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660都有招

攻约梁山 660都有招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这次,赵佶没给朝臣喷曹文诏的机会。

老黄牛曹憨憨有了弃官为民归隐山林过打猎逍遥自在好日子的心呢。其实那种生活才是最合适曹文诏这样的猛士的,弃官而去了,绝对能在乡下过得比当官痛快,这不是权邦彦能比的.....如此却更不能让曹文诏走了。此刻绝不能再让朝臣们习惯地卖弄口舌挫伤曹文诏的心。

赵佶喝止了嗡嗡的跃跃欲试,肃静后直接道:“镇国公之言说到朕的心坎上了。曹爱卿,朕用你为帅。你给大家说说你需要多少兵。这仗应该怎么打才能有效扼杀刁民造反风潮?”

曹文诏想了想道:“剿抚并用吧。”

“听前面大家的奏议,二贼以强行席卷百姓聚起势。如此就得先剿之以威,打垮后再加以安抚,允许身不由己被强卷进来的百姓能免罪回乡继续安心过日子。不这样,起义难绝,只会便宜了田虎王庆这等贼寇坐家中就能轻轻松松收获人口兵力物资。”

童贯大赞:“曹国公此言甚善,是真正的真知灼见。”

他说着,目光凌厉扫视那些撇着嘴只想卖弄嘴皮子挑刺打压曹文诏的官员:你们这些废物识相的最好闭嘴,不要再欺负老实人。更不能只管你自己嘴皮子痛快了却逼走了柱国大将。想着大宋倒了,无非换个主子?哼哼,想得美。真到了那时,老夫先杀光了你们。现在都特么闭嘴.....

在赵佶的态度和童贯的威慑下,嘴皮子废物们观风向,识趣的到底没敢耍任性卖弄刁嘴。

曹文诏则连忙恭敬向童贯感谢道:“某粗陋,可不敢担枢相此赞。”

童贯也极有风度地配合了一把继续表达了支持与善意,然后曹文诏回归话题,又奏道:“若用臣将兵,仍得用马军,三万,臣觉得只三万就够用了。不过这只是打垮反贼。若想清剿遏制住风潮,臣觉得必须用到步军配合。这个步兵数量不能太少,四万吧,就用步军的马军。那些将士据说骑马飞奔不是问题,这就行了,能保障跟上骑兵的进剿速度。无非是下马在荒野追杀。”

曹文诏不拽文,不绕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副你爱用不用我。

不用我,老子正好悠哉歇着,就象那些专说嘴不干实事的家伙一样富贵轻松得意悠哉着。

赵佶看出了曹文诏的心态,心中大为不喜:你竟敢这态度。你是向朕示威吗......

本就不喜欢曹文诏这样的粗鄙无趣武夫,听了曹文诏务实贴切自信却毫无文采更无谄媚趣味的大实话主张,之前谭稹按着赵佶的脾胃费心帮曹文诏小心翼翼铺垫的美言让赵佶对曹文诏有了些的好感这下又没了,若不是国朝局势糜烂危急至斯万万缺不得曹文诏这样的干将顶着,还有担心曹文诏厌恶混官场太难感觉在京当官太乏味而真弃官跑乡下打猎逍遥快活了,赵佶定会立即拿掉曹文诏的军权,展示一下皇威不可有一丝被不敬,警告曹文诏朕当你是人才你才是,朕不当你是人才,你是废材,甚至啥也不是......

但,知兵的童贯一听却不禁一拍手笑赞道:“镇国公果然是统军做成大事的栋梁帅才。你所言,与老夫我这几日思量的可谓不谋而合。”

他阴森森环视着近乎满朝不知兵甚至根本不知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只会挑刺的文武废物官员,半是向皇帝和众臣解释并隐含训诫之意半是进一步夸奖支持和激将曹文诏又说了不少。

“仅用三万骑兵,分两部,破两股已有了一定打仗经验闹得正猖狂的百万之众贼寇,怎么能最快最好完成这个艰巨目标,老夫认为曹国公定然有办法有把握。

老夫相信他既敢这么说了就一定能做到。

镇国公为人就是这么踏实可靠。国朝需要的就是镇国公这样的踏实干才。”

“至于用步骑为辅,这可称是一手妙笔了。”

用骑兵剿贼只可以迅雷之势突击打破,难以灭之,前面一战已经清晰说明了这一点。

贼寇小民愚昧无知却也不傻,都是刁钻之徒,也晓得骑兵的可怕与弱点,避而不战,专钻山流窜作案,骑兵虽厉却也无可奈何,而且一不小心就会中了逆贼毒计。

两伙逆贼中显然也都有高人,所以能弄死统军勋贵,并非都是只瞎大胆的泥腿子。

唯有动用步军才可咬着不放歼之。

用步骑,和骑兵一样骑马赶路,才能最快扑去尽早完成镇压,最大限度降低贼寇到处祸害。

这一回,骑兵负责在前面破之逐之。步骑军负责下马围剿追杀完成歼灭。

步军的骑兵习马时间还太短,如今马骑得还不行,尚且玩不了马战,也就能比较自如的用马赶路,但这不耽误杀敌,到时候下马作战正好发挥步战特长。追杀流寇钻山逃窜就不再是问题。

步骑尽可看具体情况,一部分留下看马守物资,另一部分负责钻山追杀,两部轮换着来,都能杀敌立功,也都能有休整机会。加上骑兵在山外机动灵活堵住流寇逃出山外,如此定能歼灭......

童贯赞叹的妙还在于曹文诏提出的用四万步骑这个量数。

想围剿和安抚住百万之众起义军,自然是参战的步军越多越好,但,这是不可能的。

皇帝和众大臣怕死得紧,生怕京畿这也突然暴起抗税起义狂潮,最怕刁民在京城玩内外勾结趁京城防御空虚而轻破了京城要了他们这些贵人的命,只会把禁军尽可能多的留守京城。

马军与步骑军一下子共出动七万人,加上之前损失的五万骑兵精锐,京畿一下子少了这么多最骨干的兵力,抽走四万步骑已经是正满怀惊恐的皇帝和众大臣心理能承受的极限兵力。若是要求用步兵再多些,只皇帝赵佶首先就决不会答应。

赵佶是最怕死的那个......至少是领头示范怕死的那个.....不要指望这样的皇帝危难时有担当。

步军总共有五万匹战马,也选拔训练了五万骑兵,当初这么干是为了对抗和制衡太强盛的马军司,现在用于剿匪要调用四万,还能有一万步骑守京,

御马营有五千精锐骑兵,

还有,京畿四壁那四万骑兵,此前已全调到京城,由上次没能出征的马军司将领进行了抓紧整训,这次曹文诏若领兵会带走其中的两万,也还剩下两万,

这么一算,京城还有足够的三万五千骑兵大军可机动灵活用,也就不用怕京畿各处刁民造反。你若敢反就得转眼被骑兵赶去剿灭了。

京城还有近十万步军守城。如此就万无一失了。

同时,剿匪步军少于四万,分两地作战,兵力根本忙不过来,不济事,四万刚刚勉强够。

也就是说,曹文诏提的这个四万,无论是对剿匪还是对朝廷的心理底线都刚刚好。

童贯最欣赏曹文诏的是这个有数。

通过这件事,童贯心里明白,曹文诏并非真对政治以及官场艺术一窍不通......人家心里明白着呐,之所以表现得笨拙,无非是刚上来还不习惯,还有军人本色不喜欢不愿意掺和朝政朝争。

这人是个草根出身的那种朴实梗直脾气,军人式草莽气十足,不耐烦嘴空炮整天斗......

这样的干将可称是既对大宋有柱国的大用,却又对他童贯的权势没有威胁,最好啦。

有了这个判断,童贯就极愿意支持曹文诏一把,对皇帝结论说:“陛下,三万骑兵破百万贼众,我朝也只有镇国公能做到了(你依赖保命的纪安邦可做不到这个。那人更多的是个超级虎将,不是帅才,以往既没那个经验也没那个才智,玩不了指挥统领近十万的大军团作战,能做好的是领三万两万兵马的方面军大将)三万骑兵加四万步骑,若按镇国公的决策定能克尽全功。这样的兵力搭配是能最大减轻我朝经济损失和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请陛下尽早明断。”

赵佶玩皇权政治还行,对打仗,他懂个屁。

既然内行又可靠的童贯说得这么详细透彻了,又是这么得赞同,赵佶也就痛快点了头......

不过,赵佶夸了曹文诏好几句忽悠得曹文诏有了感激和干劲后,却并没按童贯积极暗示的意思那样以曹文诏为此次的剿匪总管。

他不想让曹文诏再揽全军大权得此全功,不想让曹文诏再立那么大的功立更大威望和势力。

显然他心里还在积极盘算着利用完了曹文诏就拿掉曹的军权挂起来当镇国的牌位耍着用,就特意让高俅的心腹大将——左右金吾卫的副将党世英党世雄兄弟负责此次统领步骑进行独立作战,骑兵和步骑各干各的,叮嘱党氏兄弟打好配合也能达到作战目的。

另外,他还令捧日军主将风会及部下将领留守京城不必参战,其实是要风会趁机在京负责训练收服剩下的两万四壁骑兵,削弱曹文诏在马军中的影响力和势力.....算计得很长远。

这也是赵佶对曹文诏的一个委婉警告。

却也不知这个笨嘴笨舌的铁憨憨能不能悟到这个警告。

看曹文诏那样子八万是没那悟性。真是个官场傻,咳,憨憨,如此更好,方便忽悠住。

曹文诏是典型的军人,干事干脆利落,圣旨一下就立马行动起来,全力投入进去,就不是士大夫领军或将门那些人出征,与打仗不相干的屁事总是那么多,总磨磨蹭蹭的似乎有太多事料理不完,左一天右一天的拖着就是走不出京去。

此次出征,作为主力骑兵的那马军司剩下的一万后备精锐骑兵自然得带上。

曹文诏检阅了后备精骑,感觉可用,同时命令部下各卫将领以及本司大将一齐动手迅速从四万四壁骑兵中挑选出两万参战。

这个工作马军司将领们一点不难,

四壁骑兵也是马军司将士,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四壁而已,本质上算,属于后备骑兵。

各壁一万人马,兵力不少,但只有各营指挥使在负责平日里的具体管理和训练,没有固定的马军司将领为主官在那坐镇统领,当初是由欧阳珣派人轮着去统一管理段时间,同时由该壁城的守将负责兼管,这个监管主要是平日里的监视与制衡,并没有训练和指挥骑兵的权力。当然,骑兵在那与当地守军一样也有守卫该城该州的职责。战时,马军司会派将负责具体统领指挥.....这个传统固定了下来,何栗执军后并没做改动。

马军司本部与麾下各卫主要将官都会轮去四壁......也愿意去,因为当自己的部队出现战损等原因的减员,补充的兵力正是从四壁这的骑兵抽调。你不去,怎么能真了解到底哪个兵好用......

以前就有基础,这些天他们集中整训的正是这些人,已经有足够熟悉了解,从中挑兵易尔......挑好了人手,曹文诏利索地具体分配给了如今空的只有将的各卫,并且能让各卫都比较满意。

步骑这,曹文诏就管不着了。那是高俅的职权。

但,高俅也不会抽烂兵糊弄打这次的配合战。

骑兵和步骑是各自独立作战,胜败都是自己的事。曹文诏领导的马军司确实很厉害,估计打垮贼寇不是问题。若是步骑出动的是烂兵或是专门捣蛋坏事的兵,在骑兵打垮了贼寇的基础上还是打了败仗,那丢的是高俅的脸,与曹文诏领军的责任完全不相干,只会证明高俅自己在掌兵事上确实是个渣得不能再渣的渣,根本不配执掌殿前司和步军司,尤其是国难当头更应该换掉。

赵佶令骑兵和步骑各干各的,也是出于考虑让高俅认真干点事....只为了你高俅自己的脸和位子你也不会糊弄了事......这次是个机会,高爱卿你可得给朕好好长长脸,打好了证明自己......

高俅太了解赵佶了,何况赵佶还特意私下里向他直说过......此战表现事关重大,所以着实下了功夫从五万步骑中精心挑选了好兵参战,也派了能打且不怕死的将负责领兵配合党氏兄弟......

在这种氛围下,军情又空前紧急,很快就准备好了参战军队。

出发——

曹文诏与马军司都虞侯秦良弼分别负责淮南与河南的剿匪,三万骑兵均分为两部,都是领五千后备精锐为核心,加一万从四壁挑出来的骑兵。

步骑方面,四万人马也是一边两万。

由更精明能干的党世英负责配合曹文诏征淮南。党世雄去配合秦良弼扫河南.....

童贯亲自出城为大军壮行.....

不论好意歹意,都是有招的。

好戏上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