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七十三章 回洛大胜威望定

盛志脚下踉跄,差点踩住魏征的袍子。

魏征答道:“回将军的话,看到了。”

“先生,接到这个消息,我也是十分惋惜!我送元公去兴洛,本出於一片好心,不料他遭了贼,反使他受害。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说到底,是我的过错。先生,我知元公待你一向甚厚,今其遭害,先生料必伤恸。我没别的可做,只有一事,我可为之!我已传令顿丘,令留守在顿丘的部属,接令之后,即起兵马,务要将杀害元公的贼寇抓到,明正典刑!”

魏征无须的白脸上,瞧不出他的想法,唯见其面色哀伤,他默然了片刻,说道:“自大业七年,王薄首乱於长白山以今,海内汹汹,群起而为盗贼者多矣。鄙郡不能例外。尤其这两年,鄙郡贼盗横行,民深受其害。於今,就连元公也遭了贼杀。此固元公之不幸,贼害愈烈,亦鄙郡百万生民之不幸也!前日赵将军言‘恩威并施’,窃以为,甚是也。赈济百姓,此将军之恩;仆敢进言,待郡中定后,请将军便筹划剿贼之务,但能将郡贼尽剿,不亦将军之威乎!”

“好,好!一切都由先生作主!待郡中定后,就劳先生为我谋划尽剿郡贼。”从魏征的脸上,实在是看不出他真实的想法,但魏征的这个回答,让李善道顿时松了一口气。

是自己猜错了?魏征没瞧出元宝藏的真正死因是甚么?还是魏征打算对此装糊涂?

不论是哪一个,有一点已可以明确,“元宝藏遭兵害”这事,魏征默认了!

这就好啊!

李善道稳住心神,将此话题揭过,不再言提,请魏征、盛志进堂。

诸人进到堂中。

分主臣落座。

李善道不再言提元宝藏,魏征也不再提及,他整了下衣袍,将手持的捷报放正在案,端坐好后,从容问道:“将军说有几句话与仆和敬武商议,敢问将军,何事?”

“回洛仓此战,魏公以三万大胜七万,一扫攻偃师、金墉不克的一时失利,不仅我是大大提气,遥想洛口城内、城外的诸军、百营,百万将士,现必亦是欢欣鼓舞,士气大振!有三件事,想听听先生和敬武的意见。”

……

却是近段时日,李善道这边忙着“瞒着李密”,攻略武阳郡,李密那边,却更是忙。寻常的军务、政务不提,在决定了总攻洛阳后,只与洛阳驻兵间的大小战斗,就已打了好几场。

第一场仗,自便是孟让引两千部曲,攻入丰都市,烧掠而还的这一仗。

这一场仗,还只是一次的试探性的进攻,动用的兵力不多。

第二场仗,发生在李善道、刘黑闼决定北取武阳时,这一场仗的规模就大得多了。

裴仁基那时已经降附了李密,李密令孟让与裴仁基两部联兵,共计两万余众,出袭回洛仓。

回洛仓是隋室建造的另一个大粮仓。

置於大业二年十二月,位置在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粮的规模大致是兴洛仓的十分之一。洛阳的人口本来就不少,杨广以洛阳为东都,大力营建,迁诸郡富户填充后,人口更多了,达到了五十余万,这个仓的储粮,主要是备於紧急之时,供洛阳士民食用。

裴仁基部多精卒,合以孟让部,此战动用的兵力又达两万余之多,回洛仓虽有洛阳驻兵防守,不是对手,不过裴仁基、孟让也没能将此仓完全攻下,只是攻破了东仓。

这第二场仗,兴师动众,然只能算是个小胜。

洛阳与“洛口城”之间,隔着偃师县和金镛城,要想大举进攻洛阳,这两个隋室的据点非得先拔掉不可。於是,在裴仁基、孟让此战之后,李密见难以速下洛阳,就转打偃师和金镛。

——兴洛仓又名洛口仓,洛口城,即李密打下兴洛仓后,於前时绕着仓所修的那座城。

这便是第三场仗了。

却出人意料,偃师县城与金镛城的隋军守将抵抗得极其顽强,攻了好几回,硬是没攻下。

这两块硬骨头,现还在那里摆着,在李密部队的重重围困下,依然顽抗着。

从大海寺之战开始,到而下,偃师、金镛屡攻不克,算是李密在军事上遇到的头个挫折。

尤其这个挫折,还是在於今兵强马壮、号称已拥众百万的背景下。

李密可能还则罢了,打仗,哪里有百战百胜的?偶尔碰到个硬骨头,亦不足为奇。难打,慢慢打就是了。可对新投李密的那些义军首领、对翟宽和王儒信等瓦岗本系那些本就不服李密的将领来说,偃师、金镛之不克,却不免地就会损害李密在军中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威望。

当是出於此虑,李密乃打响了第四场大仗。

就是李善道所说的“回洛仓此战”。

这场大仗,是李密亲自指挥。

上次裴仁基、孟让攻破回洛仓的东仓后,没有驻留,放了把火,将东仓烧了,随后就退兵了。

李密这回,亲自率众三万,先是又杀回到了回洛仓,继而大修营堑,以逼洛阳。兴洛仓距洛阳只有七里远,李密修的营垒、挖的壕沟,很快就逼近到了洛阳外围。洛阳群臣的主事人段达,遂遣兵七万出击。结果,一场仗打下来,三万胜七万,隋兵丢盔弃甲,败回城中。

这一场大仗的获胜,可以说适得其时。

不仅是如李善道又所言之,“一扫失利,必士气大振”,最关键的是,通过这又一场的“以少胜多”的大胜,李密扭转了偃师、金镛不克所给他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实了他在军中的根基。

李密高兴的心情,在下给李善道的这道捷报中,就可看出。

捷报中,甚至提到了战场上的一个细节:“隋军西阵已却,东阵犹坚,魏公亲引骠骑,秦琼、程咬金诸将从之,再冲东阵,箭无虚发,连中隋官兵。隋军东阵遂溃。”

若不是高兴,若不是希望借此彰显自己的武德,加强自己的威望,通常只需简要述说战况的捷报,何必加上这个细节?

还将“箭无虚发”与“东阵遂溃”联系到一起,搞得好像是靠着李密的一人之力,将隋军“犹坚”的东阵给冲溃了似的。——此战打在回洛仓北,是以隋军之阵,系东西列阵。

且不必多说。

……

听了李善道的话,魏征说道:“敢请将军指示。”

“现还只是得了捷报,魏公尚无具体令旨下来。但我等为人臣者,主动地为君分忧,是臣子本分。所以,我琢磨着,一场大仗打下来,魏公军中现下会不会缺些兵械的补充?缺些兵源的补充?我在想,要不要先给魏公送去一批军械、一批新兵。先生、敬武以为可否?”

魏征还在考虑。

盛志开了口,说道:“将军勤於王事,此虑甚妥。但军械、新兵,皆非在下与玄成所掌,以此垂问在下与玄成,在下虽欲敢献芹见,不知何以答也。”

李善道摸着短髭,瞅了他眼。

人长得魁壮,一部大胡子,似个军汉,说起话来,也似个粗莽的军汉!

李善道不知道军械、新兵,都不是魏征、盛志而下之所掌么?以此来问魏征,那是为了表示亲近、信任。好嘛,盛志这一开口,却给来了这,弄得李善道都不知道该再怎么说了。

亏得魏征不似盛志!

魏征咳嗽了声,说道:“将军,为人臣者,当主动为君分忧,此言极是!仆之愚见,将军之此虑,可以行之。唯军械、新兵,从何而出?”

“军械,我也缺,但谁叫咱是魏公的臣子呢?宁可咱缺,先生,不可使魏公缺。我打算便将武阳郡府得来的军械,取出部分,献给魏公。新兵这块儿,却是不缺。先生,我知你怜民,你是不是担心我会征武阳郡的郡民?实不需也。现在黎阳仓外,已得的新兵一二十万众。这些新兵,我本就是要将之献给魏公的,趁此机会,先选出万人,送去洛口城。怎样?”

魏征点了点头,说道:“甚好,将军之此两条,都甚好!将军,仆之愚见,军械、新兵之外,何不再添上一物,献与魏公?”

“添上何物?”

魏征说道:“粮。”

“粮?”李善道不解其意,笑道,“魏公最不缺的,就是粮了。我再送粮与魏公……”话到此处,顿了下来,摸着下巴,想了一想,竖起拇指,赞道,“好呀,好呀!先生此议大好!”做出了决定,笑道,“便从先生之意,把粮也加进来,军械、新兵外,再给魏公献些粮去!”

不错,李密是不缺粮。

可送粮与李密,与李密缺不缺粮,没有关系。

有关系的是,李善道可以此表示忠诚。

以此向李密表示:黎阳仓,虽是李善道打下的,但还是李密的。

“只献与魏公,恐有不足。”魏征说道。

李善道已知其意,笑道:“这是自然,司徒公、徐大郎、单公等处,一起送到!”

这件事就此议定。

魏征问道:“敢问将军,将军言有三事垂询,这是一件事,还有两件是甚么?”

“军械是一件、新兵是一件,这是两件事。还有一件,就与魏公无关了。”李善道拿起案上的一道来书,说道,“我兄今日书到,先生,元城仍未降。另及魏县,繁水是降了,魏县至今也还没有开城。先生,我兄和沐阳俱已请令,要攻城。先生,这城,你说是攻,还是不攻?”

盛志和魏征是老乡,他也是馆陶人。

馆陶与元城、繁水同属一郡,元城、繁水各有他的亲朋好友。

他闻言,面色微变,急声说道:“将军,窃以为,不宜急攻!”

“哦?”

盛志说道:“一旦攻城,民势必被害,若是死伤过多,恐民心就不好收拾了,将不利将军日后治郡。”

李善道不置可否,问魏征,说道:“先生,你说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