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六十章 世上本无双全法,万事皆在取舍间

“要知道,当初法家的失败,也是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崇古首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让陛下退一步,不是为了给宗室留体面,而是给新政、朝廷、自己留给体面。

很多时候,洋洋洒洒一大堆,不如一个爹字管用。

公孙贾、公子虔曾经为秦孝公太子嬴驷的老师,太子嬴驷犯法,当街杀人,按照商鞅变法的新法,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因为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最后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代为受刑,至此新法得以施行。

商鞅变法不是徙木立信,就奠定了威信,而是将法太子、刑其傅、秦人皆趋令。

但商鞅也没有赢,他最后被五马分尸了,到了后来,甚至连法家都输了,成为了儒皮法骨里的那根骨,因为法家搞得那套,真的伤害到了统治阶级。

所以,大明的律法,在公平二字上,甚至不如秦律,毕竟太子犯了罪,真的被处罚了。

王崇古始终坚定的认为,律法就是统治工具之一,当伤害到统治阶级的时候,就会被修改,他觉得还是不要引发这个宪政危机的好。

“这件事,麻烦的很。”张居正眉头都拧成了疙瘩。

大明律法的最大困局,和两千年的秦国一样,那就是‘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律法无法顺利施行,数以千年以来,都是因为统治阶级不肯遵守,进而所有人都不肯遵守了。

一旦把宗室刨除在了税法之外,那么稽税院稽税,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到头来,怎么放出去的稽税千户,怎么收回来。

大明是你老朱家的,你老朱家都不纳税,让我穷民苦力、势要豪右纳税,凭什么!

而现在稽税院之所以可以稽税成功,是因为陛下是天下第一纳税人,每年皇庄都要进行年终审计,对税务进行清缴,获得完税的书契,陛下甚至把书契裱在了玻璃橱窗里,放在文华殿偏殿里,一进门就能清楚的看到。

一排的书契,一共十二张,都是陛下来时的路。

稽税千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连皇帝都交税,你凭什么不交税!

所以稽税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至高无上的陛下始终坚持遵守税法。

哪怕是这一群宗室,对于陛下而言,都是穷要饭的亲戚,大多数都出五服了,修十王城,就是为了一个体面而已,但宗室仍然是统治阶级。

“含糊其辞怎么样?”沈鲤觉得可以发动读书人的被动,揣着明白装糊涂,律法里这么写,实际执行又是另外一回儿事。

王国光立刻摇头说道:“那就没必要修税法了。”

问题讨论到这里的时候,文渊阁里变得格外的沉默,四位廷臣熟读斗争卷,此时的他们都有些绝望,张居正反对第三卷,冯保也反对第三卷,因为第三卷的内容就是如此的绝望,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

似乎一个必然的结局,就出现在了所有万历维新同志同行者面前。

砸开的铁镣再次被带上、被废弃的特权死灰复燃、奴隶主再次成为国王、政治是只计较私利轮流坐庄;

邪恶始终如同乌云密布、善良就只是进步的阻挡、光明的明天从不到来,万历维新的一切都会被埋葬;

这就是陛下要的万历维新吗?这就是明公追求的再次让大明伟大吗?这就是大明必然的宿命吗?

几千年的黑夜,何时才会真正获得光明,孤独的战士,注定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以前的时候,我总是对陛下说,要克服克终之难,大明的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把一切美好撕碎,把失望累积为绝望。”张居正面色有些苦涩的说道:“我还提醒陛下,现在我反而对万历维新产生了一些动摇。”

陛下还在斗志昂扬,文渊阁的大学士们,反而变得有些绝望,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最后阁臣们没有商量出结果来,将税法编修的问题,送到了通和宫内。

朱翊钧看完奏疏就知道坏事了,用力过猛了。

“去文渊阁。”朱翊钧拿着奏疏,坐上了停在门前的小火车,动次打次,带着节奏的小火车,将陛下带到了文华殿门前,大明皇帝也没在文华殿上宣见阁臣,而是自己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渊阁内。

阁臣对皇帝的到来,格外的意外,他们赶忙出班俯首说道:“参见陛下。”

“免礼免礼。”朱翊钧东逛逛西看看,翻了翻中书舍人写的起居注,确定没有说自己的坏话,又看了看稍显凌乱的阁臣书桌,笑着说道:“朕就是过来看看,你们上的奏疏朕看了。”

“宗室必须纳税!”

“朕不会退这一步,朕退了这一步,不用多久,大明朝就又收不上来税银了。”

“至于王次辅担心的问题,宗室犯法,就以八辟议贵吧,若是事儿不大,就可以宽宥特赦,如果事儿很大,那就法办便是。”

朱翊钧给出了自己的办法,绕了个圈,宗室要遵循律法,但可以走特赦流程,至于肯不肯特赦看皇帝,至于能不能特赦,看皇权和臣权的强弱。

这一步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宗室违背了大明律,就会变成罪犯,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赦,才能被赦免,这已经是大明律法的巨大进步了。

陛下的特赦可不是没那么好获得的,尤其是这些宗室,多数都出了五服,想要陛下的特赦,这要看亲疏远近。

但值得注意的是,皇帝陛下的特赦令,仍然是违背法家的绝对公平,绕这个圈,作为统治阶级的宗室,依旧享有司法上的特权。

“朕见诸位明公,对第三卷所言,是极为不满的,这样吧,朕把第四卷写出来好了。”朱翊钧笑着说道。

张居正立刻说道:“那还是算了。”

作为阶级论的前两卷作者,张居正可太知道第四卷要写什么东西了,第三卷是大明必亡,第四卷就是帝制必亡,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帝制必亡可以解决很多矛盾,但也会有新的矛盾,张居正思考了很久,认为可能还存在第五卷。

第五卷的内容也很好推测,再斗争。

大抵阶级论就这五卷,阶级、分配、斗争、封建、再斗争,这个逻辑是完美的。

虽然说第四卷和可能存在的第五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任何理论体系,想要获得广泛的认可,就要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须要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主观要求,才会被广泛应用。

所以更加公平的理论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张居正并不想看到,他连第三卷都不是特别待见,当陛下提出了第四卷的时候,张居正忽然觉得,第三卷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其实看到陛下的那一瞬间,诸位明公那份绝望也就慢慢退散了,这些都是陛下要头疼的问题,老头子们最小都六十多岁了,陛下才二十四岁,明公们只需要担心,但皇帝需要面对。

陛下都不怕,老头子们更不用害怕了。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管好眼下就是。”朱翊钧在文渊阁溜达了一圈就打算离开了,没有打鸡血,更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实事求是的讲出了现实。

人,就只能管好眼下的事儿。

他必须要出现,给大明明公足够的确定性,他就是大明朝的定海神针,只要他出现,他就能给人带来足够的信心。

自从第三卷出现后,大明明公们做事也有了些变化,现在做事做绝成为了极端保守派们的基本方针。

极端保守派就是这样,不太相信后人的智慧,我把能办完的事办完了,把事做尽了,后人能维持多久,那就是看后人的命了,历史也证明了,后人不见得有智慧。

“不是这个大光明教…”回到通和宫的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面色有些复杂,每次提及这个大光明教朱翊钧的神情都会这么复杂。

一方面,大光明教真切的扩大了大明的影响力,而另外一方面,朱翊钧比较抵触宗教这个东西,即便是大光明教没有神。

黎牙实综合了很多水手的消息,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圣徒们发生了内讧,二十个面圣过的圣徒,死掉了十三个,最终以形成了以大牧首马丽昂·德·蒙莫朗西为核心的大光明教。

之所以发生直接冲突,是因为,大光明教内部产生了巨大分歧。

以大牧首马丽昂为首的七名圣徒,坚持要仗剑传教,这是和大明仗剑海贸的环境密不可分的,马丽昂迫切的希望大光明教有自己的武装。

在这个时候,一部分比较极端的罗马教廷的信徒,对大光明教的智者们展开了有针对的袭击,大光明教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尝试增加自己的武装力量。

而另外十三名圣徒,则是不认可马丽昂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大光明教拥有自己的武装,并且展开反击,会引起世俗当权者的警惕,不利于传教的同时,还容易激化矛盾,最终导致大光明教的彻底失败。

路线分歧是极为致命的,马丽昂作为大牧首反而成为了少数,一场针对马丽昂的宫廷政变开始发生。

在万历十四年一月份的时候,马丽昂从法兰西回到了佛得角自由之城的智者之屋,遭到了圣徒的袭击,本来这场有预谋的袭击,马丽昂必死无疑,但不巧的是,马丽昂的父亲,派给她二十名亲卫,保护她的安全。

血战之后,马丽昂成为了大光明教的独裁者,并且还是快速筹备出了自由骑士团。

“她准备做什么?”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自由骑士团,一万两千人,她组建的太快了,而且没有任何领地和税赋,她拿什么来养这一个个自由骑士团。”

朱翊钧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阴谋,一月份才发生了火并,自由骑士团组建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大明朝,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朱翊钧组建京营,一年时间才有一万可用的军兵,跌跌撞撞三年多,才把京营的事儿理顺,这还是在有戚继光的情况下。

马丽昂,凭什么这么快,就组建起了骑士团!

冯保拿出了备忘录,翻动了许久才说道:“陛下,她姓蒙莫朗西,这个姓氏来自于当维尔领主蒙莫朗西公爵,而她的父亲是法兰西现在的陆军元帅,朗格多克总督。”

“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她要做什么?”朱翊钧拿过了备忘录,才发现礼部早就奏闻了她的身份(642章),现在回头看,这个人来大明的目的就不纯粹,表面上的恭顺,只是为了获得大光明教圣徒的身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达成自己的目的。

冯保眉头紧蹙的说道:“或许她想做女王,或者她的父亲想做法兰西国王?”

“那就解释通了,仗剑传教是个谎言。”朱翊钧深以为然的点头说道。

冯保一看这架势,就知道马丽昂所图甚大,但泰西那边,都不是很清楚马丽昂的目的是什么,还以为她真的打算搞什么仗剑传教,这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和不太对付的人吃饭时,一定会带有绝对的警惕之心,甚至要做好跟对方鱼死网破的准备,这是自鸿门宴之后,必然的基本素质。

比如旧唐书载:建成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如果不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告密李世民,指不定李世民就一命呜呼了,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杀死兄长李建成还有些悲痛,但一想到把李元吉也一起杀了,瞬间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反面的例子,就是开启了倭国战国时代的故事,四职之一的赤松满佑,宴请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教,足利义教就那么没有任何戒备的前去赴宴了,然后被杀了。

还有类似的就是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自己身边护卫就那么百余人,就敢入京,被明智光秀给做掉了。

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长到几乎任何政治活动,都可以在历史长河里,找到对应的博弈模型,虽然不一定有指导意义,但一定有借鉴意义。

这也是为何后来的儒学士们总是说春秋以后无大义,甚至可以制造出不读史的史荒年代来。

在万历初年,士大夫常常以不读史为荣,不读史就是不屑于看那些不义之举,其实就是用史书可以制造政治门槛,类似于朝鲜上层用汉文,下层用彦文,人为制造壁垒。

梁梦龙作为大明进士,一直到翰林院,拜张居正为师之前,都‘未尝睹全史’,在翰林院如饥似渴的吸收这些史料。

冯保也读史,他看了半天,这个马丽昂干的这点事儿,都有点像养死士的司马懿,这个自由骑士团,在法兰西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会发挥出怎么样的作用来,可想而知。

当然这都是猜测,需要更多的消息,才能进一步确认这个大光明教大牧首的目的。

大明皇帝和内相的讨论,其实是一种非常傲慢的理解方式,以大明人的视角去理解泰西发生的事儿,就会陷入这种误区。

皇帝和内相实在是想得太多了,完全忽视了泰西宗教战争的残酷,因为大明的宗教冲突并不激烈。

马丽昂根本没想那么多,大光明教的传播,让罗马教廷如鲠在喉,开始有目的的针对大光明教展开了袭击,而大光明教必须要自己组装武装力量来反击,针锋相对。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一切宗教矛盾在泰西都有可能演化为战争行为。

马丽昂对法兰西国王没有那么大的企图心。

万历十四年八月份,大明进行了一次重大人事任命,总督军务梁梦龙将会在年底之前调回京师,而新任的总督军务凌云翼,准备回京,前往朝鲜赴任。

梁梦龙要回朝,则是因为他必须要回来,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还要处理吏部诸事,实在是有些过于忙碌了,而且在收复了汉城仁川之后,朝鲜也需要一个好杀人的凌云翼前往,凌云翼去朝鲜,是要对朝鲜进行清丈、还田、组建工兵团营,修桥补路,修建官厂、铁冶所。

如此急变,一些旧时代的残党,就会成为阻力,更加明确的说,朝鲜的文武两班被超度。但以庶子、妾生子为主的中人,仍然是朝鲜地面的流毒,需要物理消灭。

凌云翼终于离开了河南,郧阳巡抚徐学谟前往河南接管未完之事,主要就是开封到嘉峪关的驰道。

八月二十九日,凌云翼的车驾抵达了良乡镇的固节驿,这里是京城西南第一驿传,也是大明京开驰道的第一站,凌云翼是坐着升平四号牵引的铁马回京,这一路上甚是平稳。

“这可比过去舟车劳顿要舒坦多了。”凌云翼跺了跺脚,对着左右说道,他下了车,站在站台上,看着固节驿的四个车道,伸了个懒腰,铁马可比马车要平稳的多。

“日后咱们大明遍地都是驰道,百姓往来,该多方便。”连成均也是感慨万千,自从开封到京堂的驰道修通之后,从开封府到京师,就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实在是太方便了。

“凌云翼!尔不仁,罗定之战,残杀无数!暴虐之徒,社稷之贼!”一群士大夫模样看到了凌云翼下车,立刻想要围上来,大声的喊着。

“进者斩!后退!”陈末抽出了手中的手铳,指向了士大夫。

几个缇骑迅速将凌云翼围住,剩下的十数名缇骑迅速在车站附近布防,防止生变,很快人群都分成了两部分,缇骑将凌云翼护在了身后。

缇骑大多数都是从墩台远侯中遴选,他们手中的火枪,对准了人群。

陈末是提刑指挥使,他带了一个提刑千户随大珰前往河南宣旨,在河南都没有动手,在京师门户,反而掏出了火铳来,手铳是燧发手铳,里面已经装填了弹药。

大明军是不会轻易把枪口对准百姓的,但缇骑不是,缇骑的职责就是听命于陛下。

突然的变故,让所有打算声讨凌云翼的士大夫止住了脚步,他们的神情各异,但没有一个人,敢真的迈出脚步,士大夫们毫不怀疑缇骑会动手。

士大夫声讨凌云翼,是一次踩凌云翼获得名声的行为,凌云翼名声不好,京师的士大夫们,没事都喜欢骂两句,显然这群年轻的士大夫是为了博名而来,不是为了送命。

“诶,陈指挥不必如此紧张,放下火铳,我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凌云翼快速分析了情况,反而笑了起来,示意缇骑不必过分紧张。

“你要说什么?”凌云翼好奇的打量了一番领头的人,笑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章士伟是也!苏州籍万历十四年新科进士!”章士伟大声的回答道。

凌云翼满脸笑意的说道:“哦,好,我记下了,这次去朝鲜,我带上你。”

“啊?”章士伟目光变得呆滞了起来。

他就是来博个名声,没想到居然要去朝鲜,朝鲜现在可是战场,刀剑可不长眼,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我现在要沐浴更衣进宫面圣,无暇闲谈,来日方长,我们去的路上,你再好好说说你的想法。”凌云翼挥了挥手,在缇骑的保护下出站前往会同馆。

陈末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呆若木鸡的章士伟还站在原地。

陈末稍微思考了下,总觉得这些个读书人,确实是十分歹毒,凌云翼和风细雨,甚至有些慈眉善目,一顿连消带打,这章士伟非但没捞到名声,反而捞到了份苦差事。

果然陛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小心读书人是对的。

当初姚光启也干过这个事儿,现在已经成为海带大王,并且在上海县做知县了,成为了大明循吏。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领圣命至河南清丈,幸不辱命。”凌云翼在下午的时候,抵达了通和宫面圣。

“免礼,坐下说话。”朱翊钧手虚伸示意凌云翼不必多礼,他面色凝重的说道:“听闻凌部堂到了固节驿,被士大夫给堵了?把他们送去辽东填大水泡子,才是正理。”

凌云翼赶忙俯首说道:“陛下,都是些年轻人,听闻不平事,义愤填膺,听闻臣的凶名,还不避让,反而到车站围堵,这也是一种勇气,他们只是没有接触到那么多的庶务,才会觉得那是不仁。”

“不谙世事,故不知,一时的妇人之仁,才是对他人的不仁。”

“他们怜悯罗定瑶民的悲剧,却没想过被瑶民暴乱洗劫的百姓何其痛苦;他们听闻河南乡贤缙绅的哭诉,却没听到穷民苦力对不公的悲鸣,所以才会认为臣恶。”

“臣要去朝鲜,正好缺些大明官员随行,毕竟朝鲜新辟,万象更新,需要更多的腹地官员,去教化万民,等到他们真的处理这些棘手的事,就会明白,世上本无双全法,万事皆在取舍间。”

朱翊钧沉默了下,暗暗加重了对文官的警惕,看看这凌云翼,说话多体面,这话说的多漂亮!看起来是为士大夫们开脱,还给士大夫们找了个差事。

但让围堵凌云翼的士大夫选,他们九成九愿意去东北填大水泡子,都不想到凌云翼手下做事去!

朝鲜是战场,是新开辟之地,是万象更新,在朝鲜不明不白的合理死去,实在是太简单了。

到这个时候,这些围堵凌云翼的士大夫只能指望凌云翼的德行了。

“好,就依凌部堂所言。”朱翊钧选择了赞同,朝鲜缺官。

“陛下,臣在邸报上看朝鲜捷报,发现了这仁川是朝鲜锁钥之地,决计不可落入他人之手,以大明军之能,在仁川打了这么久,只要在仁川布置一个步营,就可以控弦整个朝鲜。”凌云翼作为第一任朝鲜总督,他阐述了自己的对朝鲜的看法。

看来看去,这仁川,就是锁钥之地,就是咽喉,大明在仁川驻军,无论是朝鲜如何风云变幻,都必须要听大明的话。

朱翊钧十分肯定的说道:“诚如是也,这次若不是倭寇急了,户田胜隆带了三万兵出汉城,恐怕仁川、汉城要到冬天才能解决。”

户田胜隆的计划很好,可惜被戚继光给看穿了,汉城守备空虚,羽柴秀吉不得不驰援汉城,仁川防务露出了破绽,最终导致了仁川、汉城防线的整体崩溃。

户田胜隆的计划能够执行,是因为等到冬天也是输,不如搏一把,对于倭寇而言,搏一把是一种常见的决策。

“陛下,臣有一惑,陛下还要灭倭吗?”凌云翼低声问道,他问的是陛下的意思,而不是大明明公的意思。

朱翊钧十分郑重的说道:“自然,朕可是许诺过戚帅的,朕不可能食言。”

“陛下,如果还要灭倭,臣以为,忠州之战不必急。”凌云翼听闻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灭倭是一种打法,不灭倭是另外一种打法。

“陛下,忠州、釜山没有多少耕地,若是倭寇不肯放弃,就要持续投入兵力,并且还要从本土运送粮草到朝鲜战场。”凌云翼说的非常平静。

绞肉机打法。

放弃忠州和釜山,就代表着放弃了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的可能性,织田信长、羽柴秀吉都不可能放弃,但是不放弃,就只能不断地把武士、足轻,投入到这个血肉磨坊一样的战场。

最可怕的是,会进一步加重倭国的粮食危机。

有的时候,允许敌人投降,也是一种仁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