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二十五章:万历二十三·蓟州兵变

天幕上。

宽阔的校场之上,一群穿着短扎布衣的将士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着:

“说先登赏银一万的是他们,说不割倭奴首级的也是他们。”

“最后功劳给了他娘的北胡那帮人!他们是攻得了牡丹峰还是打得了芦门!净他娘的扯淡!”

“这些事咱们不白扯了!当时四面围攻,也说不清谁先登!但是!一开始答应的赏银一定要拿回来!”

“没错!奶奶的,二十一年正月开始算的饷银,到今年八月,这都欠一百多两了!今天必须给个说法!”

“就是!出征前就说好……诶!你们看!来了!”

“等等!你们看!是火炮!”

自校场辕门处,一门门黝黑的火炮面对众兵将。

而自火炮身后,一队队战骑奔涌而出!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初九】

【蓟州兵变,“南兵”一千三百余人被杀。】

【当初,朝廷许诺“南兵”按募兵出国作战标准,在正常饷银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

【当时,北方边军士兵的标准军饷一年是十八两银子,南兵由于多了这一系列的补助,一年的军饷达到了四十三两银子。】

【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南兵”在朝鲜作战十分卖力,表现非常出色。】

【但在实际执行中欠饷严重,特别是平壤大捷后,朝廷定杨元一部为先登首功劳,诸军不平,开始磨洋工。】

【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部也不愿再战,宋应昌和朝鲜只能多依靠蓟镇副总兵吴惟忠所率防海南兵,南兵立功更大。】

【明日议和后,诸军换防撤换,其中南兵返回蓟州。】

【离家日久,拖欠粮饷,返回的蓟三协南营兵要求兑现双饷,因而出现躁动。】

【总兵王保派军袭杀。】

【《明神宗实录》中对这次屠杀有详细的记载。】

【《实录》中说,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听候处置。“南兵已唯唯听命”,还以为朝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谁知道,“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紧接着,王保又命令手下骑兵将剩余的戚家军分成若干小队,一个个点名,凡是点到名的“随点随斩”,演武场上一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

【据几个当事人的《孙月峰先生全集》和《滦东平叛记》,讲是“擒斩八十余人”“擒斩又四十余人”“首恶三十二人”】

【《两朝平攘录》“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杀三千三百余口”】

【具体的真实数据已不可考。】

【唯一在各种史料中可确定的数据是,蓟州兵变后,遣散“南兵”两千人。】

【随后,言官或弹劾或支持王保,后者在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下占据上风。】

【最终,明朝兵部下令,处置南兵骚乱首领,余部押解原籍,王保等人以平叛有功受赏。】

……

{散了吧,作者纯粹明黑,《两朝平攘录》这种二手史料都引用。}

{这些人根本不是戚家军,是后面后补招募的兵将。}

{那军饷都不是给他们的,他们凭什么要军饷?这就是兵变谋反!}

{明粉,神了!}

{发动蓟州兵变的防海兵是驻防于蓟州的南兵,根据《明史·王保传》中“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的记载来看,这些防海兵其实就是戚家军。}

{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猛冲猛打,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立下了头功。朝鲜人在这次战役中亲眼看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知道你们最恶心的地方是什么吗?}

{你们根本不明白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被杀有多少,在乎的是讨饷被杀这事性质!}

{难道就算证明被杀的不是戚家军,这事就不恶劣吗?}

{其它军队讨饷被杀就是理所当然?}

{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说了!只要出军就有月银多少!}

{你们说话不算数!我就该在要钱的时候被砍死?!你们特么大脑穿刺了!}

{额外提一句,吴惟忠部第二次援朝时兵力三千七百五十八人。}

{这么详细是因为有交叉记载印证,因为大部分是刚招的新兵……为什么是新兵?这个就要问王保和孙礦了。}

……

大汉。

窝在软榻上的刘邦阴沉着一张脸。

“无论是百人、数百人、千三百人,还是三千三百余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

“在万历二十三年的这个冬天。”

“在蓟州镇石门寨,明朝针对讨薪的将士进行了一次血腥屠杀。”

吕雉嘴角带起一抹讥讽,贴近刘邦轻声道:

“现在,你觉得我狠吗?”

刘邦摇摇头。

“你没有妇人之仁。”

吕雉怔了一下。

妇人之仁……

项羽是妇人之仁,韩信也是妇人之仁。

而她……没有妇人之仁。

吕雉突然恍悟了。

“原来你忌惮的不是吕氏。”

“是我!”

这话说出去谁信啊!

……

大唐。

“只此一事,大明便废了半壁江山。”

李世民直接给大明下了病危通知书。

李承乾吓了一跳。

“阿耶,此事何至于此?”

李世民上下打量他一眼。

看着李承乾浑身发毛后,缓缓道:

“募兵,兵从何来?”

李承乾自然回答道:

“当然从民间百姓……”

有时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把叶子拿掉事情就很清晰明了。

南兵将士来自南方百姓。

但这些讨薪的“百姓”被“官府”杀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

你是南方百姓,你邻居他儿子去应募当兵,说每年能拿回四十多两银子。

两年半后回来了,一问钱呢?

没发。

那怎么办?

上司说明天去校场领。

第二天,你看到邻居高高兴兴的置办些酒菜打算庆祝一下。

你觉得这事挺好,打算以后再有这事让儿子也去。

两天后,你邻居儿子被砍了。

理由是谋反。

你看着“儿子”谋反被杀,却没被牵连但哭天喊地的邻居。

你觉得这里面门道太深了。

然后,募兵的人又来了。

你还让儿子去吗?

官府能信吗?

李世民看着深思的儿子,目含赞赏。

虽然有时过于天真,但终究不是蠢货。

他继续看着天幕。

蓟州兵变的规模不大,但其背后透露出的问题却十分严重。

明朝的军政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各军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

其次,明朝各军之间的冲突,已经被党争所利用了。

李世民目光幽深。

皇帝,就快成空壳子了。

……

大明。

朱元璋恨不得咬碎嘴里的牙!

“万历在干什么!”

“什么叫平叛有功!”

“不给饷银!还杀了讨薪将士!这叫平叛吗!”

“你这是在挖大明根基!”

朱元璋从来不在乎什么文官,大约在乎一下武将。

因为他知道这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是百姓,提供税赋。

二是军士,攻伐保卫。

什么文武都是从这两者中脱胎而出。

就像盖房子一样。

外面的红砖青瓦确实好看,也能遮挡风雨。

但一处房子最关键的地方不在它是否好看和能不能遮挡风雨。

而是它会不会突然塌了!

“呵……呵呵……”

朱元璋突然笑了。

笑得瘆人。

“文、武、兵。”

“等什么时候民也被抛弃,大明也就彻底完了。”

朱元璋只感觉一阵疲惫。

有五次通往之能又如何?

大明的问题自己不是一个皇帝能挽救的了……

不是一个皇帝……

咀嚼着脑海中突现的几个字。

朱元璋开始直视自己的举措。

“制度问题……”

“这是咱的问题。”

……

大清·乾隆时期

“明,实亡于万历。”

乾隆扇着扇子,侃侃而谈: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一个国家最应该担当负责的就是皇帝本人,就是因为你要担当负责涉及天下的决定,你才是这个国家的皇帝,皇帝不去作为不去担当,你指望谁能给你越俎代庖?”

“真要是让石星去担当也行,给他封爵、重开大都督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赐。”

“那你万历愿意给人家吗?”

“实录一推四五六,全是石星的错。”

“你万历自己都不信王保只杀一百五六十人。”

“无非是恨屋及乌罢了!”

“真要追究,石星能保住王保?”

“那王锡爵不照样撤了。”

“还是时间好啊。”

乾隆合拢扇子,感叹一声:

“这种强兵要是换在更混乱点的时期,直接造反了。”

“像五代十国那群兵爷,你不给我饷银我自己去要!”

和珅笑着道:

“万岁爷,所以才会有宋明这种军制和以文制武的陋习啊。”

“就是被五代十国这些骄兵悍将整怕了。”

乾隆点头称是。

“这可真是一报还一报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