸葛瑾计划,不由让于禁和其他部将,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后世混过职场的都知道,如果一个项目最后失败了,那么你曾经做过的努力,如果没有留下证据,便毫无价值,甚至都无法申辩“自己的工作量已经饱和”了。

襄阳是注定会最终失守的。

对于禁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守住襄阳,而是确保襄阳丢了的时候,世人能看见他做过多少努力。

正所谓“在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里,留下PPT汇报记录,比实打实做过什么事更重要”。

而现在,诸葛瑾就相当于再给他一个向曹操汇报PPT的机会。

只会做事不会吹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在越是大公司病的组织里,越是如此。而一个本就充满了虚伪、套皮和架空的朝廷,毫无疑问是世上“大公司病”最严重的组织。

看看曹家人那些提防自己人叛变的层层严刑峻法,就知道其内部的欺上瞒下、互相内耗有多严重了。

眼下诸葛瑾能卡住于禁发声的渠道,不合作的话,诸葛瑾有的是办法让于禁干了白干。

于禁一行把这个道理想明白后,终于不得不和诸葛瑾先“有限合作”一下。

于禁闷声挥退了邓芝,让人礼送他下去休息,也没再提戟阵和油锅的事儿。

然后,于禁就跟属下之人摊开了说,表示他希望抓住这个机会,跟诸葛瑾虚与委蛇一下,至少争取先把眼前的好处拿到手。

于禁还反复表示:他并不会投降,他只是先把诸葛瑾表达善意的糖衣给吃了,把里面的毒药重新吐掉。

属下部将们也都担心自己的身后名被抹黑,担心家人被株连,这种时候当然不敢反对。于是这个荒唐的决定,就得到了襄阳守军高层的一致通过。

当天晚上,于禁就写好了两封一模一样的、向曹操表忠心的求援信。

信中说他如何殚精竭虑、维持绝境中的襄阳城守军士气。还说诸葛瑾如何歹毒,想方设法攻心打击襄阳守军的意志,但他都排除万难一一破解了,损耗也很大,他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所以,希望曹仁能破例增援他,别放弃他。

信的最末尾,于禁还表达了“哪怕没有外援,他也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与襄阳城共存亡”。

信之所以写了一式两份,也是希望分别送给曹仁和徐晃。

而这么安排的公开理由,自然是担心信使和哨船被刘备阵营的水军巡逻船截杀,所以派两拨人送求援信、安全送达的机会更高。

实际上么,也是怕只送给曹仁的话,一旦曹仁到时候黑下不上报,于禁的这些苦心经营,就没法上传到曹操耳朵里了——

曹仁也确实有可能这么干。因为于禁的信中,可是提到了“因为曹仁自沉战船堵死白河,这个消息被诸葛瑾传到襄阳、才导致襄阳守军士气低落”。

如果这个消息传到曹操耳朵里,那就意味着曹操也会判断出,“导致襄阳更加不好守”的原因里,曹仁也要占一定比例的责任。

曹仁虽然是曹操的兄弟,不可能被严厉问责,但曹仁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错过被上面知道,所以他是有动机隐匿不报的。

于禁就是防着他这一点呢。

于禁的信使坐上哨船,出襄阳北水门,北渡汉水往樊城而去时,个个都提心吊胆。

汉水航路被敌军截断,已经不是一两天了。陆议和韩当,最近可是一直在严密搜索河面,想截杀一点曹军船只立威。

不过这一次,他们却侥幸逃脱了。居然趁着夜色掩护,没被陆议截杀。

这些基层信使,哪里有资格知道高层的交易,所以他们也就真当自己是运气好。

求援信送到曹仁和徐晃手中后,曹仁等人果然也是惊疑不定。

曹仁没想到,诸葛瑾居然这么歹毒,自己的一举一动、只要是不利于襄阳守军士气的,都被诸葛瑾放大、设计宣扬、泄露给了襄阳的将士们,导致如今局面变得如此被动。

而曹仁自己,最近日子也不好过。

关羽和张飞的攻坚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也开始发动了几次强攻。曹仁守得非常艰苦,每日都是绞肉血战,跟关羽张飞拼消耗。

这种情况下,于禁再来跟他诉苦,还推卸责任,曹仁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

但曹仁还是得想方设法回信安抚于禁,让他继续坚持住,以待变局。

还在回信里说了一大堆“汉北战局正在向有利于朝廷的方向演变,关羽和张飞终于技穷,其强攻正在渐渐力竭、伤亡惨重”之类的话,给于禁画大饼。

信的末尾,曹仁还表示,于禁的一切努力,朝廷都看在眼里,他也已经上报朝廷,有徐晃作证——为了证明这一点,曹仁还在回信里,让徐晃也跟着联署签了名字。

然后,曹仁的回信,就被曹仁另派使者送回了襄阳,并且关照于禁,如有变故,如有必要,可以再联络请示。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因为,陆议得到的吩咐,是只让于禁有一次机会申诉。而曹仁给于禁回信的使者,就没必要保证他们活着抵达了。

哪怕曹仁派回的使者,也是在半夜时分摸黑出城偷过汉水,但还是在江面上被巡逻船截住,船毁人亡。

陆议让人把捞起来的溺水者鉴别了一下,找出于禁派去的那个老人,让人扛着呛水抢救一下,其余全部绑上石头丢回去沉江。

汉水上谁能报信,谁不能报信,陆议说了算,给陆议下命令的诸葛瑾说了算。

弄上这么一次,也是给于禁立立威,让他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不管于禁做了什么,只有诸葛瑾能决定于禁能对外宣扬他做了什么。

没有诸葛瑾的点头,于禁做了也是白做,也不能被史书记载,不能被世人所知。而只要诸葛瑾愿意,他可以让史书记载一些于禁晚年围城内明明没做过的事情。

该怎么整,自己看着办吧。

……

于禁的信使,孤零零活着回到樊城,把情况交代了一下。

这一次,于禁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了。

在最后内心痛苦挣扎了一番后,次日下午,于禁私下里单独找来邓芝——而且是那种屏退左右的私密场合。

于禁关起门来,跟邓芝商量了一下投降的具体条件。

“邓先生,诸葛司徒之能,禁已心服口服,不敢再有异心。不过,曹仁毕竟还近在樊城。我这里突然投降,曹仁多多少少还是能刺探到一些真情。

所以,在下想请司徒宽限一些期限——只要贵军攻破樊城,驱逐曹仁,在下就愿意立刻向贵军投降。

同时,希望贵军在接受我军的投降后,不要让我军参与对曹操的作战,同时对外宣扬我们已经力竭伤亡惨重,宣扬我死于乱军之中。

在下的家眷,都在许都,在贵军攻破许都之前,我都不希望露面,还请司徒答允,否则,为了家眷的生死,我宁可殉国也不会屈膝的!”

于禁最后那句话,也就是唱唱高调,尽量多讹一点好处,毕竟他现在也没什么筹码了,只能拿自己的“有用之身”作为谈判条件。

诸葛瑾可是知道的,历史上于禁也没为了家眷族人不被清算株连,就拒绝投降。

不过,这一点眼下邓芝并不知道,他也不需要知道。

邓芝在了解了于禁开出的条件后,就表示,考虑到后续他不宜再频繁进出襄阳城,所以双方还是约定一个暗号比较好。

如果他回去后,司徒表示可以承诺于禁的开价。那么三天后,黄忠再来佯攻时,会在阵前排出某种颜色排列组合的旗号。

到时候于禁自己来看旗读图,如果没问题,于禁也要在城楼上打出对应某种颜色排列的旗号。

于禁点头答应了这种联络方式,但并没有立刻放邓芝走——他今天下午跟邓芝的会面,是私密进行的,为了堵住所有部将的嘴,明天上午他还要召集众将,公开再谈判一次走个过场。

在公开场合,刚才这些密约的话当然都不会提,最后只会以谈崩的姿态收场、然后把邓芝赶走。

邓芝对此没有异议,表示只是多演一场戏而已,他可以配合。

邓芝便在襄阳城内,又多住了一夜。

次日一早,按计划被于禁找去,双方激辩了一场,最后貌似谈崩。

但于禁本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风度,还是斥骂了邓芝几句,然后把他赶出城去。

邓芝回到诸葛瑾身边,汇报了这几天在襄阳城内,跟于禁两明一暗三次谈判的结果,还说了于禁的投降条件。

诸葛瑾并不觉得意外,听完后就随手折扇一挥:“答应他就是了。具体联络回复,你去负责。

后面就看云长和益德的了,改日告诉他们,樊城攻破之日,就能同时白得一个襄阳。”

邓芝一一记下,领命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