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五十七章 杀花郎,胜利转进!

“我是朝鲜的王!无论如何,我都是朝鲜的王!李舜臣,我命令你放下武器!烧毁大明军所有粮草和火药!立刻马上!”李昖挣扎了下,站了起来,大声的怒吼着,他当初被打断那条腿没好利索,样子有些滑稽。

为了这次的大行动,李昖在之前专门给大明前军指挥的奉国公戚继光,去了一封奏疏,讨要美人和羊肉,制造一种自己安于享乐的假象,让大明军、李舜臣放松警惕。

李舜臣的确放松了警惕,但突然收到了消息,让李昖精心谋划的行动,没能如期望那样的开展,这次李昖发动的‘叛乱’过于仓促了,被李舜臣残忍镇压了。

戚继光也不是有什么神奇的本领,能够预料到倭寇、李昖他们的行为,只是时常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索,如何打败自己而已。

李舜臣看着李昖,听到这种不切实际的命令,有些轻蔑的笑了,他摘掉了兜鍪,看着天边的朝阳,他晃动着身体,在金色朝阳中,轻轻哼唱着:“白白的桔梗哟,长满了山坡哎,只要挖出一两棵,就能装满一箩筐诶,山下的桔梗摇曳哟,高歌一曲祈愿丰…丰年一年又一年勒…”

李舜臣的声音有些悲怆,杀了一夜的李舜臣,甚至嗓音有点沙哑,但唱着唱着,李舜臣所率的军兵,都是泪流满面,因为朝鲜人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李舜臣终于停下了自己的哼唱,站了起来,抽出了自己的戚家军刀,这是陛下赏赐给他的佩刀。

李舜臣拖着刀,一边走一边说:“李昖,你不知道,朝鲜人过冬全靠这桔梗,所以才有了这首歌谣。”

“我们去打秸秆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冻死的时候,我们就唱着这首歌,送他们走,希望他们下辈子不要做朝鲜人了。”

“做朝鲜人,实在是太苦了,我们靠秸秆取暖,饿的时候要吃土,吃完就死了,但是饿啊。”

“大明以前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现在全面开海了,你没有跟上大明的脚步,我不明白,朝鲜宁愿设立倭馆跟倭国通商,都不设立大明馆,这是你的第一罪。”

“强敌在侧,你倒行逆施,不仅不振武,还要行军籍收布法,朝鲜八道武备不振,倭寇蜂拥而至,无兵可用,无人可遣,这是你的第二罪。”

“倭寇打进来了,你三战三逃,弃汉城,弃开城,弃平壤,失去了主心骨的朝鲜军,大败亏输,一溃千里,短短月余时间,朝鲜被攻灭,大部分人都做了亡国奴,这是你的第三罪。”

“好不容易大明军肯来驰援,你或者说你们,百般阻挠,不提供任何的粮草给大明军,对于你而言,倭寇不能赢,大明也不能赢,你就想做朝鲜王,却没想过朝鲜人做了亡国奴,这是你的第四罪。”

“你在平壤宫城里给倭寇写信,被我抓到了,要不是陛下没有圣旨,你跟倭寇暗通曲款,我就把你打死了,当时我只打断你一条腿,勾结倭寇,这是你的第五罪。”

“今天,你伙同倭国奸细,焚毁大明军粮草火药,试图左右夹击为朝鲜征战的大明军,作为藩属国君你不忠不孝,作为朝鲜王,你不义,这是你的第六罪。”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朝鲜废王李昖,目眦欲裂,看着浑身是血的李舜臣,厉声喊道:“那咋了!”

“我是朝鲜的王!我命令你,放下武器,烧毁大明军粮草!”

“呼。”李舜臣吐了口浊气,李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亡国奴,李昖有个妃子封号仁嫔,出身水原金氏,金仁嫔有身孕,已经临产,因为行动不便,李昖逃跑的时候,将金仁嫔丢弃。

倭寇抓到金仁嫔后,金仁嫔已经生产,倭寇将孩子溺死后,让哺乳期的金仁嫔,给小西行长的狗喂奶。

这是陈天德这个海防巡检在汉城亲眼所见的苦难,陈天德看不到的苦难更多,金仁嫔最后不堪其辱,投井自尽了。

而作为一个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国君,李昖临阵脱逃了。

李舜臣站直了身子,双手架起了刀,大声的说道:“众将士听令!”

“朝鲜废王李昖勾结倭寇,意图颠覆,不忠不孝不义,我命令,杀死一切颠覆国贼!”

“杀!”

李舜臣喊出杀的时候,带着军兵就冲了上去,已经被包围的李昖、宗室、文武两班,慌不择路的想要逃跑,但是他们背后就是一堵墙,翻不过去的墙。

李舜臣没有把难题交给军兵,而是一马当先,率先砍杀了一个过去高不可攀的文武两班贵族,李舜臣也不管是谁,踏了过去,率军兵继续前进,其他军兵见状,立刻蜂拥而上,开始了血腥的屠戮。

“噗。”

李舜臣手中的戚家军刀,砍下了李昖的肩膀,刀从肩膀砍下,划到了腹部,血液四溅。

李昖一条腿断了还没好利索,他根本没办法逃跑。

“你怎么敢!”李昖没有感觉疼痛,不敢置信的看着巨大的伤口,血流如注,颤抖着说道。

“我有什么不敢的。”李舜臣举起了手中的长刀,顿了顿,用力挥下,砍在了李昖的另外一个肩膀上,又是划出一道巨大伤口,他已经杀了一晚上了,有点力竭,但杀一个李昖完全够了。

“你怎么敢,咳…啊!”李昖这才爆发出了哀嚎声,疼痛感现在才传来。

“真的是聒噪啊!”李舜臣啐了口,下腰双手持刀,丁字步探出,上砍,转身用力下砍,一整套刀法行云流水,他的第一刀砍在胸腹部,第二刀带着呼啸之声,砍在了李昖的脖颈上。

李昖还在惊讶,只是视角一歪,天旋地转后,在一片血红色中,失去了所有的意识。

李昖死了。

李舜臣微微皱了皱眉,李昖的脑袋只砍掉了一半,另外一半还在脖子上挂着,显得有点诡异。

这个丁字回杀是他在大明学到的武艺,陛下操阅军马的时候,李舜臣请教大明皇帝学来的,如果让大明皇帝来,这一刀就把李昖的脑袋砍下来了,李舜臣亲眼见过,大明皇帝这丁字回杀,能把海碗粗的木桩砍断。

一想到大明皇帝的弘毅,没有什么天赋,硬生生把自己练到合格将领的地步,再看看这个贪生怕死,只管自己的李昖,李舜臣就气不打一处来。

李舜臣再次下压,又补了一刀,彻底将李昖的脑袋砍了下来,提在手里,李昖的尸首,一定要送到大明京师,验明正身的,再怎么说也是大明册封的王室,是死是活,要有个准信儿。

“杀!杀!杀!”

喊打喊杀的声音充斥着整个义州城。

李舜臣镇压了朝鲜王李昖的叛乱,王发动叛乱这件事比较离奇,看起来有点不太符合逻辑,但就是这样发生了。

又经过了一天的时间,李舜臣才完全清理干净了叛军,开始盘点损失,一共损失了三万斤的火药和六万石的粮草,主要是火药库爆炸的时候,把一个粮仓烧毁了,忙于平叛的义州军,没工夫救火。

义州存了二十万斤的火药和四十万石粮草,这个损失,真的不算太大。

让李舜臣比较意外的是,虽然废王李昖调动了一部分的义州军,但即便是被调动的义州军,大部分都是出工不出力,就是人去了,但李舜臣所部一到,直接望风投降了,非常丝滑,平叛的过程没有任何的阻力。

义州军大约有两万四千人,而李昖因为仓促发动,只调动了四千人,就是这四千人,顽抗到底的也只有一千多人,剩下三千人,全都投降了,这些顽抗到底的叛军,多数还是文武两班的家丁,不是义州军。

即便是这些家丁,抵抗意志也是非常的薄弱,被逮到之后,就会立刻马上投降。

掌握了军队的调令,绝不等同于掌控了军队,军队也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不是将领发布一个命令,就任由差遣,死不旋踵的执行军令。

杀倭寇肯定是拼死作战,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血赚,杀三个光宗耀祖,但戚继光要下令把枪口对准皇帝,有几个人肯,那就难说了。

戚继光不止一次强调,基于恐惧而非信念作战的不义之战,是非常难以取胜的,即便是赢了,也很难保证是真的胜利,而戚继光对大明军的要求是,军事胜利与政治胜利。

李舜臣的确是这次平定叛乱的指挥者,但这也是大明军政治胜利的结果,在这个杀良冒功蔚然成风的年代里,大明军的军纪,对于所有朝鲜人都是一种幸运,大明军在行军的时候,甚至会避开庄稼。

人心所向,从来都不是虚妄。

李昖的失败是毫无意外的,他连驿馆、驿路都没掐断,让情报能力更强的大明军,把消息传回了义州,让李舜臣有了防备,李昖就注定要失败了。

大明军担心李舜臣用的是苦肉计,但李舜臣选择了结束了李昖的性命,大明也不用为难,不用沉江落水了,把这个稍微有点棘手的事儿,给办的很利索。

在事后复盘的时候,李舜臣发现了点燃了火药库的是倭寇,而不是义州军,义州军在发动叛乱的过程中,面对来自上级的炸毁火药库烧毁粮仓的指令,选择了再看看,看看局势,而不是立刻点燃。

这一支倭寇攻入了丙字库,很快被附近的义州军围困,在倭寇见取不出火器、火药之后,悍然点燃了这些火药,引发了爆炸。

“传我将令,全程搜捕倭寇,抓到后,都给大明送去,解刳院需要标本。”李舜臣开始了事后的清理工作,平叛是开始,对义州不忠诚于大明的倭寇和花郎,要进行全面的清扫,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戚继光并不知道义州发生的事情,到底有了怎么样的结果,他的眼中,只有眼前的战场。

倭寇躲在地利的王八壳子里,大明军开了几次王八壳都是无果,但现在机会来了。

“加藤清正率部三万,从汉城出发,已经行至碧蹄馆。”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走进了大帐之内,报告了倭寇的最新动向。

“下令马山馆守备赵吉,无论如何咬住这三万人,各部按计划行动,大军开始渡江。”戚继光听闻之后,立刻下令开拔。

倭寇方面出动了三万人,只要咬住,大明军主力赶到的时候,倭寇就是进退两难,要么抛弃这三万人,要么只能驰援。

在戚继光的规划中,这是一场围点打援的伏击战,旨在彻底消灭倭寇出城兵力,试图收复仁川、汉城附近失地,前线军兵要将敌人咬住。

在大明军渡江的同一时间,仁川外岛出现了大明水师的舰队,大明水师比大明京营的速度更快,这是一次全面进攻,在倭寇以为这是一次例行骚扰的时候,大明水师已经开始登陆仁川外岛诸多海岛。

天空碧蓝如洗,万里无云,大明舰队的桅杆在天边出现,在浪花之中若隐若现,很快,近千条船的身影还是从海面下慢慢的露出(地球表面曲率),如同突兀出现的海上城墙一样,向着仁川外岛扑去。

外岛上的倭寇疯狂的摇动着铜钟示警,并且准备组织防卫,但外岛防务被如此庞大的水师,摧枯拉朽一样的摧毁了,舰船的火炮在齐鸣,为登陆作战的战座舰进行火力掩护,而大明军采用了一种极为财大气粗的打法,冲滩。

船只一旦搁浅,再想回到海上,非常的困难,而大明撒出去了近四百艘的战座船直接抢滩冲击,任由船只搁浅,大明军从船上不断地跳出,在火力掩护之下,用最快的速度,展开了阵型。

一旦阵型展开,倭寇就不是对手了。

火炮、火铳的爆炸声,在战场上此起彼伏,仅仅三个时辰后,大明水师,就夺取了所有的仁川外岛,包括月尾岛。

月尾岛和仁川港紧邻,在落潮的时候,就会有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可以直接涉水通过。

所以夺取月尾岛,就是这次水师的主要目标。

拿下月尾岛,就可以等待机会,随时进攻仁川了。

在大明水师刚刚拿下月尾岛的时候,赵吉率领一千轻骑,将倭寇咬在了马山馆的周围,凭借着优秀的机动能力和火器的射程,不断地驱赶着倭寇,另外还有一千步营,线列阵挡在了倭寇前进的路上。

倭寇一批又一批的倒下,倭国大名小早川隆景、户田胜隆等人意识到了不对劲儿的时候,已经晚了,大明骑营已经运动到了倭寇的后方,大明军主力已经赶至马山馆,户田胜隆发现,自己被彻底围困了!

戚继光也不急,他在等仁川方向的战报,如果仁川外岛争夺不顺,那就退回开城徐徐图之,战场不总是按着戚继光的设想在走,临战的随机应变才是最好的兵法。

而此时的汉城景福宫内,接连的战报不断地送到了景福宫,此时的所有倭国大名都面如死灰。

“我怎么感觉大明军又变强了。”加藤清正拿着战报的手都在颤抖,短短半年时间,大明线列阵从青涩到成熟,仅从战报上看,大明军更加进退有度,从容有序。

巨大的战损,已经让加藤清正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

战报上,全都是输输输,大明军就是像驱赶羊群一样,将三万人驱赶到了大明想要的战场之上,大明军已经占据了全部有利地形,以一种猫抓老鼠的心态,在进行狩猎。

大明的轻骑兵总是不经意间的出现在要害位置,让出击的军队,进退不得。

支援还是放弃,这对加藤清正而言,是一个极难的选择。

“报!羽柴秀吉带领人马,向着汉城而来,已经抵达迎恩门!”传令官背着母衣跑了进来,大声奏闻了情况。

羽柴秀吉因为身高和体型的原因,被人戏称为猴子,但这不代表猴子不能打,作为织田信长三大将之一的他,为织田信长立下了赫赫战功,羽柴秀吉脚步匆匆,他拿着马鞭,脚步极快的走进了景福宫内。

“立刻马上下令马山馆附近的武士撤下来,我们上当了!这是戚继光的将计就计,甚至戚继光打算一石二鸟,把碍手碍脚的朝鲜王室、文武两班杀掉的同时,拿下汉城和仁川!”羽柴秀吉将手中的马鞭丢在了桌上,盘腿坐下,立刻下了命令。

加藤清正递上去几份战报,面色极其难看的说道:“撤不下来了,被大明军给咬住了。”

羽柴秀吉眉头紧蹙的看完了战报,深吸了口气说道:“戚君的动作要比我预想的要快很多,当真是兵贵神速,我就是慢了半步,就是步步落后。”

“被咬住了就抛弃花郎,抛弃花郎还不够就抛弃足轻!最重要的是把武士撤下来!”

“即便是足轻都死光了,我们依旧可以用武士来指挥朝鲜亡命之徒,跟大明周旋,一旦武士死伤惨重,基层军官缺少,汉城和仁川,就立刻会被大明收复。”

“你如果不肯下令,我来下令,现在稳住战线才是关键。”

“汉城和仁川,很有可能守不住了,如果无法稳住战线,就放弃汉城和仁川,固守忠州。”

加藤清正在羽柴秀吉到来之际,终于理清楚了现实,现在再多的人去救援,结果也是火上浇油,大明军的火力仍然极为强横,只能寄希望于李昖能够成功,让大明军转身扑灭后院之火,让大明军失去进攻的獠牙,火药和火器。

倭国也有火器,可是倭国没有火药,铁炮的威力尚可,但火药短缺,被大明压着打了半年,最重要的火药,依旧短缺。

加藤清正快速下了命令,虽然是壮士断腕,痛心也得断,他们中了戚继光的将计就计,就只能如此,减少损失。

“汉城和仁川也守不住吗?”加藤清正低声问道。

“嗯,必要的时候,准备撤退。”羽柴秀吉点头说道。

败兵的冲击比敌人的冲击还要可怕,败兵蜂拥而至的时候,就是大溃败的开始,及时撤退,就是最好的止损手段。

“就是固守也没有意义,因为一到冬天,等到临清江结冰的时候,大明军踏雪而来,我们必输无疑。”羽柴秀吉解释了下原因,看穿战场局势是一种天赋,短暂的胜利,很容易蒙蔽人的理智。

站在倭国的角度去看,仁川多次击退了大明军的进攻,看似是稳住了战线,但这种战线在天时的作用下,就会荡然无存,大明兵法,都是围绕着天时地利人和去展开。

在战场上保持理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羽柴秀吉能从战国大名里脱颖而出,不是无缘无故。

“没有接战,我们直接弃守,恐怕没办法和关白、没办法和国内交代啊。”加藤清正有些惊恐的说道:“我们唯一能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切腹了。”

“把花郎协的脑袋借来用用就是。”羽柴秀吉极为平静的说道:“经过了激烈的抵抗,我们给大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是仍然不敌大明军强横的火力,在已经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我军转进至转忠州继续防守。”

歼敌五万、竭尽全力、无法力敌、胜利转进、虎踞忠州,这是个不错的故事,至少能讲的过去的故事。

“关白能相信吗?”加藤清正惊恐的看向了羽柴秀吉,今天借花郎协的脑袋一用,明天,会不会借他的脑袋一用为战败负责呢?

羽柴秀吉叹了口气说道:“他不相信也只能这么说,不是吗?他还能亲自到这里来看看不成?还是想让士气全部崩溃?”

“加藤,输给大明军是一件耻辱的事儿吗?”

“我们的武士已经表现出足够的勇气了,在平壤,炮弹铅子可谓是枪如林,弹如雨,我们的武士并没有退缩,这是不必要的死亡,没有任何的意义。”

羽柴秀吉是为了支援仁川才加入了朝鲜战场,但是他到了这里,详细的研究了平壤之战的线列阵法之后,就只有绝望了。

大明军的炮兵火力支援、火枪兵线列歼灭、轻骑兵侧翼袭扰、重骑兵一锤定音的战法,就是碾压少量火器、弓箭、刀枪剑戟为主的倭军,打起来就是碾压,这就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戚继光的指挥是极其完美的,但换成李如松、换成马林、换成王如龙,结果还是一样,只不过大明的战绩,不会那么完美罢了。

任何的谋划都无法造成致命伤的时候,就是最绝望的时刻。

羽柴秀吉再次强调道:“如果将军能够提供足够的火炮、火铳、火药,我可以带领军队拼死,但现在,我们应该准备撤退。”

“那就借花郎的脑袋一用吧。”加藤清正选择了听从羽柴秀吉的命令,杀花郎,胜利转进!

羽柴秀吉的想法就很简单了,最后抢一笔,撤回忠州。

在戚继光还在等待仁川月尾岛战报、羽柴秀吉还在等前线是否溃败、义州方面情况如何的情报过程中,镇守仁川的毛利辉元偷偷离开了,趁着风向正好,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带着自己抢到的财货,乘船直接离开了镇守的仁川。

仁川花郎协的脑袋,已经被毛利辉元给借走了。

毛利辉元必须要考虑,如果朝鲜战场损失过大的话,织田信长会不会趁势把他吞并,索性直接离开,反正已经抢到了足够的财货和粮食。

毛利辉元逃跑,大明军的斥候发现后,在落潮之后,立刻开始了进攻,当仁川被拿下的那一刻,汉城仁川之战已成定局。

“这场大捷,原因很多,比如毛利辉元耻辱性的逃跑,给战场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戚继光在战后总结性的说道:“诸位,这是教训,无论多大的矛盾,战后哪怕是打的头破血流,那也要战后再打。”

“诸位作为日后帝国的统帅,维护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不至于激化到如此这般地步,是作为统帅的重要职责。”

大明入朝作战也是各有山头,京营、水师、辽兵、家丁、朝军,甚至京营之下也有骑营、步营、南兵北军之间的矛盾,戚继光作为统帅,也给他们断过官司,但多数都是各大五十大板,再各给点甜枣,让他们觉得我吃了亏,对面也没落到好。

平衡好各派系之间的平衡,不至于矛盾激化到给敌人看笑话,是底线。

“毛利辉元的逃跑,感觉是怕了吧,大明军连续轰击了三个月仁川,士气已经极其萎靡,而且大明军占领月尾岛,我觉得他的逃跑,也可以理解,反正织田信长也奈何不了他。”李如松到是能理解毛利辉元,仁川士气已经全面崩溃了。

李如松继续说道:“陈天德搜集情报,观察到:在前日的炮轰中,有四名倭寇抬着伤员,开花弹就在他们一丈外爆炸,四名倭寇已经麻木到连躲避都懒得躲避的地步,战争一旦拉锯战,人会变得麻木,即便是对爆炸的本能,都会失去。”

“打到如此惨烈的地步,对倭寇个人而言,活着是一种惩罚。”

仁川是朝鲜战场上罕见的持续了三个月的拉锯战,大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可倭寇每天都要面临炮击,滩涂上的防御工事修建,就要挨炮,不去则有人督战。

爆炸有巨大的爆炸声、火光、振动,这是人最基本的感知,本能之下,也该躲避,但是仁川的倭寇,已经完全麻木,躲避都显得多余,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这就是士气全无。

“你说的有道理。”戚继光想了想,认可了李如松的话,毛利辉元耻辱性的逃跑,也有可能是羽柴秀吉领兵离开后,真的没法打,再打,恐怕倭寇会有哗变,还不如直接逃跑。

“那么,可以写捷报了吗?”梁梦龙笑着说道:“无论什么原因,赢就是赢了,收复汉城和仁川,就是一场大捷!”

“哦,对了,陛下下令调拨了六万斤火药和十二万石粮草,已经补给到了义州。”

倭寇精心图谋造成的局部损失,陛下直接双倍补回来了,主打一个财大气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