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六十八章 不送人事,连唐僧都取不到真经

朱翊钧将整件事的脉络梳理清楚后,发现在三江营入城剿匪的过程中,全都是狠人。

太守李弘道在截街断路镇压揭榜佃户的时候,是捂盖子;在佃户进入东湖书院的时候,就一点都没打算捂盖子了,他的目的很简单,激化矛盾,彻底把台州弄成自己的一言堂!

东湖书院只知道吊书袋的士大夫,是不稳定因素,年轻人多数都还相信圣贤书,希望世道变好一点,李弘道既然选择了还乡匪团,一旦事发,大明皇帝、朝廷必然平叛,趁着民乱,攻破东湖书院,借着民乱,扫清反对者。

“朕看这个李弘道啊,是个十足的狠人,沈仕卿带着穷民苦力和书生进入三江营后,三江营的反扑有点过于凶猛了。”朱翊钧对着冯保说起整件事里的一个疑点。

不算缇骑,李弘道才是掌控暴力的那个,他才是优势方,但是崇和门失守了,奉仙坊、广文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被攻破了,缙绅们全都被抓走了。

“陛下的意思是,李弘道故意为之,放乱兵乱民入城?”冯保颇为惊讶的说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李弘道啊,他要借着民乱,出清旧账,缙绅被抓被杀,李弘道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他可以把一切罪孽都扣在这些缙绅身上。”

“你看,三江营把总方荣兴把这些缙绅带走的时候,太过于顺利了,那些个还乡匪团呢?被李弘道派去了驻守东湖书院的崇和堂,说是要等待破营,啧啧。”

“这读书人的心肠如此歹毒!”冯保连连摇头,按理说这些缙绅和李弘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李弘道却根本不在乎这些缙绅的死活。

冯保认同陛下的猜测,出清旧账,过去的事一笔勾销,他李弘道还是大明忠骨,缙绅就成了罪魁祸首,在方荣兴收兵之后,李弘道将三江营给围了,压着三江营露不了头。

李弘道是个狠人,沈仕卿也是个狠人,三江营把总方荣兴还想拿着缙绅和李弘道谈判,沈仕卿直接下令杀人,这是个很凶残的决定,但朱翊钧不打算处置沈仕卿,打算把他无罪释放,然后还给申时行。

哪里还田阻力大,沈仕卿就放到哪里去。

这个凶残的决定是情势所逼,三江营内不乏投降派、观望派、骑墙派,想要坚决抵抗的不多,杀人,就是把所有人绑在了一起。

而且三江营的粮草不够,即便是冲进城里抢了一些粮草,但是五千余人的口粮,就是个大问题,杀了这四十家缙绅及其家眷,减少粮草消耗。

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稽税缇骑会加入战场,甚至多数人对缇骑的战力,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沈仕卿这个举动,就是死可以,死之前也要拉个垫背的,把这些组建还乡匪团的元凶,缙绅给做掉报仇。

李弘道要将稽税缇骑一窝端了,就是怕稽税缇骑查税,翻出缙绅、台州商帮、对敲生意和他李弘道的关系,稽税缇骑就跟脑门上的剑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要了李弘道的命。

而从台州稽税千户苏承平的奏闻中,的确注意到了异常,有些人家,一年到头都做不了多少生意,但是家里兼田土、起大厝、养伶人、办诗会,风光无限,没有生意往来,怎么撑起的如此奢靡的生活?

苏承平已经开始着手调查了,如果没有这次的民乱、兵乱,书生出谋划策,过不了多久,这李弘道也要被逼到铤而走险,和稽税缇骑正面冲突的地步。

“李弘道斩首示众,其家人就流放到泰西去吧。”朱翊钧没有把李弘道扔进解刳院里,因为解刳院不缺标本,那么多的倭国战俘,挑都挑不过来。

申时行的奏疏,除了浙江还田的问题之外,还详细论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明反对大明。

现实的大明,在反对理念构建的大明,这是大明现实和叙事之间的割裂,这种割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申时行将其认定为矛盾。

但即便是矛盾重重,大明在当下世界里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

你问大明每一个人,大明为何伟大,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佃户、穷民苦力会说:大明并不伟大,因为他连一睁眼就要想到一家老小的生计,活的十分辛苦;

自耕农会说:大明并不伟大,官匪都是一家,稍有天灾人祸,都是破门灭户;

乡贤缙绅会说:大明以前很伟大,现在不伟大,不允许兼并的田制,就是倒行逆施;

势要豪右会说:大明以前很伟大,现在并不伟大,因为皇帝的好大喜功,大工鼎建、开疆拓土、穷兵黩武,全都由他们来买单!稽税制比抄家还要歹毒!而教出这样皇帝的张居正,该死;

官选官们会说:大明现在还不够伟大,皇帝总是管的太多,但因为英明抵消了这种高压,考成法至少塑造出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升官发财不靠裙带,如果皇帝允许他们发财,那就再好不过了;

统治阶级的大臣、勋贵、宗亲,则会交口称赞:大明如此伟大,是因为陛下英明聪颖决断坚毅;是因为幅员辽阔天华物宝;是因为大明吏治清明公平竞争让能者上庸者下;是因为漫长的历史带来了足够的模型,这不足以给大明带来最优解,但一定可以避免最差的结果等等。

申时行在奏疏里,将这种现象描绘的非常清晰,大明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即便是如此客观的事实,依旧会有如此多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割裂。

在四川耕种的佃户们,想起大明实现了环球贸易,很难真心实意的挺起胸膛,为这件事自豪。

如何弥合这些割裂,这是大明皇帝、朝廷在施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至少不让这些割裂形成巨大的离心力,将大明撕扯的四分五裂。

这是第三卷得到大明必亡的推论后,申时行对大明未来的思考。

“陛下,抓到的还乡匪团有超过一千五百人,怎么处置?”冯保面色凝重的问道。

“杀无赦,集体处斩,在崇和门外修一个镇邪碑,将所有尸骨埋在碑下,供人世世代代唾弃!”朱翊钧选择了全都斩首的命令,一个不留,物理消灭。

大明皇帝之所以如此的暴力,是因为必须如此,朝廷在这件事上,不能含糊不清,必须有一个明确到再明确的选择,才能平息众怒。

申时行的奏疏很长很长,他已经尽力用不太刺眼的文字,去描述还乡匪团的恶行,不至于‘有碍圣听’,但依旧让皇帝怒火中烧。

还乡匪团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用各种手段,刀砍、吊缢、活埋、放血等等手段,杀害了超过一千名乡民。

[还乡的匪团埋人埋累了,就让被抓的粮长、驿卒、退役九营军兵,自己给自己挖坑,然后互相埋掉,甚至埋人成为了投名状,愿意埋人的懒汉、流民,就可以加入还乡匪团对他人施暴。]

[臣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是因为愤怒的佃户们,在民乱兵乱的时候,把几个匪团给埋进了土里。]

[一名退役的九营军兵,临死前,还在高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临死前还坚信,陛下会为他报仇,这些残忍和邪恶一定会被陛下荡涤一空,他的名字叫叫郭云。]

……

[他们用这种血腥的手段来展示自己的残忍,宣扬自己的可怕,就是为了逼迫穷民苦力们,有冤不敢诉,有苦,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或许他们可以成功,但有人反抗,希望朝廷的衙门能够做主。]

[佃户们揭榜跑到了府衙去请李弘道做主,李弘道做出了人神共弃的选择。]

申时行借着整件事,告诉陛下他的主张,该动手的时候,不要吝啬暴力,像还乡匪团这种匪帮行为,要动用武力,以暴制暴。

借用数学的话,就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就取最大公约数,让大多数人满意。

通常情况下,暴力是非理性的,还乡匪团作恶多端,必须要用最残酷的手段镇压,这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之前申时行在还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点凌云翼化,自台州府之事后,他已经完全凌云翼化。

在去松江府之前,申时行是大明朝廷有名的老好人,端水大师,哪怕是张居正千叮咛万嘱咐,教了好多遍,但都没什么效果,但现在,申时行变了,变得比张居正期待的还要极端。

申时行这种改变,朱翊钧非常满意。

“朕又不缺这点东西,这过年了,几个总督府都送特产,朕还要回赐,几多麻烦。”朱翊钧手里拿着一大堆的礼单,每年一次,海外四大总督府,都会送礼,包括了宁远侯李成梁。

李成梁又跑到黑龙江,亲自凿冰取鱼,抓鱼不是关键,关键是宣称,这次李成梁带了块碑,上面写着宁远侯捕鱼处,以前这些鱼运到大明京师还是活的,朱翊钧下旨让李成梁就地打死,在东北那天气,这么抓回来,太费劲了。

长崎总督府今年送的是白银和黄铜,徐渭注意到倭国有一种铜钱,正面是凤凰背面是八卦,这种铜钱,不是来自大明,是倭铜,也就是倭国自己的铜料铸造的铜钱。

很快徐渭就弄明白了这些铜钱来自于出羽国,最上氏。

出羽国位于津轻海峡,当初也是为了对付北方虾夷地(北海道)的虾夷而设立,最上氏,是室町幕府足利一族的分支,算是和足利义昭是远房亲戚,而现在的家主最上义光的义字,也是足利义昭的哥哥足利义辉所赐。

大明水师武装绕倭巡游已经到了第七年,主要是为了探明倭国的水文,长崎总督府派了一支使团进入了出羽国,搞清楚了铜钱的来源,确定了向山、小泽、大泽、真木、三张、一之又、二之又、萱草等八处金银铜矿。

经过了极为友好的协商之后,大明水师凭借着强悍的火力,在最上川、米代川、雄物川三条入海河流,成功说服了最上家联合开发银山、铜山的规划,所有的矿产会堆积在秋田县,就地简单提炼,粗料到长崎后,再进行精炼,送回大明。

秋田矿山是第一年开发,预计明年起可以产黄金千两、白银二十四万两,铜料三百六十万斤。

而且大明水师还听说,关东地区,也有铜矿的传闻,对关东大名北条氏、佐助氏、伊达氏的渗透已经开始。

倭国多银山,大明要看见富饶银山,也要看见倭国这么多银山,把他们白银掏空,也是灭倭。

前大宗伯万士和,曾经《印加古国》中断言:控制矿山,就可以彻底打断地方文明的演化,青铜器打铁器都打不赢,更遑论火器了。

按照万士和的理论,大明要灭倭,只需要把矿山彻底控制,倭国就会和印加古国那样,慢慢凋零。

长崎总督府趁着朝鲜战场如火如荼的进行,开始有计划的对倭国的矿山进行控制。

琉球总督府送了皇帝不少的鱼油,这是当地的特产。

当地久米士族还问尚久国王好,当地人问琉球国王的好,就是让他好好的在大明待着,不要胡思乱想,大明在琉球的统治十分温和,毕竟琉球是大明真正的亲儿子,洪武年间迁民前往。

没有大明,就没有琉球。

吕宋总督府不仅给皇帝送了一大堆的特产,还给潞王送了点万国美人,主要是殷正茂是国姓,而且是皇亲国戚,所以理所当然要给潞王带点好东西。

而旧港总督府送了一千斤的金鸡纳霜,这一千斤的金鸡纳霜是精炼,将金鸡纳树的树皮磨成粉与碱石灰混合,再用轻油反复淬炼,最后用绿矾油也就是硫酸炮制,得到的结晶体。

金鸡纳霜,是贡品,而且极其珍贵,一两炮制过的金鸡纳霜就是一两黄金,等于说,现在旧港总督府有了一个金矿。

轻油在大明主要用于染料和灯油,朱翊钧用的的石灰喷灯,就是烧这个,沙阿买买提的故乡踩一脚就有石油,爪哇的石油也非常丰富。

“不是,是怎么想到的?”朱翊钧看着旧港总督府的礼单,有些疑惑的说道,碱石灰、轻油、绿矾油,三道加工后,才得到的结晶,也不知道旧港总督府是怎么捣鼓出来的。

冯保笑着说道:“陛下,都是试出来的。”

自从水肥横空出世之后,大明工匠们就开始了尝试,一点点的试,把自己手里有的东西,全都扔进去试,就跟道士修炼仙丹一样,有没有结果,一直试就是,一旦有结果,就开始完善链路,毕竟水肥可是拿了崇古进步奖,注定青史留名的存在。

朱翊钧不禁止总督府送礼的行为,哪怕是读书人老是喋喋不休,聚敛、政以贿成,但朱翊钧坚持礼尚往来,毕竟唐三藏取真经,不是取到的,是用紫金钵盂换来的。

不送人事,连唐僧都取不到真经。

大明腹地在准备过年,远在吕宋的总督府也是张灯结彩,早就开始筹备过年的事宜,火药的产量,终于能够满足军事需求之外,生产烟花爆竹了,烟花爆竹十分暴利,这是吕宋总督府的支柱产业之一。

被大明皇帝流放到吕宋的林辅成,成了总督府的座上宾,可以自由出入总督府,靠着一个五品格物博士的官身,就没有他不能去的地方,而且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殷正茂派了三百骑卒,护卫他的安全。

林辅成在吕宋比在京师还要舒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暴雨狂风就更好了。

“这鬼天气,都冬天季节了,还刮台风!”林辅成嘟嘟囔囔的走进了总督府,摘下了蓑衣。

“见过国姓爷。”林辅成笑呵呵的作了个揖。

国姓爷,吕宋有些人这么叫殷正茂,毕竟皇帝太远,殷正茂很近,再加上传闻殷正茂是皇室流落在外的宗室,大家这么称呼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林大师,请坐请坐。”殷正茂示意林辅成坐下,才拿出一本奏疏说道:“林大师说,咱吕宋非常危险。”

奏疏是林辅成走访种植园的调查结果,里面的内容很多,这是皇命,不过在奏疏的最后部分,林辅成讨论了下吕宋的局势,表达了他的不安。

吕宋总督府非常危险。

“我是外人,身在局外,看到了一点东西。”林辅成坐直了身子,面色格外凝重的说道:“国姓爷,吕宋汉人数量不到两成,却占了九成以上的财富,这就是危险啊。”

“过去这些吕宋夷人们,连吃饭都是问题,那些个泰西的红毛番动辄打杀,大明来了,他们吃饱了,可是这人一吃饱,就开始浮想联翩了。”

“这不是还给他们分了一成吗?”殷正茂眉头紧蹙的说道,这分一成已经比过去要多了,人家红毛番是全吃全占,一点都不给你分,殷正茂分下去的这一成,已经比过去的总量还要多了。

殷正茂思考了片刻说道:“我知道,人不患寡患不均,可是他们好吃懒做,不好好干活,自己不争气,怪谁?”

林辅成立刻说道:“国姓爷到吕宋马上就要第十四年了,红毛番跑了十四年了,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年的痛苦,只看到了现在,大明人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只能喝口汤,这就是眼下他们能看到的。”

“国姓爷以前是他们的大恩人,现在是带着大明人抢了他们田土、女人、房舍的仇人,不能指望夷人能想明白,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觉得这些繁华,该是他们夷人的。”

“这的确是个应该警惕的问题。”殷正茂认可了林辅成的建议,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殷正茂身在局中,每天都是鲜花锦簇,看不到水面下的危险,但也有意识到,林辅成点破了可能存在的危险。

“我有个办法,可解国姓爷之忧。”林辅成拿起了两个茶杯说道:“总督府找个商行,存一批粮食,存一批烟草,等到收获的时候就放粮售卖,卖了的钱买烟草,等到粮食卖光了,就卖烟草,然后收粮,如此经年,就解决问题了。”

林辅成说的轻飘飘,但殷正茂经年老吏,知道林辅成这话的毒辣之处,林辅成此策,瞄准的是吕宋夷人刚刚成型,抗风险能力极弱的夷人地主,而且是精准打击。

这办法,是腹地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兼并的拿手好戏,在大明是稻桑,在吕宋用的是稻烟,都是一个效果。

在收获的季节不断的放粮,不断拉低粮食价格,就会导致农户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生丝价格上涨,农户纷纷改稻为桑,而后粮食价格上涨,生丝价格下降,农户卖掉生丝的钱,还不够买粮食,农户无论如何调整,都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吕宋是个大岛,深度参与到了大明开海贸易之中,来到吕宋垦荒的汉人,多数都是在腹地失地的百姓,对于这个招数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面对这样的价格变动,大明百姓都会不动如山,待价而沽。

这个玩法已经玩了两千多年了,毕竟待价而沽这个成语,就出自《论语·子罕》。

这些夷人的地主,就是林辅成精准爆破的对象,只要经历几次,成本无法收回,他们的田土就会被兼并。

一茬又一茬,勤劳致富,不断伐木垦荒的夷人,可能永远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明明已经很勤劳了,刚刚有点家底,就会输的一塌糊涂。

“林大师不愧是读书人啊。”殷正茂颇为感慨的说道。

林辅成笑着说道:“我也是跟咱们大明的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学的。”

一个急切的脚步声快速传来,披着蓑衣的海防巡检冲进了总督府市政厅的西花厅内,俯首说道:“总督!铜祥镇出事了,总办陈成毅传来急讯,铜祥镇请援!”

“父亲,孩儿愿往!”驸马都尉殷宗信立刻站起来说道:“我立刻点一千兵马前往。”

“好,我带三千为你压阵,不要轻举妄动。”殷正茂年纪已长,年轻时候在电白港,带着客兵冲锋陷阵已经成了过往,他虽然无法披坚执锐,但军事天赋仍在,既然消息能够传来,自然不是特别危险。

“我能跟国姓爷一起去看看吗?”林辅成试探性的说道:“我一定在中军大帐,不添乱,不妄言。”

上一个在军中胡说八道的人叫杨修,说军令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显得他多能耐,在军中,把嘴巴闭好,不添乱才是读书人的自我修养。

“好。”殷正茂考虑再三,答应了下来。

风很大,雨很大,总督府的牙兵开始出动,十二个铜镇,就是吕宋总督府在吕宋维持统治的十二根柱石,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马尼拉市政厅到铜祥镇甚至有一条驰道。

汽笛声在雨中骤然响起,一台台升平四号蒸汽机开始咆哮起来,铁马拉动着的火车开始缓缓出站,向着铜祥镇而去,在车厢里的军兵检查着自己的军备。

吕宋作为十分富裕的总督府,军备自然豪华,最重要的是,人人披甲。

这些甲胄就是殷正茂用铜料跟大明皇帝换来的恩赐,一共四千具,殷正茂非常清楚,这是赏赐,甲胄这东西不是银子就能买到的,非常犯忌讳,民间造甲是造反。

也就是大明火器能破甲,否则内阁那些老头子,不可能同意如此数量的甲胄流出,太危险了。

铁马没有跑到铜祥镇,而是在铜祥镇不足二里的地方停下,因为驰道被破坏了,殷宗信留下了两百工兵冒雨修路,在出发前,殷宗信就想到了可能会有人破坏驰道,所以带了工兵。

只要修通了驰道,殷正茂的三千军就可以进入铜祥镇,到那个时候,天王老子来了,这铜祥镇也是大明的。

殷宗信带八百人,冒雨向着铜祥镇赶去,赶到的时候,他没有下令进攻,因为铜祥镇的情况比想象的要好得多,镇内发生了骚乱,但营堡在大明人的控制之中,夷人爬不到营堡的土墙之上。

一直等到听到了汽笛声响起,殷宗信才下令进攻。

汽笛声响起,代表大明军来了,这些个夷人立刻大喊大叫的开始四散逃跑,而殷宗信就埋伏在他们的侧翼,将其彻底驱散。

骚乱持续了一天一夜的时间,铜祥镇恢复了安宁,并且开始组织生产,因为大雨的缘故,铜祥镇没有火情,生产工具没有被破坏多少,稍微收拾下,就能继续开工了。

“事情因何而起?”殷正茂看着有点狼狈的陈成毅问道。

“矿上有女眷被掳走,我带人去找,女眷已经被奸杀,我杀了十二个夷人,这些夷人就开始进攻铜祥镇,我起初以为是意外,但内有骚乱外有贼寇,显然是里应外合。”陈成毅解释了下事情的原委。

殷正茂面如寒霜的说道:“看来,是我平日里脾气太好了,才让夷人敢如此蹬鼻子上脸!敢打大明人的主意!”

只是抢点钱,殷正茂不打算斤斤计较,十二个铜镇,多有发生,这里是六合之地,不是大明腹地,但杀了大明的人,那殷正茂就准备大动干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