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盛唐挽歌 > 从孔子的经济思想中窥探士大夫们的治国思想

先谈谈标题这个问题,再来谈谈我想说的。

还是那句话,我不当无知浅薄的作者,希望读者老爷们也不会成为无知浅薄的读者。沉静下来想一些问题,不会浪费你的青春。

人生毕竟不能倒带,对吧?青春浪费了多可惜。

好了言归正传。

孔子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努力,他认为这是“性相近,习相远”。

什么意思呢?

追求财富的心思,是大同小异的;但追求财富的手段,则是千变万化,相去甚远的。

然后孔子还观察到了,人们虽然都在追求财富,但结果很不一样。少数人追求到了,既富且贵;大部分人没有追求到,且贫且贱。

于是就出现了“大家都在求财,却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于是呢,孔子就针对这件事,问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为什么会有贫富的不同,而且富裕里面也有三六九等?

第二个:这种贫富差距合理吗,如果不合理,是哪里不合理?

第三个:贫富差距的存在,会造成什么后果?

第四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针对第三个问题的续问,具体就是如何在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社会安定和谐。

好了,你们可以先想一想答案,我在这里先不说。放到这篇结尾再说。

为什么我要把孔子拎出来说呢,因为汉代后面独尊儒家嘛,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某些疑问的答案。

即:为什么古代有些聪明的官员,在后世人看来像是煞笔,完全不懂经商。

现代人总是认为古人不懂经济,他们是真的不懂经济吗?

我在查阅张九龄的资料时,发现他的有些想法,单纯得可怕。而且他还非常笃信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他和李林甫政见不合的关键原因。

以前呢,我不算很明白这里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现在看来啊,其实还是我之前没有搞明白古代社会的一些经济运行规则。

很多东西啊,还是要沉下心去观察,不能太粗暴的将其提炼出来。要不然,对张九龄这种老顽固可能就没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固执了。

我也不论述孔子说过什么话,这些话又说明了什么思想,就简单提炼一下好了。

孔子的经济主张,就两点。

一个叫“见利思义”,即要约束人们对于财富的过分追求,应该在“义”的指导下获取“利”。这个很好理解,不是还有个词叫“不义之财”嘛。抢劫是不义的事情,抢劫得来的钱,就是不提倡的。

这其中也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要适度,过量的财富,就是挤占了他人的潜在财富,这是“不义”的。

另外一个呢,叫“因利导之”,即统治者应该多为百姓创造一些可以让他们受惠的政策,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这两条里面还有很多更深刻的内涵,我就不展开讲了。

好,回到孔子那四个问题。看看孔子是怎么认为的。

第一个问题,孔子认为这是“天命”,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能不能发达富贵,都是命运的安排。

第二个问题,孔子认为贫富差距是合理的,起码是部分合理的。因为不同的职业,单位时间产出明显不同,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将其强行归为一等。但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差距,要想办法纠正。

第三个问题,孔子认为贫富差距虽然是正常现象,但这种情况,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简单概括就是君子穷的时候自己穷,小人穷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个问题,也就是孔子的主张,即“见利思义”和“利民惠民”。

不知道这一段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法没?

在中国古代,“经济”二字,不单单是代表了赚钱,或者是摄取财富,又或者是产生财富。

这里面有些深刻的思想,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以及随处可见的大量反面例子。

换言之,很多事情,并不是古人很傻,而是看到了,知道了,理解了,明白了,但是故意不去做。

因为统治阶级也好,既得利益者也好,他们都需要稳定。封建国家的有识之士,应该要有看到这些现象的能力。

具体是什么,那就是孔子那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人穷了,也就开始无所不用其极了。既然无所不用其极,那只能说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显然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愈演愈烈。

你们可以将我说的这些,代入到如今发生的很多事情里面,你会发现古今的人都是一样的,并无本质区别。

一个穿越者到了古代,他应该是什么样的,古人应该是什么样,你看看我今天这篇,应该会理解更深刻一些了。

明天还是三更,月票投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