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九章 张秦相应降屈突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九章 张秦相应降屈突

作者:赵子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间回到十来天前,也就是李密夜读李善道檄文,汗出如浆时。

洛口城以西。

沿谷水河谷,穿越群山,过陕县、桃林县,过稠桑原,过阌乡县,约四五百里外,潼关北城。

已经山穷水尽的屈突通,终於接受了张怀吉的劝说。

“公於今,进不得进,而长安已为唐公已有。公部多关西人,思乡情切,闻代王既立,公之军心必散。公设若欲降唐公,为隋叛逆,固可仍驻兵停留,候唐公之召。然若公本心不改,依旧是必为隋之忠臣,名留后世汗青,为今人所崇誉,则当前之计,宜当速东走赴洛!

“这几天,小道已向将军讲说得很清楚了。翟公无辜,惨遭李密杀害,我家主公与李密已是不共戴天。起初所以兵来陕、虢,抢占弘农等地者,的确是为阻公率部至洛,以助李密攻取洛阳;可现在,我家主公一心为翟公复仇,亦是诚心实意,愿放公率部到洛!

“公若仍是存疑,我家主公已率主力还河内,弘农、桃林两县所留者,秦敬嗣、罗龙驹罢了,将非名将,合两将部曲,六七千众而已。公,当世之名将,帐下数万骁果,则小道委实难知,公到底又有何忧?进既难进,退复不退,‘此头终当受一刀’此语,小道知矣!公无非大言以邀虚名之语耳。既然这样,公心,世人将悉知。小道也就不在公处多留了,今日便敢请辞。”

张怀吉一通话,前大部分倒也正常,关键是最后一句,就像李善道骂李密,诚系“诛心之言”。

……

屈突通这个人,张怀吉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已把他摸透了。

用后世的话说,屈突通是一个要“立人设”的人,他要立的这个“人设”,即“忠臣人设”。

所以在明看着关中打不进去,长安已为李渊所得,他的处境已是越来越窘迫的背景下,他还表现得很坚决,坚决要报隋恩。一边与诸将、部曲说“此头要当为国家受一刀”,一边将李渊派来劝降他的他的家僮亲手杀了,——屈突通家在长安,李渊所遣之此家僮素得其宠爱。

可大隋的天下摇摇欲坠,任谁都能看的出来。

则隋的忠臣,是那么好当的么?

又该怎么当?

难道说,真的就“此头要当为国家受一刀”么?

屈突通要树立他的忠臣人设,可真要他为隋死,他也不想干,难以为外人所道者,正是张怀吉看穿了他后,不客气地向他指出的“公无非大言以邀虚名之语耳”此句。

这句话算是说中了屈突通一半的心思,——说中的,是为国家挨一刀此语,确乎是“大言以为邀名”;没说中的,他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为安抚军心所说。

却这张怀吉,也是在等的已经十分焦急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说出的这句话。

李渊已经打下长安,派屈突通的家僮来劝降他了,屈突通家在长安,他还有儿子在长安,那接下来,李渊肯定就会再让他的儿子来劝降他,到那时候,父子情深,“忠臣的人设”好像立得也差不多了,屈突通会不会就顺势降了李渊?张怀吉不敢保证。这是第一。

正如他对屈突通说的,屈突通部的将士,多关中人,就其军中目前的情势来看,其军中将士已是军心涣散,多思归乡,那再等下去的话,会不会屈突通纵然还要立人设,可他军中的将士们就要降了?张怀吉对此不仅是不敢保证了,且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这是第二。

两种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李善道不欲李渊得屈突通帐下数万骁果的计划,就都将宣告落空。

是故,张怀吉是实在没办法再耐心地等下去了,乃干脆直言直语,兵行险着,索性的便将自己度料出来的屈突通的心思,当着他的面给他不留情面地挑明,以望能以此“戳破屈突通真实心思”的话,刺激屈突通,使他不要再在潼关待着了,赶紧做出东走洛阳的决定。

——杀伤力比较强的,尚非“大言以邀名”此句,是更后边的那句,“公心,世人将悉知”。

你不是要报隋两朝之恩,做隋忠臣么?可在有退路,去洛阳继续做你隋之忠臣的情形下,你却按兵不动,那你这不是前后矛盾?你“虚伪”的一面,天下人通过你的此举,都将要知了!

……

屈突通是在北周建国那一年出生的,今年六十出头了,张怀吉才三十多岁,被一个后生小子,当面戳破了自己的心思,他虽历经周、隋两代,不知见过多少风雨,一时间老脸也是有些挂不住。心思既已被戳破,张怀吉所言亦确实不错,李善道已不在河内,留下在弘农等县的其之诸将,俱非名将,兵马合计也不多,那他亦确实是没有理由不赶紧东走洛阳了!

於是,其意遂决。

就在李密读完李善道檄文的次日,他传令三军,拔营起寨,东赴洛阳。

留下了虎牙郎将桑显和,领其部屯守潼关北城,作为阻击唐军追击的断后之部。

张怀吉对他留桑显和屯驻潼关北城,做断后部队是有意见的。

这位桑显和称得上勇将,可谋略不足,加上在河东县的那场败仗,他已两次败给唐军,两回都是先胜后败,这且也算了;尤其不久前,奉屈突通之令,发生在潼关的夜袭唐军的此一仗,桑显和不但又是在取得先期胜利,唐军三营,唯李建成与刘文静所在之营尚得仅存的情况下,居然令兵士就地开饭,而且结果被李建成、刘文静等抓住战机,发起反攻,致使其全军覆灭!

谋略不足,果断不足,又是已经本部精卒尽没,现所统之部是屈突通另拨给他的。

使这样一个连败的将领、这样一支上下不熟的部队断后,怎么可能断的了后?

但张怀吉只是个信使,屈突通军中的安排,他置不了喙,亦只能由得屈突通这般布置。

可张怀吉已经料定了,桑显和是没有能力为屈突通及其所率之骁果主力断后的,所以在屈突通率部东走的当天,就急遣从吏,赶去弘农县,禀报秦敬嗣,建议秦敬嗣最好是立即就出兵西来,接应屈突通部,以防桑显和及其留守潼关北城之部断不了后,屈突通部被唐军追上。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张怀吉的先见之明。

他的这道急禀,在两天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甚至超出了张怀吉的预料,这位桑显和在屈突通率主力东走之后,他连守潼关北城都没守,莫说断后,阻挡唐军追击了,他直接就把潼关北城献给了李建成、刘文静。

——这其实可以理解。主力都走了,留下他这一部,部曲还都是新拨给他的,即便桑显和愿意断后,新拨给他的这些将士们是怎么想的?桑显和哪里知道!唯一的选项,他只有投降。

接到了桑显和的降书,闻讯知了屈突通率主力已然东去,李建成、刘文静当即率兵追击!

数万骁果,这可是一支强大的战斗力,怎么能让之轻易走掉?

随着第一道捷报之后,呈送到河内郡府的第二道捷报,内容便多了很多,以上屈突通是怎么终於决定拔军去洛阳、又在撤前留桑显和留守断后等等事情,第二道捷报中悉有讲述。

李善道亦是从第二道捷报中,知晓了以上诸事。

而在这第二道捷报中,在讲述以上诸事时候,用语尚颇平淡,却在随之,讲述到从屈突通开始率部东撤,至唐军出关追击这一部分的时候,用词用语,明显出现了变化,几乎尽是短句。

每一句,每一个急促的用语,都透出了当时的紧迫。

只看捷报,就能感受到当时的迫急情状。

可以想象,时在屈突通军随行的张怀吉,与时已率部出弘农、桃林两县和常平仓城,赶往接应屈突通的秦敬嗣、薛万均、罗龙驹、王须达等人,那时又是何等紧张!

捷报中写道:“接张怀吉报,末将等急出,南北夹以西行,午闻唐军尾追,已过槃豆,乃卷甲趋行,夜至稠桑,遇屈突部。纵屈突部过,阵以迎唐军。彼举火如昼,两攻我阵,俱为我退。至晨,犹复攻。万均引骑侧击,横贯而出者再,所向披靡,遂溃其众,乃退。

“军还,屈突部北至陕,以常平仓粮与之。屈突通欲率部入北崤函道,而其部将士鼓噪,尽不欲东。用源大师计,万均往招降之,许以其众,放之还乡,其众因释甲弃兵,屈突通乃降。

“依明公令,置船河水南岸,由其众渡水北散;已送屈突通赴河内。得甲械山积,良马数千,及屈突通亲卫未散者数千,何以处置,候明公令。趁势攻陕,拔之;于筠成擒,亦已送河内。”

槃豆,如前所述,位处在阌乡县城与稠桑原之间,是杨玄感最终的兵败之处。稠桑原在桃林、弘农两县西边一点,处在两县相夹之处。槃豆,离稠桑原不到百里,大概有个七八十里远。

这一场接应屈突通部、击退追击唐军的战斗,捷报中讲说得简单,可是夜斗两场,打到早上,唐军还在进攻,战斗之激烈由此已然足见。还好,把薛万均留在了弘农县。要不然,这场阻击战,秦敬嗣等面对刘文静这等的用兵高手、气势如虹的唐军将士,还真是不一定能够获胜。

因为部曲思乡,不愿再往东去,放屈突通部去洛阳之此计议,未有得以达成,但取得的成果也还算甚好。

至少首先,屈突通部的这数万骁果,没有被李渊得到,——放他们从陕县渡河,向北入了河东郡,这些骁果将士固然到了河东以后,还是要转往西走,回关中,可他们已经分散了,李渊已是没法成建制的获得他们,最多,他如果不怕费功夫,派人在河对岸等着,也许可以零零散散地得到部分这些归乡的骁果将士。话再说回来,就算得到了部分,建制已散,人皆思归,在重新把他们的编制编好、将他们的士气设法振作起来之前,也不会再有什么战斗力了。

其次,这数万骁果都放下了兵器,数万件精良的铠甲军械,这是一笔很大的收获!此外,又还得了良马数千,这更是一个大的收获。

再次,骁果没有全都散掉,还留下了数千屈突通的亲卫,这可绝对是一支精兵。

又再次,得到了屈突通的被迫投降,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屈突通两朝老臣,现任隋官为左骁骑卫大将军,是十六卫的主将之一,又是杨广亲令镇守长安的重将,得了他的投降,管他是不是被迫,这对李善道的名望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先获隋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继得屈突通,李善道现已是两擒隋之大将。

——不得不再提一句薛万均。把薛万均留在弘农县,的确是个好的决定。如果没有他,不仅与唐军这一战,可能不好赢,并且屈突通部也可能不会这般轻易地就弃械投降。他是薛世雄之子,薛世雄也是隋十六卫的主将之一,亦只有他去招降,屈突通部的将士才会相信。

看完第二道捷报,堂中没有外人,李善道高兴的心情难以压制。

他拈着捷报,下到堂中,转来转去,喜悦的心情流露於外,他哈哈大笑,难得的又骂了句脏话,说道:“他妈的!”接着开始夸奖张怀吉、源大师、秦敬嗣、薛万均等,说道,“老子虽然身已还河内,这颗心,时不时的还在弘农!张老道干得好!敬嗣、万均、源大师干得也好!竟然顺利地挡住了唐军,劝降了屈突通!知仁何在?老子要通报嘉奖!大大的褒奖他们!”

高兴,不单单是因为上边所说的得到的好处,并也是因为,秦敬嗣等阻击李建成、刘文静部这一战,是他与李渊为首的唐军的第一战,旗开得胜,第一仗打赢了,这可不值得高兴么?

杜正伦被王湛德找了来。

李善道把起草对秦敬嗣等的嘉奖令的命令,与杜正伦重说了一遍。

喜悦的心情,这时已得以稍许的平复,李善道摸着短髭,望了望堂外灿烂的冬日阳光,继复下令说道:“告诉敬嗣,所得良马,尽送贵乡;所得甲械,他留下五千件,用以他在弘农扩兵,余者亦送贵乡。屈突通亲卫数千,若有愿留弘农者,其可留用之,不愿留而愿从屈突通者,也都送来贵乡。再告诉王须达,陕县,他暂驻之,等郭孝恪的伤势好后,调郭孝恪接替他。另,令秦敬嗣、王须达,务必谨慎,不可因稠桑一胜掉以轻心,须防唐军再袭!”

杜正伦一一记下应诺。

“授秦敬嗣开府仪同三司、虢州总管,督弘农、桃林、朱阳、长渊、卢氏诸县军事;授王须达开府仪同三司、暂领陕州总管。授罗龙驹上仪同三司,授薛万均、张伏生、姚阿贵、高季辅仪同三司。授张怀吉朝请大夫、源大师朝散大夫,令张怀吉不必急着回来河北,先留弘农。”

从弘农回河内时,李善道尚未称汉公,所以秦敬嗣等的散官、实职,都还是李密早前所授的那些。魏征、于志宁等的授官已随李善道的“汉公”之自称,而随之得到了改变,但秦敬嗣他们那边,李善道前时尚没顾得上。借此机会,便将他们的授官一并正式收入“汉公”系统。

本军的主将摇身一变,不再是别人之臣,自成一系,成为了“主公”,对於部属们来说,确乎是好处大大。此前就是刘黑闼,也仅得李密“仪同三司”之授,当下,张伏生等已并为仪同三司,罗龙驹更高一等,位从四品,至若秦敬嗣、王须达,跃至开府,已正四品之勋官矣。

作为秘书,记性好是必备条件。

这几个勋官、文散官、官职的任命,杜正伦也一一仔细记下。

“令赵君德即日率部入驻渑池;调已选出之在河内的四千新卒,亦即日开赴弘农县,由秦敬嗣分拨与虢州诸部。再令秦敬嗣、赵君德,弘农、渑池至河内一线,务谨把守牢,不得有失!”

杜正伦将李善道的一道道命令,悉数记下,恭声应道:“诺!”

调赵君德驻守渑池、给秦敬嗣等增兵,这些都无须多说。

都是为了守住弘农等县、保证弘农等县到河内的通道安全而采取的进一步的措施。

却只是,令王须达暂驻驻陕州,暂领陕州总管,待郭孝恪伤好后,由郭孝恪去接任他,这道命令是为何故?李善道此令,或者说,他之此番安排之所为,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唐军如果出关,首当其冲的是弘农县和桃林县。陕县在桃林县的东北边,没有挡在第一线,不是前线。是以,陕县此地,足可以别划为一个军事区域。这是第一个原因。

陕县位处黄河南岸,过了河,即河东郡。接下来,李善道的用兵重点,虽然是河北北部诸郡,但他并不打算就让李渊轻松,他已决定另以两部兵马,作为别部,分从南、东两面,袭扰河东诸郡。陕县,已被他定为是从南面袭扰河东郡的此别部之后方基地。这是第二个原因。

两个原因综合,所以陕县,他单独另设了一个陕州。

因而,就有了以王须达暂领陕州总管之此令。

而这支从南面袭扰河东郡的别部的主将,他已经选定,便让郭孝恪来做。——郭孝恪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但他有过随柴孝和袭击李善道的过往,把他留在河北用之的话,他和在河北之诸将可能见面尴尬,不如把他调去陕县,让他独当一面,去负责从南面袭扰河东之任。

因就又有了让王须达等郭孝恪伤好后去接任陕州总管之此令。

陕县,是从南面袭扰河东的此部别部兵马的后方基地;从东面袭扰河东的此部别部兵马的后方,则自就是河内了。这支兵马的主将,李善道准备任给季伯常,给季伯常的军令已经下达。

……

李善道日前,准备还贵乡的时候,河内的局势虽已稳定,弘农方面,屈突通部的情况尚不明朗,说实话,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时不时的还是会担秦敬嗣等的心的,现在好了,屈突通部的情况也已经明朗,秦敬嗣等取得了不错的收获,他的心可以算是较为地放下了。

便在给秦敬嗣等的命令已下、赵君德等部兵马也已经南去渑池等地,将其余须当处理的军政诸务也都尽快地处理完毕了以后,李善道於十二月上旬这天,率部还贵乡。

出发之前,他令给河阳外城的张仁则去了一封书信。

信中说:我已还魏州,只留下了李育德、季伯常两部兵马屯驻河内,你若要攻,可抓紧来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