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七十章 让所有人都相信,大明皇帝真的很有钱

万历十四年腊月二十五日,大明皇帝收到了来自吕宋的奏疏,殷正茂将吕宋发生的惨剧,没有任何隐瞒的告诉了陛下。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袭击,针对大明侨居吕宋汉人的袭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铜祥镇。

这些夷人之所以要入室杀人掳掠女眷,就是为了让附近几个比较犹豫的部族,加入到对大明铜厂的进攻之中,犯下如此重罪,大明来的总督,自然会进行镇压,这样一来,只能一起攻下铜祥镇,再做打算。

在这些夷人看来,大明人抢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财富,哪怕是铜祥镇是大明发现,大规模建设,才有了今天这等规模,大明拿走了铜料,却不肯让他们变得更加富裕。

“下章内阁,朕全面认同泗水侯的各种决定。”朱翊钧朱批了奏疏。

他没有谩骂,没有生气,甚至没有发脾气,只是平静的认可了所有的政令,不给夷人建立户籍、汉夷分居、不查问妾室、不做产业限制、不给税赋优惠、袭击即战争、稻烟对流、直线划界、豢养打手、传帮带等等政策的推行。

朱翊钧和殷正茂关于吕宋总督府的问题,进行过一些书信上的讨论,按照朱翊钧的看法,这些早就该做了,朱翊钧非常赞同万士和说的那句‘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给点好脸色,就会开始上房揭瓦。

连和大明高度趋同的李氏朝鲜也是如此,吕洞宾和狗、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总是不断的换上新衣,反复上演。

大明真的是吃了很多这方面亏。

“那个黎牙实还要关五天是吧,把他放了吧,让他安生过个年,别弄到大年三十,过年也不清净。”朱翊钧特别赦免了黎牙实。

这个家伙的刑期还有五天,朱翊钧把他放出来,让他过个好年,黎牙实就差拿个大喇叭在皇帝耳边大声吼了,殖民的过程中,大明可能会踩的坑。

但有些坑,绕不过去,只有摔倒了才会觉得疼,只有吃了亏上了当,才会收起因为高度发达社会带来的道德心。

大明这种普度众生的怜悯,也是一种傲慢。

冯保叹了口气说道:“这黎牙实要是知道大明在王化吕宋的过程中,吃了这么大个亏,怕是又要编个笑话出来。”

“笑就笑吧。”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那就是踩了坑,摔了跤,还不让人说道两句?”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朱翊钧拿起了林辅成的《南洋游记》,林辅成深入种植园进行了走访和调研,把种植园经济给讲的非常清楚。

种植园经济是使用奴隶劳动、种植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用于出口农作物的大农业组织形式,大农业组织形式,是相对小农经济而言。

相比较之下,大明的小农经济生产效率其实不高,主要还是以吃为主,而不是作为商品。

吕宋的最主要的商品为棕榈油、大米、方糖、香料、橡胶、蕉麻、木材等物,多数都是需要加工的农产品。

林辅成用了很多的篇幅去描写这些农产品生产过程,比如棕榈油的提炼就是一件非常非常辛苦的活儿。

种植园的苦力把棕榈串果拉到油坊,油坊的苦力开始敲打棕榈串果,一串上大约有两千个棕榈果,敲打之后,将棕榈果的枯叶筛选掉,将一桶一桶的棕榈果扔入铁锅中开始蒸煮,蒸煮半个时辰后,开始粉碎。

苦力手持一个捣锤将棕榈果捣碎,将棕榈仁挑出来,将所有的棕榈肉放进旋转压榨机,开始压榨棕榈油,红色的棕榈油在螺旋压榨机的强大压力下,被榨出,流入一个个木桶之内,一个小木桶大约能装三百斤油。

棕榈仁油是黄色,这些油有一种核桃的香味,所以更加昂贵。

种植园的土地、棕榈树、拉棕榈树的车、油坊的土地,油坊的木棒、筛框、铁桶、蒸煮棕榈果的铁锅、旋转压榨机,全都属于庄园主,这些生产工具是不允许被带出工坊,甚至连各种撬棒都是固定在机器上。

只有榨完油的棕榈粕,会添加到粮食里,掺着给苦力们吃,如果这些渣粕太多,还会拉到汉乡镇酿酒。

其他的农产品生产,也是如此。

“陛下,林辅成这游记,倒是解开了臣的疑惑。”冯保感慨万千的说道:“无论是种植园还是工坊里,奴隶是无法反抗奴隶主的。”

揭竿而起?不存在的。

林辅成的游记,就介绍了这些苦力的生活,没有揭竿而起,只有讨好。

第一个原因,反抗的代价极高而且成功率很低。

打定主意要反抗的苦力,首先要防范的就是身边的苦力,只要把你举报给了庄园主,这个苦力不仅可以吃到一顿大餐,获得一些赏钱,甚至还有可能一跃成为管理苦力的那个人;

苦力普遍缺少武器,而庄园主大部分时候,都不在庄园里,而是住在汉乡镇里,一年也就是收获的时候,才会到田间地头,汉乡镇内的城墙,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墙。

而住在庄园里,具体管理这些庄园的管家们,手里有武器刀枪剑戟,弓箭,甚至连火铳都有。

成功也就是吃顿好的,失败了就是死,而且很容易死。

第二个原因,就是生活、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吃不饱是常态,哪怕是掺了渣粕的食物,也是极为珍贵的,吃了饭,干了活,就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长时间的工作,没有那个功夫去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受这份苦这种问题,休息的时候,倒头就睡,因为明天还是苦累的一天。

林辅成将其称归纳为:重复的每一天都如此相似,直至死亡。

“所以种植园很赚钱,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口粮,剩下的全都是生产剩余。”朱翊钧对这个不是很在意。

吕宋、宿务、棉兰老岛大约有六十万的倭奴,在这些种植园里工作,占据了种植园苦力的五分之二,还有五分之二,是本地的夷人,还有五分之一是来自大明,主要是负责管理各个种植园和隶属于种植园的工坊。

林辅成还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南洋姐。

前往南洋的大明人多数都是单身前往,像丁洋带着家眷一起前往南洋,其实是少数,青壮年男性高度聚集的区域,就是娼妓的温床,就是商机。

这些干了一天活的青壮年,需要发泄,而且手里有钱。

不知道从何时起,铜祥镇、汉乡镇外,开始出现了一条一条的风俗街,仅仅在铜祥镇就有1500名娼妓服务铜祥镇的工匠,整个吕宋十二个铜镇,至少有三万人的娼妓。

而这些娼妓里,五成是倭女,四成是夷人,剩下的一成来源比较复杂,这里面有波斯人、有红毛番、金毛番,还有黑番。

林辅成是不太能理解,这些黑番也有生意,而且看起来还很不错的样子。

倭女在长崎总督府上船,会先到松江府进行筛选,而后被筛选过之后,这些倭女才会向南洋流动;

波斯胡女、红毛番、金毛番、黑番,都是阿拉伯商人、泰西商人带到吕宋的;

汉人女性没有从业者,不是说南洋人口流动中,没有汉人女性,而是流动到南洋的汉人女性,通常都是工匠们择偶的优先选择,而且因为人数少,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彩礼也要的比极高。

即便是工匠意外死去,因为官厂的抚恤政策,这些女性也不用操持贱业,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甚至不用改嫁,就可以把孩子抚养成人。

而吕宋本岛,尤其是马尼拉这些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彩礼也开始向夷人蔓延。

而夷人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了能够提供高额彩礼的人,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彩礼之风在吕宋快速蔓延,冲击着当地人的生活,这也是当地有不少夷人,宁愿选择做南洋姐,也不愿意嫁人的原因了。

林辅成从南洋姐,谈到了彩礼的侵入对当地的改变,这类的改变还有精耕细作、粪便的堆肥等等。

从大明对吕宋的改变,林辅成终于图穷匕见,谈到了一个问题:大明疑惑。

大明强悍的军力、肉眼可见的巨舶如同海上移动的城堡一样从港口驶离、各种琳琅满目的货物、奢侈的生活方式、高贵而有礼貌的为人处世、天朝上国的国际地位,都让夷人产生了疑惑。

夷人和大明只要有一点点接触,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疑惑,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如此的辉煌?是什么体制,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为这一切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天朝上国的一切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全面效仿,就会和大明人过上一样的生活?

林辅成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也简单:东施效颦。

而林辅成认为,更加古怪的是:

大明的读书人在奔走疾呼,大明正在走向危险之中,万历维新的一切都应该被反对,无论任何成就都应该质疑;

就连大明的明公们也是忧心忡忡,大明走上这条路,是好还是坏,好处肉眼可见,坏处也是如影随形;

而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亲自编纂的斗争卷,更是得到了一个荒谬的大明必亡的推论,如此强横的天朝上国也会灭亡的荒谬推论;

大明正在改变着世界,至少是目光所及的世界里,而万历维新正在制造各种疑惑。不仅仅是在海外,也在大明腹地。

“这大明就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朱翊钧朱批了林辅成的《南洋游记》,并且准许其刊发在《逍遥逸闻》之上,刊行天下。

大明的确在影响着世界的走向,比如大明册封的葡萄牙国王、比如蒙兀儿国送来了王公贵族的孩子到大明就学、比如大光明教的快速发展。

大明的文化正在随着货物,顺着大河,冲击着世界,也在静悄悄的重新塑造世界。

“陛下,山西巡抚周良寅上了本贺表。”冯保将一本奏疏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思考了片刻说道:“年后,让陈末带两名提刑千户,前往宣府和大同府,不是周良寅说什么就是什么。”

周良寅在对广灵县清汰冗员之后,开始将清汰的风推到了大同府和宣府,在万历十四年末,周良寅上奏说,完成了对两府的清汰。

之所以能完成清汰,是当地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都对低效的行政效率无法忍受了。

驰道带来了商品的快速流转,也带来了对效率的需求,来自大明京师的盐送到了宣府,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从府库流到民间,一个衙门里,大都是吃闲饭的,只有少数累死累活的牛马,干着根本干不完的活儿。

这些牛马要求增派人手,结果一看名单,人太多了。

清汰,清的就是领俸禄却不干活的那些人。

大同府有库书二十七名,负责府库出库入库,但是干活的人只有四名,剩下的全是一年都见不到一次人,这一次全都被清汰了。

朱翊钧有点不太相信周良寅奏疏里说的天花乱坠、鲜花锦簇,他让陈末带两个提刑千户和两百缇骑前往宣府和大同,遍访百姓,看看是不是如同周良寅说的那样,如果真的如奏疏所说那样,这就是宝贵的维新经验。

如果周良寅真的在山西搞成,朱翊钧一定会把周良寅请回朝廷,入吏部成为左侍郎,专门负责行政效率的提升。

“这周巡抚,大抵是用了些不太方便直接写到奏疏里的手段。”冯保倒是不怀疑真假,年终审计,大同府和宣府的行政成本快速下降,而且从考成法去看,大同府和宣府的行政效率在快速提升。

朱翊钧笑着问道:“冯大伴,听到了什么传闻?”

冯保俯首说道:“确实听到了,这周巡抚在奏疏里写的冠冕堂皇,但臣听到的不是那样,他就是顺着晋党的名单去清理的,挨了不少晋党的骂,晋党在大同、宣府的裙带,全都铲了。”

“晋党的一些言官,也是骂周巡抚,根本不是清汰,而是党同伐异,是排除异己!说他周良寅也要做王崇古!”

清汰、裁员,很容易就裁到大动脉上,有关系的人,才能浑水摸鱼不干正事,甚至好多年都不点卯一次,没关系的人只能拼命的干,迟到早退就得丢饭碗,清汰裁员,能裁到关系户上?那只能裁大动脉。

这也是周良寅在广灵县清汰,第一次彻底失败的原因,那一次弄得灰头土脸,只能把清掉的请回来。

但这次周良寅只打关系户,看起来更像是党争,把那些不听话的人统统赶走,而不是周良寅说的清汰。

“反正活干了就是,朕才不管他是怎么做成的。”朱翊钧思索了一下,还是决定等缇骑们的探访。

其实周良寅的清汰,和申时行之前奏疏提到的顾虑是一样的,万历维新在破坏和瓦解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秩序,而这个新秩序里,大明的政体和行政系统,一定要能承担变化带来的所有重担。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希元这个顺天府丞,整天忙的脚打后脑勺,顺天府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快到王希元都感觉了由衷的陌生。

“王次辅这是要做什么?他还要兴建一万个官舍?”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有些疑惑和不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冯保谨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是向好的方面去理解这个提议。

晋党在式微,但工党在走强,而且不是一般的走强,比如现在,西山煤局、永定永升毛呢官厂,要再兴建一万个官舍,之前工党已经建了一万个官舍,并且投入使用了,在永定河畔形成了大匠坊。

因为工匠人数增长,已经官舍已经不够用了。

这两万个官舍,就是两万户人家,他们出身多数都是穷民苦力,有了官厂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因为官厂提供住房、米面粮油柴等等生活所需品,他们的资材能够更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之上。

这就是工党的基本盘。

这还仅仅是毛呢官厂和煤局,如果遍布大明的所有官厂都进行效仿,毫无疑问,不用二十年,工党就是大明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庞大力量。

朱翊钧思考了片刻说道:“官厂造官舍,确实更便宜,那就准了吧,各地官厂要兴建,其规模、样式,都要得到户部审计的批复,确定有能力兴建,不得盲目跟风。”

王崇古之所以要再修一万个官舍,的确是原来的官舍不够用了,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下分配,要向下分配三成的利润,在不搞破坏性涨薪的前提下,就只能发房子了。

今年的西山煤铁局的利润,再次提升,随着煤窑的逐渐关停,越来越多的工匠投入了煤局之下的炼焦厂、水肥厂和炼铁厂,水肥今年产能再次提升,但利润的大头,还是铁器。

这次不是铁锅,而是京师造的火炉,已经卖到了大江南北。

一个名叫陈奕霖的工匠,把火炉的上层,变成了马蹄状的回风结构,这种回风灶能够让燃料更加充分的燃烧,至少能够节省三分之一的燃料,还能减少煤气不充分燃烧导致的中毒事件。

(马蹄回风结构)

买不起京师造火炉也没关系,可在在家里砌土灶,砌成这个结构,也能增加燃烧效率,本身就是个增加进气量的结构。

大明存在很多的筑炉匠,就是专门给各种人家砌筑炉膛,炉子砌的好坏,全看筑炉匠的手艺,西山煤局找了近百个匠人,教他们如何筑这种马蹄回风炉。

“陛下,王次辅是工党的第一任党魁,他必须要趁着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大明做点什么,这样一来,王次辅就不会是工党的最大弱点了。”冯保再次表明了王崇古兼济天下的动机。

工党的最大弱点,是王崇古这个人,他现在在位,权势滔天,等他走后,要突破工党,王崇古这个人,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

只要把王崇古彻底打倒,那工党就会分崩离析,各个击破就非常简单容易了。

朱翊钧认可了王崇古大建官舍的想法,毕竟衣食住行,对于百姓而言,每一个都很重要。

“你去把大司徒和少司徒叫来,他们这本奏疏,朕有点疑惑。”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本奏疏,他有点拿不准。

腊月二十五,大明官署、官厂,已经过年休沐了,放假从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六,等到正月十五,会再放假到正月二十过上元节。

民间放假则是从二十四日直接放到正月二十日,但这些年,一些民坊,已经开始初六上工。

内阁还在坐班,一直到大年三十。

王国光和张雪颜坐着小火车来到了通和宫御书房门前,在小黄门通禀之后,二位司徒走进了御书房内。

“明年起,大明的货物可以用黄金购买,这是为何呢?之前申时行就说,大明的钞法是复本位,也就是铜银本位,这就已经非常复杂了,还要加入黄金,岂不是更加复杂?”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户部的奏疏,请准明年起,大明接受贵金属黄金交易,而不再是单纯的只接受白银。

这复本位真就成了三本位了,更加麻烦多变,户部之前对黄金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但看起来户部改变了主意。

“陛下,这其实是为了发大明宝钞,这些黄金是不直接兑现的,黄金收缴到国帑内帑之后,就储备下来,为大明宝钞背书。”王国光解释了户部改变主意的原因,为了大明宝钞。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这个不兑现的黄金,如何为大明宝钞背书呢?”

“信心。”张学颜言简意赅的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只要发纸钞,哪怕是单纯的银本位,也会不可避免的超发,大明朝廷也不能一两银子就发一贯钞,既然一定会超发,那纸钞,最核心的关键,其实不是本位,而是信心,本位其实也是这个作用。

而黄金也是支撑信心的一种方式。

让所有人都相信,大明皇帝真的很有钱。

张学颜往前坐了坐身子说道:“陛下,国帑内帑存了一千万两黄金,就现价而言,那就是一亿六千银,最少能发五亿贯的宝钞,如果大明人都相信国帑内帑有一千万两黄金,那这五亿贯宝钞,就是真真切切的钱。”

“你说的朕明白了,不就是骗吗?”朱翊钧摇头说道:“朕的内帑里一共就九十三万两黄金,也没动过。”

“隔一段时间打些金币赏赐给宗室、功臣,大家都会相信。”张学颜奏闻了这个骗的细节,不时拿出一些来赏赐,让人们相信真的有这么多的黄金。

朱翊钧笑着摇头说道:“少司徒啊,你怎么不说,朕用黄金打点台表,或者干脆打个黄金靴子,来让人们相信呢?”

王国光眼前一亮说道:“陛下这个法子好啊!”

“对,就做点贵重的,没什么实际用处的金器,多些溢价标价,放在皇庄里,只要路过皇庄的人看到了金器,就都知道陛下财大气粗!最好几个市舶司的会同馆驿,也可以放开用白银购买黄金,只要在会同馆驿能买得到,那就足以让人相信了。”

王国光是真的佩服陛下的生意头脑,这一下子就把如何让人相信,讲好黄金故事的关键给点了出来!

让人相信就要触手可及,只要几个会同馆驿能买到黄金,那就没人会质疑国帑内帑有多少黄金了。

“额,大司徒,有没有可能,朕在讲反话,不同意钞法?”朱翊钧一摊手,有些无奈的说道,这户部大抵是疯了,失去铸币权的户部,只能发一点海外通行宝钞,维持一下户部的颜面。

“陛下,钱荒了。”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大明对白银的需求增长,大于白银流入增长,赤铜因为铜祥镇的缘故,勉强持平。”

“又荒了?”朱翊钧惊讶的说道,朱翊钧把三千万两白银撒到了开陇驰道上,这才多久,就又不够用了。

“陛下,去年这个时候,户部预计,今年米面粮油煤的价格,会上升一点,大约能涨个3%到5%,但今年价格不仅没涨,油的价格还降了点,这是因为这几年,海外的棕榈油从两万桶,增加到了三万桶。”王国光无奈的说道。

一大桶是一千七百斤,一万桶的增量就是1700万斤,光是去年一年,就增加了四千桶。

“这样啊,那明年起,就收黄金吧。”朱翊钧认可了户部的意见,同意了收蓄黄金的做法,大明现在的物价稳定,是因为白银和赤铜在大量流入,一旦断流,就会出现物价暴跌的可能。

物价暴跌,对于不行钞法的大明而言,就是大雪崩。

这意味着所有人的财富都在缩水,手工作坊所有的存货,卖就是赔,而且生产会停滞,大明手工作坊会破产,还关系到了脱产工匠们的生计,一旦有这种趋势,即便是发行大明宝钞,也要阻止这种雪崩。

不发展就不能分配增量,不发展还要退,那就得分配存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