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200节道君灭佛,中

攻约梁山 第200节道君灭佛,中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无旨意和兵部文书一起证明能进出武备库区的外人只有负责把将作营制造的武器押送来的将作监官员和手下官兵。

当然,负责管理武备库事务的官吏自然有权随时检查库存情况。

镇守武备库的禁军在没人潜入库房纵火什么的搞破坏盗窃时也是不准太靠近仓库的,只能在较远处巡逻守卫。

如此,能窃走那么多神臂弩的人只能是时常押送武器来而频繁进出武备库区的将作监官员和押送官兵。

自然其中也必有武备库管事做内应配合才能在库中窃取东西装上车。

库区禁军也必然有问题,

即使不是窃贼同伙,也必定是玩忽职守,没有按规定严格检查进出的每一送货车辆,让神臂弩能大量偷运出去。轮值负责把守进出口的某位军官和部下一小摄士兵胆大妄为,贪图钱财什么的,心存侥幸,被人暗中收买了,或是被人拿住把柄威胁控制住了,在进出库区时暗中配合轻易放行的可能性最大。

旨意一下,已经被朝臣紧急下令看管起来的这些人立马全成了罪犯,下狱严刑拷打,再喊冤枉也没用,上刑更狠。

皇帝可是急红眼了,正盯死这事呢。

再说丢了那么多神弩也直接威胁到满朝文武大员以及满京城的达官贵人士绅豪商大小官吏的安全,事涉统治阶层大家的生命,朝野无不高度重视,都在关注此事。负责看押嫌疑犯的狱卒和禁军不敢轻慢,上刑审讯的人更不会手软。

否则一旦失职或出了什么漏子牵连进去,怕是负责此案的上下所有人得死一大片,并且不知多少家庭要卷进去遭难。

如此高压下的凶狠严厉,审讯很快就有了结果。

有一武库小管事架不住酷刑先招了,

说是有贵人出了大价钱弄神臂弩,不是为阴谋造反什么的在国内用,而是睿智有远见看到了金辽纷争隐含的对咱们大宋的致命危害,又忧国忧民却受身份所限有心无力,朝中诸公又愚蠢短视干不了大事也听不进去英明建议,为削弱甚至化解我朝日后会有的大灾难,贵人万般无奈才冒险打神弩的主意,打算贩卖到国外干预一下金辽之战走向,让蛮子多死点。

他的上官应该是得了升官什么的大许诺,威胁和鼓励要他配合干,他位卑却不忘爱国想为国也做点大事也愿意干,于是在平时工作中采取虚报入账的手段对运来入库的神臂弩少入多偷出倒了几千架,具体到底有多少他自己也不清楚。

他也不知哪位伟大睿智的贵人是谁。他的上官可能清楚到底是什么大人物。

审案官员听了这说法,心中窃喜又不禁冷笑:好个可恶的卑贱之徒。还爱国?区区小吏也敢说想做大事?必是你贪图好处才胆上长毛了。事发,仍心存侥幸,巧言令色,妄图减罪罢了。实是愚蠢之极却也胆大妄为刁钻之极。犯了这么大的案了,堪称捅破天了,尚不知轻重。剐了你满门都是轻的。

有了突破,接着赶紧提审那上官。

谁知那上官和两个将作监官员早已在一次郊游饮宴中陪画坊美人‘喝多了’从船上不慎落水或下水救人却都淹死了。

必是杀人灭口。同时死掉的两将作监官员必是那负责偷运神弩的同案主犯。

但知情的三主犯全死了,这条最关键的线索就这么早早断了。

真是好手段。

但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再者,大宋官员外斗不行,内斗却是有足够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足够精明有办法,要命的高压下真死了心较真查案,偷走近万架神臂弩这样的事又不是偷包银子那么简单易藏匿手脚,卖力狠审其他人,抽丝剥茧连日布置大量办案老手周密调查案件相关过去的细节,从一酒楼伙计那无意中追查到代表那贵人势力一方出面宴请和说服死掉的武备库上官的那人。

那人是个不起眼的中年书生。

追查过去,他的邻居说这个人虽然无亲也似乎无友,平常似乎也没正经事营生,但却总有钱花,人看着也挺有派头。

可,那人也早不知所踪,或许是死了,也早被灭口了,或许是早转移藏匿到外地去逍遥了。

但关键突破口终于又有了。

那人一个在京城的相好娼伎提供了线索,说是她的这位恩客突然有了大钱,那段时间对她出手很阔绰,有一次喝高了还说等他办完这次的大事就有了足够钱财要为她赎身,说得情真意切的。她自不当真,当时还撒娇凑趣逗问了几句,恩客醉昏昏兴奋得意中失口提了个大官的名字,说他其实是专为那大官办脏事的隐形高级幕僚,搞些钱财,小事尔......

在皇帝近似疯狂的严旨和诸权臣联手施压下,办案人员自是有杀错,莫放过,只要我不死,死谁都行,为了早日破案保命什么都敢干,管他大官不大官,追查牵连到了就得立马拿下控制好了,免得又死了断了线索。

大官确实大,是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

这位尚书意外秘密落网后也不知是想畏罪自杀还是到底走露了风声被谋杀,在审前那点时间内仍差点儿没命了,但到底没死成,在皇帝严旨下还想摆谱抗拒,却一看鸟用没有,酷刑一上就露出伪君子软骨子无耻本质乖乖招了。

这个线一展开……

安庆王?

刑部和大理寺及兵部,三部联合会审的官员日夜不休接连追审下去,听到最终审出个这样的名字,顿时蒙了。

怎么会是这位主呢?

按理说,是谁倒卖神臂弩也不可能是他呀。

安庆王府一脉,那可是当今圣上的至亲本枝。安庆王本人也是专门管理皇族内部事务的宗正卿,在朝野名声很好,德高望众。这样身份极特殊的一个顶级贵人居然会擅自倒卖镇国利器近万架,会只为点钱财就不顾祖宗的江山社稷?

他穷疯了不成?

关键是安庆王府不穷啊,光是京畿和外地的良田桑田茶园就不知有多少亩,在京城有那么多好店铺酒楼买卖,何况皇帝还经常关照本家赏赐钱财东西......

太难以置信了。

涉及到这位王爷,滋事体大,比抓审宰相怕是也更令人忌惮。

三部主审官深知其中的严重性和厉害,都惊出一身身冷汗,更不敢有丝毫大意和审讯漏洞,反复推敲案情细节,确认无误。实际上若不追究到安庆王头上,这惊天的大案,他们也没招破了。

根本没有其它可能按旨尽早破案的路子和方向。

于是,商量后,一咬牙,三主审一齐连夜进宫,把破案结果尽早报给了皇帝赵佶,免得夜长梦多证人再出事。

三主审大佬其实很头痛汇报这个。

毕竟只是工部尚书一人空口供认大案主谋是安庆王。

他们追查审问了这么久,做了这么多细致周密工作,找到了很多线索,可惜却没有一条是真正能有力证明确实是安庆王府与大案有份的。虽是尚书这样的高官供认证词,可要定罪安庆王这样的人物,证据还是太单薄了。

心里没底,不知皇帝会怎么看。

若是皇帝压根儿不信,又不肯批准连夜抓捕安庆王火速搜捕王府展开突破审讯,却还要再破案另找主谋,那可难为死人了。

谁知心里暗暗发苦自认倒霉的三主审官这次却是红运高照,简直是吉神盯着赐福。

惊恐烦躁的赵佶一看主犯安庆王五个大字,惊愕了,但也只是惊愕了,只是眼睛猛然瞪大了点,绝不是极度震惊的那种大惊失色,也没有质疑结果不相信这个肯定属于意外的答案,似乎皇帝早有预料或早从其它途径知道了点真相,惊愕之后显然很生气,脸色都白了不少,身体都控制不住的在那微微颤抖,手抓着案报有点儿哆嗦并慢慢抓捏成一团破纸。

兵刑与大理寺,三位主官躬身站在御案下方,偷眼观瞧皇帝的反映,准备迎接皇帝的严厉质询,紧张得大气不敢出。谁知皇帝如此反应后又很快镇定下来,恼怒的脸色恢复平静正常,眉眼中似乎还带上了点喜色笑意。

三位大员怀疑是自己年老体弱眼花了,或者是黑夜光线不明视线不好看差了,心中不免嘀咕:出了这样的惊天丑事,遭到最信任最亲近的亲人背叛,不,不,不,这可不仅仅是背叛了,倒卖镇国利器泄露镇国绝秘给了大宋的敌人,严重危及大宋江山,皇帝没极度惊恐震怒失态是早有预料或线索,是有城府涵养,但怎么着也不应该是有欢喜之色......

对这种太违反常理常情的诡异事,三大佬在心里甚至忍不住冒出大逆不道的一句话:官家是不是疯了?

再想想今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大宋遭受了旷古未有的打击,江山狠狠动摇,危机四伏至今没断而且进一步加深加强,后面还不知还会再发生什么不可测甚至完全预料不到的灾难,皇帝连连遭受重创,心理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以前本就已经喜怒无常有些变态了,再经受这一年的挫折怕是更严重了,更窝囊的是堂堂一国至尊却奈何不了区区一个任性胆大辞职擅自回家务农的平民,不得不大度宽恕赵公廉不说,而且还得丢皇家的威荣脸面屈尊厚颜请求一个平民出山......

啧,皇帝这一年太倒霉,遭受太多打击折磨,

可怜的,说不定承受不住了,心理已出了问题,表面看着还正常,内里实际已经疯了。

啧,可以理解。可以想像。

啧,但皇帝你疯了不要紧,可千万别把疯劲的灾害用我们头上啊。

我们可是对大宋对官家你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啊。至少这次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陛下你可不能为此事发疯对付我们。

提心吊胆的,正胡思乱想,猛然就听皇帝终于开了口,惊得三大佬一哆嗦赶紧更恭敬老实地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圣意。

赵佶说的却是:“三位卿家办事得力,辛苦了。”

居然没有半点质疑和询问。

三官连忙点头哈腰道:“不敢,不敢。陛下总领江山才是真的劳苦功高感人肺腑。都是微臣无能才劳累了陛下。”

他们听到皇帝的语调中居然确实带着喜悦之意。

旁人或许不感觉什么,但三官场老油子可是听得出这种喜悦够明显的了。

这不是好事,对他们却是太可怕了。

他们怀疑赵佶精神不正常,怕这位能随意拿捏他们生死的至尊真的是已经疯了,听到和言悦色之语不但没松口气,反而越发提心吊胆,脸上的冷汗一个劲得流,腿都有点儿哆嗦了,就怕疯子皇帝表扬完了下一句就说:“皇家出了如此丑事,不能外泄。你们三位既然都是忠君爱国的大忠臣,自能体谅朕之忧。你们写好年老辞职报告自杀吧,自觉消除一齐死掉会引起的朝野猜疑,自我灭口,免得惹起事端。就在这宫中自杀,让朕亲眼看到你的忠心,也放心。你们也可放心,你们死后,朕定性你们是忠君报国积劳成疾又近日操劳过度导致猝死,一下失掉三位重臣令人好不心痛惋惜。并且朕肯定会善待你们的家人,你家当小官的升大官,什么也不会干的废物也能当官......你们不会不愿意死吧?什么的..”

若是出现这么个转折,那就悲催了。

躲不过,秘密死在宫里,再弄回家装自然死亡。家人还得感激着配合着。死得也太冤枉了。哭都没地哭诉去。

疯子不可怕,可疯子皇帝那就是魔鬼。

赵佶还奇怪这三大佬怎么惊惶成这狼狈样。朕可是表扬你们呢,不是问罪,你们怕什么?

当然,他正沉浸在陶大仙的占卜应验了的极度喜悦中,也没心思多琢磨和体谅三手下庸俗官僚的怕什么。

有了这次灵验,赵佶算是彻底信服了大仙。有了陶大仙这样的半仙在身边,天下何事可忧?

挖出了身边的至亲大奸,消除了隐患,他的人间福寿自然无碍了,能继续享乐下去。

你说赵佶的心情能不好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