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零四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一个无法继续扩张、没有新增利益进入的封闭系统内,这个系统内的既得利益者,总是趋近于无限扩大自身的利益份额。

张居正将其称之为兼并,并且一针见血的将其归纳为天下困于兼并;

王崇古将其称之为臃肿和僵化,臃肿和僵化互相作用,最终导致组织失去活力,失去新陈代谢的能力。

后世将其称之为,王朝周期律。

朱翊钧没那么大的本事,能改天换地,他的权力很大,但他的权力是皇权,他可以写出阶级论的第四卷,但终究只是写出来帝制必亡,却无法获得广泛认同。

连朱翊钧身边的人,都在反对他,包括了皇后,她是皇后,她儿子也是要做皇帝的。

连阶级论的第三卷,大明必亡的斗争卷,依旧被广泛反对。

大明朝堂明公们,都是批判性使用,既然已经明确的知道了灭亡的路径,就阻止灭亡、衰弱和腐朽的进程,最起码让天崩地裂来得晚一些。

本质上,朱翊钧出卖了皇权绝对统治的属性,积极开海,结束封建统治的强人身依附,甚至解绑了臣子对皇权的依附关系,给大明带来足够的增量利益,

在发展和扩张的同时,利用对增量利益的分配,换取内部矛盾的缓解。

这就是万历十五年以前,朱翊钧在做的事儿,朱翊钧出卖了过多的皇权绝对统治属性,包括建立了四个海外总督府,册封各种开拓勋爵,这些不是简单的放权,是在肢解皇权的神圣性。

朱翊钧已经掀起了关乎于自由的思潮讨论,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再也无法停止。

朱翊钧,已经是帝制的掘墓人了,或许因为他的英明神武,他的不忘初心,能让帝制延续一段时间,但该来的终究是要来。

张居正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试图用恩情叙事,来弥补皇权绝对统治的损失,效果是极为显著的,恩情叙事,目前朝廷内外、大明上下都可以接受。

因为大明皇帝真的可以用各种手段,带回海量的白银。

“那么需要借债吗?法兰西没有那么多的殖民地,海外收益实在是太低了,近五百万银三年付清是不是压力很大?朕可以为慷慨的蒙莫朗西公爵提供一笔庞大的借款,利息很低,只有4%,可以四十年还清,就像是葡萄牙那样。”朱翊钧目光炯炯,兴趣盎然。

赚钱是最重要的,只要朱翊钧还能赚来大量的银子,大明国朝各个阶级都会坚决拥护陛下的统治,甚至高呼不可战胜!

债务可以让一个人变成奴隶,同样,也可以将一个国朝变成奴隶。

五百万银的三成定金是一百五十万银,二十条五桅过洋船的内部售价是一百万银,哪怕是马丽昂的父亲失败了,大明已经赚钱了!

朱翊钧的目的很简单,持续性的输出债务,而且马丽昂的父亲成功了也不敢轻易毁约,因为那代表着跟大明国朝的绝对决裂,无法和大明继续友好通商。

马丽昂深深的吸了口气,皇帝现在这个嘴脸,跟威尼斯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完全没有区别!

神圣先知的光环,立刻碎成了渣,这让马丽昂有种偶像摔碎了的挫败感。

她听说了太多的传闻,清楚的知道,只要涉及到了白银的事儿,皇帝就会失去智者的风范,变得陌生起来!

但这一刻来临的时候,还是让她有些难以接受。

“陛下,法兰西还是有些银子的,不是安东尼奥,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马丽昂强调了法兰西和葡萄牙的不同。

葡萄牙的殖民地再多,过去现在都不属于安东尼奥,其实也没人看好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登上王位后,还是大明的使者徐璠等人前往法兰西和英格兰,换取了两国对安东尼奥国王的承认。

当然朱翊钧也不看好安东尼奥来着,是安东尼奥自己争气。

朱翊钧眉头一皱,居然不肯借钱,想想也是,法兰西是政治紊乱,地盘又没丢多少,这些大公爵还是很有钱的。

他想了想说道:“这样啊,那需要培训吗?”

“你知道没有人天生就是船员,所有的船员都要学习,而驾驶船只需要一些技巧,恰好,大明有最多的五桅过洋船,我们可以帮助法兰西培养足够的水手,来应对西班牙的海上优势地位!”

“法兰西缺少水手,大明可以为你们培养,否则这些船,就是帮你们开回去,你们也不会使用。”

马丽昂眼前一亮问道:“可以培养舟师吗?”

“那恐怕不行。”朱翊钧立刻马上回答道:“这不是付钱就可以解决的,就像是快速帆船,费利佩打算付款五十万每艘购买,但大明一年也就制造十二艘,还要列装大明水师。”

“那算了。”马丽昂大失所望,大明培养的舟师,可是闻名整个世界,大明是唯一一个能系统培养领航员的地方。

法兰西也是有些水手的,虽然没有成建制的海军,但找到足够的水手不是问题。

一个优秀的舟师,可以让航程时间减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海上迷航更加危险,可以说,一个船长拥有一名舟师辅佐,会让航海变得更加顺利。

可惜,大明为了白银可以出卖很多东西。

但有些东西,大明则喜欢关起门来,拒绝任何人的窥视,比如蒸汽机、比如快速帆船、比如高斤舰炮的军械制造等等,都对蛮夷紧紧关上了大门。

别说蛮夷了,连大明人要了解这些,都要倒查祖宗五代,最大限度的进行保密,要窥视其中的秘密,实在是太难了。

马丽昂跟皇帝陛下谈完了生意,十分郑重的请求道:“听说先知送给了北同盟使者一句忠告,对艾恩马伦进行了赐福,还请陛下给我的父亲一些忠告吧。”

朱翊钧还是不习惯马丽昂这个大牧首的宗教叙事,他摇头说道:“那不是赐福,就是谈到了誓绝法案的时候,朕基于他们的抗争,谈了下看法,他们需要自己去奋斗,为了尼德兰的自由自我奋斗。”

“就像是大光明教的教义说的那样:没有救世之人,唯有自救。”

这一句的确是大光明教的教义,而且是核心教义之一。

大光明教的教义里是没有神的,这是朱翊钧愿意和这些信徒聊一聊的原因,因为没有神,所以没有救世之人,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丽昂再次郑重请求:“迷途的羔羊,需要在迷雾中寻找一个方向。”

“那朕祝他成功吧。”朱翊钧思索了下,他也没有什么尖锐的观点去评价,法兰西的情况,并不明朗,朱翊钧只能祝福这位孤注一掷的公爵,能够成功。

“感谢陛下的祝福。”马丽昂有些无奈,大明皇帝似乎不是很看好她的父亲,并不打算给更多的指导意见。

马丽昂眉头紧蹙的说道:“我在四夷馆看完了大明一年以来的邸报,似乎在大明的浙江和江西,发生了两次不同规模的叛乱。”

“大明人似乎比泰西人更没有忍耐性,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让我难以理解的是,陛下并不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甚至在纵容。”

马丽昂无法理解,大明人都如此幸福了,能够成为天朝上国的上民,居然因为一些税赋问题,就对抗帝国的统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野,大明人要比泰西人幸福。

在泰西的城市里,需要忍受那些无处不在的粪便,要小心踩到粪便和小心从天而降的排泄物,糟糕的卫生环境,导致了更多的疾病,医院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而大明有制度性的惠民药局;

而在乡野,大明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将自己的雇主绑起来签订盟约,而泰西正在圈地运动,连罗斯国都在建立农奴制,大明的农户却可以数个县、府联合起来,抵抗朝廷的藁税。

朝廷的决策,更加古怪。

朱翊钧认真思索了下这个问题,摇头说道:“这个问题十分的复杂,但是朕想说的是:大明人非常的勤劳,很能吃苦,在朕看来,大明的大多数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臣民,没有之一。”

“朕能作为他们的君王,是朕的幸运,这个龙椅是继承先帝的,是血脉传承下来,不是朕的功绩。”

“朕初登基时,也常常对左右近侍说:朕德凉幼冲,谁为万民奔波,谁才是万民之王,时至今日,朕这个皇帝,勉强对得起天下亿兆瞻仰,千万期许。”

“事实上,占据了多数的穷民苦力们,稍微给些温情,他们就会感恩戴德,觉得乡贤缙绅是大善人,觉得朕是个好人。”

“在朕看来,大明的百姓是极为温顺的,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了,他们不会这么做,所以朕认为他们这么做是合理的,所以朕要支持他们。”

“大明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朝,一亿三千万丁口的管理,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儿,如果朕不支持穷民苦力,穷民苦力在杀死乡贤缙绅之后,杀死势要豪右,直到杀死朕,杀死大明为止。”

“这种事在中国,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

中原这片土地,王朝在轮回,你非要把老百姓逼到绝境上,那就真的不能怪百姓不再认可大明了。

马丽昂完全无法理解皇帝的这套逻辑,就像大明皇帝无法理解泰西宗教战争的残酷一样。

她摇头说道:“富有智慧的先知,我不敢认同您的说法,大明人并不温顺,伦敦街头的乞丐,基辅无穷无尽的农奴似乎更加温顺,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反抗,而是寄希望于虚无的、不在人间的神,来拯救他们。”

“尊敬的陛下,我没有要在大明传教的意思,即便是大光明教,大光明教是对大明叙事的一种异化。”

大明人温顺?泰西人的血都快被抽干了!

除了尼德兰人选择了反抗,就这,尼德兰人也分成了两派,甚至投降派占据着上风。

马丽昂不认为大明人温顺,她甚至觉得大明的百姓的反抗过于激烈了,攻入县城,将乡贤缙绅吊起来,逼迫朝廷立盟减税。

实在是太可怕了。

她还听说过一个人名,叫黄巢,居然把那些千年传承的家族,直接全家抹去了,就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

她的父亲手下,有些征税官,世世代代,都做的非常非常过分,放到大明,早就被皇帝给斩首示众,平息民愤了。

她这些话,不是为了蛊惑陛下准许泰西的教派在大明传教,大明对米面粮油更感兴趣,对神和神的话,不是特别感兴趣。

她是抱着朝圣的目的来到大明,见到先知还是一如既往的富有智慧,她会心安,回到泰西,她可以对着信众说,她曾经目睹了智慧本身。

朱翊钧思索了下摇头说道:“宗教的确是一种比较廉价的维稳手段,但朕是人间的君王,是万民的皇帝,不是神的仆人。”

“神又没有步营,凭什么让朕要做他的仆人?这不合理,神连步营都没有,就想要朕屈服,这太可笑了。”

“我这里有阶级论的第三卷,黎牙实已经翻译成了拉丁文,你可以拿走去看看。”

朱翊钧示意人拿来了第三卷斗争卷,既然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就把斗争卷带回去,总不能空着手回去。

“慷慨的先知啊,原谅我的贪婪,有汉文的吗?我想拉丁文在翻译过程中,终究会损失本意,我能艰难的看懂汉文。”马丽昂对拉丁本阶级论不喜欢,她喜欢原版。

有些话,翻译的过程会失去原本的真意,而对于大牧首而言,真意才是根本。

“寻求解脱从来不是贪婪,这是大明大规模刊印的书籍,你走的时候,可以带走一本。”朱翊钧答应了下来。

看在五百万银买卖的份上。

虽然三年下来,一年不过一百七十万银的买卖,但绝不是小生意,每年约等于三个先帝陵寝的造价了,如果这是小生意,那先帝陵寝又算什么!

“我很期待与您的下次会面,但海路遥远,泰西的环境复杂,大光明教的处境也有些困难,还请陛下记得我,即便是日后再也无法相见。”

“我是虔诚的马丽昂。”马丽昂有些感慨,生命如此的脆弱,每一次的朝圣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她知道大明很好,她也很想和黎牙实一样留在这里,但她清楚,泰西的大光明教还在等着她回去。

“愿智慧永远与你相伴。”朱翊钧笑着说道。

“感谢先知的赐福。”马丽昂再行礼,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马丽昂来大明的最主要原因,她需要一种鼓舞,鼓舞她和大光明教的所有信众,继续走下去,无论道路多么崎岖和艰难,但只要走,就能走到彼岸,因为马丽昂亲眼看到了彼岸的样子。

即便是它不是那么的完美,更不是地上神国,但这种不完美,才显得真实,才更加容易接近。

马丽昂心中的迷茫尽数消散,没有过多打扰皇帝,因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接见使臣。

罗斯国也派遣了使者,但不是上次皇帝见到的军团长伊万·佩特森,而是年轻人,他带来了伊万承诺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

数种牧草,还有甜菜。

大明之所以需要这些牧草种子,是因为大明以农学院为首,正在积极推动,圈养畜牧业的以草代粮。

用草料代替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豆粕,豆粕就是各种棉籽、菜籽、大豆等等榨油后剩下的渣滓。

豆粕也是粮食,是制作酱油的主要原料,但是牲畜不喂豆粕,不长肉,连渡渡鸟都是如此,用掺杂了豆粕发酵后的饲料喂养,长肉更快,生长的更好。

但是大明的大豆种植都是轮耕时候补种,产量远远小于需求,所以只能种更多的牧草了。

为了让猪猪羊羊牛牛鸡鸡鸭鸭渡渡,长肉肉,培育更加优质的牧草,就成了农学院的职责,农学院在培养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和畜牧,丰富大明的餐桌。

民以食为天,重视食物,就是重视万民本身。

朱翊钧伸了个懒腰,继续批阅着堆成了小山但井井有条的奏疏。

来自朝鲜的消息,自从大明攻破忠州之后,倭国的军兵已经彻底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开始盘踞在各种山城固守,绝不主动出击,无论大明军如何挑衅,都缩在他们营造的山道山城里,坚守不出。

而大明改变了战略,开始袭击倭寇的补给,逼迫倭寇出战。

朝鲜战场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这些个乌龟壳一个个撬过去就可以了,倭寇被赶下海这件事已经是必然,大明已经将优势转化为了胜势。

因为朝鲜的百姓,积极拥戴保护他们的大明天兵,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愿意把粮食留给大明军一些。

凌云翼虽然有点凶残,但不暴虐,他并没有抢劫百姓的粮食,而是积极展开王化,朝鲜的局势非常的安稳。

长崎总督府在倭国买办的支持下,又拿下了一些个银山,比如北条家,就接受了长崎总督府的驻军要求,而条件是每年可以拿到等价的大明宝钞,就允许大明人雇佣倭人在矿山工作。

而北条家希望用更多的倭奴来交换白银。

今年上半年,长崎总督府又接受了五百名朝鲜人,这些人都是阉割的好手,半年时间,共运输了超过四万名的倭奴,进入浙东运河的工地和南洋种植园,这些都是十六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壮年。

还有三万余名的倭女,进入了大明。

极乐教在倭国更加泛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明禁止有纹身和烙印之人进入大明,对极乐教徒的筛选变得困难。

但长崎总督府竭尽全力,保证极端极乐教徒不会大规模混入大明。

其实比较容易区分,因为有些邪祟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盘问二十个标签化的问题,就可以把极端极乐教徒筛选出来。

朱翊钧稍显疑惑,对着冯保说道:“这一个个都是好学的天才,朕用李开芳公式条件概率学稽税,长崎用无数问题作为题库进行随机提问,筛选是吧,都是好学的人才!”

“陛下乃是亿兆瞻仰,天下以为则而行之,这法子好,自然被用的到处都是,徐总督也是为了皇命。”冯保乐呵呵的说道。

都是跟陛下学的。

度数旁通以来,大明国朝上下发现,这算学是真好用,真的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冯大伴,你把这份奏疏的备份拿来,把后面关于倭奴的部分划去。”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笔,将里面关于倭奴的部分涂黑。

划去,等于没有明确记载,就代表着,徐渭、孙克毅没有做过这些倭奴生意,日后有人问起来,倭奴去哪里了?都会把罪责归于皇帝身上了。

就像是陷阵先登们佩戴三寸团龙旗贴,臣子都是奉命行事。

冯保低声说道:“除了陛下眼前这份,抄录留档的时候,并没有抄录关于倭奴和倭国游女的部分。”

“要修新日运河,那这倭奴就是主力,若是被那些柔远人的贱儒看到了,又是喋喋不休,不能耽误正事。”

内书房呈送皇帝的都是奏疏的原件,有火漆有印信还有签名,但是抄录的都是留档,就可以曲笔了。

这很常见,不是所有事都要记录的那么明明白白。

比如建文君朱允炆在南京皇宫那场大火中,究竟是跑了,还是死了,就不必说的那么清楚,建文君把皇位丢了才更重要。

朱翊钧拿起了黑笔,将倭奴部分全部涂黑,确信看不出来。

这些罪孽,就算是一笔勾销了。

“下章内阁,嘉奖其功。”大明皇帝很满意自己的行为,每年到底有多少倭奴,后世只能去猜了。

朱翊钧拿起了下一本奏疏,看了片刻说道:“有点意思。”

松江巡抚申时行又上了一篇系列奏疏,大明反对大明,讨论下大明关于对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不法罪加三等的政令。

政令通常分为两个属性,庆赏和威罚;鼓励和禁止。

大明过去对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就是庆赏太多,鼓励太多,而威罚太少,禁止太少。

这种做法就导致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只能在庆赏中不断的加大力度,而不能施加任何的威罚,鼓励毫无成效欲壑难填,禁止难以成功法纪无法约束任何人。

一切制度设计,都会和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

“恩愈重欲愈深,壑难填;禁愈难法愈坏,纪无縻(约束);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纲常崩礼乐息,上下相疑,而国家丧乱无治,根本之制怠废百叶皆枯。”朱翊钧念了申时行第一卷申时行的总结。

关于政令礼的鼓励和禁止,庆赏和威罚。

申时行举了个例子,那就是:烟草和阿片烟土,在当初那个岔路口,皇帝选择了允许烟草官营,而对阿片进行了最严厉的封禁。

如果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和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的话,就会出现第一个困局,就是大明核心的价值体系出现衰弱和腐朽,即文化堕落。

这是申时行最近观察到极乐教的肆意泛滥,得到的感触,而且他认为,大明在万历维新的之前,就处于这种核心价值体现衰朽的边缘。

一个国朝,一旦核心价值体系出现衰朽,整个国朝就会陷入极度的撕裂之中,这种撕裂,会放大一切矛盾。

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儿,也会酝酿出朝廷完全无法预料的大祸,而后迅速蔓延。

若是核心价值体系出现了衰朽,就代表着绝对的混乱和道德危机,所有矛盾和撕裂,就无法弥合了。

除了因为外患陷入价值体系衰亡的危机之外,维新变法,也会陷入这种可怕的危机之中。

大明已经度过了第一个困局,正在向第二个困局走去。

这第二个困局就是:如果大明要发展、要改变生产关系、要改变生产力,要改变小农经济,那么新的价值体系就会在发展中不断的建立,大明旧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如果任由新的价值体系野蛮生长,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传统的、旧的价值体系就难以保存下来,这是发展的趋势,总是在发展中,不断的淘汰掉过去的东西。

但旧的价值体系彻底崩解会引起道德危机和混乱。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朱翊钧喃喃自语的念着两个困局最后一句话,这是引用的《诗经》中的一句话,老祖宗的智慧,总是忽然出现,点亮前面的路。

迷茫了吗?老祖宗来咯!

申时行引用这句话,用来形容新旧价值体系替换的总纲常。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已经焕然一新,旧的价值体系不能完全的抛弃,新的价值体系也不能一概不分好坏的吸纳。

哪些旧的礼法需要舍弃,哪些新的礼法需要吸纳建立,这些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去分析。

而且申时行认为不是很重要,就像善恶的标准总是在变化,价值体系的标准也在变化。

在申时行看来,最最关键的问题是:谁去做,谁去承担这个责任,谁去履行这个使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新旧更替。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继续念道:“自古,精进者寡,因循者众;精进者,忽实修而崇虚谈;因循者,妄践履而期万世;然,士岂不知忽实而罔,因循必亡之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终无力,百事衰。”

精进者和因循者其实都没有那个力量,承担维新的责任和重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