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232节驯僧

攻约梁山 第232节驯僧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此前,赵公廉辞职引发了沧北民众大逃离,尤其是不务农的城镇人口彻底逃了个干净。

他和军师朱武等预料到这一点,又预先策划好了,就势玩了个沧北军失望下也跟着民众“自发”大叛逃。剩下的近两万将士都是沧北军中骁勇善战的勇士,打仗个个是好手,而且感恩并忠义追随赵公廉,保证了沧北安全需要的最基本军事力量和统治班底,但也造成了沧北除了战争之外的人手什么都缺。

缺正经厨子。

这些日子的军中伙食是会玩刀枪却不会做饭的勇猛军汉胡乱凑合着做,你可以想像有美食好材料也做成了猪食。

沧北缺医生。

不,不是缺,是连二把刀的赤脚医生都根本没有。

民间的大夫之前就全撤走了,不是去了海外就是在赵庄。沧北军特设的兵种——军医也撤干净了。别说还留在沧北务农,等着秋收后就极可能全部卷家当撤离干净的乡下不多的百姓有病没医生看,就是军中将士受伤或生病也无军医看。

好在这段时间并不长,期间预料的没发生战争,也没人恰巧生大不了的急病,有沧赵历年广泛推广的基本医疗常识在,百姓和将士们有个小病小伤的,自己就能对付过去。

城中和边关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干女人活计的。

沧北缺制造修理军械等的工匠,缺秋收庄稼的大量农夫,也缺......

这下僧犯来了,好了。这些可按人类最低欲望标准使用的最划算人手正好填补了沧北的人手缺口。朝廷真是思虑细致,对赵公廉“照顾周到”,沧北缺什么,朝廷就补什么。赵公廉想什么,朝廷就给什么。

童刚特意挑出来的人才和尼姑全部带回城中。

也不和这些擅长争辩也自有一套神佛思想的人刻意进行思想整训教育,不浪费那口水和时间,只是严厉强调这里是边关,他们已全是边军一员或边军特配人手,受战时军法严格管治,再详细宣讲和解释了沧北特有的军法条例让这些人明白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然后,年老体衰的医术僧和全部尼姑留在清州城为军民服务,其他的配往各处军中服役。

剩下的只会念经没实务特长的几千僧人,甭管高僧低僧都安置在废弃的荒村,由河间府来的军队监管着负责军屯。

所有僧犯没事可先休养几天,吃饱喝足睡好,恢复一路受押送军和沿途官府虐待造成的极度体弱虚亏与疲惫,也是让这些在朝廷眼中已经失去做人资格属于死活勿论的妖孽重犯惊喜体味到太难得的沧北军对他们的人性善待。

休整后,全部僧人都要象正经军人一样参加每天的早起晨练,接受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强调纪律性与奉献。

不用嘴说,用行动强行教育,让僧人不得不接受从此不再是悠然佛门神徒的新身份,无形中形成军人自觉性。

想改变这些僧人的思想,那太难了。

几乎不可能。

好的基础是,佛门本就是极讲清规戒律和奉献的,僧人本就服从性纪律性很高。

以边关残酷生存形式与军法压制其因怨恨或消极产生的对抗意识,让僧犯在行动中习惯军中规则相对也容易。整训见效很快。识趣的绝大多数僧人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在生存的现实面前低头,转而投入其中。

这也与沧北军在这个时代在大宋独有的尊重知识高度重视各种实用人才的无形机制与团体意识有极大关系。

这里不歧视僧犯。

没人在乎你过去怎样,也没人嘲笑你是过神仙日子的得意僧人如今终于倒霉了。

只要你是人才,有特长,踏实肯干,做出成绩,就会得到将士们的认可甚至尊重,也会得到实际上的高待遇甚至提拔重用。

你虽为犯僧,却是厨艺高超的厨子,能把猪食军饭做得美味可口,那么你就照样可以象以前一样自豪吹牛逼。

你是武僧,有一身本领,愿意教别人共同提升,巡边守关勤奋认真,奋勇杀敌,遇险不退不抛弃战友,那么你就是军中义气好汉,是将士们愿意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的兄弟。你也能充分展示你的武力,痛快杀敌除害建功立业,体现真正的慈悲救世真情怀,扬名立万,出人头地,风光荣耀,没辜负一身苦练修成的本领和人生一世生为汉人活一遭的意义。

......

当然也没人因你是号称慈悲为怀的佛门弟子并且没真正恶迹却遭殃蒙难了而格外同情你宽容关照你。

军中是与非善与恶敌与友的标准本就比社会简单太多。军人的心性也比寻常社会群体坚硬冷酷很多。

你在军中过得怎么样全看你自己的实际表现。

你说什么,曾经遭遇过什么,这不重要。将士们不在乎这个。

这种境遇让这些有特长有本事本就有别于社会人的自傲佛门子弟感觉到顺心,甚至是感觉比过去在寺庙中过得快意自在太多,这才是生活,而不知不觉习惯这里喜欢上这里,喜欢上简单的军中生活。至少是从心底不再那么排斥抵触。

把僧人分类区别对待,让有不同能力的和尚从事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事,有了不同生活境遇和出路希望,这无疑等于是把押来沧北的佛门团结怨愤整体巧妙轻松拆解成了利益不同的多个团体,削弱了僧人整体的对抗性。

尤其是把能打的僧人无形中剥离了佛门,不再受佛门高僧的影响和左右行为,在军中直接受监管指挥教化,甚至转化为军队力量报效的是军队,等于消除了佛门对抗沧北官府管制的根本力量。

剩下那些屯田的僧人都是些说嘴的,就如同秀才造反一样,人数再多也没什么战斗力,敢闹事甚至造反只是作死多送死,掀不起大风浪,闹不成大灾,隐患就小多了,也好控制管理多了。

这些僧人难改变思想追求。赵公廉和赵岳兄弟俩也从来没想过花大力气真改变这些僧犯的佛徒精神。

爱变不变。全凭自觉和造化。

变了,以后有机会做正常人,在新社会过正常人的世俗却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变,虔诚佛门?

更好。欢迎啊。

帝国有很多特别的工作正需要人生各种需求如此简单的人去做。

正愁太缺这种欲求单纯的人去做奉献牺牲呢。

比如慈善医疗等等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慈善事业。

比如长年累月在深山荒野工作,生活异常单调艰苦,与世隔绝,甚至极度危险......

寻常工,嫌弃工作太苦,要高价报酬,在荒野嫌弃太苦闷,要女人,要这个要那个,哪有佛门僧工给吃给穿就行这样好满足?

让僧工去做那些特殊的工作也正是帮他们实现佛门慈悲救世的核心价值,去掉亵渎佛祖慈悲的不劳而获臭毛病劣根性,以艰苦切实实践修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真正有义于人类社会进步也真正感动世人让人赞叹敬仰怀念的大德佛陀。

一句话,社会需要这种人,而现实是几乎没有这种高尚的人。

赵公廉赵岳兄弟俩自然借这个时代和机会极想拥有这么一批人。

这些僧犯必须有一大批这种只讲奉献牺牲不求索取的。

不肯?

就强行控制他们不得不做那种人。

不然就自我圆寂求解脱吧。

只是,怕是没几个僧犯愿意自杀的,否则之前就舍命维护佛门或在押解途中自裁见佛祖去诉冤屈看佛祖会不会支持他了。

去了军中的僧人,生活待遇实际是很不错的,最起码吃得好住得好,睡也能睡得心安理得踏实。

这也是这些僧人迅速接受和习惯军中生活并变得积极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限制在荒村屯田的僧人就是另一种境况了。

虽然有大量荒村可供安然住下,但吃得单调不好,除了盐味啥也没有还不管饱,并且略一休整后就得训练和干活。

此时是农闲时节。

地里的玉米豆子地瓜土豆........正是长大奔向成熟的时期,不需要锄草施肥,老天照顾不缺雨水,也不用辛苦运水浇地。因而僧人们不用立即劳苦下田地忙庄稼,现在没农事重活可干,能轻松自在。

童刚下令僧人们在训练后照顾荒废的菜地,浇水施肥补种,争取多弄些蔬菜。手巧的抽出来修整荒村房舍。

僧人们也不抵触这些命令,虽然念经装神佛闲散舒服惯了极不愿意也不习惯出力辛苦,但都听话地照做。因为不种菜就没菜吃。当军队都缺菜时,他们这些僧人肯定连根菜须都得不到。显然文成侯也绝不是心慈的愿意偏爱照顾僧人的大佬。他们若不肯听话不肯劳作,文成侯指定别说菜,就是粮食都没他们吃的份。只没菜吃的那日子也不是人能过的。

活活饿死无数懒惰僧人,文成侯也绝不会心较和让步。

对没用的僧人,沧北边关没人在乎其死活。饿死活该。

这些从左屯卫使童刚那就能被高僧们观察分析出来,根本无须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文成侯本人的态度。

所以,菜必须全力种好。

抓紧时间整修房舍这个也是必须的。

现在是秋雨多发的季节,要整治好荒废房舍遮风挡雨有个安稳住处。冬天更需要保暖的房子提供庇护,否则必冻死。

要知道他们曾经拥有的舒服保暖的被褥和冬衣及好衣服全被当地官府和军队抢走了,拿去自用或卖钱了,依朝廷旨意必须让他们在沧北有起码的生存用品,不能劳沧北军费心操持这些杂事以免影响边防,更不能劳烦朝廷大爷们操心这个,各地官府就给他们换上破烂货以充数,才不管他们这些僧犯会不会在酷寒的北方冻死,被褥冬衣的保暖性能可想而知。有的铺盖和穿着,不至于睡光板床和单薄着身子就不错了,想熬过漫长的北方酷寒,火炕和房子就得全力修好。

修好了自己住的还不行,还得努力修别处的以供后来的同行居住,这个也无法推辞,否则无视同门生存就是佛门慈悲的大嘲讽,是大笑话,传出去,不但会寒了同行的心,闹得佛门分裂甚至相互鄙视仇视,社会也会说还慈悲为怀的僧人呢,居然连同门都不关心死活不肯劳累点帮帮小忙,如此虚假自私伪善,这样的欺世宗教不要也罢,灭亡是应该的,也活该佛门终于倒霉。这是报应,就象和尚们平日里总喜欢常说的那样是罪恶因果,却应验在佛门自己身上。教派灭亡显然是老天对佛门也看不下去了,显灵了。老天果然还是有眼的。老天果然是公道的等等。

那样的话,佛门就真得没指望了,彻底完蛋了,不可能再有换个朝代甚至换个皇帝就有机会复起并再次大兴。他们这些僧人也就彻底没了出头之日,而且会臭名远扬,别说佛祖不会理解和宽恕他们,就是愚昧百姓也不容佛门子弟于世。

还有,柴草也得提前多准备。

沧北和大宋别处不一样,居然不准随意砍伐荒野无主的树木当烧柴,不经当地府县镇官府批准,任何人都不得私自砍伐无主树木,说是要严厉保护绿化生态系统,防风沙和避免土地戈壁沙漠化。

只准随意挖掘树根捡捡枯枝收割荆棘野草什么的。

保护绿化个鬼哟。

这些僧人,包括号称有大智慧的高僧在内都吐槽不已,“不说别处,单说这沧北边区,本就地虽不算广却人更稀,到处可见荒野草地和大大小小的树林,人占用的地才多大点占多大比例?鼓励伐树开荒都缺少人手和积极性,你还特意严法保护什么?

他们这些生活在中原的僧人哪晓得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厉害,哪知道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其实远没有人类想像的那么强大。北方草原和干旱的戈壁沙漠西域人才深刻理解生存环境恶劣的灾害,知道一些随意破坏植被会引发的迅猛可怕连锁反应。

沧北人是少,占有的地方是不大,树林是也极多,但一片片树林中粗大有年头的大树,除非是在人力运输太困难的深山野地,否则已经几乎不见了,那些适合造房子家俱什么的树材也少见,剩下早晚会成劈柴的歪瓜裂枣树和稚嫩还常常被人们习惯随便砍掉也方便砍掉当烧柴棍子什么而没机会长大成材的小树,破坏了生态自我修复系统,造成了一片片树林缩小,灭绝,变成荒凉而脆弱的草地,防风固土吸收过多水分的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已经证明了人类肆意砍伐的巨大破坏性和会形成的恶劣连锁反应。

不从现在就尽量保护树林,等到树林在不知不觉中片片灭绝,想找树苗补种都难......再想补救就晚了。

对赵公廉的古怪思想,僧人们极其鄙视。但干着这些活,这些僧大爷们渐渐就习惯了听从命令和劳作,等秋收辛苦到来时也相对能忍受得了,更容易在官府和军队的控制下完成秋收。也便于以后管理僧人自觉屯田。否则就是沧北军和几十僧人的对抗,什么也不用干了,光操心怎么对付僧人就已经烦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