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攻约梁山 > 第181节太烂太天真

攻约梁山 第181节太烂太天真

作者:山水话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2:29:39 来源:蚂蚁文学

皇帝赵佶的嘴巴歪了。

不是气的,而是被赵公廉的横天雄心壮志气魄胸襟远见以及困惑迷茫的质问震得目瞪口呆僵硬了。

他知道大宋立国确实苟且小气。

从太祖立国之始,大宋就从未有汉唐那种拓疆万里,兵扫西荒大漠,威加遥远四夷的雄心与目标。

连眼皮子底下的大理国安南国,大宋都无心征服和占领,何况是更遥远更艰难的远方世界。

想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顾虑缺了这片领土,大宋北方一马平川,就缺乏了阻挡北方蛮子飞骑南下的山关险碍。太宗朝一战惨败,没能达到战略目标,以后就更没能力了,收复燕云也就成了嘴上说说的治国志向。

说说而已,连皇室都没人较真,下面安逸平安享乐的臣民又岂会盼着过勒紧裤腰带提心吊胆紧张全力投入打大仗的日子,更没人真会奋勇努力向这个目标去做。

谁知天下真就有傻子,不但想这么干,而且真在为此而竭尽全力去努力。

而这个傻子还居然正是被天下人隐隐约约公认为最聪明最有大智慧的那个人——赵公廉。

生气羞臊震惊感动嫉恨恼怒……

赵佶读罢辞职奏折,呆坐在龙椅上很久,很久,心里翻腾,情绪激荡,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而后却是理解了赵公廉,但却更恨了。

更决心定要寻机处死以赵公廉为首的沧赵满门,而不是幡然悔悟从此信任和重用。

因为他就是喜欢糜烂享受的皇帝,既无心,也不支持征服远方。

他可无法忍受举国投入大战时必然的勤政劳神辛苦。

他来这个世界就是纵情享受富贵安乐的,顺便修修道,弥补一下道行根基,以后好飞升仙界重归仙班享受永生仙福。

他也清楚手下这些所谓忠君爱国的文臣武将拥挤朝廷,追随他这个君王也只是为了富贵荣华,更没有威行万里的胆量和志向。

这种情况不是从他这一朝开始的。

是在当初太祖杯酒释兵权让大家安享富贵时就文武皆无大志,从此变成这样的。

包括能忍受艰难困苦生活的西军在内,满朝从上到下没人真愿意冒死杀出国门。

吃不了那个苦。

受不了那个罪。

更没人愿意提着脑袋去为国家冒险。

满朝皆如此苟且富贵着,赵公廉独自奋勇担当,那就是不合时宜,不容入官场。

举国如此沉迷安逸富裕,唯独沧赵家族和属下想冲出国门气吞万里如虎,那就是不合世情不容于社会。

单单只赵公廉竭尽心血整顿出沧北四军州人马有远征壮志,有威服四夷的胆略和热血,这能顶什么用?

无朝廷支持,无举国投入,甚至无其他地方的任何一人愿意支持,赵公廉什么也干不成,想做的梦想只会是个众人在饮酒闲谈娱乐逍遥时的笑料而已。

质疑官员卖国资敌效忠的是异族,说天下的广大统治阶层是在为异族异国效劳,疑惑国朝是异族的傀儡政权……

赵佶也恍惚疑惑过赵公廉所困惑的,但很快就清醒过来,一口否定了。

大宋当然是独立自主的堂堂正正大国。

那些人一切所为全不过是为自己和家族享受安逸富有和富贵而已,非是暗中忠心追随异族。

现实就是如此。

那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赵公廉及满门亲族属从追求和坚持的就是错的。

总不能满天下都错了,就他是对的吧?

就是他对了又如何?

很多事的对错并不重要。再有远见卓识,限于时局,不符合当代潮流,都会是没意义的,是不识时务。

不容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特立独行者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举世皆敌,必死无疑,而且是满族皆灭,血脉无存。

是死在忧愤无奈,还是死在被人排除异己的陷害,也就这点区别而已。

赵佶的情绪迅速转到赵公廉在奏折中展现的高傲和气愤所激发他的羞臊恼恨中。

一瞬间,他下了决心。

既然清州军跑了大半,守不住边关了,赵公廉给大宋带来巨大损失和空前的北关危害,惹下大祸,那正好问罪处死。

他怒气冲冲坐下,咬牙切齿提笔就写圣旨。

想命令郑居中立即调沧州军捉拿沧赵满门及亲信死党下狱重刑审问伺候。若此过程中,赵庄人敢恃武反抗,那就一体问罪,格杀勿论,杀光赵庄人,杀死再多信奉和追随沧赵的人也在所不惜。

断不容情。

在愤怒激动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亢奋中,赵佶文思泉涌,思路敏捷得厉害,圣旨一挥而就,立即送中书省通议下发。

但,白时中等宰相级大佬却转眼带着这份圣旨和沧北又一急报来了。

清州东边守着海的蓟州军不但没能阻止和剿灭叛逃海盗的清州军民,反而连自己的军民也闻讯跟着大量疯狂叛逃了。

这消息已经够让大宋皇帝和权臣们震惊和惊恐不安了。

想不到,蓟州军崩溃了,在清州西边,离大海更远的信安军也闻讯立即暴发了同样的叛逃灾难,就更不用说夹在沧北和沧州之间就守着对辽边关通着沿海的乾宁军了。同样都是州城县城非务农,没庄稼牵挂的百姓全部叛逃。

而沧北四军州的乡下百姓还没有发生大规模叛逃,也不是忠心大宋不想逃。

据县报,只怕乡民是舍不得丢弃辛苦侍弄数月眼看就成熟能秋收的庄稼才暂时留了下来。只怕秋收一完,乡民会不等粮食晒干能收藏了就会果断卷着一切同样叛逃海盗。

赵佶听完白时中惊恐愤怒的奏报,惊得一屁股坐到在地,脸色毫无血色,也不知是气的还是吓的。

“怎么办?”

“你,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嗯?”

“快告诉朕,说,怎么才能扭转这危机?快说,你们这些能臣干将有什么定国良策?”

这些文武能有个屁良策。

白时中就是个跟着蔡京升了官做事混富贵的应声虫,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治国见识和政治能力,在历史上早已证明他根本不是宰相之才,连贪腐却有能力的蔡京一角都不如,充其量只是个配合人做点事的佐臣,担纲治理一州怕都不行。

副相张邦昌就是个精通在官场不当老大当老二要诀,决不做出头的椽子,决不做首当责任出事就是顶雷大头的官油子。

兵部枢密使等官员要么是以文混武事用士大夫手段钳制武官的,要么就是被富贵淫乐弄坏了脑子的精明武夫官虫。

这些人都是捧着皇帝苟且混富贵的。

若是要他们玩权力搞内斗耍袖里乾坤谋个私利害个谁,那有道有招,至于靖沧北?

唔噜噜唔唔…….

他们只有拼命摇头吐着舌头甩口水,表示干不了这个,请恕臣实在无能为力的份。

当然,此刻他们决不能真这么小丑白痴一样在皇帝面前露丑。

吱吱唔唔,正琢磨怎么应付皇帝的喝问呢,不想皇帝主意来得快,决心下得大,省了他们的事了。

“哼。整个沧北都崩溃了,军力没了,东北边关守不住了?好,好得很呐。以朕看,不如索性让出边关要塞,让辽寇能顺利杀进来把沧北沧州全祸祸了。反正那些刁民也不忠心大宋了,被辽军杀光了抢光了也是罪有应得。”

“下旨,让那些还忠心王命的将士和官员撤出沧北边关和县城,全部集中到州城中做好防守。其它事不必管啦。“

”令河间府重兵布防在瀛沧交界处阻止辽军侵入河间府。令高阳关路和山东一些州府的大军在沧州外围布军,配合河间府大军截断辽军可能趁机南下的通路。如此以大军层层阻击截断,把辽军局限着只能在沧北沧州行凶,作恶完了满意不满意都只能回去。”

众权臣一听这个就明白了,皇帝这是想借辽军的屠刀把赵公廉家族以及所有追随沧赵的沧北沧州百姓顺势全部除掉。

如此杀了赵公廉,除掉了威望巨大的沧赵家族,大宋没了这个强大家族带来的巨大政治内患威胁,一劳永逸,大宋天下的百姓痛惜赵公廉,为沧赵家族不平,却还不能怪皇帝和朝廷冷酷无情。那是辽寇作的孽,不是朝廷容不得沧赵而杀了这一家。天下人有怨有恨,想为沧赵做点什么,也只能冲着辽国去,只能更恨辽寇。这个结果完全对朝廷有利。

计是好计,手段是好手段好魄力,称得上深具权谋的高招。

可是,真能那么干吗?

皇帝的妙策中有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围堵辽军的那些宋军能不能挡得住人家的铁骑大军悍然飞马南下。

皇帝在深宫安乐着,不知天下事到底是怎么个样子,天真的以为兵多,又是以有心算无心,以逸待劳周密布置严阵以待,应该能成事。可这些权臣心里还是大致能清楚大宋军队是个什么烂样子的。

且不说闹得嚣张的田虎王庆,宋军怎么也收拾不了人家,调了西军中那些根系不深,关系简单,还可被朝廷试着放心调用内地一把的大将以及干脆没任何背景,只凭能力和战功出头的年轻勇猛骨干小将加入领兵,才堪堪堵住二贼的扩张地盘步伐。单说在青州坐大的二龙山那股强盗毛贼,山东宋军以那么多兵力财力物力,下那么大功夫和时间也奈何不了人家半点。山东军还不是天下军队中最差的。由此就可知内地宋军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了。

青州桃花山强盗比二龙山贼寇听说弱不少,官兵也照样奈何不了人家半点,还是南下送死招惹了梁山才被剿灭了。

这些宋军以优势兵力和装备却连强盗毛贼都对付不了,还敢指望他们能挡住凶悍骁勇善战比山贼强不知多少倍的辽骑?

更可怕的是那样的官兵还是夏季国难前拥有的训练有素也比较忠心朝廷能指挥得动的,现在的官兵是什么?

军中根基主体全是军痞兵油子,打仗贪生怕死,决不会奋勇向前,逞强斗狠欺负老实的袍泽祸害百姓倒是一个顶三。

剩下的则是强征新补充进军营的。

都是些什么人?

地痞恶棍罪犯黑帮分子毁灭的官僚豪强家无处存身吃饭的爪牙恶奴……

真正是乌合之众,甚至可称为穿着官皮的匪军,又刚刚组军,训练时间太短,军心尚且不定,谁敢指望他们打辽寇?

到时候没截住辽军怎么办?

辽军肯定会一鼓作气杀到东京城下,威胁朝廷。

狮子大开口敲诈勒索也就罢了,就怕胃口太大连大宋政权就势一口吞了。

听说辽国正被金国小邦打得狼狈不堪,快支持不住了,正想躲避锋芒,本应该是向苦寒的西部逃避的,如今有了机会怕是会趁机大举南下占领宋土重新立国,把北方广大苦寒地域彻底让给金国盘踞。

金国人口太少了,地盘一大就必然无力继续扩张了。辽国最少最少怎么也能在大宋的领土上获得足够喘息的机会。

想扭转这场灾难,西军动不了,京城禁军靠不住,怕是还得指望人家沧赵出力。

俗话不也说了,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个时候怕是杀不得赵公廉。

……

可无人愿顶着皇帝的兴头和得意算盘否定这个借刀杀人的妙计,白时中这个宰相无处可推,却是只能硬头皮顶上。

“陛下,此策怕是不可行啊。”

赵佶兴头被扫,眼睛顿时一瞪,死盯着白时中怒问:“朕的决策怎么就不可行了?”

白时中只能拿天下刚刚经历大乱,人心不稳,军队新编战斗力不足来说事,委婉点醒皇帝,你那军事计划只是白日做梦。

……

没招了。

赵佶反复考虑后也怕万一搞砸了被辽军趁机杀到东京让自己的江山宝座坐不成。

但离秋收还有段时间,辽军应该不会立即南下抢掠并威胁到他,又很不甘心让赵公廉如此放肆的作派后却不仅没获罪处死反而还能得意。于是虽然听了白时中等的建议下旨招抚赵公廉赶紧返回清州镇边,给的好处却是仍在继续糊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