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四十六章 市场换技术?梨树上长不出桃来

王崇古对矛盾说是极为推崇的,虽然他本人是个威权崇拜者,但他希望能够在官厂建立一整套自下而上的监察体系,矛与盾总是在反复不断的冲突之中,才能冲和,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就会诞生,只指望自上而下的英明,不能长远。

但在第一次探索,以失败告终。

王崇古的神情有些落寞,这场失败对王崇古的打击很大很大,他在制度探索中表现出了保守的一面,选的人,都是厂里的老人,官厂里三万多的匠人,也不是凭空起高楼,而是一点点聚集起来的,今天四十万丁口聚集的庞大产业,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片空地。

在最后的最后,他给了这七十四名组织赌博者二十银,权当安家,毕竟还没有出厂结账,算是犯罪未遂,否则官司打到顺天府衙门,朝中又要闹出一些风波。

“有的时候,人走着走着就会分道扬镳。”朱翊钧走了上去,他本来是来看热闹的,但没有看到热闹,反而看到了制度探索过程中的双输,王崇古的制度探索失败了,匠人们被驱逐出了官厂。

官厂的劳动报酬不算太高,但孩子能读官厂的三级学堂,这个福利,却是人间少有。

朱翊钧能做的事情不多,他只能宽慰,即便是大光明教一再将皇帝渲染成为智慧的化身,即便是大明皇帝这个身份本身就有天命所归的神性,但朱翊钧从来不把自己当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官厂的制度探索,他倒是有些办法,可他若是横加干涉,反而适得其反,在探索路上,很多的经验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没有经历,日后仍然会反复。

前进的路上,每一个坑都躲不过。

“黄公子。”王崇古一看陛下这打扮,就知道陛下又在玩角色扮演,陛下玩了这么多年,也不嫌累,毛呢官厂谁不认识你的皇帝一样。

朱翊钧挥了挥手,笑着说道:“走走吧。”

“阶级论里有一句断言,我起初不认同元辅的决断,元辅说,阶级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总称,一定会有背叛阶级的个体,但绝对没有背叛阶级的集体。”王崇古总结起了自己失败的经验。

王崇古觉得这段话说的太过于决断了,怎么可能只有个体背叛,但实践却把一桶冰水兜头浇到了王崇古的头上。

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我给了工会这些大把头权力,其实就给了他们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工会的大把头们,脱离了原来的匠人阶级,成为了压迫匠人的压迫者,即便是工会里有几个人不愿意同流合污,但大多数,都觉得自己尊贵了起来。”

“他们做了什么?”朱翊钧看着官厂里进进出出的匠人们,左看看右看看,一脸好奇的四处观望,一边和王崇古沟通。

王崇古摇头说道:“这些遴选出来的大把头,第一天还信誓旦旦的跟我保证,说一定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做好自己的事儿,第三天,这些大把头就开始偷懒了,大把头也是要做工的。”

“我看到了,他们就像是那些乡贤缙绅,甩着看不到的鞭子,抽打着匠人们,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活儿让别人干了,这个鞭子,是我给他们的,因为在匠人眼里,这些大把头们,就是我这个总办的亲信,普通匠人开罪不得。”

“第七天开始,这些大把头,完全不干活了,到了第二十天的时候,这些大把头,开始在厂里拉帮结派,人嘛,哪里都会这样,但他们做的尤其过分了些。”

“很奇怪,真的很奇怪,他们以前不这样的。”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大明把这个讨论的非常清楚,就是典型的权力异化,当人得到权力的时候,就会权力所影响。

王崇古说的非常详细,这些入了工会的大把头们,不仅仅在工会内拉帮结派,还在工会外拉帮结派,任何不加入他们这个小集体的,都会被排挤,除了排挤之外,就会安排更重的活儿去为难,很快官厂内的人,都加入了各个山头之中。

生产效率开始下降,虽然只有一点点,但让王崇古担忧的是,他感受到了匠人们的怨气和彼此的敌视。

本来官厂高度封闭的生产模式,而且很高的福利,匠人们都比较平和,可这工会一出,立刻没有了过往的平和,吵闹开始了,而且争论不休。

到了这个时候,王崇古就开始后悔了。

“后来呢?”朱翊钧驻足,看着匠人们拉动刚刚清洗好的毛呢,塞进了一个手摇的圆筒里,然后有些板结的毛呢,这头进,那头出,肉眼可见的蓬松了起来。

大明皇帝觉得非常神奇,更加神奇的是,另外一边,有个铁马驱动的圆筒,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随着铁马的产量增加,一些重复性很高的工作,都在用机械尝试代替。

“后来,这些大把头开始收月例银了。”王崇古面色痛苦的说道:“他们之前真的不这样,但自从成了工会的大把头,有了这么一层身份后,就变了,他们要求每个人都要缴纳一钱的月例银。”

“这是我的错,我错误的高估了官厂的整体情况。”

王崇古知道自己犯了一厢情愿的错,官厂读书的匠人并不算多,读书明理,最起码的人人都是大明的一块砖,没有谁比谁尊贵,就这一点,就没有广泛认同。

其实在匠人眼里,陛下就是大东家,王崇古就是大掌柜,他们就是皇帝的家奴,是陛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他们,给了他们营生,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们能够活下去,而且是体面的活下去。

这种想法非常的普遍。

君权和臣权的冲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大明,绝大多数的臣子,都是读书人,他们甚至有些嚣张到无视皇权的地步,而且王崇古本身就是个僭越之臣。

他低估了大明等级森严这四个字的可怕影响,他询问过一些被压迫、被逼着缴纳月例钱的匠人,这些匠人不敢表达一点的怨言,即便是愤怒已经充斥了眼底,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皇帝、次辅弄这个厂子,他们这些匠人何去何从?陛下、次辅要他们一点钱罢了。

大多数缴纳月例银的匠人们,心里就一个想法,那就是这钱最后都给了王次辅,甚至是皇帝。

熟读生产图说,劳动价值论的王崇古,深切的知道,劳动是有价值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劳动报酬获得经济地位,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所以,劳动使人自由。

没有劳动,就没有自由。

匠人心中有枷锁,来自陛下次辅的恩情、来自嗷嗷待哺的孩子、来自妻子脸上的笑容,匠人身上的枷锁越重,他们就越不敢反抗,哪怕是面对本来和他们一样的匠人,也不敢升起反抗的心思。

儒以文乱法,武以侠犯禁,得读书才能清楚,自己得到的一切,不是皇帝的恩情,是自己努力的回报,因为刚刚废除贱奴籍的大明,并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共识。

除了普遍没有读书之外,就是官厂的物质还没有丰富到一定程度。

“最少也要毛呢官厂全都变成了机械工坊,才有这个基础,臣把这个事儿,想的太简单了,陛下,臣的错。”王崇古说明了工会的另外一个条件,除了普遍教育之外,就是物质基础。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利润增加,匠人们获得更加丰厚的劳动报酬,才能完成工会制度的建设。

即便是在大明官厂里,依旧有溺女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重男轻女的普遍共识,因为匠人们手中的资财,并不足以让他们认同,生男生女都一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刘七娘领养的是个男孩。

要改变人们的普遍共识,需要物质足够的丰富,不用为生计奔波,才有可能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王次辅要放弃了吗?”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经历了这次失败,王崇古会不会放弃这个想法。

王崇古非常坚定的说道:“不会!陛下,这是官厂的最重要的一步探索!”

“获得足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必然要给予政治地位,这是斗争卷的总纲常,如果不给予工匠符合他们身份的政治地位,官厂必然失败,这条路走不长,走不远,甚至臣死了,官厂就得散架了。”

王崇古有焦虑,他十分迫切的希望给人间留下点什么,人越老不是越怕死,而是越怕自己活的没有任何意义,他的焦虑,就是害怕官厂失败,所以才会做出尝试和探索。

“王次辅才七十岁,正是闯荡的年纪!”朱翊钧再次鼓励王崇古探索,这是官厂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要面临的考验,跨过去不代表一马平川,有新的矛盾在等着,可得跨过去,才能面对那些新的矛盾。

“周良寅是晋党来着?”朱翊钧忽然开口问道。

王崇古俯首说道:“是,隆庆五年时候,他拜高拱为座师。”

“他在山西的清汰,试点成功了。”朱翊钧告诉王崇古一个好消息。

天下事儿,哪有那么轻轻松松的成功。

走了十年的路,周良寅辛辛苦苦垦荒,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原谅,换到一个机会,一上任,就在大同府广灵县精简、裁撤地方臃肿衙门,周良寅碰了满头的包,以失败收场。

“他成功了?”王崇古不敢置信的问道。

“啧啧,咱听说的时候,也是和王次辅一样惊讶,广灵县,十万人的县,养了三千的官吏,万历十年,他刚一上任,就开始裁撤,但没人干活,衙门差点停摆,只能把人找回来,这一次,还是广灵!裁撤掉一大半,现在只有不到600人了。”朱翊钧说起了周良寅的成功。

周良寅自己都要放弃了,是广灵县本地的乡贤缙绅跑到大同府找周良寅请愿,一连闹了六七次,周良寅只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当时周良寅上奏要在广灵县大刀阔斧的裁撤,完全是因为到了不裁不行的地步。

在事情出现反复时,周良寅意识到事不可为,果断放弃,那时候他刚刚获得皇帝的原谅,不愿意犯下更大的错误,招致皇帝对他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他能力的怀疑。

但很快,当地乡贤缙绅发现,广灵县书吏衙役的规模,已经不受他们控制的膨胀了起来,而本来受制于乡贤缙绅的衙蠧们,很快就因为规模的扩大脱离了乡贤缙绅的控制。

人一旦羽翼丰满,就绝不甘心屈居于人下,衙蠧们在短短一年时间就从1078人增加到了两千余人,无数穷民苦力投奔到了这些衙蠧名下,衙蠧们巧立名目、催逼税科、自立规条、擅抽课钱。

苛捐杂税,都收到了他们这些老爷的头上,乡贤缙绅求到了周良寅身上,本来的抗拒变成了配合,广灵县的清汰顺利进行,从三千余人降低到了不到六百。

“周良寅在整个山西开始了清汰,朕希望他能成,虽然这件事不太好办,但事在人为。”朱翊钧对周良寅清汰仍然持有比较悲观的态度,广灵县比较特殊,其他地方不见得能成,但广灵县也是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周良寅就是做成了。

“这东西是什么?”朱翊钧盯着那台滚筒式的机器,看了许久了。

王崇古笑着说道:“羊毛清洗虽然能洗去大部分的污渍,但仍然有点脏,而且有的时候,原料堆积和运输,都会让羊毛变得板结,就像是弹棉花一样,需要先把棉花弹的松软才能填充。”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这个东西了,最开始是完全手工的,把毛丛撕开,用木棒敲打、弓弦弹松,都是办法。”

“后来匠人们就发明了这个东西,加快了生产速度。”

皇帝关心的机械,官厂学名叫开松机,而匠人们把它叫做弹棉花机,快速旋转的滚筒上带有勾刺,将板结的棉、羊毛勾下来,快速旋转,将毛上剩下的一些污渍甩出去,让板结的原料变得蓬松,方便加工。

毛呢厂有无数这样的小发明,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快羊毛变成毛呢。

“挺好的。”朱翊钧没有靠近,他去看热闹,恐怕会影响匠人们的生产,他就远远的看了一会儿,选择了继续巡视。

朱翊钧一边走一边跟王崇古闲聊,刘七娘领养的那个男孩,被亲生母亲给接了回去,刘七娘再次变成了孤身一人。

刘七娘是在养济院领养的孩子,乳名叫郑三,他的父亲是个赌鬼,赌钱赌的很大,而且死不悔改,把家产赌光了,就把妻儿老小都给赌出去了。

郑三的母亲在被卖掉之前,翻墙而走,逃回了娘家,一直在娘家躲着,京师是首善之地,破门而入抢人,那是不给顺天府衙门面子,一直躲到了朝廷废除了贱奴籍。

郑三母亲当初走的时候,带不走四岁大的孩子,郑三被父亲卖掉,这么大的孩子,也卖不出钱来,郑三命不好,刚被卖出,就生了场大病,赌坊觉得赔钱,就扔到了养济院门前,让他自生自灭了。

也是这郑三命硬,硬生生的挺了过来,才被刘七娘领养。

这郑三母亲身上背的贱奴籍被朝廷废了之后,就一直寻找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三个月,终于找到了孩子的下落,刘七娘不忍心骨肉分离,就把孩子还给了亲生母亲。

“刘七娘那个脾气,八成不会再领养一个。”王崇古倒是有些感慨的说道,刘七娘赚的钱也不少,真到老了,手里攒的那些银子,足够聘个人照顾了。

“这泰西来的使者,说费利佩二世想用市场换技术。”朱翊钧说起了泰西使者提出的要求,询问王崇古的意见。

王崇古面色古怪的说道:“陛下,市场换不到技术,费利佩有点一厢情愿了。”

“额?换不到?王次辅为何这般说?”朱翊钧一愣,询问其中深意。

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陛下以前练字的时候,是靠一笔一划的积累,不是靠临摹,这技术不是临摹就能临摹的到的,能学个神似已经了不得了,但没有骨。”

王崇古以练字作为比喻,告诉大明皇帝,市场化换技术看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基本不会成功。

王崇古思考了片刻继续说道:“这老师傅还知道藏私呢,况且大明和泰西文字语言不通,这把大明总结的经验,翻译成拉丁文,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毕竟从事翻译的人,不见得懂那些行话究竟何意。”

“好,哪怕是咱们不藏私,真的把这些翻译过去,他们照猫画虎,就能成功了吗?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他们画出来的指不定是什么样,梨树上长不出桃来。”

黎牙实从来不翻译蒸汽机相关的内容,因为他很清楚,就是翻译过去,也是没人看得懂的天书,没有那个广泛的基础,根本就无法完成建设。

王崇古不认为泰西人能够照葫芦画瓢复刻大明技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好,即便是咱们大明不藏私,他们画的也很像,但还有一个问题,泰西产的棉布,就一定卖的过大明的棉布吗?如果卖不过,前期一切的投入,都是浪费。”王崇古谈到了市场换技术的最大考验,市场检验。

克服了种种困难,技术一步步的努力去攻克,终于完成了规模生产,就要和产业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生产地,一起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对已经处于商品劣势的地区,是最大的困难。

占据了商品优势的地区,只需要稍微降低一些价格,就能让后来者所有的投入,血本无归。

血淋淋的利益之争,没有任何的温情可言,商贸上的竞争,从来没有对方心善的可能。

“额…”朱翊钧站在机械工坊门前,在铁马的咆哮声中,愣了很久才问道:“市场换技术,真的没有可能成功吗?”

“从商贸的角度来看,成功的可能基本为零。”王崇古没有断言,这天下事,没有那么绝对。

但从技术源头、技术本地化和市场检验三个角度去考量,市场换技术,是镜中花水中月,真的那么做,结果通常都是失去了市场,也无法本国的技术建设。

路,都是自己一步步的走过来的。

“次辅所言有理,谨受教。”朱翊钧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后,颇为郑重的说道。

朱翊钧在毛呢厂逛了很久,他偶尔会叫住一些不是很忙的工匠,聊一聊厂里的事儿,逛了快一个时辰,大明皇帝才结束了这次的视察,坐车离开了毛呢官厂。

和工匠聊天的过程,朱翊钧了解到了大明工匠对读书识字的抵触,匠人们总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人生已经是一眼望到头,就是个厂里干活的匠人,读书识字,完全是浪费时间,王次辅逼着工匠们读书,是多此一举,有这个功夫,不如培养孩子。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后,继续批阅着奏疏,有御史言官弹劾王崇古了,官厂工会闹出来的幺蛾子事,显然已经被御史们听闻,参了王崇古一本,有没有用,参了再说。

[事已处置得当,不必再参。]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

“额…这南洋的风俗,真的是让朕费解。”朱翊钧看了王家屏的奏疏,面色极为古怪,最近南洋有一股很奇怪的妖风,朱翊钧真的很难理解这些南洋土著的精神状态。

南洋最近流行起了一股攀比妻子的风气,这种攀比是比谁的妻子更美,而攀比的标准,更是离谱,就是比谁的妻子勾引到的大明人多。

王家屏说:若夷人有妻与我中国人通好者,则必置酒饭同饮坐寝,其夫恬不为怪,对四邻曰:我妻美,为中国人喜爱。

朱翊钧瞠目结舌,还以为自己读书读得少,理解错了其中意思,但他看完了王家屏的奏疏,才知道这种风气的离谱程度。

南洋夷人,会让自己的妻子去港口,招揽生意,一旦被大明商贾、水手看中,就会引到家中,而夷人会置办酒饭招待,除了对饮之外,还会安排自己的妻子侍寝,等到大明人离开后,夷人就对四邻说,我的妻子很美,特别受大明人喜欢。

而且还要在门前放一块石头,来记录人数,谁家的门前堆得石头越多,则越证明,其妻子受到欢迎。

“额,臣也不能理解。”冯保也看过这本奏疏,极为震撼,按着大明律,抓奸抓双,抓到了打死,都是咎由自取,唐志翰被刘氏给阴了,差点被打死。

可是这南洋,要置办酒菜招待,还要看着妻子侍寝,还要四处显摆,着实是古怪至极。

“王家屏说,主要是把大明人伺候好了,会得到些财物。”朱翊钧叹为观止的说道。

大明人是要付钱的,要是不付钱,会被纠缠,大多数在港口就已经谈好了价格,瓷器、陶器、铁器、花布、色绢、金银、铜钱、玻璃珠、雨伞诸如此类,都可以用于支付,而且这些东西,在南洋夷人手里,能换到很多的货物。

因为这事也死过人,但大明人凶得很,若是商贾、水手无缘无故失踪,总督府的牙兵,真的会挨家挨户的寻找,勒索、杀害大明人,都会就地处斩或者集中沉海,次数多了,围绕着港口,形成了古怪的产业。

如果妻子怀了大明人的孩子,就会把门前的石块,堆积起来,会把孩子生下来,并且养大。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是生下的孩子不容易夭折,而且还聪明,这个从种族延续的角度而言,倒是有些依据的,因为夷人都是部落,来往不便,长期封闭,难免会有近亲,孩子真的天生畸形,而且容易夭折。

《国语》有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王家屏之所以上奏言此事,是因为很多下南洋做生意的水手,到了地方都会带回些女子来,这女子是否准入大明,王家屏请示皇帝陛下。

“若有子嗣,子嗣准入。”朱翊钧斟酌了下,循了之前执行了很久的旧例。

母亲是夷人,丈夫是大明人,孩子是大明人,母亲仍然是夷人;若是父母都是夷人,出生在大明,则仍是夷人;

“陛下,战报,前线战报!”一个缇骑风风火火的跑进了通和宫御书房,将朝鲜前线战报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猛的站了起来,他注意到,不是捷报。

“仁川登陆失败。”朱翊钧眼前一黑,稳定了下情绪,打开了火漆,将战报认真的读了一遍,才松了口气。

大明水师在仁川发动了登陆作战,没有成功,没能成功的原因倒是特别简单,发动登陆那天,老天爷不给面子,下了瓢泼大雨,只能退回了义州和山东蓬莱。

“朕还以为打败仗了呢,再准备准备,下次再登陆就是。”朱翊钧坐定,做出了指示。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这次不行,就下次再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