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七十五章:崇祯的功绩(完)

【外交策略:没有。】

【基于大明国政的潜规则,与清和谈之事断无可能。】

【蒙古与朝鲜的求援也无力应对。】

【评价E级·得零分】

……

大宋。

赵匡胤又一次捂着心口。

这是因为谁,因为什么,他难道还不懂吗。

“大宋,绝不能再步后尘!”

“幽云,必须收复!”

他看向自己的双手,握成双拳。

自今天起,朕也要兵形势了!

……

【民生经济:自万历为筹措军饷,下令全国亩加征田赋九厘,每年得银五百二十万两,是为“辽饷”。】

【崇祯十年(1637年),在旧额田赋的基础上,每亩加粮六合,每年得银近二百万两,称为“剿饷”。】

【崇祯表示,这次的加派是临时性的“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

【然后崇祯十一年收了半数,崇祯十二年,因练兵七十三万需要军饷,遂于天下田土中,亩加赋银一分,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称作“练饷”,三者合称“三饷加派”。】

【到了崇祯十七年正月,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已空。】

【而在17世纪上半期那场巨大的气候冰河期打击下,北半球从西向东没有多少国度能够抵挡的住,明王朝也绝不例外。】

【在天灾与人祸的合力下,大明走向末路】

【评价E级·得零分】

……

{所谓小冰河期的气温变化,主要是依据亚洲之外地区的史料重构出来的。}

{后来根据对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的测试发现,13世纪后半期冰川开始推进,这才确定亚洲的小冰河期与欧洲的大致相同。}

{而正史和方志中对极端天气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描述。}

{大约自1270年起,地球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相比变冷了。}

{1370年左右,是第一个降温阶段的最低点。}

{例如在整个元代,只有一年,即延祐三年(1316),气候比往年暖和。除此而外的记录都表明,气候正常或异常的冷。}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半蒙半懂。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点,难怪这些年草原在老者们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

原来是因为这什么冰河期?

“你们说这算不算迫不得已?”

众人互相看了看。

迫不得已?从何谈起?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又不是只这两年。

……

{到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1438)天气逐步恢复正常,之后的十五年间又再度转寒。}

{景泰四年(1453)的冬天,从东北部的山东到中部的江西竟普降大雪。}

{户部奏报,长江下游“冻死人民无算”,长江南岸的常熟县冻死一千八百人,而长江以北死伤更。}

{第二年冬,长江三角洲普降大雪,积雪深达一米。太湖沿岸港口结冰,船只全部停航。}

{成化十三年(1477)冬,大寒,运河结冰,厚达数尺,使江南交通中断达数月之久。}

{此后四十年,一波波寒潮不断来袭。一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停止,天气回暖。}

{万历五年(1577)寒潮再次来袭,次年冬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都冻结,寒风能将湖面的冰碴儿卷起,一直送上十米高的山丘。}

{如此低的气温一直持续到大明结束,其中崇祯二年到十六年(1629—1643)的气温之低是史无前例的。}

{明朝注定要亡,小冰河与土地兼并双管齐下,就大明的以农立国完全扛不住。你土地是多,但它就不长粮食你有什么办法?}

{但崇祯很可能把这个过程加速了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

{勤劳但是无能多疑,很多时候反倒是添乱了。}

{崇祯可以当个藩王、贤王,但同是藩王半路做天子,论做好人,他比不上景泰帝无条件信任于谦,论帝王心术,更是远比不上耍了群臣几十年的嘉靖帝。}

……

大明·天启时期

“陛下,臣有本奏。”

庭院内,朱由校跟徐光启等人正在商谈购买海外大炮与复刻事宜。

徐光启看到天幕里粮食长不出来的话,突然想到一件事。

“徐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当明君的第一件事,不能阻碍言路。

嗯……鉴于大明的言论自由已经过于开放,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

用人不疑。

徐光启行礼回复道: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一株粮作物。”

“其产量高,耐旱,容易成活。”

“随即躲过边境检查,秘密带回此物的藤条,并试栽成功,经经巡抚金学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广,救活很多饥民,所以人们将其称做金薯。”

“金薯……”

朱由校总觉得这名头怪怪的。

徐光启再次躬身道:

“陛下可还记得汉文帝与唐太宗评绩中所附带的奖赏?”

朱由校尴尬住了。

你这么问我怎么说?

说那时候我正在锯木头,啥也不知道?

然后让不能说本就不多,但也是几乎没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眼睛瞥向徐光启身后。

魏忠贤正疯狂向皇帝比划嘴型。

这嘴巴嘟嘟的,什么字?

猪?你骂朕?!

哦不是……是……书……薯!

然后开口道:

“这事情繁多,朕只是依稀记得好像都是什么薯。”

徐光启都没抱希望,所以这时喜出望外!

“陛下英明!”

“臣曾托福建商人为臣带来这薯种,经试种,其耐旱、耐高温、耐贫瘠,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易于栽培,扦插即可成活,产量较确实奇高。”

“而且据臣观察,此物就是与文帝太宗手里的薯种,一般无二!”

朱由校一愣,随即就是大喜!

“卿手中可还有薯种?”

徐光启拱手道:

“有,臣本就欲献给陛下。”

朱由校按耐不住,从座而起,来回踱步。

“徐卿,朕会在万岁山划出一块地,你将薯种种下。”

“但此事先不可生张。”

他看向庭院内的其余四人,厉色道:

“朕若听到宫外有关于薯种的风吹草动,朕就找你们算账。”

几人连声应答,随后退下。

望着几人远去的身影。

朱由校对魏忠贤轻声道:

“派人保护好徐光启。”

在皇帝的示意中,魏忠贤点头退下。

朱由校继续看着天幕。

若此物真像徐光启所说那般……那此物的推广就一定不能经大臣之手。

不然,一个种子都到不了百姓手里。

摩挲着拇指上的扳指,朱由校再次陷入沉思。

既然文帝手里有薯种,按照文帝的性子,这东西可能已经快长出来了……

这是个搭上话的由头。

朱由校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纵奇才,但他可以求助天才!

“想必文帝也不会拒绝一些先进的种植经验吧?”

……

大清·雍正时期

弘历突然一拍大腿!

“原来如此!难怪……”

雍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奏折,被他一吓!眼镜差点掉地上!

“大惊小怪!成何体统!”

弘历陪着笑脸,指着天幕道:

“汗阿玛可知,明代是最喜欢描绘雪景的?”

雍正冷哼一声。

“一天竟关心些没用的。”

“戴进的《冒雪返家图》”

“文徵明的《关山积雪图》”

“董其昌的《燕吴八景图》”

“赵左的《寒崖积雪图》”

雍正说着说着突然沉默了。

他缓缓摘下眼镜,表情肃穆。

《冒雪返家图》作于景泰六年。

《关山积雪图》作于嘉靖十一年。

《燕吴八景图》作于万历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

《寒崖积雪图》,作于万历四十四年。

“如此说来,确实与年份都对得上。”

“这种天灾……”

雍正欲言又止。

弘历挠了挠光滑的脑壳。

天灾天灾……非人所能干扰的。

与其担心这个,不如想想怎么提高作物收成。

说起作物收成……

多亏了自己杂书看得多啊。

弘历突然想起,前明的徐光启写过一本农学作品。

叫《甘薯疏》

……

【用人识人:在崇祯皇帝统治明朝的十七年中,内阁首辅换了二十人,大学士多达五十人,刑部尚书十七人,杀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

【首辅、总督的位阶有多高、权力多大,能上到这种位阶的人没有多少。】

【但在崇祯这里,他们竟然个个都那么糟糕、那么无能。】

【如果个个都那么无能,那么他们怎么当上首辅与总督的?】

【如果不是那么无能,又为什么个个被贬被杀被下狱?】

【在位十七年,比起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崇祯勤奋百倍,做了很多事,光是不断的人事调度,任用这个、罢黜那个,加上流放这些、诛杀那些,就够他忙的了。】

【很忙,然而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很草率。】

【评价E级·得零分】

……

{刑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断狱,但这十七位尚书大多数的罪名就是“坐议狱”。意思就是因皇帝对刑部议狱的结果有意见,然后将其革职,罪名是议狱。}

{见了鬼了,刑部尚书不“议狱”那要干吗?他做他被交付的工作,然而只要他做出来的决断和皇帝想法不一样,皇帝就追究他的责任?}

{怎么?不行啊?懂不懂什么叫集权顶峰的皇帝啊!}

{就这位,那态度完全不可测,你这样判会惹怒他,但并不表示你反过来判他就会同意。}

{因为他运用权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表现他的不同意。}

{他高于任何人的判断,并且对于他认定的错误,无限上纲施加不相称的严厉惩罚。}

{他不只挑剔、苛刻,还看所有的人都不顺眼……}

{真服了他了……}

{所谓“乱世用重典”,崇祯年间社会是开始乱了,但官僚体系并不乱,而皇帝动用重刑处罚的,不是流寇,不是女真,那些他根本抓不到处理不了,他罚的甚至杀的,是自己的大臣。}

{如果说他的朝中真的有很多桀骜不驯的大臣,必须严格规范不然就会滥权乱政,那还的确需要用这种方式恐吓约束他们。}

{然而崇祯面对的,就是已经在绝对皇权下被深度洗脑的一群人。}

{也正因为他们已经被深度洗脑,崇祯才能要换就换、要杀就杀,换得那么频繁,杀那么多高官。}

……

大汉·宣帝时期

“崇祯一朝的十七年,他一直在自相矛盾中徘徊。”

“可怕的不是懒政,而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勤政,还坚定认为自己勤政的方向就是对的。”

刘病已也第一次见这么别扭的人。

时而看起来意志决绝,时而看起来又犹豫踌躇。

时而看起来信心满怀,时而看起来又如影随行。

宽容与猜忌、热情与阴冷、高傲与自卑、自信与虚伪、理性与偏执、谨慎与冲动同时在这个皇帝身上体现。

“既折磨自身,又折磨大明。”

刘病已是真不知道这皇帝究竟图什么。

不只是没有国家治理上的道理,甚至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看,也没有任何意义。

崇祯不曾有过任何统治权力的危机,也不曾有任何因素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力地位。

所以他的行为,只能从个人状态上去解释。

那他眼中坚持的,就是绝对的是与非,而自己必须、必然是在对的那一边。

不容任何人否定、反抗。

……

【后世影响:大明这个帝国所背的包袱太沉重了,就这一点上绝不是崇祯一个人的责任。】

【因为所有僵化的政策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就已经确定了。】

【推而广之,它在“靖康之变”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

【继续推而广之,它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

【崇祯并不明白这一点。】

【矫枉不能过正,但不过正又不足以矫枉,然矫枉过正后,在日后的岁月中还要继续不停矫枉。】

【在大明王朝御宇的两百七十六年里。】

【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

【最后以崇祯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赢得一个刚硬的形象。】

【评价S级·得五分】

……

大唐·玄宗时期

“哎呀!你干嘛!”

李隆基烦死了!

说大明就说大明!

又扯朕做甚?!

什么东西都能扔朕头上啊!

李泌则完全同意!

要不是这位拉了坨大的,也不会有五代十国,那也不会以文抑武,后面的事也不会这么束手束脚。

所以,一切都是玄宗的错!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风云变色。

起身紧了紧护腕。

“终于轮到咱了!”

马皇后整理了一下老朱身上的铁甲。

有几分担忧道:

“你确定时间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大声道:

“老四!”

穿着一身小号铁甲的小朱棣从一旁蹦出来!

他扶了扶有点大的头盔。

“在呢!”

朱元璋斜睨着他道:

“交代你的,记住了?”

小朱棣点点头,晃了晃手里的东西。

那是一根擀面杖。

朱元璋点点头,一把抓住小朱棣。

“那就先试试吧。”

“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