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八十四章 最后一把米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八十四章 最后一把米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黄子复捣鼓出来的这个东西,眼下看,根本没什么价值可言。

两块有些弧度的木板,固定在了一起,在牵引之下放飞,能滑翔出不足百丈的距离,无动力滑翔机,除了海上放飞观察下敌情之外,没有任何能够应用的地方。

而搞出这么个没用的东西,花了格物院二十三万银,看起来是在浪费国帑,把这二十三万银换成粮食,能让多少尚且不能温饱的孩子吃饱喝足!况且你大明皇帝还要继续投入到这种无用的东西,这不是浪费吗?

为了个人的喜好付费的浪费!

朝廷、皇帝,请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万民吧!等一等你的灵魂吧!等一等你的道德吧!等一等你的良知吧!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废话,听起来是为民请愿,听起来是为民呐喊,实际上是挟民自重,除了煽动情绪之外毫无用处的屁话。

大明在皇家格物院上的回报,早就远远超过了投入,仅仅是升平系列的蒸汽机,就为大明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货物来满足大明内部和外部的需求。

朱载堉的蒸汽轮机依旧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只能微微旋转起来,应用场景,远不如往复式蒸汽机,但在研发的过程中,大明获得了太多太多。

蒸汽机虽然不能上飞机,但只要不断的发展,增加马力,不断小型化,提高热效率,可以上舰,蒸汽船,不是很在乎燃料的重量。

皇家格物院每年都有各种各样、有用没用的实验和成果,现在没用,不代表以后没用。

比如,最近格物院就在用绿矾油和硝石加压熬煮,得到了腐蚀性极强的消金水,消金水甚至能够腐蚀黄金。

朱翊钧知道这是硝酸,这东西要是跟油脂反应一下,就是赫赫有名的TNT炸药了。

眼下缺乏足够可靠的动力源的情况下,大明只能累积大量滑翔的经验,等到日后发明可靠而且稳定的内燃机时,飞机飞上天,就成为了必然。

“对于格物之道,朕也只有白银了。”朱翊钧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对于探索人类认知边界这种浪漫的事儿,唯独白银支持,才是最诚挚的祝福。

“陛下,格物院还有银子,这七十二匹马力的升平铁马刚刚量产,每一台都要给格物院银子的。”朱载堉选择了委婉拒绝,格物博士们捣鼓东西很需要银子,但格物院能够自负盈亏,去年结余了四十万银还没花完,现在变成了六十万银。

“一年二十万银,就这么定了。”朱翊钧笑着说道:“格物院的钱是格物院,朕的钱是朕的钱。”

朱载堉想了想俯首说道:“臣谢陛下隆恩。”

德王朱载堉像个书呆子,只喜欢钻研,他不是不会人情世故,只是大多数人不值得他动脑筋去人情世故罢了。

他立刻答应了下来,其实是出于政治考虑,皇家格物院总是拒绝皇帝的银子,时日一长,这皇家二字是他德王的皇家,还是陛下的皇家?

无论如何要让陛下保持高度的参与感,格物院里我掌舵的参与感,日后春秋论断,这都是陛下鼎立支持格物院才有了辉煌成就,这投资都是功绩和证据。

大明皇帝日理万机,每天都很忙碌,朱载堉展示滑翔机是展示尖端成果,在滑翔机演示结束的时候,朱载堉要带着皇帝到北大营内的东北角,这里有一座新的官厂投入了使用。

朱翊钧离开试飞场地的时候,一直在左看右看,眉头紧蹙,他在找东西,这次试飞少了东西。

“陛下在找什么?”朱载堉疑惑的问道。

朱翊钧欲言又止的说道:“没什么。”

站在官厂门前,朱载堉感慨万千的说道:“这是隶属于内署兵仗局的全机械造币厂,投产后,一年可以轧印一千四百万枚银币,全面取代了之前落后的螺旋轧印机,制作的银币更加精美。”

朱载堉拿出了新的银币,递给了陛下,银币外缘有齿,只是为了保证足量,有些商贾喜欢从银币的外缘刮一点点的银丝来获利,而边缘齿杜绝了这种刮薄行为,边缘带台也是这样的作用。

“进去看看吧。”朱翊钧走进了全机械铸币厂。

铸币厂大约有八百亩地,这里的院墙很高很高,院墙四周设立了数个塔楼,有人昼夜不停地巡视,场内一共有三道城门,军兵检查了每一个人的腰牌之后才选择了放行。

铸币厂内,有十二个全机械工坊,每一个工坊,配有三台铁马,三十六台七十二匹马力的铁马在咆哮,朱翊钧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

朱载堉详细介绍了全机械造币厂的造币流程。

国帑内帑、交工部的杂色银、金花银全部交工部宝源局提炼成金花银,金花银加铜锡来保持银币硬度,来到造币厂的所有银料,都是含银92.5%的银料。

银料加热锻打成为银料条,过滚轧机成为薄银条,镟车将其镟切成为胚饼,再次退火把胚饼扎边,将胚饼放入轧印机中轧印成为银币。

在过去是人力螺旋压力机,人力轧印速度慢,不精美,压力不容易精准控制。

而现在全机械工坊,让所有需要滚、轧、镟、切、压换成了蒸汽机,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所有银币在厂内过检后,移交太仓、内帑,流向大明。

每一枚银币轧印,朝廷计价三分银,兵仗局造币厂一千四百万银的产量,一年就能从户部得到四十二万银,而工匠只有两千人的铸币局,劳动报酬的平均数是六十三银每年,中位数三十三银每年。

一个三年左右的工匠就能达到三十三银每年的薪酬。

而一个京营锐卒不算赏银,一年也不过二十三银。

劳动报酬之外的白银,全都用于场地扩建,购买机械、器械维护、各种物料采买等等,毕竟一个七十二匹的铁马就要一万七千银。

“这就是液压轧印机吗?”朱翊钧看着面前的轧印机,好奇的说道,面前的轧印机有一个书桌长,他没有打扰匠人们做事,而是让匠人们展示了一次。

液压轧印机,每一台一次就可以轧印146枚银币,而且不需要过多的后期修饰,一体成型,朱翊钧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

制作精美的银币每一个都要进行三次称重,确保足量,但也确保不会多出来让官厂蒙受损失。

“很好,一年一千四百万枚,暂且够用了。”朱翊钧考察了造币厂之后,非常满意格物院的工作。

兵仗局造币厂每年轧印银币的规模,曾经是大明皇帝无法大规模投资的最大阻力,现在这个阻力终于消失了,银币产量终于反超了白银流入总量,开始消耗大明存量白银。

兵仗局造币厂不会盲目扩产,扩产是和大明朝廷每年能收蓄多少白银决定。

从兵仗局造币厂离开后,朱翊钧叮嘱了朱载堉几句,缺钱就说话,现在内帑还有一百二十万银可以用,之所以只有这么点,是剩下的银子,全都给了王谦收蓄黄金去了。

未来十年内,朱翊钧就是想生活奢靡也没银子了,只保留部分银子作为军兵赏赐,其他的银子全都要换成黄金收蓄,保证十年后,内帑有足够的黄金去发钞。

十年后是否发钞,到时候再讨论,但朱翊钧要保证有足够的黄金,有发钞的能力,这才是关键。

“皇叔留步,朕回宫去了。”朱翊钧临走时,站在大驾玉辂旁,迟迟不肯上车,他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下问道:“这次没有滑翔机模型吗?治儿很是喜欢这些。”

朱载堉终于知道皇帝之前离开试飞场的时候,在找什么了!

在找模型!

“在这里。”黄子复一拍脑门,赶忙让人拿来了准备好的七个模型。

这都是等比例做出来的模型,这七个模型是5种单翼、2种双翼滑翔机,每一台都能飞起来,而且经过了精心配重,室内无风的情况下,可以平稳落地的滑翔机。

黄子复一时间有些紧张,给忘记了,这模型很重要,至少陛下看到就能想起还有他们这一群人,简在帝心这四个字,可比几百万两银子要重要得多。

没有简在帝心这四个字,格物院立刻就会被贱儒们给批倒批臭,反攻倒算了。

“朕也是替治儿要,长大了吵着要玩具,孩子嘛。”朱翊钧大手一挥,让小黄门抬到车上,他也没胡说,他玩够了一定给朱常治玩。

“好了,留步,不用送了。”朱翊钧看着半个人那么高的模型上了车,才满脸笑容的离开了北土城造币厂。

“恭送陛下。”朱载堉带着格物博士们恭敬行礼,送别了陛下。

朱翊钧兴高采烈的回到了通和宫,刚刚坐定开始处理奏疏,面色就凝重了起来,浮票上贴着一个朱红色的急,这个急是内阁首辅贴的,意思是十万火急之事。

“江西瑞金县发生了民变。”朱翊钧深吸了口气,打开了奏疏,认真的看了起来。

民变的规模很大,超过了三万人,民变主要由当地的佃户组成,佃户自称田兵;

三万田兵,蚁聚入城,相继攻破了宁都县瑞金县、宁化县,逼三县县官,印均田帖以数万计,民变的诉求是均田、减租。

冯保将另外两本来自江西的奏疏摊开说道:“宁都县清泰、太平、怀德三乡有一缙绅,姓石,石家占了这上三乡八成的地,算是宁都县半县之家。”

“这石家的族长名叫石诚吾,这石家一亩地,就要六斗粮的佃租,就是因为这佃租闹起来的民变。”

“这石家自永乐年间起,一亩地收一石二斗的租,这上三乡的地,土地肥沃,一年能打两石四斗米,这六斗粮的租税,其实真的不算太高了。”

“石诚吾的父亲死后,石诚吾当了家主,这石诚吾一合计,佃户所获,居然是自己的三倍!佃户得一石八斗,他只得六斗,而且,这朝廷的赋税,也要他们石家承担,简直是岂有此理!”

朱翊钧立刻问道:“之前收一石二斗,现在为何收六斗了?”

冯保将奏疏递到了皇帝面前说道:“石诚吾的父亲万历三年减的租,万历三年江西闹旱灾,岁大旱,人大饥,时任江西巡抚的潘季驯要求减租。”

“石诚吾的父亲那年免了租,还带着乡民打了十二口井,次年又减了租,佃户人人都称其善。”

“石诚吾要加租,根本加不下去,刚说要加租,这佃户纷纷不租了,有几家佃户甚至走了,要去福建,要去鸡笼岛,鸡笼岛淡水镇在垦荒,垦出来就是自己的地,这佃户开始出走。”

“加租加不下去,石诚吾开始要年例,就是每年过年,这些佃户要孝敬他,这佃户又开始出走。”

朱翊钧看完奏疏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激起了民变。

这石诚吾加租不成,要年例又不成,这个机灵鬼灵光一闪,想出来个好伎俩,办赌坊。

这事他一个人做不成,他就找了三县的缙绅,一共六家,都办起了赌坊,这不出三年,佃户人人欠了缙绅的钱,这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每个人都一样,欠了钱,就底气不足,到这一步就好办了,自万历九年起,石诚吾为首的三县缙绅,就开始加租,除了加租之外,还开始索要年例。

“这个石诚吾!反了他了,朕的圣旨都敢违背!”朱翊钧看完了奏疏,已经出离的愤怒了。

办赌坊、加租、索要年例,还能说是偷偷摸摸的干,他居然敢公然违抗圣旨!

朱翊钧有明确圣旨,晚造豆麦、油菜、薯芋、及姜菜之利,例不收赋收租,不得有违。

百姓种植番薯是不收税的,朝廷不收税,地主就没有名义收租,所以常田一般不种番薯,地主也不让,多数都是荒地种番薯,番薯是救荒粮,是为了活命的救命粮。

这不收番薯的税,已经执行了十四年了,只要是番薯推广到的地方,都知道这个禁令。

石诚吾办赌坊、加租、年例之外,还要收这些晚造粮的租!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晚造粮租,彻底激起了民愤,皇帝老子都不收,你一个缙绅也要收!

佃户万乾倡、连远候、郑三万等人,纠集佃户,号曰田兵,攻破瑞金后,再邀三县佃户共起抗租。

冯保俯首说道:“陛下,田兵攻下的三县,衙门还在,驿传畅通,还能跟巡抚衙门书信往来。”

“田兵要求立盟,盟约为减租、除年节等项旧例、关闭赌坊、请均田令、锄奸,只有朝廷答应了立盟约,三万田兵才会归田。”

其实田兵这样要求是非常危险的,正常情况下,皇帝会派兵来镇压,而不是答应他们的诉求。

但陛下不一样,百姓们又不是闭目塞听,一点事都不知道,从废除贱奴籍的操戈索契、到浙江九营哗变,再到沈仕卿带着佃户反抗,高喊告诉我娘,我不是孬种,皇帝做出过一次次的选择,才让田兵选择等待圣命。

从宁都、瑞金、宁化三县知县,到赣州府知府,再到江西左右布政、参政,江西巡按、江西巡抚,这么多臣子,在奏疏里都不敢说,其实这田兵之乱,有一部分原因是皇帝惯的。

皇帝惯的事情很多,但有一件事最重要,皇帝在浙江搞均田,搞得风生水起。

浙江还田的消息传到了江西,江西佃户一看,自己这边非但没有还田令,这些个缙绅还想方设法的加税、年例、赌坊,连晚造粮也要抽租,都是陛下的子民,怎么如此天差地别,才最终闹了起来。

“江西布政使余立、按察使王象坤,参政蔡国珍的奏疏说,他们为了不让民变进一步扩大,已经暂且答应了下来,可田兵仍然不肯退去,非要见到圣旨才肯罢休。”冯保告诉了皇帝地方的处置。

地方答应了,不答应田兵条件,反而派兵镇压田兵,这地方大员怕皇帝派京营把他们镇压了,那京营的口号是:上报天子,下救黔首。

而且田兵目前也没有冲击衙门,只是将办赌坊的三个缙绅之家的人给抓了起来,派兵镇压,激化矛盾,江西乱起来,乱兵可能不会杀了这些地方官,但陛下一定会。

答应下来,防止动乱进一步扩大,才是唯一的选择。

浙江台州知府李弘道的下场,告诉江西地方官员,这种动乱,想捂盖子是不可能的,遍布各州府县的稽税缇骑一定会奏闻皇帝陛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可田兵还是不肯褪去,仍然占据了三县各要道、市集、衙门也被堵着,在这些起事的佃户眼里,地方狗官答应的根本不算数,皇帝答应的才作数!皇帝答应的事儿,这些狗官才不敢违背!

张居正、王崇古、王国光、沈鲤等阁臣的浮票,态度还是很一致的,请皇帝圣旨。

阁臣的意见是还田令既然在浙江起了头,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向整个大明腹地推行,即便是现在没有执行还田令的条件,也要减租,降低地主从土地上的获益。

王国光的意思明确,只有减租,才能让这些乡贤缙绅放弃土地租税,转向工商业投资和发展,才能让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转向大规模自由雇佣生产关系,才能完成小农经济蜕变到商品经济。

乡贤缙绅这些地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进步的阻力。

“下旨江西,对了,把这三个办赌坊、收年例、还要收晚造粮的缙绅,统统给朕押到京师来!”朱翊钧选择了认可内阁的意见。

很多事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其实万历维新走到今天,朱翊钧只有一个选择,走下去。

田兵的要求,唯一比较困难的其实是还田令在江西执行。

还田令的执行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其中最大的基础就是佃户们意识到这是朘剥,这样朝廷才能有底气去支持,而田兵们这么一闹,还田令最大的基础就有了。

但这不代表还田令就可以着手推动了,江西的情况比浙江要糟糕很多,浙江有九营,浙江衙门有的是银子,多到要修浙东运河的地步,但是江西比浙江穷,而且没有九营,要执行还田令,没有那个条件,强行推行没有意义。

“这三个县的县令是干净的吗?朕以为不是。”朱翊钧看着奏疏,面色凝重的说道:“石诚吾为首的三家缙绅,搞赌坊、加租、收年例,最后逼出了民乱,县令能不知情?”

“这里面要是没有故意包庇,朕这个皇帝也不要做了。”

“贪墨点银子也就罢了,搞出民乱来,就是罪责了。”

为虎作伥,伥鬼背后是老虎,这三家缙绅搞成这样,要是没有地方衙门给他们撑腰,他们不敢做的如此过分。

朱翊钧从奏疏上看不出什么,他下的圣旨也是安抚百姓,他需要稽税缇骑的塘报,再做出进一步的决定。

没有让大明皇帝等得太久,因为驿路并没有断绝,所以缇骑的塘报和地方官吏的奏疏,是前后脚抵达了京堂,大明皇帝和京堂百官,才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

赌坊、加租、索要年例、收晚造粮租,都是这次田兵之乱的背景,其实大明百姓两百多年,也都是这样过来的。

真正把百姓怒火点燃的是,宁都县衙役伙同石诚吾家丁下乡收租,暴力收租的时候,出了人命。

乡民找到了村里的耆老,请耆老主持公道,耆老拿出了潘季驯还在江西时的政令,潘季驯在江西收租是问田主收租,而不是问佃户收租。

当时潘季驯举着刀逼迫乡贤缙绅低头,潘季驯已经到绥远五年了,乡贤缙绅们不愿意再继续承认地租里包括朝廷税赋了。

村里的耆老拿着潘季驯当年的榜文,不肯交额外的田赋,缙绅的田,田赋都在地租里了。

这推搡之间,石诚吾的家丁,把耆老给推倒在地,好巧不巧,耆老磕在了石头上,六十多岁,就这样走了,怒火才彻底被点燃。

收税就收税,杀人要怎样!

已经消停了十多年的衙役下乡收租,才是导致民乱爆发的直接原因。

“朕的斗争卷还是说的很明白,这些人能够读一读阶级论的第三卷,也不会折腾出这些事了。”朱翊钧继续翻阅着塘报对着冯保说道。

冯保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最后一把米?”

朱翊钧闻言点头说道:“对,就是说矛盾和斗争的突然性,但是念经的话,有些晦涩,你这个最后一把米的说法非常贴切。”

最后一把米是个贴切的说法。

矛盾和斗争的爆发具有突然性。

县令、衙役、乡贤缙绅、家丁,并不想把穷民苦力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因为历史无数次证明了,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天倾地覆的时候,穷民苦力是会反抗的。

而佃户们一直在忍让,佃户自己在劝自己。

赌坊是赌徒自己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欲;加租是以前收那么多,现在是恢复;年例是孝敬,毕竟缙绅们手里的田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收晚造粮租,这山水之间,每一寸都是有主的。

直到村里的耆老,死在了面前,自我欺骗彻底失效,从温顺任人欺负,到拿起一切能拿起的武器进行反抗,在片刻之间就变成了无法收场的巨变。

浙江台州府知府镇压佃户的时候,也是这样,李弘道到死都没想明白,这些温顺的佃户,为何突然就开始反抗了?

土地所有者或者权力拥有者,乡贤缙绅、势要豪右、衙门朝廷,不能清晰的知道并决定谷租、藁税、私求,到何种地步才是极限,不清楚自己索取的是不是百姓米缸里的最后一把米。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肉食者不参于劳动,所以不能正确的衡量劳动所得,也意识不到这些米粮已经是最后一口了,肉食者往往觉得还能再压榨一些出来,满足自己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

朱翊钧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包括衙门朝廷,都觉得还能再要一点,百姓还有油水,还能再榨一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把手,伸向了百姓米缸里最后一把米。”

“同样,穷民苦力也不知道自己忍耐的极限在哪里,再忍一忍,是多数人的选择,可在某些事情突然发生时,那根线就绷断了,只能选择抵死反抗,然后由点及面,烧遍整个大明。”

“等到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了。”

第三卷斗争卷,最终都会导向那个自然而然的推论,大明必亡。

矛盾激化的突然性,让斗争爆发的冲突,没有明确的界限,无法预料,这种不可控,让张居正无法接受。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其实是可以防范的,防止矛盾斗争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要解决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不过分朘剥,留一口饭给百姓吃,就不会闹到天崩地裂。

阶级论的第二卷,讲的就是分配。

“把这三个县令也一道抓到京师。”朱翊钧又下了一道明确的命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