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八章 于志宁利忠献计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八章 于志宁利忠献计

作者:赵子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9: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善道问道:“司马何策?”

“渤海向南,渡过河水,是北海与齐两郡。这两郡,现有王薄、綦公顺、卢祖尚等部盘踞。其中,綦公顺已从附李密,但王薄、卢祖尚未有从附。

“王薄起事的早,当年声势浩大,自号知世郎,《无向辽东浪死歌》唱遍山东之地,现於今,他却局促於百里方圆,料其内心,必然不甘,亦所以,他未有肯从附李密。卢祖尚本官宦子也,其父仕隋为虎贲郎将,前两年,郡县募壮士捕盗,他因而从募,时年十九,善御众,所向有功,群盗畏之,不敢入境,今其虽据县以自守,而与群盗不同类,故他也未有从附李密。

“仆之愚见,若能遣一能言之使,往北海、齐郡,招揽此两人。许王薄以灭窦建德后,割渤海之地与之;而许卢祖尚以灭窦建德后,我军兵马不往击之,由他自忠为隋守。也许,他两人会就愿意接受明公的招揽。得了他两人相助,高君还乡,募众据县,仆愚以为也就不致孤军难守了,当即能等到明公大军至时。此仆之愚见也,不知能否得用,尚敢请明公决断。”

于志宁把他的想法仔细道出。

李善道摸着短髭,沉吟思量。

王薄、卢祖尚两人的名字,卢祖尚比较陌生,王薄,李善道当然是半点也不陌生,熟得很。

若是自己派人往招,卢祖尚会不会肯从附於己,有点不太好说。

但王薄,于志宁对他当下的心态,李善道感觉分析得很到位。一点不错。

王薄大业七年就举事了,要论起事之早,莫说山东,海内都可以说没有谁比王薄起事更早的了。方下称雄南北的这些割据势力,北之窦建德、徐圆朗等,南之杜伏威、李子通等,哪个不是在王薄起事后才起的事?像杜伏威、李子通,当年都仅是依附王薄,且是外围的小角色。

还有而下深得李密之重用的孟让,当年也只不过是投附王薄、与他联兵的一部义军首领罢了。

起事是最早的,也是最早闹出偌大动静的,起事后才刚一两个月,他就拥众数万了。

可到现今,休说与窦建德等比了,就连一郡之地,王薄都没能占据。究其内心,他焉会甘心?

这是第一。

因为王薄是李善道前世就知的,所以在来到这个时代后,他平时对王薄就较为关注,听说过不少他的事情。王薄起事那么早,作为首义之人,前期也确实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可为何而今却一日不如一日,势力越变越小?这其实不是没有缘故,主要就是因为王薄的生性为人。

王薄这个人,生性反复,眼皮子有点浅,并在贪财这块儿,与翟让相似,亦好财货。

生性反复,自是缺点,可某些时候,一个人如果生性反复,对另一个人来说,却可能就是可利用之处。便比如现在,对李善道来说,王薄的“生性反复”,或许就是李善道可借此以招揽他的一个不错的把手。——他既反复,就轻於去就,轻於求就,就好暂时地拉拢他。

再加上他贪财货,则从他性格上分析,他就更好地拉拢,或者说是收买了。

这是第二。

两者合到一起,此人,在许以重利的条件下,李善道觉着,他还真有可能会接受自己的招揽。

“司马,你之此议……”李善道放下茶碗,说道。

于志宁瞧不出李善道对自己这条建议的态度,便赶忙先给自己作个解释,说道:“明公,王薄、卢祖尚两人,仆亦不熟,适才之所进议,想当然之论耳,或不堪用,明公幸勿见笑。”

“笑甚么?司马此议,好得很!卢祖尚会否肯接受招揽,不太好说,但王薄,若以财货与之,以助他南取济北等郡诱之,我倒觉得,他确乎是会如司马之议,是肯会愿意受我招揽。”

于志宁问道:“明公,以助他南取济北等郡诱之?”

——刚才他建议的是许诺王薄“隔渤海之地与之”,但李善道虽然看来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却没提割渤海给王薄,而是将之改为了“助其取济北等郡”,故此他有此一问。

“割渤海与之,司马,他肯定不会相信;而且渤海郡与他现据之北海郡、齐郡诸县,隔着黄河,就是割给了他,他也不便於占据。以此相诱,徒然只能显我之不诚。要想诱他,不如以‘助他南取济北等郡’而许之。一来,济北等郡与齐郡接壤,均在黄河东岸,他好占据,并此数郡不属河北之地;二来,济北等郡的孟海公、徐圆朗等,皆从附李密,我已与李密为敌,那么助他取此数郡,就等同是剪除李密羽翼,他因也就能更加容易相信。”李善道说道。

于志宁拊掌,赞道:“明公言之甚是!是仆思虑不周。割渤海与之,确不如以济北等郡诱之。”

李善道将招揽王薄、卢祖尚之此于志宁的此议,又细细地盘算了一回,越想,越觉得招揽王薄的把握很大,於是做出了决定,与高元道说道:“元道,你独身还乡,委实凶险,还是那句话,宁不得渤海,亦不可害卿,我万万不能放心。司马此议,颇有能成的把握。这样吧,我先遣使往招王薄、卢祖尚。他两人如是愿从附於我,等你在南皮起兵后,肯愿渡河北上去支援你,你就回乡,依你策行事。他俩如是不愿,卿之此策,咱们就再从长计议。何如?”

高元道的主意再是已定,作主的是李善道。

况且李善道不让他独自还乡,去行他提出之策,也是为他的人身安全考虑。

高元道遂便只得起身行礼,感动地说道:“昔萧王推赤心入人腹中,仆尚疑,世间果有此等主耶?今明公爱臣、惜臣,胜於昔日萧王矣!仆乃信,世间真有如此仁义之明主!”

李善道哈哈大笑,开了句玩笑,说道:“元道,我以国士视卿,卿却勿以拍马屁为报。”

知李善道此乃调笑之言,虽说不怎好笑,高元道、于志宁俱是陪笑。

综合了于志宁、高元道两人的建策,这件事具体怎么办,就此定下。

李善道当天便选了使者,令携重金珍宝,北上往招王薄、卢祖尚,无须多言。

……

却不妨话到此处,多说一句。

高元道已不是第一个以刘秀来比李善道的人了,而事实上,李善道自称“汉公”,其中隐含的一层缘由,就正是因为刘秀。河北,是刘秀的发家之地。李善道自称的这个“汉公”,既是类比为楚义帝报仇的刘邦,同时,也是类比以河北发家而成就帝业的刘秀!

——自类比刘邦,把翟让推举到楚义帝的高度,扩展开来讲,则又有打压李密、不承认李密是洛口诸部义军之主的意味。楚义帝是谁?是反秦的共主。将翟让比作楚义帝,李密就成什么了?杀楚义帝的是项羽,李善道现又自称“汉公”,李密自然也就成项羽之流了。

将翟让比成楚义帝,有点牵强,但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大家都知,李密是靠着瓦岗才能再起的兵,也是翟让主动让贤,愿意主动拥戴他,他才能成为洛口诸部义军之主的。这也就是说,翟让要不让位拥他,他还真难成为洛口诸部义军之主。这么说的话,大略也能说得过去。

而又在此两个类比以外,李善道之自称“汉公”,若往深里追究,还有一层深意。

隋之前,五胡乱华、北朝历代,北方中原已是数百年膻腥。

故隋肇建前后,杨坚、杨广相继地都施行了一些“化胡复华”的政策。

比如杨坚在隋肇建之前,掌握了北周朝政后,就令将北周赐给汉人大臣、府兵将领等的鲜卑胡姓,全都改回了汉姓,——恢复府兵将领汉姓的这一举措,实际上影响到的不仅是少数的府兵将领,还包括了将领部下的府兵,北周的府兵制类同部落兵制,各个军府主将的姓氏,就是本军府府兵的姓氏;又禁胡语、胡俗,以至曾下诏书,禁“胡”字,等等。

杨广曾在江南待了十年,喜好江南的文化,能说一口吴侬软语,到他继位后,他大力擢用江南士人,在“化胡复华”方面,他搞的政令政措不多,因为需要做的,杨坚都做得差不多了,但在文化的全面复兴等方面,他却是通过对江南士人等的擢用,潜移默化,也做出了成绩。

李善道自称“汉公”的再又一层深意,即其内亦有继承隋肇建以来,对华夏文化大力复兴之此举的一个隐含之意。这些,也都无须多言。

……

遣往招王薄、卢祖尚的使者走后两日。

河内郡内外的形势,已经稳定下来。

驻在河阳外城的张仁则部,只有万人兵马,对河内构不成威胁;又接探报,闻知李密已经将他的注意重点,重新转回到了王世充等部隋军处,在开始谋划对王世充等部隋军的进攻。

李善道乃於这日,将还回贵乡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一道急报,自弘农县,经渑池县,送至到了河内县郡府。

且将在还师贵乡前,需要处理的军务、政务等,暂放到一边,李善道打开此道急报观之。

看罢,大喜。

必是为急於向李善道报捷之故,这是第一道急报,只有一行字:“屈突通已降,陕县已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