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668章 来得不凑巧

盛唐挽歌 第668章 来得不凑巧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雷海青的“忘恩负义”,似乎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此前,方重勇这一路上的心情还是很放松的,哪怕听岑参说控鹤军向汴州求援,他也没有当回事。方重勇相信车光倩可以处理好,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将对方召唤回汴州主持大局了。

然而,当茶楼内雷海青暴起伤人后,方重勇的心情明显沉重了许多,脸上也不再浮现随意的笑容。回军中之后,他就深居简出,不再离开军营范围。就算要巡视民情,也只是派岑参等人去周边逛一逛,回来禀告即可。

大军抵达巨野泽的时候,这里虽然还没春暖花开,但湖面上的薄冰早已消融,漕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可谓是天未暖,水已热。

运河沿岸积压了一个冬季的货物,开始玩了命的运输。汴州漕运的发展,带动的并不仅仅只是淮南的物流,还有胶东半岛也是一样,只是运输规模没有淮南那么大而已。

方重勇命崔乾佑在巨野泽征集漕船,从梁山泊出发一路向东,前往齐州历城。待抵达后稍作休整,就直接换海船,从济水出海,前往登州。

从汴州走白沟到巨野泽,再从巨野泽的梁山泊进入济水,最后在济水之畔的历城(济南市)换海船出海去登州,这是一条开发十分成熟,只是历史上曾经一度废弃的水路。

基本上不需要在陆路上行走,靠船就能搞定一切,这条线将胶东与中原紧密联系了起来。

方重勇入主汴州后,又将这条路线重新启用。渤海国来的货物,从登州口岸卸货,便走这条路进入汴州,再从汴州销往大唐各地。

随着水路的不断开发,当初将汴州设为都城的操作,正在将这个政权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除了雷海青这般死忠于基哥,怀念大唐盛世的人之外,其他人,多多少少都看出了一些门道来。关中的萧条,并不全是由于战乱,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特别是水路的不便,造成了物流费用无法承受。

如此经济就没法发展起来。

长安是大唐的记忆与符号,没有规模宏大的长安,那岁月史书里记载的便不是大唐。

放弃长安,便等同于再造新朝,看破不说破的人,又何止是一两个?

新时代和旧时代开始逐步交替,哪怕雷海青这样的人再不甘心,也不得不承认:时代确实变了。

它的脚步,不管是升斗小民,还是达官贵人,谁也拦不住。

雷海青他们放不下心中的执念,于是一有点小火星,就将心中的执念点燃,让他们如飞蛾扑火一般,自我毁灭。

方重勇也明白,这样的人并不止雷海青一人。他们或许不如雷海青那般刚烈。

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迈进新时代,但是灵魂依旧活在旧时代里,无法摆脱。

或强颜欢笑,或故作淡定,或惶惶不可终日。

对此,方重勇也只能尊重这些人的选择,放弃圣母情结。

大军顺利抵达历城,方重勇命岑参去城内与齐州刺史沟通军队后勤事宜,自己则是留在军营里面,沉下来体察军心。

这天中午,营中将校士卒正在吃饭。

方重勇身着士卒军服,随意找了个一火,在里面吃饭。一火有十人,设火长一名,实际上这种编制跟吃饭有莫大的关系。这十个人在战时就是围在一起吃饭的。

和其他税警团士卒一样,方重勇分到了两张白麻胡饼,两个不知道是什么馅料的馎饦(造型跟英国的司康有点像,里面有馅料),还有两个冬橘,肉汤不限量。

他没喝那个汤,不过闻味道的话感觉是鱼汤,齐州靠着济水,不缺水产,甚至还有专门的水产养殖,军营里吃鱼汤也不奇怪。

渔民们在河边挖池塘,打洞引入济水。然后用竹子将入口围起来,在洞口铺设渔网养鱼。这种水塘以养鱼为主,但一般也兼顾养殖水稻,被称为“鱼田”。

齐州富庶,物产丰饶,所以军需官提供的伙食还不错。

但若是去了人迹罕至的地方,那就只有啃干胡饼和所谓的“专用军粮”了。

那是一种将小米煮熟后又晒干,反复晾晒蒸煮,哪怕是泡冷水也可直接食用的玩意。味道极差,但是能果腹。

中午这一餐居然没有肉,方重勇决定事后就把齐州刺史给撸掉,让他来汴州吏部接受考核质询。这个年代不把军中伙食搞好,不是脑袋迂腐,就是藏有坏心。

无论是哪一个,都值得挨一顿老拳。

“你们身上的军装,是不是保暖?过冬冷不冷?”

方重勇也顾不上吃饭,忽然开口询问坐在身边,正胡吃海喝的一个税警团丘八。

那人拼命将嘴里的东西咽下去,这才压低声音说道:“大帅,军服可不保暖,咱们这没有银枪孝节的棉被,冬天出去巡视一圈,两条腿直打摆子。您可千万别跟其他人讲这话是我说的。”

要是方重勇问军服有没有保暖的功能,这丘八那肯定回答是有的,而且比一般的布袍要暖和,绝非质量低劣。

只不过也就那样了,在棉花出现之前,不穿皮裘,冬天受冻是常态。

军中将校与权贵们,冬天都喜欢在肩膀上披一件大氅,那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冷的时候可以用大氅直接把身体包裹住,不冷的时候又可以随手将其摘下。

棉花产量有限,推广面积也有限。生产成本虽然远远低于绢帛,可是物以稀为贵呀!这棉布与棉被的价格,没个几十年打不下来。草棉一年一种,十年也就种十次而已。要替换掉市面上哪怕一半的绢帛,那是得多大的量?

需求远远高于产出。

至于皮草,不提也罢,不可能普及到士卒阶层。

丘八们都知道方重勇没什么架子,很好说话,所以有什么也就直接说了。反正只要是跟他反映的是正经事,是客观上的困难,而不是在胡搅蛮缠,通常问题在短期内都能得到解决。

这是句实在话。

“本帅带兵,就是要把你们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的,把你们嘴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士卒们冬日里穿衣不能御寒,军中用餐居然无肉,这是本帅的过错啊。”

方重勇长叹道。

听到这话丘八吓坏了,连忙对方重勇作揖,结结巴巴道:“可不敢说这个,大帅待我等甚厚,卑职是从河北来的,和那边比起来,这税警团里面已经是神仙一样的地方了。”

“无妨,再苦也不能把你们苦着了。

吃不饱吃不好,穿不暖穿不好,都跟本帅说。就算本帅没钱,这天下豪强地主们家里却是有钱,本帅出面找他们要钱。

有本帅一口吃的,就不差你们一日三餐。”

方重勇拍了拍那个丘八的肩膀,站起身去大营内的别处巡视了。

等他走后,这一火的其他人都围过来问道:“方大帅可还好说话?”

“大帅说要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没钱他替我们找那些豪强地主们去讨要。”

刚刚那丘八自豪的拍拍胸脯说道,就好像是他去要钱一样。

“方大帅还是记着我们的,想某当年在地主家当佃户,啧啧,那日子可苦得没地方说理去。

军中但凡要点脸的,谁上阵不往死里出力气?”

其中一人摇头叹息道。

“现在不一样了,有方大帅撑腰,哪个大户不肯正眼瞧咱们一眼,某就用这个跟他们商量。”

火长拍了拍腰间横刀狞笑道。

“是啊,跟着大帅混,一天吃九顿。某挥刀看不到残影,那叫一个快。

要不我现在耍两招你们看看?”

“你们说这次去渤海国有没有什么油水捞?”

众丘八开始七嘴八舌的商量接下来的战役,内心都火热了起来。当兵吃粮,主要还是为了自己为了前程,真金白银才是最实在的。

方大帅就这点好,不会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平日里给吃给穿给钱,那是真给!从来不欠着!

有方大帅在,他们立功不怕被上面贪墨了,挥刀就有劲!

这就叫军饷有温度,挥刀有力度,拥戴有态度!

方重勇对汴州本地大户们的态度很一般,甚至还有重拳出击的时候,得罪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但他对基层的士卒们很好,真金白银的给,在基层很有人望。

如果有一天真要闹起来,天子李璘也不是没有簇拥。只不过,簇拥他的人,或许能给钱,但绝对提不动刀,更是看不起能拿刀的人。

反倒是簇拥在方重勇身边的,尽是些武德充沛之辈,而且将士归心。

就算方重勇现在把元帅帅印交给李璘,他只需要一句话,同样可以让军中的丘八,杀死李璘委派到军中的亲信,夺取兵权。

对于时代的变化,方重勇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认识。

话语权,终究还是掌握在握刀之人的手里。

……

开封府衙大堂内,韩游瑰如同热锅蚂蚁一般,来回走动。

可是没有一点办法。

方清居然不在!汴州的这些官员,如严庄、李筌等等,一个个都讳莫如深。就是摆出一种“方清明明不在汴州,我却害怕被你察觉”的姿态。

然后就让韩游瑰在府衙大堂里面等。

不一会,李筌来了,韩游瑰看到他进了府衙,连忙焦急询问道:“方大帅回来了吗?”

“韩将军,你随某来,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李筌正色说道。

韩游瑰点点头,他也知道,对方是要上干货了。

二人来到枢密院内一间比较偏僻的签押房内。李筌也不废话,直接将之前便准备妥当的调令交给韩游瑰。

一看这份军令,韩游瑰傻眼了。汴州这边用兵比较正规,军队调动都有记录。

军令上虽然没有说方重勇去哪里了,但是,清清楚楚的写着,汴州禁军,也就是银枪孝节,被调到了登州公干。

具体是什么事情,上面没写,只有“公干”二字。

领着银枪孝节出征的,很可能就是方清。韩游瑰也终于明白汴州这边官员的奇怪态度,到底是怎么来的了。

“渤海国国主过世,秘不发丧。方大帅想扶持大钦茂登基,也就是刚刚过世,那位渤海国国主的侄儿,现在已经在登州了。

若是韩将军来汴州借兵,那李某只能回答:无兵可借。

方大帅也不在汴州,你等他回来,只怕已经是春夏之交那会了。何去何从,你自己考虑一下吧。”

李筌面色平静说道。

韩游瑰没有读心术,无法得知李筌的话有几分真假。

只不过,对方说的事情,逻辑上非常严密,没有什么破绽。至于汴州军是不是已经调到登州,其实这里水路四通八达,往来商贾众多。

军队调度,动静极大,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韩游瑰觉得自己在汴州打听一下,一定可以知道些内情,而且也不需要太费事。

他对李筌抱拳行礼道:“如此,那韩某先告辞了。”

“韩将军慢走。”

李筌也不跟韩游瑰客套,直接叉手行礼,将其送出枢密院大门。

韩游瑰本就是乔装改扮的,穿得跟个普通农夫差不多。他混入汴州渡口附近的街道,找渡口的漕工打听,然后打听到了一个重要情况。

嗯,或者说汴州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情况。

就在几天前,汴州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沿着白沟向东而去,目的地正好是登州。

这跟李筌给自己看的军令相吻合。

也就是说,汴州军被调去登州,意图扶持大钦茂在渤海国登基,极有可能是真的。当然了,韩游瑰觉得方清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

如果大钦茂控制了渤海国,那么将来配合出兵东北,两面夹击史思明,是大概率事件。

这并不是方清闲着瞎搞。

“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之奈何?”

韩游瑰一时间有些举棋不定。

汴州居然无兵,这件事,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只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貌似是真的。

该怎么办呢?

“不如先回北中城吧。”

韩游瑰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从汴州骑马到北中城,如果中间不休息,不过一日即达。

先回去问问李怀光也好。

韩游瑰来到驿馆,骑上马便往北而去。

韩游瑰是下午走的,结果刚刚入夜,依旧在府衙里办公的严庄,就等来了心急火燎的李庭望。

因为之前已经见过面了,李庭望也没跟严庄客气。他直接询问道:“严尚书,方大帅在府衙么,李某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求见!”

急?你以为着急的就你一个?

严庄心中暗笑,面上却是不动声色,直接悠然长叹道:“李将军来得还真是不巧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