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662章 一石二鸟

盛唐挽歌 第662章 一石二鸟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明天就是春节,下一年的第一天。大唐不讲究除夕夜,但是很重视春节,并且最看重上元节。

虽然今日汴州已经没什么人有心思办事了,但屯扎在郭桥的银枪效节军,也就是禁军大营,依旧有三分之二的士卒在值守,并未放假回家。

大营内很是沉闷,士兵无心操练,又不得不按照军令出操。烦躁的不是一个两个。

想放假是人之常情,只是河北的紧张局势在那里摆着。底下的丘八是听命行事,他们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可是军官阶层,对时局都是有所警觉的。

通常,不太有人会没长眼,对汴州用兵,可是世间也保不齐有不开眼之人,这个时候是不能放松警惕的。

正午的时候,营门处值守的哨兵,看到方重勇领着一众将领来此,连忙上前抱拳行礼。这些人身后,是一辆接一辆的平板车,上面堆满了一个又一个“包袱”,看上去都是分装好了的东西。

“大帅!请……请出示鱼符!”

哨兵激动得要说不出话来,但还是依照程序,请方重勇出示鱼符,核验完身份后才允许入营。

他不是第一天出来混的,只看这架势就知道,是方大帅来大营内发赏赐了!只是规矩不能乱,方重勇对这种事情特别的重视!

绝不允许军中将领因为人情而忽视军法。

“擂鼓,让将士们来校场,准备领赏!”

方重勇大手一挥,哈哈大笑道,从怀里摸出一枚金质鱼符,给哨兵核验过后,这才收入怀中。

他带兵多年,很早就和丘八们打过交道,知道这些人的秉性。军中不喜阴柔诡谲,要的就是有法可依,大鸣大放!

只要你严格按规矩办事,军队就乱不起来!

“得令!”

这位方重勇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哨兵大喜过望,一路飞跑的往校场去了。

“何老虎,兵带得不错,军心可用啊。”

方重勇转过头,对身后大气都不敢喘一声的何昌期赞叹道。

“大帅谬赞了,谬赞了。”

何昌期心有戚戚,还好刚刚没惹出什么乱子来。

今时不同往日,方重勇威严日重,在很多人心中已然是帝王一般的存在。现在汴州朝廷局势大好,坐在这艘大船上,基本上就能保证自己将来飞黄腾达了。

谁会不担心半路上被人踹下河呢?

一行人来到校场,亲兵们将货物从平板车上搬到一旁堆放好。此时银枪孝节军的丘八们,已经按照所在建制列队,整个校场上鸦雀无声,就好像一座又一座石像矗立着。

看得方重勇身后一众将领心都提了起来,一个个都绷着脸。

这把宝刀,不久后就要见血了。今日发赏,便是杀人之前,先给刀抹一抹油。

“谢谢大帅!”

排在第一位的健硕汉子,接过方重勇递过来“包袱”,有些手足无措。

“一套棉被而已,冬天裹着不冷。”

方重勇笑道,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谢大帅!谢大帅!我……”

这位丘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昌棉已经在汴州逐渐普及,只是鉴于耕作技术还在摸索总结,育种也在持续进行,所以产量不如方重勇此前预料,市面上的售价还是很高的。

至于棉纺技术,不提也罢,目前这种草棉并不能直接拿来织布。在商业上,只能作为填充物做被子,工艺比较成熟。

外面是一层绢帛的套子,里面填充高昌棉,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个组合的棉被,一经面世便直接卖脱销了,可谓是有钱也不见得可以第一时间拿到货,得排队。

现在方重勇给军中每个丘八发一套。可谓是礼不轻,情更重。

方重勇就是这样,他始终都没有脱离麾下的军队,一直都关注基层士卒究竟是怎么想的,缺什么要什么。只要是能解决的,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谢谢大帅!”

第二个丘八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包袱,看到里面是一套棉被,激动得差点哭了。

很多东西不是花正常价格就能买到的,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关键是,这只是“过节费”,并不需要军功抵扣。

约等于白嫖。

“本帅要谢谢你们才是,上阵杀敌是你们舍生忘死,本帅在后面看着,你何故要谢我?”

方重勇正色说道,同样是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发棉被,花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发完了,一个人都没有漏掉。至于那些休沐在家的人,昨日便已经领到了,同样是方重勇带人一家一家的去找。

很麻烦,却也很有收获,让他看到了军中基层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人的所思所想。

棉被领完了,丘八们站在校场上列队如初,无人乱动,军纪尤为肃杀。

何昌期在方重勇耳边小声建议道:“大帅,要不说两句?”

“说个屁!”

方重勇笑骂了一句,随即对着军阵大吼道:“本帅变卖家当给你们发棉被,你们都给本帅奋勇杀敌,听到了没有?”

“得令!”

军中喊声震天。

“都散了吧。”

方重勇大手一挥,转身便走,丝毫不拖泥带水的。

何昌期小心翼翼跟在身后,就像是有什么事情做贼心虚一般。

“你今日是有什么事?”

方重勇扭头问道,一看这家伙扭扭捏捏的样子就知道没好事。

“大帅,不知道接下来出兵的事情……如何?”

何昌期陪着笑脸询问道,他那点小心思,已经是不加掩藏了。

说白了,不就是带兵出征的事情嘛。他们这些武将,都惦记着战功呢,没有战功,地位和前途从哪里来?

“你威名太盛,本帅不能轻易动用。”

方重勇摆摆手,显然是不肯给承诺。

一行人回到开封府衙,正好元载来府衙复命,方重勇便邀请他来书房商议田乾真的事情。然而,正当他听元载说起田乾真对于怀州之战的看法时,有个突发的意外情况,打乱了方重勇的全盘计划。

……

天井关,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制高点,太行山南麓最险要的关隘。

按理说,李怀光和控鹤军,是不该放弃这里的。守住这里,就可以保证泽州城的安全。

但或许是李怀光被吓坏了,又可能是控鹤军内部士气崩坏,总之当李庭望带兵抵达这里的时候,发现连个鬼影子都没有。

并且关隘里面还有些存粮,看上去守军走得很匆忙,完全就是一走了之的样子。

“再怎么粗心大意,也该留个几百人做做样子吧。”

来到天井关的城楼上,李庭望有些迷惑不解的看着山下自言自语道。

那里白皑皑一片,非常荒凉,显然不可能有人埋伏在此地。天井关与其说是个“关”,倒不如说是个宽度极为狭窄的“小镇”,镇子中间只有一条路,两旁都是屋舍。南北两头是关城,东西两边是山脉。

城防不值一提,但地形的优势无可匹敌。攻守双方,在这里都无法展开兵力。

观察了一番,李庭望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南北朝末年的时候,传言高欢在此地遇险过,被叛军包围。此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地形对于泽州与怀州两个方向而来的军队,是一视同仁的。

并不是一处“单向”的关隘,这和潼关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潼关对于关东的防守强度,远远超过了关中方向。换言之,关东势力守住潼关,并不能确保关中的军队无法攻破此处,但反方向却可以。

天井关则是两头攻打都无甚区别。

李庭望看了半天,也没察觉出来破绽在哪里,他只得下令麾下兵马一千人驻扎在关城,在山下扎营五千人,剩下的回到怀州城驻扎。

李庭望也不想搞个“一字长蛇阵”,可是天井关就这么大,粮食运到山上需要费很大劲,又只有一口井可以打水,这也是天井关名字的由来。

这里无法屯扎太多兵马。

山下的情况也是类似,只有沁水与丹水汇聚的怀州城,有大规模屯兵的空间,支撑得起长时间后勤。

李庭望留下副将守山脚下,自己则是回到怀州城,然后派人回去给安守忠报信,说怀州这边一切正常。他打算派人去泽州侦查一下,试探李怀光的虚实再说。

正当李庭望屯扎怀州,等待安守忠消息的时候,汴州这边,方重勇正面色肃然,与自己的幕僚们,在枢密院商议大事。

“大聪明,情况属实么?你确认过了么?是你父亲大钦茂的笔迹么?是他的随从送来的么?”

方重勇看着大聪明询问道。

刚刚登州那边来的,有大钦茂的随从带来了一封信。大钦茂在信上说:渤海国国主大门艺,已经骤然离世,只是秘不发丧。

大钦茂是因为在渤海国皇宫中有内应,才千辛万苦的将消息带了出来。一接到消息,大钦茂就派人马不停蹄将信送到汴州了。

那是真的马不停蹄,而不是一种形容。冬天运河结冰无法行船,这位随从为了赶路,活生生跑死了两匹马,裤腿内侧都磨破了,才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汴州。

其中辛苦,当真是一言难尽。

“回官家,确实是父亲的笔迹,也是父亲的亲随。”

大聪明老老实实的答道。

在信中,大钦茂恳求方重勇发兵渤海国,扶持他回国荣登大宝!

大唐干预渤海国内政是有传统的,当初大门艺可以继位,就是方重勇的便宜老爹方有德奔袭上京龙泉府。如今,方重勇若是扶持大钦茂继位,好像也说得过去,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子承父业”了。

这两年来,大钦茂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帮汴州这边低价搞了不少渤海国的良马,用以装备银枪孝节军。投桃要报李,人家殷勤伺候了几年,不就是等的今日么?

只是时间稍微有点不凑巧。

“那看来不是有诈了。”

方重勇微微点头,心中已经信了九成。

“诸位,你们以为如何?”

他环顾众人询问道。

很多事情,就是因为不好处理,所以才要将幕僚聚集起来商议。

一来是集思广益,二来是找人分担责任。

“大帅,去渤海国扶持大钦茂登基,必须得要精兵。事成之后,大钦茂可派兵从北面而来,与我们夹击幽州、平卢等地。

所以说,此事是一定要去办的。

只是,如今河北局势诡谲,已经开启战端。汴州若是兵力空虚,只怕是不好应对接下来的变化。

下官以为还是不要轻动为好。

先把大钦茂晾在一旁,也不是坏事。”

严庄轻咳一声说道。

说句难听的,渤海国那边利益再大,也不过是“意外之喜”和锦上添花,算不得什么核心利益。然而汴州一旦空虚,容易被周边敌人趁虚而入。

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就难讲了,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和自己的安危比起来,大钦茂就屁也不是了。

刘晏、李筌、张通儒,甚至包括元载,都是微微点头,无人站出来给大钦茂帮腔。

大聪明在一旁感觉自己的立场十分尴尬,开口不是,不开口也不是,一时间竟然想偷偷溜出去。

“唉,失信于人,将来如何再取信于人?不出兵只怕是不行的。

若是大钦茂不能当国主,渤海国那边的良马必然会断了,对军备影响太大。”

方重勇叹了口气,显然是觉得严庄的建议有点轻率。

别的不说,大钦茂的女儿他都玩了两年,连孩子都生下来了。这孩子的外公要回国当皇帝,不支持不太好吧?

于情于理,都不太好拒绝。多多少少要表示一下,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不小的战略利益,对于将来稳定幽州边陲很有帮助。

“大帅,渤海国是番邦,我大唐是正朔,我们高兴便支持,不方便那就不支持,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李筌理直气壮的说道,显然是感觉方重勇太过于“善良”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番邦之人都与禽兽无异,给他们一点面子就已经是很够意思了,需要跟这些人讲什么“礼尚往来”么?

没必要的。

“大帅,确实如此,不过话可以说得好听一点,没必要那么生硬。”

严庄也附和道。

在对待番邦的问题上,这些谋士们都是有共识的。

“行了,你们都回去想一想吧,这件事也不急于此时就定下来。”

方重勇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严庄他们这些人,都是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他们往往处理不好类似的事情。

大聪明感激的看了方重勇一眼,跟在对方身后回了开封府衙。

结果屁股还没坐热,元载求见,说是有“妙计”可以用。

方重勇连忙将其引到书房,有些急切的询问道:“你有何良策?”

“官家,严相公此言大谬。

朝廷能在汴州立足,深得人心,科举公正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官家若是失信于人,还是曾经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只怕将来再取信于人就很难了。”

元载不动声色说道。他开会的时候不说,转头就把严庄卖了。

“正是如此,所以你到底想说什么?”

方重勇皱眉问道,明显有些不耐烦。

“官家,下官有一石二鸟之计。隔墙有耳,还是写在纸上为好。”

元载凑过来,弯着腰低声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