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南宋之霹雳风云 > 第五百三十六章 天灾连连

南宋之霹雳风云 第五百三十六章 天灾连连

作者:寂静的银松森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8: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霹雳军通过隐藏在蒙古汉军内部的“火狐”网络,得知了蒙古灭宋计划。在欧阳轩的指示下,苏三儿将蒙军的计划通报给了临安。出于保护情报人员的原因,霹雳军通报的情报说得比较粗略,这让贾似道为首的朝中大臣嗤之以鼻。蒙古人的狼子野心谁不清楚,需要提醒?襄阳是军事要地,也是蒙军南下汉江的必经之地,这个军事常识谁不懂?欧阳小儿不过是想以此情报来邀功卖好,并挑拔宋蒙关系,自己坐收渔利罢了!吕文焕得知这个情报更是心中愤愤,在他看来霹雳军提醒不要在襄阳设立榷场,断绝与蒙古人交易,分明是断他财路。

欧阳轩得知临安朝中高官和驻守襄阳吕文焕的反应,一时间竟然哑口无言。其余霹雳军高层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气得大叫。苏三儿更是怒发冲冠,愤然地拍案而起。情报总局的间谍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探得的情报,居然遭受如此轻视和误解,实在是好心被当了驴肝肺。沉默良久之后,欧阳轩告诫众人,指望临安那帮腐败官员抗蒙,根本就靠不住。要将千千万万百姓从蒙军的屠刀中拯救出来,唯有靠霹雳军上下齐心。诸位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手中之事,为将来一举荡平蒙军积蓄力量。

情报风波不久之后,欧阳轩便离开了善阐府,踏上了前往播州的行程,此时已是霹雳十年一月初,刚过完春节不久。会盟结束之后,他便匆匆回到了善阐城。还在升龙城之时,他便接到了蜀地和大理、云南发生大旱的消息。余柱在信中告诉他,小麦、蚕豆等农作物大面积枯死,夏收粮食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由于旱情严重,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产量也受到影响,甚至牧草也大面积枯死,部分地方还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所幸是经过奋力抗旱,前几年种下的数百万株桑树保住了。有了这些桑树,意味着明年仍然可以出产大批的丝绸织锦,这可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旱灾还让不少河道断流,使得工业产能也下降不少。虽然蒸汽机已经投产,电动机也开始研制,但霹雳军的能源仍是以人畜力和水能为主。没有了水,水压机和水力煅造等设备便无法运行,这导致了大型机械构件生产的停止,而这正是机床、生产设备乃至军工生产的关键。水源的缺乏,还导致化工、织染乃至火药生产的停止,因为这些生产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

虽然旱情形势严峻,但欧阳轩认为只要加强统筹合理调度,仍能应付过去此次灾情。“多筑堡、广积粮”是霹雳军高层的一致共识,不仅各州县都有大量存粮,各村寨和屯垦点也普遍屯积了两三年的粮食。只要今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这些存粮要应付过这次旱灾绰绰有余。再说了,交趾、流求及南洋诸国此次并未发生旱灾,可以从这些一年三熟之地调来粮食。只不过要跋山涉水运到巴蜀和云南大理,成本实在是太高。余柱已经下令,只要旱情缓解便抢种补种农作物,并逐步恢复工业生产。

如果说旱灾给巴蜀和云南大理带来损失,霹雳军还能承受,那么冰雪灾害,则将苗疆社会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苗疆先是遭受到数月的旱灾,接着便是气温急剧下降,冰雹、冻雨、大雪接踵而至。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再已经受不起这双重暴击,大面积枯萎死去,粮食绝收已成定局。虽然苗疆也有不少存粮,但也只能熬到灾情结束,但绝对等不到新种植粮食的收获。严峻的前景让播州上下忧心忡忡。“刚学剃头,便遇到络腮胡”,此刻用这句川西俗语来形容新任播州之主杨邦宪的心情,正合适不过。

杨邦宪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姐夫。欧阳轩得知苗疆的情况,也是心急如焚。虽然霹雳军也遭到了重大灾情,但对于苗疆的困难,霹雳军高层的一致意见是要全力援助,这并非是因为欧阳轩和杨邦宪的姻亲关系,而是因为播州作为战略盟友,对霹雳军的崛起出力甚巨。更重要的是,霹雳军刚在南洋建立宗藩体系,如果对苗疆的情况视而不见,如何能取信于诸国,如何能争取人心,团结更多的力量?

关键是如何救助苗疆的百姓?得益于卫生医疗水平提升,也得益于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的推广,苗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极快,每个家庭有三四个幼儿乃稀松平常之事。据杨邦宪估计,当下播州控制的苗疆人口已近二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十岁以下的孩童。人口的增长是好事,但也消耗了苗疆的财力。不论是播州官方还是苗疆百姓,家境并不厚实。大部分百姓只能是吃得饱穿得暖,其抗风险能力很弱。当然,苗疆两百万人的口粮即便是天量的数字,霹雳军也能通过贸易解决,可关键是要运进苗疆实在困难。

苗疆地区尽皆山地,道路崎岖难行,这也是播州军能在蒙古大军的多次进攻之下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播州也修筑了通往云南、巴蜀和六盘水等工矿地点的官道,但总体来说不论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差强人意。这种道路状况,要支持上万人的军队作战已经勉为其难。仅将一斤赈灾粮食从巴蜀运送到苗疆,路上消耗便会达到五斤,根本无法运输两百万人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巴蜀和云南大理粮食只堪够用,只能从南洋地区调粮而来。即便是从最近的交趾运粮,每运到苗疆一斤粮食,路上便会消耗十斤以上。这个成本即便是财大气粗的霹雳军也无法承受。

历代王朝赈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运粮到灾区,以煮大锅粥方式让灾民苟活,或者说让他们有希望,不致于造反。另一种办法便是将灾民引向未受灾的地区,称之为就食。待灾害结束之后,灾民再回到家乡重建家园。后一种赈灾办法成本较低,但百姓对于背景离乡有着极深的恐惧,因为许多灾民会因缺粮病饿死在路途中。未受灾地方的官府和百姓对于流民的到来也极为抵触,甚至会设垒阻止,因为伴随着流民到来的,是盗抢甚至是烧杀等严重的治安问题。

经过与霹雳军高层商议,在征得杨邦宪同意之后,欧阳轩决定双管以下,一方面就近调粮进入苗疆,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救助灾民。所谓以工代赈是指灾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霹雳军提供的粮食。要吃上饱饭,灾民中的壮劳力便要参加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老弱病残和孩童只要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能吃上赈灾粮。另一方面则是迁移百姓到外地,这不是简单地让灾民就食,而是让要将苗疆的百姓移民到粮食充足,生产条件更好的地方。话说苗疆这地方虽然山川秀美又资源丰富,但粮食生产条件实在太差,要安居乐业实在太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