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八十章:天下之号曰大清

天幕上。

天色昏黄,雾影绰绰。

山海关,鼓声震地。

大顺军冲入关宁兵的敌阵。

呐喊着向敌人进攻,其势锐不可当!

刚把敌人赶过石河滩,忽然刮起一阵狂风!

顿时天色昏暗,飞沙走石,日色无光。

鼓声也停止了,呐喊也停止了,只有狂风呼啸的声音。

……

【李自成大军从北山到海边,沿着山海关以西的石河列阵,关宁军则在东边依托关城列阵,清军向海对着李自成的阵尾。】

【明末军队人数是个世纪之谜,李自成的军队人数有六万、十万、二十万等不同说法。】

【此时山海关石河大战,吴三桂的关宁军先与李自成的军队激战至中午,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瞬时天昏地暗。】

【就在这时,清朝阿济格和多铎两兄弟率领两白旗为主的两万骑兵,从吴三桂阵右杀入战场。】

【大顺军瞬间败下阵来。清军乘胜追击,大顺军大败,兵员器械损失惨重,李自成只好连夜撤退。】

【行经永平范家庄时,把吴襄处斩。】

【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而吴三桂本人在山海关战役结束这一天,被清摄政王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

……

{大风,又见大风。}

{这玩意真的假的?}

{怎么说呢,当时朝鲜世子正在山海关城内,为了防止被炮弹击中,他倚在城墙根的菜地里,不远处就是多尔衮的指挥部。}

{多尔衮请世子相见,还未坐下,就起身上马要求他一起去观战。}

{“炮声如电,矢集如雨,清兵三吹角,三呐喊,一时冲突贼阵,发矢数三巡后,剑光闪烁。是时风势大作,一阵黄埃自近而远,始知贼兵之败北也,一食之顷,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出自朝鲜佚名《沈馆录》}

……

刘宋。

“大风……高祖同款?”

刘义隆捻着胡须匪夷所思。

刘裕则觉得这东西不好说。

“朱棣也有大风……”

“与其说天象,朕更认为是李自成指挥失误。”

“率领大军四天半急行军五百多里,悬空而击,强攻山海关。”

“吴三桂的关宁军将大顺军耗至精疲力竭,这才被清军抓住机会以较低的代价重创。”

“说到底。”

刘裕扔下一句话。

“李自成根基薄弱。”

……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由牛金星代行郊天礼,六部各颁敕书一道。】

【典礼草草结束后,即“分付阖城人民,俱各出城避难”,同时放火焚毁了明代宫殿和各门城楼,开始撤离北京。】

【四月三十日晚,清军进抵蓟州,得到了大顺军已撤离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命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人统率精锐急速追击,自己则带领一部分军队赶往北京。】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到达北京。】

……

{这时候还想着举行一次即位典礼呢?}

{北京自元代以来就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人们心目中设在北京的朝廷拥有正统地位。}

{李自成举行即位典礼,其用意即在于向全国宣布:大顺政权在推翻朱明王朝之后,已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政权,北京是大顺朝定鼎的地方。}

{尽管由于军事上的失利而暂时放弃,但迟早是要回来的。}

{哦,明白了,就是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烧了宫殿,还能怎么回来?}

{嗯……把宫殿都烧了,显示一定要白手起家从头开始的决心!}

{宫殿找老百姓重建呗,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找人担。}

……

大明·武宗时期

朱厚照气的一脚踹翻御案。

“你打大明的时候不是很能打吗?”

“北京又不是守不了,你跑个蛋!”

“真是流寇作风!”

朱厚照不着边际的臭骂一通。

骂崇祯,骂李自成,骂吴三桂,骂清兵。

最后气呼呼坐下。

他心中倒也明白,在在外有跟踪而来的强敌,内有仇视大顺的官绅情况下。

李自成以新败之余据守孤城,后果是不待龟卜的。

他只能跑。

“他妈的!”

……

天幕上。

皇宫御道上。

一柄黄伞开道,后随一顶十六人抬的黄色大轿。

黄轿前后,除几名随侍的包衣之外,还有一百名穿着十三排扣巴图鲁坎肩的骑兵。

他们骑着一色的高头骏马,护卫着黄轿两侧。

黄轿内。

头戴一顶黑狐帽,身穿貂袍、貂褂的多尔衮蟒纹坐褥上,看着四周带着几分焦黑硝烟的宫殿。

嘴角带笑。

“入主中原。”

……

【多尔衮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即着手安定人心。】

【当时京城很多人假借举报贼寇,把自己的仇人说成是“流贼”,弄得人心惶惶。多尔衮下令禁止追罚流贼,城里逐步安定下来。】

【随后,多尔衮又下了一道命令。】

【明朝各个衙门的官员,只要肯剃发归顺,一律照旧录用。】

【原来是尚书,现在还是尚书,原来是将军,现在还是将军。】

【总而言之,前朝官员只要穿上清朝的官服,不仅不治罪,还全部照旧录用。】

【朱姓王公如肯归顺,照旧保留爵位。】

……

北周·武帝时期

宇文邕手指点着桌子,看着与李自成完全反方向操作的多尔衮,感叹道:

“多尔衮的这一手相当厉害啊。”

“剃发相当于顺从,保留官职则是奖励,一进一出,基本让人难以拒绝。”

“比只知道征伐屠杀的异主确实手段高明不少。”

一旁的杨坚则摇头道:

“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早晚还是要撕破脸皮挥起屠刀的。”

宇文邕瞅着了两眼那些小辫子,咧了咧嘴道:

“到那时,天下大势已定了。”

“无力回天。”

两人一时陷入沉默。

……

【然后,多尔衮又马上派人到北京周边的州县、城堡、关口,告诉那里的地方官和驻军,只要肯剃发归顺,清朝既往不咎,保留原职。】

【毫不费力,多尔衮很快就全盘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包括中央各机构和绝大多数的官员。】

【五月初四,多尔衮下令,“流贼”李自成逼陷京城,弑主暴尸,残酷搜刮诸王、公主、驸马、官民的财货,人神共愤。所以要求全体官民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

……

{再怎么说,当时清朝也是蛮夷之地,哪怕归降了也是心里不服气的,所以剃发归顺是行动上的压制,服丧崇祯是心理上的试探,说明他们也是懂礼仪的,不是荒蛮之地。}

{多尔衮此举就是告诉天下,明朝的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下是被李自成毁掉的,而不是清朝。}

{结合前面一系列举措,这就名正言顺了。}

……

大隋。

杨坚叹了口气。

“偏偏是个胡人。”

“还是个想鲸吞的胡人。”

独孤伽罗也十分感慨。

“这人手段可比崇祯与李自成高明的多。”

“既往不咎,保留原职。”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女真人不会讲汉语,而且对汉地的风土人情、气候地理等完全不熟悉,所以必须要依靠大量汉族官员。”

“从这点说,多尔衮要感谢崇祯皇帝。”

独孤伽罗带着几分讽刺道:

“是他坚决不逃跑、不南迁,原原本本地把完整的明朝中枢、机构以及官员们留在了北京。”

“留给了李自成,也留给了多尔衮。”

……

【五月初八,吴三桂和阿济格、多铎在河北庆都追上了李自成。李自成军大败,抢来的辎重财宝被清军俘获,接着又在真定大败,从井陉越过太行山逃到了山西,整个直隶也归顺了清朝。】

【五月十二日,吴三桂等人返回北京。】

……

大汉。

“任何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大体上稳固的后方,要在前线取得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刘邦晃着酒爵,一针见血道:

“大顺军在山海关战役之后节节败退,主要原因并不是清兵天下无敌,而是由于自己内部的不稳定。”

“他们的思想一开始就错了,中间再想要转换思想,但船大难掉头了。”

“这点,乃公很有发言权的!”

刘邦将酒爵一饮而尽,擦嘴道:

“开玩笑,我打项羽靠得就是有稳定大后方!”

“只要有大后方,三年后又能带好汉杀回来!”

吕雉则闭目悠悠道:

“你说这多尔衮会不会直接待着不走了。”

刘邦只是思索了一瞬,直回道:

“断无可能。”

……

【占领北京后,多尔衮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留在北京还是返回盛京?】

【这段历史在清朝史料中几乎没有记录,朝鲜史料中倒是有记载。】

【朝鲜史料讲,八王阿济格要求弟弟九王多尔衮不要在北京建都,说满族人少,汉族人多,留在关内很危险,不如趁此兵威,大肆屠城,再派几个王爷驻守北京,大军还是回到盛京去。】

【多尔衮则反对,说先皇帝皇太极明确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又说北京自古就是王兴之地,定都北京才能统治天下四方。盛京毕竟偏居关外,难以统治中原地区。再则对于满族人来说,北京离东北也不远,可进可退。所以必须留下。】

【六月十一日,多尔衮决定建都北京。】

……

天幕上。

朱红色的『大明』退出北京,再南京再起炉灶。

『大顺』在河南之地来回流窜。

黑色的『大清』则从辽东之地南下越过山海关。

入主北京。

画面一转。

一名头戴红顶朝冠,身穿明黄衮龙袍的幼年皇帝坐在龙椅上,好奇的左顾右盼。

身后,一名身着石青色金龙纹朝褂,梳着旗头的女子正两眼熠熠生辉的看着前方。

而小皇帝的身前。

是同样一身石青色衮袍的多尔衮。

抬头目视上位。

其身后,是一众身穿清朝官服的文武百官。

正在三拜九叩。

……

【迁都北京的阻力很大,很多女真人并不想迁,所以当时说清朝军队会在七八月间回盛京的谣言非常流行。】

【很多八旗兵到了北京后,水土不服,思念家乡,大多数人的妻儿老小还在辽东。】

【因为正值秋收之际,很多兵士又说要回去割麦,不愿意迁居。】

【对此,多尔衮特直接下令,说不回盛京了,各级官员和士兵们都把妻儿老小接到北京。】

【随即,多尔衮不顾大家的抱怨和反对,果断决定让清朝小皇帝从盛京迁到北京。】

【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日。】

【清朝小皇帝一行自盛京迁都北京,九月十九日经正阳门入宫。】

【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太和门第二次即皇帝位。】

【诏曰:“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

【此时清朝占有关内的直隶、山东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区,此次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向天下明确表达了清朝要取代明朝占有天下的决心与信心。】

【同时也明白无误地宣告清朝要统一中国,而不再是偏居东北的地方政权。】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看着天幕里再次换主的朝代,正色道:

“在短短的半年内,清朝自盛京出兵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占领北京、击败李自成、将皇帝迁往北京。”

“这多尔衮极具战略眼光,具有强大的执行力。”

“摄政王……能将清朝从一个东北地方政权升级为一个新王朝。确实不符摄政之名。”

“不过,功高震主。”

“这孤儿寡母的,怎么可能容得下他。”

赵恒则看着天幕里的一幕幕,突然灵光一闪!

“诶!父亲!”

“多尔衮怎么不学你呢?”

“你看,都是孤儿寡母,都是有兵权!”

“多像你……”

赵恒注意到赵匡义那杀人般的目光,咽了口吐沫,找补着:

“多像大伯啊……”

赵匡义看着缩头不语的赵恒,咬牙切齿道:

“从现在起,不许开口说话!”

“但凡嘣个字出来,朕打烂你的嘴!”

……

{突然有个问题,顺治算不算开国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