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一千两百七十二章 送行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第一千两百七十二章 送行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3: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时是黄昏时分,烈日渐渐被群山遮蔽,山间有清风拂过,翠微殿后的大树发出沙沙声响,却没能惊醒陷入沉思的李渊。

都说李渊是大一统王朝最为轻松的开国君主,他不比后来的朱元璋那般有无数的磨难,不比前汉刘邦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但李渊这一生也绝非真正的轻松自在。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原时空中的李渊,还是这一世的李渊,都经历了儿子的背叛甚至举刀杀来的一幕。

这让李渊既痛心疾首又心若寒冰。

自己还不够支持东宫吗?

自己还不够宠爱三胡吗?

也就是二郎既忠且孝……呃,也就是被传召的李善还没来,如果听到这样的心声,搞不好会忍不住笑场。

李渊的心绪慢慢的放飞,从几个儿子想到了封伦,他亲自去问询了这位前隋就相识的旧人,在列出一条又一条的证据,甚至将刀氏的事也拿出来之后,封伦最终哑口无言。

李渊突然有些同情或者说共情于次子李世民了,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父子俩头上的帽子都有些绿油油的。

薛婕妤被逼着流产,如今被安置在禁苑隐秘处,至今还没有被允许入宫,而刀氏……李渊问了儿子,李世民脸色难看的吓人,毫不犹豫的决定赐其自尽。

李渊刚开始还觉得儿子做的有些过了,毕竟怎么说也是亲戚啊,人家是你表叔的妾室……但随后李渊就理解了。

刀氏在武德五年三月产下一子,但三个月后夭折……当时正是李世民征伐河北,回京后极是伤心。

想起封伦,李渊就有些咬牙切齿,其实李唐建国以来,历任宰辅中,封伦是与李渊私人关系最远的一个。

武德二年,宇文化及兵败身死,封伦西走入唐,李渊斥责其依附虞世基谄媚奉承隋炀帝,无士人气节,严词斥责,罢官遣返。

之后秦王启用,李渊才捏着鼻子点头,到武德六年,封伦能升任中书令,主要还是因为其兼任天策府司马。

因为当时李世民虽然官居尚书令,但实际上并不掌权,所以李渊才会使封伦位列宰辅,以示对秦王的态度。

“臣李善拜见陛下。”

“怀仁来了。”李渊缓缓转身,勉强笑道:“听闻是去寻二郎了?”

李善看见李渊脸上的沟壑纵横,觉得对方这几日像是老了十岁一般,嘴里答道:“伯父指令,侄儿不敢违背。”

“呵呵,坐吧。”李渊坐回榻上,随口问:“都聊了些什么?”

“聊了代州总管府。”李善咧咧嘴,“代国公李药师真的转任延州道行军总管?”

“嗯,门下已然用印,信使今日启程。”

“难怪呢。”李善嘿嘿一笑,“只怕李药师心中不忿,说不定都要骂突厥无胆呢。”

“你倒是促狭。”李渊也知道李靖有建功立业的强烈**,“他日药师尚有大用,对了,二郎提及何人堪继任代州总管?”

“杜如晦举荐曹国公李世绩或者代州别驾张公瑾。”李善应道:“不过秦王殿下略有犹豫,提及代州长史黎城县公秦武通。”

顿了顿,李善咂咂嘴道:“也不知道是不是做戏……”

李渊哑然一笑,李世绩、张公瑾都是二郎的心腹,但秦武通却不是。

“以怀仁观之,秦武通可有此能?”

“黎城县公稳重老道,守御代州不难,若是突厥侵袭马邑,有张公瑾、薛万钧、刘世让等将,理应无虞。”李善公正的评价道:“只是他日欲出塞远伐草原,非其所长。”

顿了顿,李善补充道:“其实今日臣也坦然直言,虽然深恨代国公,但他日领代州军出塞远伐,李药师当时第一人选,殿下也赞同。”

李渊沉吟片刻后叹道:“二郎类朕,颇有情义。”

李善没吭声,但也听得懂这句话的意思,李渊对亲近的臣子的态度算不上刻薄寡恩,而李世民对麾下将领更是关怀备至,如果他日要大用李靖的话,那就不能用李世绩或者张公瑾出任代州总管,以免君臣起隙。

“还聊了什么?”

李善有些意外于李渊的穷追不舍,想了想说:“还说了左千牛卫将军的出缺,秦王殿下提及要迁居出宫……”

“嗯,以防不测。”李渊点点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废太子是肯定的,只是要寻找到好的借口和时机,而这一次绝不能成为借口,“左千牛卫将军宇文韶下狱论罪,二郎属意何人接任?”

“听凌公、长孙辅机提及,倒是有人想抢呢,如段志玄、侯君集、黄君汉……”李善嘿然道:“倒是房玄龄提及让臣举荐,这是非要将臣扯进来啊,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李渊丢了个白眼过去,“房玄龄那是好意,你还拿来说嘴!”

李世民对李渊的心思琢磨的很透,下一刻李渊就笑道:“怀仁身边亲卫统领中,何人堪出任左千牛卫将军?”

“论能,刘黑儿、曲四郎都不错,不过他们都没领军职,臣已然退却了。”李善并不在乎将这些事说给李渊听,“房玄龄倒是看中了侯洪涛。”

“侯洪涛?”

“左监门卫长史,一直坚守至翠微殿,负创六处。”李善解释道:“只是连升三级,提拔太过。”

“也是忠勇之士,算不上太过,那便是他吧。”

李渊就这么简单而坚定的定下来……显然,这次仁智宫事件,让李善在这位大唐皇帝心目中地位再次拔高,更加信重了。

“另外左监门卫将军冯立,其人如何?”

冯立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爱将,也是李善的旧部。

李善毫不犹豫的说:“其人善武且忠……冯立于帐篷内书万言为太子辩解,虽文字简朴,但其情感人,前几日秦王殿下与房玄龄均曾有所褒赞。”

“二郎有量。”李渊也听说了这事,在东宫属官中,一直在为太子辩解的有三个人,王珪、魏征与冯立。

“右监门卫将军李高迁当去职。”李渊继续道:“此人虽是晋阳老人,但入关后少有战功,当年大败于苑君璋,若非怀仁,险失雁门关。”

李善没吭声,李高迁的确是个废材,但却是东宫一脉的核心成员……虽然太子看似更加倚重燕郡王罗艺,但实际上如李高迁、冯立才是太子的“自己人”。

这说明李渊开始着手削除东宫的势力了,削除势力,首先肯定是要削除武力。

所以,首先将最重要的北衙禁军中的东宫一脉踢走……冯立有可能不会离职,但李高迁是肯定要被踢走的。

当然了,还有两个关键,一个是长林军,另一个是燕郡王罗艺。

果然,下一刻李渊就说了,“罗艺外放河州总管……薛万彻,怀仁以为此人如何?”

“臣不讳言,薛万彻、薛万钧兄弟,武艺超群,勇力绝伦,更善骑战,为大军先锋,不弱尉迟恭。”李善一边说着一边觉得诧异,李渊将罗艺外放,却没有处置长林军。

也是,如今恐怕只有那些长林军能维系李建成那脆弱的神经了,如果迅速解散长林军,只怕被逼入绝境的李建成会拼死一搏,这不是李渊想看到的。

“夏州总管……”

“其实薛万彻善战,或可为一军副将、先锋,但为一军主帅,非大胜即大败,也不宜为方面之将。”李善诚恳的说:“当日以其出任夏州总管,也是迫于无奈。”

李渊对李善的态度非常满意,如果凌敬在这儿,就要冷笑嘲讽几句了……头发丝都长满了心眼。

李善先是用薛万彻带出了薛万钧,然后又客观的评价了薛万彻这位义结金兰的兄弟的优劣,这让李善保持客观但略偏向秦王的态度展露无遗。

“那就暂时不动。”李渊想了会儿,“以秦武通为代州总管,薛万钧出任代州司马,让二郎挑个人出任长史……嗯,李世绩或者黄君汉都不错。”

“侯洪涛晋左千牛卫将军,让二郎挑个麾下得力的出任右监门卫将军,嗣昌行走不便,北衙禁军暂时由怀仁你来节制,回京后再议。”

“是。”李善在心里嘀咕,如果回长安后还是自己节制北衙禁军的话,裴世矩那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计可施了,看来要彻底落幕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是很高,这几年除了苏定方短暂的节制北衙禁军之外,前后都是平阳公主夫妇……他们是立场最坚定的,不管是谁上位都不会影响到他们。

除了冯立与长林军外,东宫一脉在长安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打击,罗艺都被一脚踢飞去陇右道了,不过李善敏锐的察觉到,李渊并没有对裴寂、裴世矩这两位依附东宫的宰辅做出任何的处置。

李善正想着呢,李渊轻声道:“拖得太久也不好……”

“陛下?”

“封伦那边……怀仁走一趟吧。”

此时此刻,夜色早已经笼罩着凤凰谷,大大小小的帐篷错落有致,最偏东侧的一个小小帐篷内,面如枯槁的封伦跪坐在那儿,心里百感交集。

封伦这一生,堪称浮浮沉沉,出身渤海封氏,父祖辈均有名望,而封伦本人在开皇年间得前隋名臣杨素的赏识。

大名鼎鼎的隋朝广告渠道商杨素,得起赞赏的人太多了,可以排出很长的名单,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李靖、李密,而封伦是其中得利最大的……因为杨素将堂妹许给了封伦。

正是凭借这层关系,李靖、李密在隋朝虽然算不上默默无闻,但仕途还是挺坎坷的,而封伦却扶摇直上。

等到大业年间,杨素病逝,封伦又攀上了权臣虞世基,等到隋炀帝杨广身上,他又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内史令……也就是唐朝的中书令。

可以说,封伦这一辈子都在攀大腿,从杨素到虞世基,从宇文化及到李世民……每一个不论史书评价,但都是人物,可惜封伦在最后却被迫俯首齐王李元吉,一个资质、心思、能力、眼界都远远逊色前四位的青年。

所以,封伦施展各种手段,尽量不使齐王显露野望,但封伦无数次的盘算过,不得不承认,齐王成功的几率并不大……这位亲王有着与野心不相符的能力。

所以,当封伦看到李善与端着木盘的近侍走入帐篷,看见木盘上的酒壶、酒杯的时候,他并不意外,也不动容,他早就想到了这样的结局。

“其实某知晓齐王难以成事,论文韬武略,逊色秦王太多,也不能与太子相较。”封伦的白眉微微颤动,“只是听陛下略略讲述仁智宫诸事,提及幸亏李怀仁,幸亏李怀仁……”

封伦缓缓抬头,“如同去岁,也是足下来援吗?”

“是,抵凤凰谷时,叛军已然攻破仁智宫,翠微殿也摇摇欲坠,陛下持矛上阵。”李善轻笑一声,“在下奉圣命穷查杨文干谋逆案,宇文颖应该是个意外吧?”

都这个时候了,封伦也不隐瞒,点头道:“其实是前后三封信,足以让杨文干下定决心起兵,不料先有魏征奔赴仁智宫,后有陛下突然起意召见宇文颖。”

“足下真是好手段。”李善感慨道:“若非连遭意外,就算杨文干未能攻破仁智宫,只怕也没人怀疑到齐王身上。”

看着封伦投来的炯炯视线,李善笑道:“此次不同去岁,天台山一战之前,在下与陇州击溃梁军,得知梁洛仁偷袭仁寿宫,才会疾驰相援。”

“那这一次呢?”

“实在是运道。”李善啧啧道:“在下恰好那日遣派亲卫来仁智宫,在沮原桥被伏兵狙杀,其中一人连夜逃回长安,孤这才察觉仁智宫有变,才会尽起亲卫赶来。”

“时也命也,时也命也。”封伦长长叹了口气,自己的谋划竟然是在这儿被人无意间戳了个漏洞。

李善抬手斟酒,“陛下命孤为封相送行。”

封伦的手略有些发抖,就算事先想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但生死这一关,哪里能轻易迈过?

看着那酒杯在封伦嘴边停留,李善并不焦急,耐心的等着,自己从武德六年开始盯着封伦,最近半年为了仁智宫……不夸张的说,至少熬掉了几百根头发,自然有的是耐心来欣赏这一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