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一十四章:逆流而上的张居正

【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分别上疏弹劾张居正。】

……

天幕上的张居正身穿长袍。

他看着一群不请自来的“恶客”,板着脸一言不发。

“叔大,子道所言不无道理。”

一名老者手中捻须,苦口婆心道:

“你夙夜在公,勤劳最久。父子相别十九年矣。”

“子由壮至强,由强至艾,与父之从衰得白,从白得老,音容相睽,彼此未睹。”

“如今长者长逝于数千里外,已成永诀。就算不得匍匐苫块,只凭一棺临穴,其情其理都弗有堪者啊。”

又有几人跟着开口,对着脸色难看的张居正拱手道:

“是啊,首辅,汝师那人您是知道的。”

“说话虽夹枪带棒,但这道理却从无缺瑕。”

“您能以君臣之义为效忠于数年,却不能以父子之情少尽于一日……忠孝两全是难,但也不能弃孝全忠啊。”

“叔大,你今以例留,而厚颜就列,他时国家若有大庆贺、大祭祀,你为元辅大臣,若云避之,则于君臣大义为不可。”

“欲出,则于父子至情又不安。”

“叔大,到那时陛下何以处居正,居正何以自处?”

“是啊,社稷所重,莫如纲常。而元辅大臣者,纲常之表也。纲常不顾,何社稷之能安?”

张居正忍了又忍,开口道:

“诸位今来所为何事。”

为首一人顿了顿,拱手道:

“求叔大上疏,解救诸人。”

……

【奏疏呈进后,冯保将它们留中数日不发,让张居正票拟朱旨。】

【张居正怒不可遏,与冯保商定,对此四人实施廷杖。】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会集翰林、宗伯以下数十人求解于张居正,张居正拒而不见。】

【王锡爵径直闯入张府,为上疏诸人求解。】

【张居正言:“圣怒不可测。”王锡爵说:“即圣怒,亦为老先生而怒。”】

【张居正勃然下跪,举手索刀作刎颈状,并说:“上强留我,而诸子力逐我,且杀我耶!”又连声喊道:“你来杀我,你来杀我。”】

【吓得王锡爵赶忙逃出,而夺情的幕后戏,也闹到了台前。】

【十月二十二日,万历下旨:命锦衣卫逮吴、赵、艾、沈四人至午门前廷杖。】

【吴、赵二人各杖六十,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

【艾、沈二人各杖八十,发极边充军,遇赦不宥。】

……

大秦。

嬴政冷哼一声,淡淡吐出两字:

“腐儒。”

殿内众人深以为然。

蒙恬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摇头道:

“这边火烧房子,那边死了爷,你是先哭爷,还要先救火?”

“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了,还扯什么横筋。”

尉缭揣着袖子,老神在在道:

“这其中有夺权之想,但也有几分捍卫纲常伦理之念。”

“儒家那帮人,就是这个模样。”

萧何看着天幕,若有所思道:

“张居正却是有几分申韩之风,这恐怕也是与众不同之源。”

冯去疾捻着胡须,摇头叹气道:

“源不源暂且不说。”

“这手段未免太极端了。”

“今日你在台上,做到如此极端,有朝一日你下了台,别人又会怎样对伱呢?”

“你不可能永远都在台上的。”

刘邦挠了挠大腿道:

“大明这烂摊子,不用极则毋宁救!”

“商君不割公子虔的鼻子,秦国又能变法有成吗?”

嬴政赞赏的看了刘邦一眼。

……

大汉·武帝时期

“他这是要做孤臣啊。”

刘彻看着手段决绝的张居正,感叹着其魄力。

这一回,他跟士人、同僚之间彻底结下了死结。

以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

“就是不知道那小皇帝能不能担起这一副孤臣之心。”

……

【十月二十四日,刑部办事进士邹元标再次上疏弹劾张居正“夺情”。最后受廷杖八十,发谪充军

贵州都匀卫。】

【十一月初五日,万历命鸿胪寺少卿陈学曾传旨给张居正,以父丧七七期满,请他于初六日入阁办事。】

【十一月二十四日,南京浙江道御史朱鸿谟上疏为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五人鸣冤。万历降旨:夺职为民。】

【夺情之事是万历五年的一件大事,其影响之大,震动朝野上下。】

【民间里巷也沸沸扬扬。】

【但无论传统伦理道德力量多么可畏,终究敌不过强大的政权力量。】

【这场斗争中,万历胜利了,张居正胜利了。】

【所谓趁热打铁,张君正顺势深入变法改革的进度。】

【财政改革。】

……大宋·神宗时期

“财政……”

赵顼看着这二字,心下生出万千思绪。

变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就要转入经济改革。

因为要面对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国匮民穷的大难问题。

非大动干戈而不可得之。

必须以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为原则,以严厉的考成法为手段,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方可使改革不流于形式。

“夺情,捍卫了新政啊。”

王安石看着天幕里的张居正,目中闪出一丝赞叹与羡慕。

……

【明朝的财政困难是由来已久的,远的姑且不说,从嘉靖七年(1528年)到隆庆五年(1571年),太仓银库岁出入银数比较的结果,没有一年盈余,全是亏空。】

【为了摆脱困境,张居正将理财思想的宗旨放在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上。】

【他以汉武帝时的理财大家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原则出发,提出“不加赋而上用足”的理财方针。】

【但这必须由严格的考成法予以保证。】

【有别于那些只会乞求加赋以足国用的大臣。】

【张居正的“不加赋而上用足”不是一句漂亮的门面语,而是有具体措施保证的。】

【那就是“惩贪污以足民”,“理逋负以足国”。】

【两手并下,整治贪官污吏化公为私和势豪奸猾拖欠赋税,以裁抑他们的非法所得为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大明·永乐时期

“双管齐下……”

朱棣捻着拇指上的扳指,皱眉思索道:

“这有些泛泛而谈了吧?”

朱高炽上前一步,小声道:

“爹,儿子有几条不成熟的想法。”

朱棣挑了挑眉头,微微仰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摆摆手道:

“放!”

徐皇后没好气的拍了他一巴掌。

朱棣揉着胳膊赔笑两声,扭头对朱高炽正经道:

“说罢,什么想法。”

朱高炽拱手道:

“其一,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

“削减南京官员的编制,终止或削减宫廷的织造项目,节约宫廷的节庆、宴会开支,缩减大规模的工程、营造等。”

“其二,强化边镇的钱粮与屯田的管理工作,避免或者减轻边镇军饷日趋增大的财政压力。”

“其三,限制官员特权,抑制宗藩的冒滥,削减生员的定额。”

“其四,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

“对征收赋税的簿册进行大规模整理。”

“督促户部的十三清吏司的各员外郎、主事等官员的出勤。”

“进行边饷的实态调查,制订边饷政策。”

“加强地方政府对户部的财政状况报告,使户部能在把握全国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运营财政。”

朱棣怔怔的看着脸色认真的朱高炽。

“你这想法……琢磨很久了吧。”

朱高炽点点头,轻声道:

“爹,大明最深的问题依然是祖制。”

“不破不立,说的轻巧。”

“却不如一开始就亡羊补牢。”

“爹,您的威严够了。”

“爷爷那是重开华夏,比不了。”

“咱们还是着眼天下子民,万里江山吧!”

朱棣看着他,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

皇帝叹了一口气。

“好啊,不愧是咱的种!”

……

天幕上。

一身官袍的张居正看着大明疆域,脸色肃穆。

疆域上,一块块代表土地清丈的方格浮现。

而其身后。

一身龙袍的少年皇帝背负双手,背对着他。

……

【财政改革,首当其冲,也不可能避免的,就是清丈田粮。】

【万历六年(1578)十一月,张居正以万历名义下令在福建省首先试行清丈田粮。】

【万历八年(1580)九月,福建清丈完毕,清丈出隐瞒逃税田地二千三百一十五顷。】

【于是张居正会同阁臣张四维、申时行及户部尚书张学颜等人决定,把福建丈量之法推行于全国各地。】

【万历批准,随即颁发清丈田粮八款。】

【同时向全国各地下令:“各抚按(巡抚、巡按)官悉心查核,着实奉行,毋得苟且了事,反滋劳扰。”】

【万历九年(1581)十二月,万历追究对清丈田粮持消极态度的官员,松江知府阎邦宁、池州知府郭四维、安庆知府叶梦熊、徽州府掌印官同知李好问等,停俸戴罪管事,责令将功补过。】

【在朝廷的强大政治压力下,从万历八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丈工作在大明各地陆续完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