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仙赋 > VIP章节 ☣第149章 刘宏登基,朱桢病危

大明仙赋 VIP章节 ☣第149章 刘宏登基,朱桢病危

作者:一道启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03: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书接上回——

刘志驾崩后,太后窦妙临朝摄政,策立刘宏为帝。后来窦太后之父窦武因谋杀宦官被诛,窦太后被迁往南宫,刘宏亲政成为了东汉的第十二位皇帝。

刘宏是刘炟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因父亲、解渎亭侯刘苌早逝,故刘宏世袭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为董氏(董太后)。

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刘宏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刘宏初登大宝,皇城内外风云际会,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气悄然弥漫。

而皇太后窦妙,身着华服,端坐于金銮殿上,目光如炬,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她身旁,陈蕃与窦武并肩而立,随着一声令下,大殿之内气氛骤然紧张,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宦官苏康、管霸,这两个昔日权倾朝野、祸乱朝纲的奸佞之徒,被押解至殿前,他们的面容苍白而绝望,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恐惧。

窦太后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有力,宣布了对二人的处决令,瞬间,大殿内外一片哗然,随后是长久的沉默,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声,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为这一正义之举而颤抖。

“天地清明,人鬼欢喜。”

百姓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无不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与安宁。

而窦太后,深知此番作为背后离不开陈蕃的鼎力支持,遂颁布旨意,正式委任陈蕃为辅政大臣,与父亲窦武并肩作战,共谋汉室中兴之大计。

二人不负众望,即刻着手广开才路,遍寻天下英才。

一时间,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一众在党锢之祸中饱受摧残的士人,纷纷被召回京城,他们的到来,如同春风化雨,为死气沉沉的朝廷注入了勃勃生机。

朝堂之上,辩论之声此起彼伏,每一场辩论都充满了智慧与激情的碰撞,仿佛每一句话语都能激起历史的涟漪。

士人们或慷慨陈词,或引经据典,誓要扫除一切阻碍,重振汉室雄风。

而窦太后、陈蕃与窦武,则如同这艘巨轮上的舵手,引领着它穿越重重迷雾,向着光明的未来破浪前行,天下之士,无不想望太平。

刘宏即位由太后窦妙摄政,窦妙身着繁复华丽的太后服饰,端坐于龙椅之侧,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冷漠。

窦妙身旁,几位女尚书身着特制的官服,虽面容清秀,却难掩那股因权势而生的锋芒毕露,她们低声交谈,似乎在密谋着什么,偶尔抬头望向陈蕃,眼中满是挑衅。

陈蕃,这位历经风霜、刚正不阿的太傅,身着素净朝服,立于群臣之首,面容严峻如铁。他深知,今日之举,关乎社稷安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响彻整个大殿:“太后!宦官干政,乃亡国之兆;女尚书设立,更是违背祖制,扰乱朝纲!臣恳请太后,即刻诛杀朝中所有宦官,罢黜女尚书之职,以正视听,安天下之心!”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群臣或低头不语,或面面相觑,皆知此事非同小可。窦妙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刀般射向陈蕃,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太傅此言差矣,宦官与女尚书皆是哀家之臂膀,助哀家处理国事,何来扰乱朝纲之说?陈太傅莫非是忘了,哀家才是这大汉朝的实际掌舵人?”

窦武在一旁,见状不妙,急忙上前一步,欲要缓和气氛:“太后息怒,陈太傅也是心系社稷,一时情急。但臣以为,朝中之事,当以和为贵,何必急于一时?”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妥协,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

然而,陈蕃并未退缩,他直视窦妙的双眼,眼中闪烁着坚定与不屈:“太后!宦官之祸,古已有之,不可不防!女尚书之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必将引起天下大乱!臣身为太傅,岂能坐视不理?今日,臣便是拼得一身剐,也要为这大汉朝的将来,讨一个公道!”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死寂,窦妙的脸色阴晴不定……

建宁元年,八月,

侍中刘瑜,夜色深沉时分,独坐书房,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与坚毅的脸庞。窗外风声呼啸,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助威。他提笔蘸墨,每一笔都重若千钧,字字句句,皆是对太后窦妙深沉的忧虑与迫切的劝谏。

信中,他以星辰异象为引,言辞恳切而又不失锋利:“星辰错缪,天象示警,非但自然之异,更是社稷之危。望太后以大局为重,速速关闭宫门,隔绝奸佞,以安朝纲。”

信毕,刘瑜密封其函,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决绝。随即,他秘密派遣心腹快马加鞭,分别将密信送至窦武与陈蕃之手。

夜色中,马蹄声急,如同急促的鼓点,敲响了变革的前奏。

窦武与陈蕃,两位朝中重臣,接信后相视一眼,无需多言,彼此眼中已满是决绝与默契。他们深知,此举一旦迈出,便无回头之路。

窦武当即召集亲信,密谋大计,气氛凝重而紧张,每个人的呼吸都似乎能听见。

最终,他们决定孤注一掷,私自任命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三位忠良之士,一夜之间被赋予了扭转乾坤的重任。

与此同时,窦武亲自起草奏章,直指黄门令(宦官的总管)魏彪之弊,言辞犀利,直指其祸乱朝纲之罪。

奏章呈上,太后窦妙虽心有不甘,但在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之中,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革除了魏彪的官职。

窦武趁机推荐了自己亲信小黄门山冰接任,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朝堂之上埋下了另一枚关键的棋子。

山冰上任后,立即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连夜起草奏章,直指长乐尚书郑飒(在窦妙所居长乐宫当差的宦官)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罪,请求太后批准将其逮捕。

随着山冰的一声令下,禁军如狼似虎般涌入长乐宫,将郑飒从梦中惊醒,五花大绑,押解至阴森可怖的北寺狱。

陈蕃对窦武说:“此曹(指郑飒)就该直接杀掉,何须拷问!”窦武不听,让黄门令山冰与尹勋、侍御史祝瑨一同拷打盘问宦官郑飒,郑飒供出了曹节、王甫等宦官。

黄门令山冰与尹勋当即上奏逮捕曹节、王甫等人,并让刘瑜内奏太后。

一路上,郑飒的哀嚎与求饶声,与夜风中的呜咽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京城。

这一夜,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却又隐隐透着一种期待。

同年九月,窦武离开皇宫,回到大将军府。

相关人员把窦武的奏疏送往窦妙所居的长乐宫,长乐五官史朱瑀看到窦武的奏疏后,大骂道:“不守规矩的宦官自然可以诛杀,但我们这些无辜的宦官有什么罪,竟然都要遭受灭族之灾!”继而高呼道:“陈蕃与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

于是朱瑀在夜里与王甫、曹节等十七个关系好的宦官结盟,投靠刘宏,请刘宏到德阳前殿。

刘宏拔剑踊跃,在乳母赵娆的保卫下,取出棨信,关闭各个宫门,用刀剑威胁尚书台的官属制作诏板,拜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逮捕窦武任命的黄门令山冰。

山冰怀疑,不肯奉诏,王甫便格杀山冰,放出郑飒,带兵劫持太后窦妙,夺取玉玺,并让郑飒等人传旨逮捕窦武。

然而窦武抗旨,不肯奉诏,骑马到步兵营,与侄子步兵校尉窦绍共同射杀了前来传旨的宦官,继而召集北军五校数千人驻扎洛阳都亭,下令说:“黄门常侍造反,尽力者封侯重赏!”

陈蕃得知后,率领属官拔刀攻破承明门,来到尚书台,高呼:“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叛逆,何云窦氏不道!”

王甫从尚书台出来与陈蕃相遇,说:“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并封三侯!又设乐饮宴,多取掖廷宫人,数日之间,聚财巨万,这样的大臣难道不是不道吗?您身为宰辅,与他结党,又何必贼喊捉贼!”

王甫便让剑士逮捕陈蕃,押送北寺狱诛杀。

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被窦妙征回京师洛阳,不知内情,听信宦官曹节之言,以为窦武造反,便率兵协助王甫讨伐窦武。

而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

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其家属被流放到日南郡。

建宁二年,刘宏封拥卫有功的乳母赵娆为平氏君,从此赵娆“贵重天下,赀藏侔于天府,两子受封,兄弟典郡”,荣宠擅恣,骄奢淫逸。

郎中谢弼认为“功臣久外,未蒙爵秩,阿母宠私,乃享大封”,于是上书劝刘宏“宜急斥黜”,结果被刘宏贬为广陵府丞。

刘宏又升迁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迁中常侍。

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皆为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

建宁二年,三月,刘宏尊生母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同时,北境多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这时候滇零建立的先零王朝对东汉在次发起了进攻。

刘宏在卢植等人建议之下,让破羌将军段颎出发消灭东羌,刘宏准备亲自接见段颎,出宫时候路过一家奇怪的豪宅,不由问道这是谁。

卢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字都敲打着空气,回荡在这座既显破败又藏不住昔日奢华的豪宅前。

夕阳的余晖勉强穿透密集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为这场景平添了几分诡谲与沧桑。

他缓缓转身,目光深邃地望向刘宏:“陛下,这座宅邸,虽外表蒙尘,内里却仍保留着皇后阴丽华对义兄朱桢那份深厚情谊的印记。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温情,却也被岁月无情地侵蚀。”

卢植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当前状况的隐忧。

刘宏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与震惊。他缓步上前,手指轻轻划过那扇已显斑驳的大门,仿佛能透过它触碰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看来,朱桢的后人并未能承继先祖的荣光,让这份基业蒙尘至此,实乃可惜。”他的语气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就在这时,卢植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请容臣直言,这宅子的主人,依然是那位传说中的朱桢,他非但未死,反而依旧健在,活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岁月。”

此言一出,刘宏猛地转身,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卢植,满脸不可置信。

“什么?还活着?这怎么可能?那岂不是已逾近两百岁高龄?”他的声音因震惊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难以置信与迫切求证的情绪。

卢植见状,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

“陛下,世间之事,往往超乎想象。朱桢,或许正是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奇迹之一。他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见证这世间的沧桑巨变。”

卢植看着刘宏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好奇与光芒,卢植缓缓开口说道:“新朝末年,四海沸腾,民不聊生,朱桢以一介布衣之身,却怀揣着不凡之志。而迟昭平,这位二十一岁的奇女子,以非凡的智谋与勇气,成为了朱桢生命中的伴侣与战友。他们二人,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如同星辰与皓月,照亮了南方四州的暗夜。”

“新朝崩塌之后,群雄并起,刘、迟、公孙三家势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秀,以仁德著称,建立东汉,登基为帝;公孙氏,则在巴蜀之地称王称霸,建立成汉,一时风头无两;而迟昭平在朱桢的扶持下,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在隋汉之地稳固了基业,自封为武凤侯,其威名远播,令四方震动。”

“然而,和平并未长久。东汉与成汉之间,因领土争端、资源掠夺,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公孙氏更因治国无方,导致蝗灾肆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正是这时,迟昭平联合东汉,共同对抗成汉。”

“最终,在迟昭平的领导下和朱桢的谋划之下,隋汉与东汉联军势如破竹,成汉的辉煌终成过往云烟。迟昭平在丈夫朱桢的扶持下登基称帝。”

卢植的讲述至此戛然而止,刘宏更是面露神往之色,对朱桢与迟昭平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与向往。

刘宏问道:“然后呢?”

卢植接着说道:“后来刘秀假死,才让朱桢有信心北伐,兵锋直逼~洛~阳~,结果刘秀奇袭隋汉国都,抓住女帝迟昭平,朱桢无奈投降,皇后阴丽华认朱桢为义兄!”

刘秀软禁迟昭平和朱桢二子一女,朱桢效命刘秀,后经历两任皇帝,朱桢起兵之时被告密,从此朱桢就在也没有离开过侯爷府。

后朱桢在妻子迟昭平去世以后,女儿难产而死,长子病逝,二子有一女儿嫁给一个何姓商人,生下一子一女。

就在卢植和刘宏问着朱桢的故事的时候,府邸一个下人,跑出府邸,对着街道一头说道:“快让表少爷和表小姐速来府邸,老爷快不行了!”

刘宏和卢植对视一眼,内心震惊,朱桢此时病危了!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